1.
說承德,人們肯定都要說避暑山莊。
說避暑山莊,一定會說裡面的文物。
說文物,在現在的中國,肯定要說馬未都。
他現在是搞文博最牛的人,之一。
可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馬未都說承德時,除了說李海濤盜竊文物案外,還罵過承德的一個司機:
你拉一輩子煤都賺不回那一塊兒丟失的牙板。
什麼事情把老馬惹毛了罵人呢?什麼是「牙板」呢?
南方木工匠師稱的「牙板」,一般指家具面框下設置連接兩腿之間的部件。北方木匠工藝粗糙,一般細緻不到那個程度,家具兩腿之間的一般叫「稱子」,懶人坐椅子時撘腳的地方。
那麼大的一個人物,和一個司機叫什麼勁呢?他又不是黑滴滴的司機。
是因為承德的這個司機得罪人了,
得罪的這個人比馬未都重要若干倍。
2.
這個人叫王世襄。
他是多個領域專家,更是那個時代最大的「頑主」。
他有一句名言:人要是連玩兒都玩兒不好,還能做好工作嗎?
在兩塊大洋能買一袋白面的時候,他花一百塊大洋買了一個鳥(白鷹)玩兒。
這一百塊錢還有幾十塊錢是借來的。
就是喜歡,尤其是古玩。
愛好是最好的老師,
於是,身世顯赫的王世襄「玩兒」成了一個大家。
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說:「在文博界,王世襄可以說是第一流的專家,年高、資深,當然術業有專攻,很多專家某一方面的研究可能很深,但是能夠像王世襄那樣既深又博的,卻很難找到一個。他的生活環境、經歷、個人關係很多方面造就了他『京城第一玩家』的地位,現在很難再能夠出像他這樣的人。」
人們常說,到了深圳,才知道錢少,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
意思是深圳錢多,北京大官多。
其實,北京不但官多,官宦子弟更多,隨便拿出來一個,都有很深的背景。
這篇文章裡提到的這幾個人物,都有顯赫的家世。
八十年代,馬未都33歲那年,認識了大他41歲的王世襄,從此不離不棄。
馬未都後來就成了專家,也成了文物收藏家。
馬未都罵承德這個司機,是因為王世襄在一本書裡提到了一件事,這件事讓玩兒了一輩子的王世襄覺得這個世界都「不好玩兒」了。
3.
讓王世襄覺得不好玩兒了的事,是朱家溍三兄弟給承德避暑山莊捐獻家具這件事。
1976年,北京圖書館版本專家朱家濂、歷史所宋史學家朱家源、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史專家朱家溍三兄弟,將其先父朱文鈞老先生收藏的家傳的珍貴文物——明、清之際的家具,捐獻給了避暑山莊博物館,分別陳設於避暑山莊的四知書屋、 煙波致爽殿及慈禧居住過的西所等展室。
朱家三兄弟身世顯赫的不得了,他們是朱熹的第二十五世孫。
本來,朱家是兄弟四個,大哥朱家濟也是文物大家,抗戰時曾經和故宮博物院的馬衡院長一起歷盡千辛萬苦護送文物南下,可惜在1969年去世了。
那時朱家濟還在杭州郊區的五七幹校,聽說第二天宣布「解放」的幹部裡有他,晚上一興奮,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67歲。
所以,到1976年,是朱家三兄弟而不是四兄弟捐獻明清家具給避暑山莊。
看朱家的家世,感慨萬分:
中華民族的脊梁,除了那些叱吒風雲的歷史正面人物外,真的還有這些把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世代傳承的人。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文化界慘遭浩劫,心痛之情難以言表。
王世襄的文章《蕭山朱氏捐贈明清家具之厄和承德避暑山莊盜寶大案》:
「文革」中朱氏家具和其他藏家一樣,全部被抄。撥亂反正後,大部分發還。時朱伯母和豫卿兄(季黃長兄家濟)已逝世,炒豆胡同前、中兩院歸某機關所有。後院狹窄,家具無法存放。朱氏昆仲(家濂、家源、家溍)毅然決定將全部珍貴家具捐贈承德避暑山莊。我為此化私為公義舉深受感動;而山莊缺少室內陳設,朱氏家具入藏將大大增色,故亦慶其得所。
後來有知情人說:
承德這批家具也是朱老先生生前的家居收藏和使用器物,現陳列在四知書屋東間的紫檀羅漢床後來據查,這器物就曾是山莊原邦舊物,晚清後流散出宮,被朱家老老先生收藏,輾轉幾十年又回到宮裡,這也算是一件巧事和幸事!
4.
本來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卻被承德方面辦成了一地雞毛。
於是,朱家溍傷心,王世襄憤怒,馬未都罵人。
1982年,王世襄著《明式家具研究》脫稿,將由文物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聯合出版。但港三聯認為在《研究》問世之前,宜先編印一本全部為彩色圖版的家具圖冊,對《研究》之推廣更為有利。其意甚堅,於是又著手編寫《明式家具珍賞》一書。
王世襄遍訪京、津公私藏家,力求拍攝不同品種及造型的明式實物。
朱氏舊藏亦在入選之列,為此遂有王世襄的承德之行。 王世襄說:
我持介紹函到達承德山莊,發現朱氏家具陳設在澹泊敬誠殿等處,僅有明紫檀架几案、乾隆蝠磬紋羅漢床及清式扶手椅等三五件。接待人員稱餘均在庫房。我要求前往一觀,剛進門便大吃一驚。多年來認為最典型之明式坐具又最能顯示明代神韻的紫檀坐墩,竟缺少一塊牙子。庫房一角,堆著幾件紋飾一致但認不出是何器物,仔細一看,原來就是曾放在朱氏書齋的乾隆紫檀疊落式六足畫桌。因遭支解,一分為三,幾桌分置,故一時未能認出。
此桌原為海公府物(姓富察氏,名海年,乃乾隆時期以武功顯赫而位極人臣的福康安之後),是一件經過特殊設計的用具。
......
庫中還有一件乾隆御製紫檀四開光坐墩,瘦而高,乃清代標準形式,雕西洋番草花紋,接近「洛可可」式。原本完整無缺,也遭災厄缺了一塊牙子。庫中其他朱氏所贈,不少件有不同程度的劃傷開裂。
... ...
離開山莊之前,庫房接待人員在我的一再詢問下,說出了家具遭受損壞的原因和經過:
1974年園中領導得知朱氏捐贈家具,派司機(姓名已記不清)開一輛有篷布卡車去京運回,經過興隆,在客店吃飯,有人和司機商談,希望卸下家具為他們跑五天運輸(拉煤)。交易談妥後,司機把卡車上的家具全部卸下,堆在客店院中,只把篷布蓋上,並未找人看守。五天後,把家具裝上車,開回承德。因起運時未纏草繩或其他包紮,上下車時又野蠻裝卸,致使家具損傷開膠,脫落的牙子也被人撿走。
為了不可告人的不法收入,使這批珍貴家具遭受禍災。
我聽說後為之發指。
回京後告知季黃兄,他面色突變,半晌說不出話來。長嘆一聲:「沒想到捐贈竟送進了屠宰廠!」
我曾向關心文物的同志反映司機違法之事,但無人出面主張立案追查。
5.
後面的事情更是不可思議,王世襄在文章裡說:
上文寫到末尾,本擬對司機違法行為事,詳加敘述,恐與說明體例不合,故只一語及之,意在留一線索,有待日後追查。不料《竹木牙角器卷》一書,於1984年12月、1996年2月重印時,未經本人同意竟將說明中「人為破壞」一語刪去。其意何在,恐難辭包庇違法犯罪之嫌。
2006年夏,中國文物研究所派人去避暑山莊調查研究修復某殿的楠木門窗,詢及當年派司機運回朱氏捐贈明清家具事件,回答竟和當年庫房接待人員所云完全不同。
據稱明清家具系由部隊卡車運回。
不論真相究竟如何,本人只能接受當年親自聽到庫房接待人員的回答。
6.
一代大師朱家溍於2003年9月29日在北京溘然長逝,享年90歲。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鑑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王世襄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
都帶著遺憾。
承德人給他們留下的遺憾。
我又想到了韓愈老師寫的那篇《馬說》: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對於磨豆腐的人來說,千裡馬不如驢好使,因為千裡馬比驢吃得多,還不如驢聽話。
文物也一樣,專家眼裡是寶貝,而當時住在離宮裡的人家還會嫌這個凳子硌屁股。
7.
那是1974年,避暑山莊裡還是亂鬨鬨的一片。
1975年統計,進駐山莊的單位共計有21個:承德軍分區、二六六醫院、行署文津閣招待所、行署暢遠樓招待所、行署煙雨樓招待所、市幼兒園、地區教學儀器供應站、地區基建局、人防辦公室、供水公司離宮水場、地區魚種場、獅子溝林場、戰備防空洞看守處、地區人防103看守處、鐵道兵某所屬特務連、空後某雷達站、承德地區基建局、地區知青辦公室、天津市知青辦公室、虹橋區白鐵加工廠、愛民製藥廠、德匯門派出所等。
有身份的住戶有500多戶居民,據說,連現在的博物館裡那些康熙乾隆住過的房子,也都住進了人家。孩子放學,背著書包蹦蹦跳跳的就回皇宮了。
丟了牙板沒人當回事,都很正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