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喪家狗也是有鄉愁的

2020-12-18 明天好心情

「喪家狗」這話不是我說的,李零先生早就說過,而且孔子也說了——起碼在《孔子》裡,孔子是這麼說的。

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種看喪家狗的感覺,發哥白髮蒼蒼的回到魯國,踉踉蹌蹌的下車來對著城門跪拜,泣不成聲。於是就想起了塔科夫斯基導筒下的戈爾恰科夫,那個週遊於義大利的俄羅斯人,故土始終在他的夢中縈繞:那所鄉間的木屋,那條黑背大狗,那一坪風吹草低的俄羅斯田野……可惜戈爾恰科夫最終倒在了義大利的土地上——那部電影叫《鄉愁》。《孔子》所展現的,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化不開的鄉愁。

正好跟鮑鵬山老師一起看了《孔子》,出了電影院跟鮑老師交流,才發覺片中有如此多的文史常識錯誤,回到家來好生谷歌了一番,才粗粗整理出個頭緒。第一場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整個場景頗有點古羅馬元老院的意思,演員的服裝、布景也都不錯(不過與《無極》似曾相識),而且孔子的辯論術跟蘇格拉底有一拼,三兩下就讓公山狃丟盔棄甲,那句「給個話啊」更是智慧十足——在《三槍》惡搞到底後,這句臺詞終於讓我在國產電影裡看到了久違的幽默。可惜啊,公山狃本來叫公山不狃嘛,而且鮑老師還指出當時魯國並無活祭制度,不過拍電影,適當虛構總是允許的,這場戲把孔子的「仁」學直白(當然失之淺薄)的展現給觀眾,而且符合當下電影中的人道主義思潮,所以尚算精彩。那個漆思弓也是子虛烏有(原型是漆雕開),他的來歷顯然不是片中這樣。不過這小子放在片中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留著,希望影片後半段有用。

接下來,孔子開始他在魯國的事業上升期,夾谷會盟,軍隊不聽調遣,孔子率弟子巧施驚鳥記,登時嚇得齊王千乘戰車屁滾尿流,還討回了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拍大片嘛,會盟臺總要築高點,但高得不近情理似乎也不合適吧;而那些展現軍隊的CG動畫雖然跟《阿凡達》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國產電影裡絕對算是上乘,所以,我也理解。問題是,驚飛幾隻鳥就嚇跑了早有預謀的齊軍?好吧,總比《赤壁》裡張飛用阿基米德原理喝退曹軍騎兵強。至於汶上三城,實際上齊國才佔了三年,所以要回來還有可能性,真要佔了三十年,早就是齊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好吧,為了凸現孔子的外交謀略,我也認了。但是,得知魯軍不聽調遣時,孔子一句「按第二套方案辦」,立馬讓電影院笑了場。這種歷史片,孔子動輒拋出《論語》名言,不能太穿越,一會兒文縐縐,一會兒又滿口大白話——我當時就想喊一句「你過時了」。然後,掌了權的孔子雄心勃勃,一直搞到強制拆遷,要「墮三都」,觸了三桓的底線,便被季孫式老謀深算的變相流放了。

這時孔子獨自上路,但顏回死乞白賴的第一個出現了,要死要活的非跟著老師走。接著,子路、子貢、曾參等人悉數到場,於是,中國歷史上最聲名顯赫的知識分子驢友團橫空出世(史實是子路等人比孔子更積極,力勸孔子離魯)。之前已經打好了南子的伏筆,周迅還是《畫皮》裡的狐狸精模樣。子見南子一幕隨即在影片中出現,但談不上精彩,坦率的說,周迅有點太用力了,淫蕩有餘而富貴不足,在表演前觀摩下伊莉莎白泰勒的《埃及豔后》應該更好(周迅戲分不多,在海報上卻很扎眼)。之後最大的悲劇來自孔子驢友團行走於冰湖之上,幾個水下鏡頭就已經讓觀眾明白,要出事。真的出事了,拉著書簡的馬車壓破了冰面,顏回為救書簡,溺斃於冰水中。《論語》裡怎麼說顏回?《雍也》記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著實是個超凡脫俗的精神貴族,後世稱其為「復聖」,與孔子配享。但在電影裡,任泉的演技沒問題,可一張臉總也不老,而且整日苦瓜扮相,哪有半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的影子?再者,顏回明明死在孔子歸魯之後,而且歸魯後還開宗講學,整理《易》經,發軔出了被稱為「顏氏之儒」的學派——影片何苦改成這樣呢?

顏回死時,水下攝影那個煽情啊,明顯走的是純愛劇的路子,再加上發哥臉貼著任泉的臉半晌不肯離開,估計一幹腐女又得樂了。不是顏回一個人的問題,總的來講,孔子的弟子們都成了糙了吧唧的爺們兒,純是很純,但太缺乏委婉了。要知道,這一票人首先是知識分子,然後才各有特性,書卷氣毫釐不現,不真(稱呼也有點亂,按常規,孔子叫弟子不叫字而叫名,所以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的弟子被孔子稱為「賜」為宜)。

至於孔子的家人,張凱麗飾演的亓官氏還是劉慧芳的路子,看著倒還行;但是孔子的兒子叫「孔鯉」而不是「孔鋰」,這個字幕錯誤就算是筆誤也不可原諒,孔子那個時代,怎會有「鋰」字?還好影片沒把「子貢」筆誤成「子宮」(據說片方在公映時會做緊急修改)。而孔子見老子那一段,搞得很哈利波特,一段穿越戲,倆人坐在山峰上霞光萬丈,我還以為發哥要改唱《神話》了。這段故事是樁史學公案,不過按司馬遷的寫法,孔子去周都洛陽見國家圖書館館長(守藏史)老聃,按照那個場景拍挺不錯的,現在這樣改,我總聯想起洗髮水廣告。這個場景其實反映了全片努力把孔子神聖化的藝術旨趣——當然孔子不是不能被神化,但方式方法要講究。人家拍《小活佛》《基督的最後誘惑》和《耶穌受難記》都是把神祗人性化,曲徑通幽的造神,我們太急吼吼的做表面功夫,愣往人物腦袋上加光環,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此外,《孔子》只截取了孔子步入老年後的小半段歷史,若比起《甘地傳》講述人物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來,在素材刪減上也殊為可惜——孔子曾有「致學、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一系列人生階段論,扔掉前半截,總讓人不滿足(當然片長也是一個現實的考慮)。

漆思弓後來總算出場了,跟著孔子顛沛流離一番,也出落成了個糙老爺們。而且沒別的用處,報個子路的喪就算完了——其實子路也死在孔子歸魯後,你要說這是拍電影不必較真,那好吧,我也接受。不過既要改,那改得比史實更有可看性也行,孔子歸魯後接連孔鯉卒、顏回卒、子路卒,都是大事,然後孔子卒,照著這個拍,不也挺戲劇的嗎?這個漆思弓太可惜了,拍歷史片,總逃不過「正史」和「戲說」的糾纏,既是拍正劇,又不是惡搞戲說,加這麼個虛構人物,其實完全可以透過他的視角來看歷史人物。金庸用韋小寶寫康熙,用郭靖寫成吉思汗,都是把虛構人物鑲嵌在歷史大背景中,不也遊刃有餘?當然,我也不是說戲說就不行,不過真要像劉鎮偉一樣把《西遊記》戲說成《大話西遊》那樣的經典,技術含量恐怕比拍正史還高;而且孔子也不是沒被人戲說過,蔡志忠的漫畫誰不服氣?只怕中國電影人還沒這個能力(費穆的《孔夫子》我沒看過,但顯然也是正史的路子)。

公允的講,發哥的演技讓我折服。陳建斌的季孫式也很牛掰,最後一身裘皮大衣死在雪裡也很酷——不過史實是他死在孔子返魯前數年,影片為了突出戲劇矛盾這麼改,我也接受。《阿凡達》來了,我們只剩孔子。所以孔子有些成公論的史實,一定要慎重。相對主義相對到孔子那裡去,中華文化就徹底散黃子了——又不是康三癲變法的時節,現在不需要《偽經考》《改制考》那些東東(「批林批孔」就往事不要再提了吧)。龍應臺曾寫過一本《古文觀止》在六十年前顛沛流離的故事,一冊發黃的書本,伴著五千學生度盡劫波,縱使在炮灰連天時,《古文觀止》的讀書聲卻從未斷過。最後九死一生,五千學子還剩三百,昔日少年也已成白髮老者,而《古文觀止》書頁雖黃,卻無一頁缺損。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管民族叫「想像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靠什麼想像?歸根結底靠文化。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不能斷,也不能亂。文脈一亂,人心就散;人心一散,隊伍就不好帶了。

孔子,當然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徵符號之一。孔子一生,首先以思想家、教育家傳世,《孔子》突出他從政、領軍、流放,而對其思想缺乏展現,委實可惜。中國影人拍中國歷史,竟還不如洋鬼子(有《末代皇帝》為證)。再者,即使從純粹商業片的角度來看,《孔子》的戲劇性仍嫌不足,雖然加了不少戲,還突出了戰爭場面,但通片看下來,局部刻意還是掩不住整體溫吞。不過挑了這麼多《孔子》的刺,我還是認為,《孔子》是一部佳作,什麼叫主旋律,這才叫主旋律,對這樣的題材,應當動用行政手段包場給官員們好好看看。此外,每所孔子學院也都應該給同學們放映《孔子》,也算多媒體教學嘛。總之,胡玫擔當起孔子的題材,我舉雙手支持,就算有文史錯誤,在大關節目上還是對版的;而且影片還讓大成至聖先師走入了普通觀眾的視野,能讓我們在谷歌退出前好好搜索點關於孔子的文史知識,就衝這個,也是功德無量。此外,《孔子》的題材難度之高,是個不爭的事實,能拍成這個樣子,已經很不錯了(比從日本漫畫改編的《墨攻》強多了)。回味《孔子》中的孔子,做過大官,搞過拆遷,玩過曖昧,還組過驢友團——而且在這些過程中,還有煌煌巨著傳世。可見,好好的一個知識分子,玩什麼政治?一玩政治,就玩成了喪家狗。《孔子》裡的孔子歸魯後,首先聲明不許再拿政事來煩他,一心一意搞學問去了。這是想通了,孔子管這叫「從心所欲不逾矩」。知識分子啊,珍愛生命,遠離政治!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孔子是喪家狗?是罵孔子嗎?
    孔子為何自嘲自己是喪家之犬?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與當年孔子迷路自嘲時候所說的喪家狗,他們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同了。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意思是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方向,茫茫然的狀態。而孔子當年說自己是喪家狗,完全是一種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一種自嘲,孔子用這種幽默的方式,獲得了心靈上的安慰。所以,後世人們說孔子是喪家狗,其實並非是貶低孔子,而是引用了孔子的說法而已,也並非是罵孔子。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寫過孔子,說他是一條喪家狗,引起了好多讀者的指責,其實這是錯誤的。那麼,孔子為什麼要自嘲?
  • 「喪家狗」爭辯的讀後感
    細讀兩種原始文獻,可知《史記》所載的大意是:鄭國人覺得孔子的上身有聖王之相,而下身卻沒有,看上去像「喪家之狗」;孔子則否認自己的形象能跟聖王相比,卻認同「喪家之狗」的形容。在此處,「喪家之狗」是貶義,但孔子欣然接受,以示自嘲。從上下文觀察,將「喪家之狗」解釋為流浪狗,實吻合文獻的語境。
  • 喪家狗與男一號
    不僅中國人如此,西方的傳教士為了傳播基督教,把孔子說成是沒有宗教立場的哲學家;而西方的哲學家則又認為孔子只有一些倫理教條而缺乏哲學理論。在利益主導的市場意識下,電視、電影、網絡等「多媒體」中的孔子成為迎合觀眾口味的「男一號」,也是不可避免的。  其實,在孔子同時代的「外人」看來,孔子的棲棲遑遑,遊走四方,更像「喪家之狗」。
  • 李零出書解讀《論語》「孔子是懷抱理想的喪家狗」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北京大學學者李零先生的新著《喪家狗:我讀論語》昨天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該書研討會上,《百家講壇》總策劃表示,與於丹針對大眾的解讀不同,李零這本書更適合學者閱讀。  在這本書中,李零講述了孔門師生會聚一堂,談論理想和現實的熱鬧場景;孔子周遊列國,懷才不遇,累累如喪家狗的一生;老師死後,孔門弟子,各立山頭,爭正統名位,但又齊心協力大樹特樹孔子為聖人的過程。此外,還有孔子的真正想法、真正態度,如要讀書,不要種地,書讀好了才能做官,才能真正解決貧困等。目前,這本書已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列為大學生必讀書目。
  • 北大教授罵孔子是「喪家狗」,惹網友爭議。專家:他說的沒錯!
    序言之中,北大教授李零寫到「《論語》是一部孔門師生一起聊天的書,孔子是堂吉訶德式的人物,是一個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而任何像孔子一樣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然而令人很奇怪的是,在專家學者看來,除了一些新儒家學派的人出言不遜之外,眾多人反而是支持這個觀點,甚至有專家公開支持,表示「他說的沒錯」,莫非孔子真的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聖賢?
  • 北大教授罵孔子是「喪家狗」,惹網友爭議,專家:他說的沒錯
    既然被神化,自然就有人會去揭露真相,在文學界之中,便有著一本名為《喪家狗》的書籍惹起了網友之間的爭議,聽到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極為極端的評判觀點,而打開書本之後,在序言之中,描寫孔子的話更是讓人義憤填膺。
  • 楊立華:《喪家狗》與「譁眾取辱」
    李先生說要以《喪家狗》為題,還以為是有激而發的玩笑話,一笑置之。不成想,竟真地以此為書名了。  我不懷疑李先生這樣做的初衷:並非為了「譁眾」,而是要給崇聖心態降溫。但從實際的效果看,李先生此舉不僅譁了眾,而且取了辱。而真正能辱沒李先生的,其實不是批判者或漫罵者,而是李先生的追捧者和辯護者。我不知道李先生在瀏覽那些追捧者和辯護者的文字時,是否會不安,進而「其顙有泚」。
  • 孔子還原——讀李零先生的《喪家狗》
    北大教授李零先生的專著《喪家狗》一直是文壇上激賞與非議的熱點事件。不少學者對書名中的「喪家狗」很反感,他們認為,這與傳統文化中漢儒及宋學中聖人形象相去甚遠,因之不願意接受這種帶有侮辱性的名號;也有學者持理性的審慎態度,他們從文化自省的角度思考李零先生的創見,並深入探討其在當代中國文化發展中的積極意義。李零先生在該書自序中指出,讀《論語》,要心平氣和,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用一個知識分子的心,理解另一個知識分子的心, 從儒林外史讀儒林內史」。
  • 史記說孔子如「喪家之狗」,司馬遷侮辱聖人,為何無人反駁?
    現在人都認為「喪家之犬」這個詞不雅,甚至有一定的貶義。在《漢語大詞典》中,這個成語的解釋是這樣的:指無家可歸的狗;比喻失去倚仗,無處投奔的人;並且明確標註「喪」的發音是【sàng】。用這樣的成語來形容「千古聖人」,太史公司馬遷是在鄙夷孔子嗎?
  • 中考文言文《喪家狗》全文詳細翻譯
    喪 家 狗 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到鄭國去,路上和學生們走散了。(於是)孔子獨自站在郭東門。有個鄭國人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口站著的那個人。他的額頭像堯,他的後頸像皋陶,他的肩膀與子產類似,但是腰部以下相差禹有三寸,疲勞得像失去主人,到處流浪的狗。」子貢將實際情況告訴了孔子。
  • 成語知識積累|「韋編三絕」與「喪家之狗」
    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故事連結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
  • 北大李零教授辱罵孔老夫子:喪家狗
    更有,李零在其出版的《喪家狗》一書中還一棍子打翻一船人。說什麼「《論語》是一部孔門師生一起聊天的書,孔子是堂吉訶德式的人物,是一個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而任何像孔子一樣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看看,李零為了博人眼球,增加賣點,他居然竭斯底裡地叫囂「任何像孔子一樣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李零的這一招,真是似曾相識,與標題黨還真是有的一拼。
  • 很有價值成中英教授回應李零的《喪家狗》
    在採訪中,成教授發表了他對李零新書《喪家狗》一書的看法,他說:「關於孔子"喪家之犬"的說法,牽扯到一個自我認識問題。」  成中英先生說,他知道這本書,是因為一家雜誌向他約稿,希望他對該書作出一點回應。成先生他說正在準備,內容還沒有全部看完,只是先大體翻了一下。但他認為,這書本身很有價值,從大陸學界以及各方媒體的反應來看,大眾對此已有相當的興趣。
  • 孔子周遊列國途中,被匡人誤會並圍攻,在鄭國又被形容如喪家之狗
    孔子周遊列國途中,被匡人誤會並圍攻,在鄭國又被形容如喪家之狗今天要講的文章是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途中,在不同國家遇到的一些不同事情,這些事情有好也有壞,那麼話不多說,大家快點跟我一起看下去吧!據說孔子的長相很像陽虎,因為陽虎曾經帶兵攻打並殘暴地對待匡人,而孔子也是魯國人,又是魯國的口音,加上前面孔子駕駛員說的那句話,所以匡人就把孔子當作陽虎緊緊地包圍了起來。事態越來越緊急,弟子們開始感到恐懼。孔子並不擔心,他堅信自己身負重大的歷史文化使命,不會被眼前的小小挫折所阻擋,於是開始彈琴唱歌。孔子從容不迫的自信使子路也起來彈劍而歌,二人互和歌曲三遍。
  • 知識分子就是那些甘為「喪家狗」,而堅決拒絕做「看家狗」的人
    「喪家狗」之書名非常刺激,這個詞本身出自包括《史記·孔子世家》在內的許多史籍,是別人說孔子不得志,總失敗,雖略帶譏諷,卻並無敵意,孔子自己也認可這個說法,因此這事才在當時崇儒尊孔的氛圍中載入史冊,傳到如今。李零就此發揮說:任何懷抱理想,不滿於現實世界的人,都是「喪家狗」。
  • 知識分子就是那些甘為「喪家狗」,而堅決拒絕做「看家狗」的人
    看家方為汙仲尼李零教授的《喪家狗:我讀〈論語〉》引起不小的轟動。「喪家狗」之書名非常刺激,這個詞本身出自包括《史記·孔子世家》在內的許多史籍,是別人說孔子不得志,總失敗,雖略帶譏諷,卻並無敵意,孔子自己也認可這個說法,因此這事才在當時崇儒尊孔的氛圍中載入史冊,傳到如今。李零就此發揮說:任何懷抱理想,不滿於現實世界的人,都是「喪家狗」。
  • 自嘲「喪家之狗」的孔子怎樣突出仕途與人際之困?
    孔子長嘆:「如果有統治者任用我,一個月就會讓國家治理有成效,三年就會大成」,可惜衛國最終也沒有重用他,在失望中孔子只能另外尋找實現理想的地方。這時候楚國的令尹子西說話了:「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曰:「無有。」「王之輔相有如顏回者乎?」曰:「無有。」「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曰:「無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無有。」……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於城父。
  • 孔子的真實面貌—「喪家狗」與「復古者」,為什麼這麼說?
    被神話的孔子也由此,孔子在中國是一個被嚴重神話的人物,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採用「天人感應」學說以後,儒家的弟子總喜歡將各種「神異」安插到孔子的頭上,比如有一本叫做《論語撰考》的書就說:「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意思是說孔子的父親是條大黑龍,我們今天會認為這是無稽之談,那還要全依賴五四運動
  • 悅讀: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
    悅讀季:李零 《喪家狗》「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這句話來自於李零《喪家狗》,在書的封面上的一句話。論語,不是孔子寫的,是他的弟子們根據他說的話,記錄下來的。是語錄。是部分記錄和摘錄出來的語錄。每朝每代,都對論語做了摘錄,選編,所以我們今天讀的論語不是原版。沒有人知道原文原版長什麼樣子。2.
  • 他到底何方神聖,竟稱呼孔子為喪家之狗,精確預言了歷史發展
    客人待周圍安靜下來,才斷然開口道:「您的這幾個兒子中間沒有一位有資格繼承卿位的。」趙鞅聽到這句話後不禁心如刀絞,長嘆一聲:「難道趙氏一族要就此衰敗下去了嗎?」面前的客人卻突然發聲說:「剛才我們在門口遇到的那位向您行禮的少年,也是您的兒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