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罵承德一個司機:你拉一輩子煤都賺不回那一塊丟失的牙板

2020-12-13 老羊鏟史
馬未都說承德李海濤文物盜竊案

1.

說承德,人們肯定都要說避暑山莊。

說避暑山莊,一定會說裡面的文物。

說文物,在現在的中國,肯定要說馬未都。

他現在是搞文博最牛的人,之一。

可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馬未都說承德時,除了說李海濤盜竊文物案外,還罵過承德的一個司機:

你拉一輩子煤都賺不回那一塊兒丟失的牙板。

什麼事情把老馬惹毛了罵人呢?什麼是「牙板」呢?

南方木工匠師稱的「牙板」,一般指家具面框下設置連接兩腿之間的部件。北方木匠工藝粗糙,一般細緻不到那個程度,家具兩腿之間的一般叫「稱子」,懶人坐椅子時撘腳的地方。

那麼大的一個人物,和一個司機叫什麼勁呢?他又不是黑滴滴的司機。

是因為承德的這個司機得罪人了,

得罪的這個人比馬未都重要若干倍。

王世襄

2.

這個人叫王世襄。

他是多個領域專家,更是那個時代最大的「頑主」。

他有一句名言:人要是連玩兒都玩兒不好,還能做好工作嗎?

在兩塊大洋能買一袋白面的時候,他花一百塊大洋買了一個鳥(白鷹)玩兒。

這一百塊錢還有幾十塊錢是借來的。

就是喜歡,尤其是古玩。

愛好是最好的老師,

於是,身世顯赫的王世襄「玩兒」成了一個大家。

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說:「在文博界,王世襄可以說是第一流的專家,年高、資深,當然術業有專攻,很多專家某一方面的研究可能很深,但是能夠像王世襄那樣既深又博的,卻很難找到一個。他的生活環境、經歷、個人關係很多方面造就了他『京城第一玩家』的地位,現在很難再能夠出像他這樣的人。」

人們常說,到了深圳,才知道錢少,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

意思是深圳錢多,北京大官多。

其實,北京不但官多,官宦子弟更多,隨便拿出來一個,都有很深的背景。

這篇文章裡提到的這幾個人物,都有顯赫的家世。

八十年代,馬未都33歲那年,認識了大他41歲的王世襄,從此不離不棄。

馬未都後來就成了專家,也成了文物收藏家。

馬未都罵承德這個司機,是因為王世襄在一本書裡提到了一件事,這件事讓玩兒了一輩子的王世襄覺得這個世界都「不好玩兒」了。

一代大師朱家溍

3.

讓王世襄覺得不好玩兒了的事,是朱家溍三兄弟給承德避暑山莊捐獻家具這件事。

1976年,北京圖書館版本專家朱家濂、歷史所宋史學家朱家源、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史專家朱家溍三兄弟,將其先父朱文鈞老先生收藏的家傳的珍貴文物——明、清之際的家具,捐獻給了避暑山莊博物館,分別陳設於避暑山莊的四知書屋、 煙波致爽殿及慈禧居住過的西所等展室。

朱家三兄弟身世顯赫的不得了,他們是朱熹的第二十五世孫。

本來,朱家是兄弟四個,大哥朱家濟也是文物大家,抗戰時曾經和故宮博物院的馬衡院長一起歷盡千辛萬苦護送文物南下,可惜在1969年去世了。

那時朱家濟還在杭州郊區的五七幹校,聽說第二天宣布「解放」的幹部裡有他,晚上一興奮,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67歲。

所以,到1976年,是朱家三兄弟而不是四兄弟捐獻明清家具給避暑山莊。

看朱家的家世,感慨萬分:

中華民族的脊梁,除了那些叱吒風雲的歷史正面人物外,真的還有這些把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世代傳承的人。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文化界慘遭浩劫,心痛之情難以言表。

王世襄的文章《蕭山朱氏捐贈明清家具之厄和承德避暑山莊盜寶大案》:

「文革」中朱氏家具和其他藏家一樣,全部被抄。撥亂反正後,大部分發還。時朱伯母和豫卿兄(季黃長兄家濟)已逝世,炒豆胡同前、中兩院歸某機關所有。後院狹窄,家具無法存放。朱氏昆仲(家濂、家源、家溍)毅然決定將全部珍貴家具捐贈承德避暑山莊。我為此化私為公義舉深受感動;而山莊缺少室內陳設,朱氏家具入藏將大大增色,故亦慶其得所。

後來有知情人說:

承德這批家具也是朱老先生生前的家居收藏和使用器物,現陳列在四知書屋東間的紫檀羅漢床後來據查,這器物就曾是山莊原邦舊物,晚清後流散出宮,被朱家老老先生收藏,輾轉幾十年又回到宮裡,這也算是一件巧事和幸事!

4.

本來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卻被承德方面辦成了一地雞毛。

於是,朱家溍傷心,王世襄憤怒,馬未都罵人。

1982年,王世襄著《明式家具研究》脫稿,將由文物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聯合出版。但港三聯認為在《研究》問世之前,宜先編印一本全部為彩色圖版的家具圖冊,對《研究》之推廣更為有利。其意甚堅,於是又著手編寫《明式家具珍賞》一書。

王世襄遍訪京、津公私藏家,力求拍攝不同品種及造型的明式實物。

朱氏舊藏亦在入選之列,為此遂有王世襄的承德之行。 王世襄說:

我持介紹函到達承德山莊,發現朱氏家具陳設在澹泊敬誠殿等處,僅有明紫檀架几案、乾隆蝠磬紋羅漢床及清式扶手椅等三五件。接待人員稱餘均在庫房。我要求前往一觀,剛進門便大吃一驚。多年來認為最典型之明式坐具又最能顯示明代神韻的紫檀坐墩,竟缺少一塊牙子。庫房一角,堆著幾件紋飾一致但認不出是何器物,仔細一看,原來就是曾放在朱氏書齋的乾隆紫檀疊落式六足畫桌。因遭支解,一分為三,幾桌分置,故一時未能認出。

此桌原為海公府物(姓富察氏,名海年,乃乾隆時期以武功顯赫而位極人臣的福康安之後),是一件經過特殊設計的用具。

......

庫中還有一件乾隆御製紫檀四開光坐墩,瘦而高,乃清代標準形式,雕西洋番草花紋,接近「洛可可」式。原本完整無缺,也遭災厄缺了一塊牙子。庫中其他朱氏所贈,不少件有不同程度的劃傷開裂。

... ...

避暑山莊文物庫房

離開山莊之前,庫房接待人員在我的一再詢問下,說出了家具遭受損壞的原因和經過:

1974年園中領導得知朱氏捐贈家具,派司機(姓名已記不清)開一輛有篷布卡車去京運回,經過興隆,在客店吃飯,有人和司機商談,希望卸下家具為他們跑五天運輸(拉煤)。交易談妥後,司機把卡車上的家具全部卸下,堆在客店院中,只把篷布蓋上,並未找人看守。五天後,把家具裝上車,開回承德。因起運時未纏草繩或其他包紮,上下車時又野蠻裝卸,致使家具損傷開膠,脫落的牙子也被人撿走。

為了不可告人的不法收入,使這批珍貴家具遭受禍災。

我聽說後為之發指。

回京後告知季黃兄,他面色突變,半晌說不出話來。長嘆一聲:「沒想到捐贈竟送進了屠宰廠!」

我曾向關心文物的同志反映司機違法之事,但無人出面主張立案追查。

5.

後面的事情更是不可思議,王世襄在文章裡說:

上文寫到末尾,本擬對司機違法行為事,詳加敘述,恐與說明體例不合,故只一語及之,意在留一線索,有待日後追查。不料《竹木牙角器卷》一書,於1984年12月、1996年2月重印時,未經本人同意竟將說明中「人為破壞」一語刪去。其意何在,恐難辭包庇違法犯罪之嫌。

2006年夏,中國文物研究所派人去避暑山莊調查研究修復某殿的楠木門窗,詢及當年派司機運回朱氏捐贈明清家具事件,回答竟和當年庫房接待人員所云完全不同。

據稱明清家具系由部隊卡車運回

不論真相究竟如何,本人只能接受當年親自聽到庫房接待人員的回答。

承德人應該記住這一家好人, 從左至右:朱家源、朱家濟、母親張憲祗、朱家濂、朱家溍 攝於1956年

6.

一代大師朱家溍於2003年9月29日在北京溘然長逝,享年90歲。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鑑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王世襄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

都帶著遺憾。

承德人給他們留下的遺憾。

我又想到了韓愈老師寫的那篇《馬說》: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對於磨豆腐的人來說,千裡馬不如驢好使,因為千裡馬比驢吃得多,還不如驢聽話。

文物也一樣,專家眼裡是寶貝,而當時住在離宮裡的人家還會嫌這個凳子硌屁股。

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的第二版的文章

7.

那是1974年,避暑山莊裡還是亂鬨鬨的一片。

1975年統計,進駐山莊的單位共計有21個:承德軍分區、二六六醫院、行署文津閣招待所、行署暢遠樓招待所、行署煙雨樓招待所、市幼兒園、地區教學儀器供應站、地區基建局、人防辦公室、供水公司離宮水場、地區魚種場、獅子溝林場、戰備防空洞看守處、地區人防103看守處、鐵道兵某所屬特務連、空後某雷達站、承德地區基建局、地區知青辦公室、天津市知青辦公室、虹橋區白鐵加工廠、愛民製藥廠、德匯門派出所等。

有身份的住戶有500多戶居民,據說,連現在的博物館裡那些康熙乾隆住過的房子,也都住進了人家。孩子放學,背著書包蹦蹦跳跳的就回皇宮了。

丟了牙板沒人當回事,都很正常的了。

相關焦點

  • 馬未都:第一次去廣東,說普通話被計程車司機罵了,還不敢還口
    馬未都:第一次去廣東,說普通話被計程車司機罵了,還不敢還口我國開始普及普通話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大多數人都會說普通話,甚至有的工作還要考取普通話證。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普通話使用還沒有現在這麼廣泛,馬未都曾經去廣東出差,因為說普通話竟然被罵的不敢還口,這樣的情景我們想都想不到。現在馬未都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大家都認識他,怎麼也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但早在馬未都開始收藏的時候,誰也不知道他是誰。
  • 馬未都:算命先生算得準?那是套路深!還喜歡拉女人手不拉男人
    放在街頭算命先生身上也一樣,要真的知道前後五百年,誰還會蹲天橋街角上,賺那一點錢啊。不過算命的都會找個看似很不錯的理由,因為洩露天機,不能給自己算命,否則遭天譴!不得不說還真有不少人信這一套,尤其是農村邊遠的地區,幾乎每個村子都存在一個神神叨叨的算命先生,有的人算過命後還說特別準,這是為什麼呢?
  • 馬未都:趙忠祥逛地攤撿漏,內行砍價攔腰一刀,他則是腳底板一刀
    馬未都:趙忠祥逛地攤撿漏,內行砍價攔腰一刀,他則是腳底板一刀馬未都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以他為節點,基本上可以形成一條清晰的文化界脈絡。趙忠祥對馬未都的評價也很直接,讚譽其:你行,我喜歡你直說。果不其然,趙忠祥和馬未都一塊去逛地攤撿漏了。不過,馬未都陪趙忠祥撿漏有一個很大的麻煩:太出名了!所以,趙忠祥一到了地攤上,就被小商販認出來了。地攤小販子也沒有什麼文化,說話也不大講究,諸如「你比電視上黑多了」的話都直接蹦出來了。趙忠祥倒是很實誠,也沒有過於追究,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撿漏的樂趣中。
  • 給富豪當司機的好處,一個賺了幾千萬,一個直接娶走女老闆
    給富豪當司機的好處,一個賺了幾千萬,一個直接娶走女老闆司機這個行業在很多人眼中並不算什麼,因為只要有駕照的人都可以去當司機,司機這個職業並沒有其他的要求,不像老師醫生這些,需要很多的經驗和相關的專業學校畢業,司機就只有一個學校,那就是駕校。
  • 馬未都:30年前,我一個月就能掙7、8萬,同事賺幾百
    但是在一次訪談中,馬未都談起30年前的萬元戶,說:有時候格局真的能成事,30年前,我一個月就能掙7、8萬塊,都不敢跟我同事說,因為(當編輯的)同事一個月才賺幾百!1955年,馬未都出生在一個北京大院,後來在知青下鄉的浪潮中下過鄉、插過隊,回城之後,又當了幾年的工具機銑工。
  • 馬未都:我20多年前買了一塊匾,上邊那4個字,還是董其昌寫的
    馬未都:我20多年前買了一塊匾,上邊那4個字,還是董其昌寫的馬未都是收藏行家,他本人對於家具和瓷器以及玉器等門類都有深入的研究。馬未都曾坦言自己不搞書畫收藏,可是他本人對於書畫也是頗有研究。在他的觀復博物館裡,收藏者為數不多的書畫真品。
  • 馬未都:35年前我一個月就能賺8萬,但不敢告訴同事和朋友
    馬未都:35年前,我一個月就能賺80000,但是我做的事情不敢告訴同事和朋友,我一直都是保密的。馬未都曾經說過,年輕人就該努力賺錢,因為這樣才能顯示出你的實力。誰能想到30多年前,一月能賺1000以上都是精英階層了,更別說萬元戶。但馬未都當年的月收入就有80000萬以上。當年他4年級就肄業了,然後由工人變成了一個雜誌社的編輯,沒有背景沒有人脈,但是他有眼光和毅力。
  • 馬未都:從歐洲撿漏的瓶子,估價1000萬也不賣,造型很獨特
    馬未都是收藏玩家,他的手裡有多少寶貝沒有人知道,有專業的收藏家初步估計,馬未都一輩子的收藏品價值如果真要做一個估算,估計可以達到1000個億。但那只能代表是你沒有見到過,這一個瓶子據說是馬未都從歐洲撿漏回來的瓶子
  • 馬未都:坐了英國的計程車後才明白我們的差距在哪
    相比起來我們北京的計程車司機可就難多了,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這三十年幾乎一天一個樣,各種規劃一個接著一個,今天這還是一條胡同呢,過段日子再看就起了高樓了。另外一個讓馬未都感受不同的細節是英國的計程車副座是不允許坐人的,一般情況下副座是用來放一些小件行李的。
  • 馬未都交了780萬的「託管費」,領回一個小壺!
    例如他2009年領回觀復博物館的一個小壺,這小壺還有一個故事。隨身一個精美珍貴的鼻煙壺,是身份的象徵,彰顯的是財富和地位。其作用和現在成功人仕手上戴的手錶作用差不多,因此馬未都先生也特別喜歡收藏。馬未都先生那時候剛玩收藏不久,對這類型東西不太懂,但憑他自己對古物獨有的敏銳能力,覺得這個鼻煙壺可能是寶物,也可能舊清宮流出,馬未都想把那壺淘下來,但灘主要價200元,那時候200元大概相當於現在40000元左右,對當時馬未都來說也不是少數目。不能確定壺屬性、加上價格不便宜,於是,內心搖擺不定的馬未都,決定找懂行的朋友一起來看看。那時候沒有行動電話,馬未都趕忙跑去找朋友。
  • 馬未都:曾經一個「碗」6萬,當時沒捨得買,如今價值過億
    他那時候也是有資本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他靠著中藥材行業賺了一大筆錢,有了錢就可以任性,後來就開始研究古玩了,經常遊走在古玩城,看到喜歡的寶貝就買下來。一個人不可能一直撿漏,總有失手的時候,馬未都也不例外,他曾坦言,曾經因為一個"碗",如今錯失一個億。
  • 馬未都:農村餵雞的盤子,撿漏發現是明代珍品,賺了上千萬
    回憶,以前他經常在80年代的農村撿漏,而且一撿一個準。那時候幾乎很少有假貨,大家對於古董這一個詞的理解也不深,有一件不被看中的東西能換一些錢,而且還是不少的錢,誰不願意呢!馬未都:一個農村餵雞用的盤子,撿漏發現是明代的珍品,最後賺了上千萬。
  • 司機拉貨得不到運費,上門討說法卻被威脅回懟:你有什麼權利?
    導語:司機拉貨得不到運費,上門討說法卻被威脅回懟:你有什麼權利?拉貨司機可以說是一個很辛苦的職業,但是因為薪酬相對於普通司機來說的話,還算是比較高的,所以不少的人為了家庭,都會選擇去做拉貨司機,這不,蘇先生就是個拉貨司機,辛辛苦苦拉了貨,可是沒想到對方就連運費都不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馬未都:砸別人的日系車不叫愛國 有本事砸自己的
    馬未都:那當然。竇文濤:你就是說現在的話題,這個星期《鏘鏘三人行》不愁有話題,天天都有。劉炎焱:每天一個頭條。竇文濤:每天一個頭條。但是咱們研究就到了學術的層面,我現在這個星期我才學了一個詞,「小粉紅」您知道什麼意思嗎?馬未都:我也是剛學的。竇文濤:您解釋。
  • 揭秘無錫事件中的鋼卷:司機最不願拉的貨物,俗稱「人肉擀麵杖」
    普車拉鋼卷的另一個原因,我認為應該是鋼卷運輸相較於其他貨物運輸,有著一個非常大的優勢,那就是裝卸方便。加上老美還有個工會制度,卡車司機可以受到合理的勞動法保護,換言之,他們不會為了每車貨能賺多少而發愁,只要專心把車安全的開到目的地就好了。
  • 馬未都:我有一個乾隆筆筒,故宮也有一個,燒造工藝我也說不明白
    馬未都:我有一個乾隆筆筒,故宮也有一個,燒造工藝我也說不明白中國文人最崇尚的就是「文房四寶」,其中毛筆的放置也是一個大學問,衍生出了一種獨特的手藝活:筆筒類瓷器的燒造。馬未都就有一個乾隆筆筒,此筆筒極為罕見,與之同款的筆筒故宮也有一個。
  • 馬未都:相中一個仿汝窯,老闆一開價,我就知道老闆不識貨
    靠得不僅是法國的強大軍隊,還有拿破崙那獨到的戰略眼光,他總是能料敵於先,這才使得多個國家組成的反法同盟數次鎩羽而歸。優秀的人,或者他們的優秀之處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具有深遠獨到的眼光。每一個行業的先驅者,必然都是高明遠識,眼光獨特。
  • 家底殷實的馬未都因何對30多年前借出去的六千塊錢念念不忘?
    今天的馬未都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擁有多少財富,當一個富豪的金錢數量已經不能和他的生活質量產生關係之時,那麼金錢對於他來說就只是個數字而已了。過了耳順之年的馬未都如今願意圖個清靜,很多拋頭露面的場合或者是逢場作戲的酒局,他能不去就儘量不去,有些推脫不開的局,他也是人在曹營心在漢,常常心不在焉的。
  • 黃花梨畫案不少見,牙板透雕的真稀罕
    去年年底,一張黃花梨夔龍紋畫案現身展場,長168.5寬69.7高81.3釐米,透空的牙板甚是新穎。 其實,外觀雖然相似,透空方式卻不相同,圖版106牙板攢接而成,是一張攢牙子著地管腳棖平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