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莊思想」與「黃老思想」師出同門,為何還要分門別述?

2020-12-18 青柑故事館

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思想最早追溯可以到上古時期。春秋時,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後來演變出了莊子學派和黃老學派。究其根本,二者師出同門,卻為何又要另當別論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家三大發展階段——「以道為宗,兼採百家」從古代道家形成演變的大勢而言,我們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大發展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為老學形成階段,如果從老聃以前的道家先驅算起到老聃著《上下篇》為道學奠基,則包括春秋未期至戰國初期,其代表人物有範蠡、楊朱等道家先驅以及老聃、關尹、列禦寇等道學莫基人物。他們的思想宗旨是貴因、重生;貴無為、任自然;貴清、貴虛。其思想傾向基本上是反儒非墨的。

貴無為,任自然

第二階段為新老學階段,即莊子學派(其代表人物是莊周及其後學)和稷下道家學派(其代表人物有彭蒙、田駢、慎到、環淵、接子等)形成發展時期。其時代處於戰國中期至後期,其思想傾向既有反對或貶斥儒、墨、名、法的一面,又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兼容或吸收儒、法思想的一面,但尚未形成黃老學「以道為宗,兼採百家」的綜合特色。

無為

第三階段為黃老學階段,即從戰國末期至西漢中期,為道家黃老學派形成、發展、興盛乃至衰落階段。

黃老學派的歷史必然性——「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黃老學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首先,戰國末年,國家統一的趨勢日益明朗化,思想領域出現了從「百家爭鳴」走向「百家合流"的趨勢,道家學說也表現出從排斥別家到兼採諸家主張,從而融為新道家思想體系的傾向,於是開始了由新老學向雜家黃老學的轉化。

黃帝

其次,國家統一趨勢的明朗化之後,需要塑造一個統一的中央君主。於是在戰國末期,關於黃帝的傳說日益增多,假託黃帝立言的風氣日熾,所謂「黃帝書」也就應運而生。然而各派思想家筆下的黃帝形象各不相同,正如司馬遷所說的是「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在這個「百家言黃帝」的潮流中,道家學者尤其積極,他們不僅尊奉《老子》為經典,而且假託黃帝立言並以《黃帝君臣》之類的道家著作為經典,於是早期道家轉變為黃老道家。

老子

最後,自春秋末至戰國末,中國長期處於諸侯徵戰、大國爭霸的動亂之中,人民最需要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所以,一種以老子「自然無為」之道為基調而又兼採陰陽、儒、墨、名、法的「積極無為」的思想學說應運而興。尤其是西漢初期,統治者為了恢復發展經濟、鞏固新王朝統治的需要,採取黃老之學所主張的「與民休息」、「無為而治」政策,是符合民意的。這也是黃老之學之所以能在漢初佔據思想上的統治地位的原因所在。

「老莊之學」與「黃老之學」的「求同存異」首先,如果用「清靜無為」或「無為而治」去概括黃老之學的理論特點的話,是不確切的。因為這井沒有將老莊之學與黃老之學區別出來。黃老之學作為道學發展新階段,既有繼承老學基本理論的面,又有改造並發展老學和新老學理論的一面。兩者有同更有異。

無為而治

「同」:二者都是以老子的「道」論為宗,屬於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並包含了許多樸素辯證法觀點。並且在政治思想上,二者都以「清靜無為」理論為基礎,主張統治者少幹涉人民的生活。這些「同」的方面,表明了它們與儒家、法家、墨家等學派的根本不同而歸屬於道家學派

「異」:黃老之學與老莊之學在理論上的「異」,主要表現在兩個基本方面:如下

第一,在與先秦各家學說的關係及取捨的態度方面,老莊之學表觀出與各家學說的明顯對立、相互貶斥,也就是「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這叫做「道不同不相為謀」。而黃老之學則不然,它突出地表現出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兼綜雜採陰陽、儒、墨、名、法等各家學說之「善」的特點第二,在闡述道家的「自然無為」理論方面,老莊所強調的是純任自然而反對主觀人為,是消極「無為」主義。而黃老道家強調的是「無為而無不為」,強調「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既有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的一面,又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做到有所作為的一面,是一種積極「無為」主義。對於這兩個特點,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指出:如下「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與時俱進

這都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要與時俱進,順應變化。

積極「無為」,「適時而爭」如果在這兩種思想中選其一的話,我更傾向於「黃老之學」。因為「老莊哲學」所宣傳的是絕對的無為與不爭,是消極的「無為」;而黃老之學雖講無為,卻並不迴避現實矛盾,他們強調的是積極「無為」,適時而爭。積極審查時機適時而動,順應客觀形勢和自然規律的變化而有所作為。

適時而為,適時把自己歸零

人生也是如此,人生需要適時調整,需要適時轉換角度。人生是一次長途跋涉,旅途中有無數的曲折和險阻,只想走直路的人,不會轉換角度,改變方向的人,難以登上人生的頂峰。

相關焦點

  • 都是道家,魏晉玄學的老莊思想和漢初黃老思想有何不同?
    黃老思想是漢初休養生息把秦末被戰亂波及的人民逐步緩過來的重要國策,它創造了文景之治,如果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秦朝的宰相呂不韋以及齊國的稷下學宮之上。黃老思想的主張的是「無為而治」,但這個「無為」在司馬遷看來也是「無不為」。對於黃老之說的崇尚自然來看,過多的幹涉反而會讓事物改變本來的發展受到束縛,所以不去幹涉能夠更好地讓事物發展。
  • 儒道互黜:黃老思想的推行,造就了西漢年間的文景盛世
    各家之間在互相攻詰的同時又互相吸收,力求博得統治集團當權派的青睞,使自己成為主導思想。漢初六十年間,最激烈的思想鬥爭主要在儒道之間進行。由於客觀形勢的需要,漢初統治者選中黃老思想即新道家作為統治思想。黃老思想,「黃」是指偽託的黃帝學說,「老」是指老子學說,因它和原始道家有著淵源關係,而又不同於原始道家,所以被學者們稱為新道家。
  • 早期道教:還是黃老思想的演變和老子宗教化、神仙化的產物!
    早期道教:還是黃老思想的演變和老子宗教化、神仙化的產物!所謂的「道」,從宗教教義上講,源於古代神道設教的「神道」。《周易·觀卦象辭》有:「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中庸》有:「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 黃老思想最初流行於稷下學宮,為道家和法家結合,兼諸家觀點而成
    黃老思想最初流行於稷下學宮,為道家和法家結合,兼諸家觀點而成黃老思想,是戰國時期假託黃帝、老子之言為指導思想,尊傳說中的黃帝和道家的老子為學說創始人,並且涉及哲學、政治、社會、養生等方面的一個道家學派,其代表作品為《黃帝四經》和《老子》。
  • 漢文帝時期的盛世歸功於黃老思想治國,那麼什麼才是黃老思想呢?
    漢文帝時期的盛世歸功於黃老思想治國,那麼什麼才是黃老思想呢?我們第一次聽說文景之治,大多是在初中課本裡,印象挺深的。說國庫裡錢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糧食多的糧倉都裝不下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盛世,這麼繁榮昌盛,是因為當時漢文帝漢景帝實行的是黃老之術,是用黃老思想來治國,那麼到底什麼是黃老思想呢?這位開創盛世的漢文帝劉恆又是如何從岌岌可危的處境登上了皇位的呢?公元前180年,眾大臣滅了呂家之後,選擇擁立劉邦的兒子劉恆來繼承王位。當劉恆一行人到了長安城北的渭橋,各個大臣都在這列隊迎接。劉恆下車還禮,周勃直接進獻玉璽,劉恆推辭了。
  • 曾作為治國思想的法家、道家思想最終真的被儒家思想取代了麼
    道家思想接連成為新的治國思想,不過到了漢武帝時期治國思想又有了新的變化,當初不受重視的儒家思想開始獨佔鰲頭,並最終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那麼有趣的問題來了曾作為治國思想的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最終真的被儒家思想取代了麼?
  • 曾作為治國思想的法家、道家思想最終真的被儒家思想取代了麼
    ,然則有輝煌也有沒落,隨著秦始皇和漢高祖的先後一統,法家思想和黃老道家思想接連成為新的治國思想,不過到了漢武帝時期治國思想又有了新的變化,當初不受重視的儒家思想開始獨佔鰲頭,並最終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那麼有趣的問題來了曾作為治國思想的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最終真的被儒家思想取代了麼?
  • 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三分暖意說生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老子與道家道家形成於先秦時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所以其學說又稱「老莊思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所以其學派稱為「道家」。
  • 道家的核心太厲害
    值得注意的是,但凡以黃老道家思想為治國之本的王朝,都是文化繁榮,思想開放的時代。從先秦開始,道家就形成了兩個主要的學說。黃老道家在魏晉玄學興起前一直居於主導地位,但隨著魏晉空談派的崛起,老莊派逐漸取代了黃老道家。但是不管是黃老道家還是老莊道家,其本質就是老子的思想。
  • 老莊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 世人皆知老莊,卻忽視了楊朱,淺析楊朱思想對道家的貢獻
    從廣義上看,道教大約分為三類:①黃老之學②老莊之學③楊朱之學黃老之學是西漢興起的,提倡統治者無為而治,以不治來達到一個最好的治理效果老莊是耳熟能詳的道教代表人物,楊朱卻鮮為人知,為何同屬道教卻有如此不同的境遇,且聽筆者在下文細細道來。◆道教的發源時刻道教這一概念更是在西漢時提出的,老莊和楊朱因在思想上有貫通之處所以被歸為一家,但當事者本人是不知道的。
  • 黃老道——承接先秦道家與早期天師道的新道家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老莊道家思想,到東漢末期祖天師建立起組織道教,黃老道的出現不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更成為當時社會變革的主要手段和最終歸指。同任何社會歷史現象一樣,宗教的產生是與當時客觀歷史條件相關聯的。
  • 從範蠡之言溯黃老道家思想研究
    在對帛書《黃帝四經》的較早研究中,學者們就發現該佚籍的很多文句同《國語·越語下》中的範蠡之言有很高的相似度和相關度,有些學者由此提出了範蠡乃黃老道家思想先驅的觀點,但未能進行具體的論證。,舍此則不能呈現黃老思想在整個先秦時期的完整發展脈絡。
  • 道家的思想在隋唐時期,得到充分的發展,成為治國的指導思想
    提到道家,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就看下道家思想發展的歷程。從兩漢到唐代,道家治道思想呈現出兼收綜合、進一步豐富和多元發展的特點。因此,自然樸素、「審察名理」的黃老道學日益成為一些思想家批判現實的理論武器,王充、郭林宗、蔡邕、楊厚等人皆為研習和傳播黃老之學的代表,漢魏之際興起的以循名責實為主要內容的名理學正是直接繼承黃老之學形名思想的產物。同時,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失敗後,豪強混戰,統治階級之間的爭權奪利,造成了社會的動亂、恐怖和黑暗,人們期望從道家思想中尋找精神避難所。
  • 先秦諸子百家《道家、儒家、》政治思想
    這一時期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各種思想碰撞,批評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為後世所稱道的百家爭鳴,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最為燦爛的篇章。精髓及政治思想 道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 老莊及道家思想對茶文化的影響|茶酒文化
    中國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華,中國各重要思想流派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 此人對道家思想的貢獻並不次於老莊,但卻遭到了時代的唾棄與批判
    道家影響雖然較儒家較小,但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亦是為人所稱道,被稱為一代聖人。但和老莊可歸為一類的楊朱卻鮮少為人所知,甚至遭到了一些大家的唾棄批判,這究竟是為何呢,歷史漫談君將會在下文詳細道來。道家這個概念是在西漢才被提出來的,所以老子楊莊和莊子也並不知道自己是道家中人,說楊莊是道家中人是因為他的一些觀點和老莊相似。
  • 把黃老道家思想用於團隊管理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抓住中國人骨血中的「隱脈」——道家思想。   怎麼解決「粗放的人性化管理」的問題?關鍵在「隱脈」——道家思想。從五四運動以來,佔據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力直線下降,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在批儒批孔,同時又有很多西方思想湧入中國,這直接導致了很多國人的思想混亂駁雜,表現在管理上就是管理者以團隊組織為中心的協作精神與員工以個人為中心的利己精神的衝突。
  • 一部道家極簡史讓你快速了解道家思想的主張和發展演變
    以老莊之學為代表的先秦道家可認為是道家發展的第一階段。這段時期,可以分為老莊派、楊朱派、黃老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等,其學說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
  • 《周易》被奉為道家經典,卻非老莊所作,這是為什麼呢?
    《周易》被奉為道家經典,卻非老莊所作,這是為什麼呢?自有書籍開始,中國本土文化的源頭便在孔老思想。《周易》乃是跨越儒道等思想之外的獨立學說,融合於儒道之中,但是卻被道家學派奉為經典,這是為什麼呢?道士清修若說道老子和《周易》的關係,並不是去牽強附會道家「三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