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思想最早追溯可以到上古時期。春秋時,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後來演變出了莊子學派和黃老學派。究其根本,二者師出同門,卻為何又要另當別論呢?
道家三大發展階段——「以道為宗,兼採百家」從古代道家形成演變的大勢而言,我們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大發展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為老學形成階段,如果從老聃以前的道家先驅算起到老聃著《上下篇》為道學奠基,則包括春秋未期至戰國初期,其代表人物有範蠡、楊朱等道家先驅以及老聃、關尹、列禦寇等道學莫基人物。他們的思想宗旨是貴因、重生;貴無為、任自然;貴清、貴虛。其思想傾向基本上是反儒非墨的。
第二階段為新老學階段,即莊子學派(其代表人物是莊周及其後學)和稷下道家學派(其代表人物有彭蒙、田駢、慎到、環淵、接子等)形成發展時期。其時代處於戰國中期至後期,其思想傾向既有反對或貶斥儒、墨、名、法的一面,又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兼容或吸收儒、法思想的一面,但尚未形成黃老學「以道為宗,兼採百家」的綜合特色。
第三階段為黃老學階段,即從戰國末期至西漢中期,為道家黃老學派形成、發展、興盛乃至衰落階段。
黃老學派的歷史必然性——「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黃老學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首先,戰國末年,國家統一的趨勢日益明朗化,思想領域出現了從「百家爭鳴」走向「百家合流"的趨勢,道家學說也表現出從排斥別家到兼採諸家主張,從而融為新道家思想體系的傾向,於是開始了由新老學向雜家黃老學的轉化。
其次,國家統一趨勢的明朗化之後,需要塑造一個統一的中央君主。於是在戰國末期,關於黃帝的傳說日益增多,假託黃帝立言的風氣日熾,所謂「黃帝書」也就應運而生。然而各派思想家筆下的黃帝形象各不相同,正如司馬遷所說的是「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在這個「百家言黃帝」的潮流中,道家學者尤其積極,他們不僅尊奉《老子》為經典,而且假託黃帝立言並以《黃帝君臣》之類的道家著作為經典,於是早期道家轉變為黃老道家。
最後,自春秋末至戰國末,中國長期處於諸侯徵戰、大國爭霸的動亂之中,人民最需要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所以,一種以老子「自然無為」之道為基調而又兼採陰陽、儒、墨、名、法的「積極無為」的思想學說應運而興。尤其是西漢初期,統治者為了恢復發展經濟、鞏固新王朝統治的需要,採取黃老之學所主張的「與民休息」、「無為而治」政策,是符合民意的。這也是黃老之學之所以能在漢初佔據思想上的統治地位的原因所在。
「老莊之學」與「黃老之學」的「求同存異」首先,如果用「清靜無為」或「無為而治」去概括黃老之學的理論特點的話,是不確切的。因為這井沒有將老莊之學與黃老之學區別出來。黃老之學作為道學發展新階段,既有繼承老學基本理論的面,又有改造並發展老學和新老學理論的一面。兩者有同更有異。
「同」:二者都是以老子的「道」論為宗,屬於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並包含了許多樸素辯證法觀點。並且在政治思想上,二者都以「清靜無為」理論為基礎,主張統治者少幹涉人民的生活。這些「同」的方面,表明了它們與儒家、法家、墨家等學派的根本不同而歸屬於道家學派。
「異」:黃老之學與老莊之學在理論上的「異」,主要表現在兩個基本方面:如下
第一,在與先秦各家學說的關係及取捨的態度方面,老莊之學表觀出與各家學說的明顯對立、相互貶斥,也就是「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這叫做「道不同不相為謀」。而黃老之學則不然,它突出地表現出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兼綜雜採陰陽、儒、墨、名、法等各家學說之「善」的特點。第二,在闡述道家的「自然無為」理論方面,老莊所強調的是純任自然而反對主觀人為,是消極「無為」主義。而黃老道家強調的是「無為而無不為」,強調「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既有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的一面,又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做到有所作為的一面,是一種積極「無為」主義。對於這兩個特點,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指出:如下「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這都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要與時俱進,順應變化。
積極「無為」,「適時而爭」如果在這兩種思想中選其一的話,我更傾向於「黃老之學」。因為「老莊哲學」所宣傳的是絕對的無為與不爭,是消極的「無為」;而黃老之學雖講無為,卻並不迴避現實矛盾,他們強調的是積極「無為」,適時而爭。積極審查時機適時而動,順應客觀形勢和自然規律的變化而有所作為。
人生也是如此,人生需要適時調整,需要適時轉換角度。人生是一次長途跋涉,旅途中有無數的曲折和險阻,只想走直路的人,不會轉換角度,改變方向的人,難以登上人生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