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賞讀 | 歌德:論德意志建築(1823年)

2021-02-19 維特魯威美術史小組

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哦!

經典賞讀 | 潘諾夫斯基:哥德式建築與經院哲學(一)

講座回顧 | 陳平:永恆的遺產:古典柱式的起源及傳播

陳平:歌德與建築藝術

經典賞讀 | 歌德:論德意志建築

經典賞讀 | 歌德建築論文選譯:《阿西西的密涅瓦神廟》《建築》和《斯特拉斯堡大教堂》

按:佩夫斯納曾說:青年歌德對斯特拉斯堡的激情頌揚,是一位革命的天才對天才的崇拜。通過上期文章我們了解到,經過義大利之旅的洗禮,中年的歌德又將古典文明當作自己的理想來追求。本期我們要推送晚年歌德的另一篇建築論文,即他寫於1823年的《論德意志建築》,為這幾期「歌德與建築藝術」專題畫上句號。此文題目與1772年的那篇文章相同。時隔五十年,詩人以平靜的筆調,「憶起自己早年對於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依戀」,講述了對建築藝術的全新理解。激情融於理性得以升華,並歸於永恆。這使我們想起了他《遺囑》一詩中的一句:「於是逝去的將長久存在,未來的預先已生機充盈,一瞬間也會變成為永恆。」

本期下篇,我們新增了一個欄目「史學課堂」,不定期地選推同學們的課程習作與論文與大家分享,敬請關注,並歡迎各校同學投稿!

有一種建築風格一定極具魅力,起初義大利人和西班牙人稱它為德意志風格,但我們德國人只是最近才這麼稱呼它。許多世紀以來,所有大大小小的建築都以這種風格來建造,歐洲大部分地區都接納了它,成千上萬名藝術家和工匠在實踐著它,基督教禮儀促進了它的傳播,對於人們的精神與感官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因此它一定包含了某些偉大的、本質上是可以感覺的東西,某些受到尊重的、先進的東西。它一定既隱匿又彰顯了各種比例關係,這些比例關係的魅力是不可抗拒的。

因此,找到一個法國人的證言就非同尋常了,這個法國人自己的建築風格與這裡所讚美的風格背道而馳,他那一時代的判斷力對這種風格也是完全不利的,不過他還是這樣說道:

我們得之於藝術之美的所有愉悅,都取決於對規則與測量的遵循,即取決於比例。如果比例缺失,無論施以多少表面裝飾,本質上都是不美的,無魅力可言的。的確,可以說,如果用工藝技巧和材料來提高外在裝飾的豐富性,那麼醜的效果甚至會變得更加可厭,更令人難以忍受。

進一步說,我認為,源自測量與比例的美,無需有貴重的材料和精緻的工藝,仍會光芒四射,仍會在那些混亂無序的材料與工藝製作中間顯現出來。因此,我們懷著愉悅的心情來看那些哥德式建築的比例,它們的美似乎來源於均衡,視覺的均衡,也來源於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的比例關係,儘管它們的表面覆蓋著醜陋的裝飾。但無疑最令我們信服的是,如果我們精確地研究了這些尺寸,就會發現大部分的比例,與那些給予了我們那麼多視覺愉悅的建築是相同的,因為它們是根據良好趣味[good taste]的規則建造的。(布隆代爾 [François Blondel],《建築教程》[Cours d』Architecture,1675],V,v,ch. XVI, XVII)

在這裡我們回想起早些年的往事,那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給我們的印象是那麼強烈,以致於我們不由自主地表達出內心的喜悅。那位法國建築師通過勤奮的測量和研究所確立起來的東西,不知不覺中來到了我們的面前,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對令他驚奇的印象做出解釋的。

如果這些建築物像過去的殘存之物,矗立了若干世紀而未曾打動普通人,其原因並不難找到。但另一方面,近來人們在感受它們時,它們的影響再度甦醒了,這影響是何等有力啊!男女老少都被徵服了,被如此強烈的印象席捲而去,以致於他們因經常對這些建築進行檢驗、測量和描畫而精神振作,備獲教益,而且還將這種風格運用於實用的新建築。他們就像自己的祖先一樣,在這樣的環境中如魚得水。

既然對於往昔作品的熱情已經燃起,我們便要對那些使我們能以適當方式,即歷史的方式去感受和認識這些作品之價值及高貴性的人們,表示深深的謝意。我要談談這件事,因為我感到我與這些重要作品有著密切的關係,需要這樣做。

離開斯特拉斯堡之後,我未曾見到過一座這類重要的或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物。印象變得模糊了,我幾乎記不起那樣的環境了。在那個環境中,目擊的景象曾激起我內心最強烈的熱情。在義大利逗留期間,我也沒能恢復這種感覺的活力,近來米蘭主教堂(圖1—3)的改造工程也是如此,看不出這座教堂的古代性格。[1] 多年來我的生活已遠離這種藝術,雖然實際上並非對它漠不關心。

圖1  1745前後的米蘭大教堂

圖2  1856前後的米蘭大教堂

圖3  現在的米蘭大教堂

然而,在1810年,通過一位高貴朋友的介紹,我與布瓦塞雷 [Boisserée] 兄弟有了密切的接觸。[2] 他們向我展示了他們努力工作的成果以及精心繪製的科隆主教堂素描,有些是平面圖,有些是各面的立視圖,(圖4、5)使我對這座建築有了了解。經過仔細調查研究之後,我認為它的確堪稱此種建築風格的一流代表。[3] 我又一次拾起了早期的研究,通過友人互訪,通過對這一時期許多建築的辛勤考察,通過雕刻銅版畫、素描和繪畫,我對這些作品了如指掌,最終我感覺在這些作品之間已經遊刃有餘了。

但就此事的性質而言,尤其從我的年齡和我的立場來看,歷史的角度在整個事情中似乎是最重要的,在這方面,朋友們的重要收藏提供了最好的幫助。[4]

眼下幸運的是,默勒先生 [Herr Moller] [5],一位素養頗高、感覺敏銳的藝術家,恰好也對這些事很熱心,他樂此不疲地為這項事業出力。科隆主教堂一幅原始圖樣的發現,給此事帶來了新的視角。該圖的一幅平版複製品影響重大,它實際上是照原圖描下來的,可用淡彩銜接與暈染的方法來表現圖中雙塔的整個外形。這位傑出人士將這座主教堂的一系列早期和近期插圖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對於歷史學的業餘愛好者來說也一定很受歡迎。在這些圖中,我們很容易便看出並理解這種風格興起、完善和最終衰落的過程。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第一部完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第二部中的第一批圖也到了,畫的是這一類型的單座建築。[6]

我希望公眾支持這位感覺敏銳而勤勉努力的人的事業,因為如果我們要想為了自己和子孫後代勾畫出這些建築的一個完整概念,關注於此類事情就正當其時。

圖4  布瓦塞雷,科隆大教堂立視圖和平面圖

圖5  布瓦塞雷,科隆大教堂西立面

我們也期待著人們同樣關注和參與布瓦塞雷兄弟的事業。第一期成果我們已經概括地提到了。[7]

看到公眾現在享受著我已享受了13年的益處,我感到由衷高興。正是在這些年中,我見證了布瓦塞雷圈子裡的人長期而艱辛的工作。這段時間他們一直將與這些事情相關的新老素描和雕刻銅版畫寄送給我,尤其重要的是銅版印刷校樣。他們的那些傑出雕刻師已接近完成這些銅版畫了。

近來我對此項工作的參與又使我燃起了年輕時的志趣愛好,不過無論這些是多麼美好,我還是發現,最大的收益是對科隆的一次短暫訪問。我運氣很好,是在施泰恩大臣 [Minister von Stein] 的陪同下前往科隆的。[8]

我不否認,科隆主教堂的外觀令我感到有些把握不定。我們覺得,如果一處重要的廢墟有著某些感人的東西,我們便會在其中看出高貴的人類傑作與寂靜無聲但具有無所不能力量的時間之間的衝突。在這裡,我們突然面對的是不完整的、龐大的廢墟,其殘缺不全的景象令我們想起人類的不足,此刻他承受著對他來說是太過龐大的東西。

說實話,即便在室內,這座主教堂也有一種強烈的但並不和諧的效果(圖6)。只是當我們踏入唱詩堂時,那裡的完整性以及出人意表的和諧才令我們驚嘆,我們既驚且喜,又敬畏又愉悅,感覺到渴望甚於滿足。

圖6  布瓦塞雷,科隆大教堂室內

我曾花了一些時間研究底平面,並與朋友們進行了多次討論,因此我能夠追蹤這一地點原初設計的蛛絲馬跡,因為幾乎所有的地基都展示出來了。[9] 同樣,側立面的雕版校樣和正立面的素描也幫助我在心中形成了一幅整體的畫面。不過缺失的東西太巨大了,以致我們不可能達致它的高度。

但現在布瓦塞雷的工作已接近尾聲,插圖和評註也將到達所有業餘愛好者的手中。藝術之友即使相隔遙遠,也會有機會使自己確信,科隆主教堂就是此種建築風格的最高峰。他有朝一日會訪問這神奇的地方,他將不再囿於個人的感覺、陰鬱的偏見或倉促間形成的厭惡感。他作為一位知情者,一位具備初步知識的人,會思考自己眼前的事物,並利用想像彌補所缺失的東西。我至少希望,自己作為一個愛國的、富於想像力的、勤勉的、不知疲倦的年輕人,在經歷了五十年學習之後,能達到這般清晰的認識水平。在重新研究12世紀德國建築的過程中,我經常憶起自己早年對於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依戀;令我高興的是,我在重讀1773年激情噴發而寫下的那本小冊子時[10],沒有什麼可感到羞愧的。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我那時已感覺到了教堂整體的內在比例,我看出了在這一整體中個別裝飾是如何發展的。在長時間的反覆觀察後我發現,塔樓並沒有完成,儘管它建得夠高的。所有這些都是與我的朋友以及我本人後來的看法相吻合的。至於那篇文章的文體,如果有什麼詞不達意的地方,我希望這是可以原諒的,畢竟我是在表達不可表達的東西。

我們會經常返回到這一主題,在這裡,我們要以致謝來結束本文。我們要感謝做了基礎性準備工作的默勒和比興 [Büsching] [11],他們一位製作了雕版,另一位撰寫了關於早期德國建築史的導論。此外,我們得到了敘爾皮斯·博伊塞雷的令人愉快的幫助,他為圖版撰寫了論據充分的導言和文字說明。

同時,我們希望不久就能重印那篇我們經常提到的早期文章,以便清楚地說明最初的種子和最後的果實之間的區別。

[1]. 歌德在1788年5月22日一封致魏瑪的卡爾 · 奧古斯特公爵的封中,對於米蘭主教堂正在進行的工程作了輕蔑的評論。文中「近來的改造工程」似指17世紀時立面的增建部分,是根據Pellegrino Pellegrini的設計建造的。

[2]. 賴因哈特 [Baron Darl Friedrich Reingard] 在1810年4月提示歌德注意到布瓦塞雷兄弟[Sulpiz and Melchior Boisserée] 的著作。關於歌德與布瓦塞雷兄弟的關係,參見羅布森-斯科特 [W. D. Robson-Scott],《德國哥德式復興的文學背景》[The Literary Background to the Gothic Revival in Germany],1965年,第4部分,第3章。

[3]. 歌德在1810年5月14日致賴因哈特的信中,仍然更喜歡斯特拉斯堡主教堂而不是科隆主教堂。

[4]. 關於布瓦塞雷的早期藝術收藏,見《海德堡》[Heidelberg]一文。

[5]. 格奧爾格 · 默勒[Georg Moller,1784-1852],建築師。

[6]. G. 默勒,《關於科隆主教堂原始圖樣之發現的評註,包括9幅銅版畫》[Bemerkungen über die aufgefundene Originalzeichnung des Doms zu Köln, nebst 9 Kupfertafeln],1818年。G. 默勒,《德意志建築的紀念碑》[Denkmäler der deutschen Baukunst],1818年。

[7]. S. 布瓦塞雷,《科隆主教堂景觀、平面及局部,附有根據匠師圖樣做的增補部分》[Ansichten, Risse und einzelne Teile des Doms zu Köln, mit Ergänzungen nach dem Entwurf des Meisters],1821年。歌德為此在《藝術與古蹟》雜誌(IV,i,1823)上發表了一則短文。

[8]. 這次訪問發生在1815年6月。

[9]. 科隆主教堂始建於1248年。

[10].「論德意志建築」所標的年代是1773年,不過該文寫於1772年。

[11]. 比興[J.G.G. Büsching],《早期德國建築史中引入的一個試驗》[Versuch einer Einleit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Altdeutschen Baukunst],1821-1823(Ruppert 2334)。

[本文原載於《新美術》,2007年第6期,

第67—70頁]

(插圖為維特魯威美術史小組所加)

(請看本期下篇)

聯繫我們請直接

識別二維碼哦

投稿郵箱

3174398670@qq.com

 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所有文章,本公眾號已將所有文章歸類放在菜單欄往期推薦裡面了哦,歡迎關注查閱。

相關焦點

  • 經典賞讀 | 歌德:論德意志建築
    作為詞典中的詞條,在哥德式這個條目下,我堆積了曾掠過我的腦際的所有的同義曲解:模糊的、雜亂無章的、矯揉造作的、粘結的和厚厚塗抹的,我決不比一個把全部未知世界都稱為野蠻的民族更聰明,我把所有不適合我的體系的事物統稱為Gothic(哥德式),從我們那些商人權貴們裝飾房屋用的鏇制的顏色富麗的玩偶、繪畫,到古老德意志建築的冷漠的殘跡,由於它們上面某些稀奇古怪的旋渦紋,我同意關於這種建築的共同論調
  • 陳平:歌德與建築藝術
    經典賞讀 | 哈斯克爾: 文化史的誕生(上)經典賞讀 | 潘諾夫斯基:哥德式建築與經院哲學(一)講座回顧 | 陳平:永恆的遺產:古典柱式的起源及傳播按:在新的一年來臨之際,維特魯威美術史小組祝各位讀者新年快樂!
  • 經典賞讀 | 歌德建築論文選譯:《阿西西的密涅瓦神廟》《建築》和《斯特拉斯堡大教堂》
    經典賞讀 | 潘諾夫斯基:哥德式建築與經院哲學(一)講座回顧 | 陳平:永恆的遺產:古典柱式的起源及傳播陳平:歌德與建築藝術經典賞讀 | 歌德:論德意志建築按:在上一期文章中,年輕的歌德滿懷激情地頌揚了哥德式建築,然而在像尼採等許多作者的筆下,歌德還是一位致力於重新發現古典藝術理想的代表人物。
  • 關於歌德與建築藝術的事
    從撰寫時間的先後來看,這些文獻主要包括:早期斯特拉斯堡的論文《論德意志建築》(1772);從義大利歸來寫的兩篇題為「建築」的未刊文章(1788、1795);自傳《詩與真》(1809-1813)中的若干有關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篇章;《義大利遊記》(1816-1829)中關於文藝復興及古典建築的記述;最後是1823年發表於《藝術與古蹟》上的《論德意志建築》。
  • 《歌德談話錄》:歌德的文學思想
    》是愛克曼輯錄,記載的是歌德晚年(1823年-1832年)的思想,展示了一位閱歷豐富、具有深刻洞察力的老年智者的形象。當中,歌德點評了很多作家,包括席勒、拜倫、莎士比亞、司各特、雨果、莫裡哀、梅裡美等。同時,歌德還談到了不少他的文學思想或見解。「耶拿,1823年9月18日,星期四」,記錄了歌德對寫詩的看法,他警告愛克曼「別試圖寫大部頭作品」,「那樣做會傷害我們最寶貴的心靈」,詩歌「必須全是應景即興」。
  • 《歌德與託爾斯泰》:託馬斯·曼的美學與政治
    [導讀]在託馬斯·曼看來,歌德是最能代表德意志民族的巨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市民時代代表」。全世界範圍內,大概只能找出託爾斯泰差堪比擬。1922年10月,託馬斯·曼在柏林發表題為《論德意志共和國》的演講,說了上面這段頗昂揚的話。此後,託馬斯·曼多次重提這個話題,比如,1937年,在蘇黎世發表的演講《華格納與〈尼伯龍根的指環〉》中,他說可將這種蔑視視為「真空、缺陷和停歇」,自然是要不得的。雖然不斷發出這種疾呼,但託馬斯·曼,仍往往被視為與現實脫節的作家。
  • 趙玫:那真是歌德的墓地?
    我說,這是歌德。是歌德的墓碑。 女兒說,是嗎?她的有點震驚又有點懷疑的目光。你確信嗎? 我說,是的,我認識那頭像,是歌德的。 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們,偉大的歌德就被葬在這古老的城堡之下? 於是我們疑惑,在一種深深的莫名的敬慕中。我們當時的感覺是,生怕錯過了什麼,又唯恐弄錯了什麼。
  • 大英博物館前館長尼爾·麥格雷戈:歌德影響下的民族
    《德國:一個國家的記憶》, [英]尼爾·麥格雷戈著,博望譯,企鵝圖書丨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版歌德出生在法蘭克福中心地帶的一幢房子裡。該處建築因戰時轟炸而受損嚴重,後經修復,今天依舊佇立在那兒。整棟建築共有四層,每層都有五間不錯的房間。繁盛的18世紀的舒適生活,於此可見一斑。
  • 歌德學院的發展及啟示
    在這一背景下,德意志學院(Deutsche Akademie)應運而生,它通常被看作是歌德學院的前身。歌德學院發展歷程歌德學院的前身1925年,在慕尼黑大學校長普菲爾施福特等人的倡議下,德意志學院成立。
  • 詩人歌德和他的《浮士德》
    歌德雖然在這個世界上走過82年,在當時可謂長壽了。然而,僅僅寫《浮士德》就花了將近60年,從25歲開始寫起,寫完不久便與世長辭。  歌德這部《浮士德》顯然是他全部人生的濃縮,與《荷馬史詩》《神曲》《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古典名著,其厚重度可想而知。
  • 【經典重溫】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118年的今天,偉大的德意志之魂遠離人世......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德語:Johannes Brahms,德語:[joˈhanəs ˈbʁaː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
  • 弗裡德裡希:德意志宿命與信仰的悲愴奏鳴曲
    那麼在義大利以北的廣袤大地上,德意志人繼承的是日耳曼人的蠻族哥德式傳統:超驗、迷狂、宿命、悲愴、陰鬱而奇幻。在這個藝術傳統中,首要不是對自然過於具象的描繪,而追求精神上的表達與象徵。這種傳統從古至今一直影響著德意志的藝術家們,並在現代誕生了表現主義這朵流傳近百年的奇葩。如同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作為硬幣的兩面,與嚴謹而思辨的民族性一起,構成獨特的矛盾性格。
  • 歌德—和你談面試
    如果人們把歌德的作品尤其是談話錄,這本最好的德語書排除在外,德語的散文作品中還有什麼東西值得人們一讀再讀呢?歌德是德國和歐洲的精神偶像有如此多的世界頂級人物的加持,首先想要具有面試思維的考生可以放心,不管你之前認不認識歌德,這都肯定是一個靠譜的人物。那麼,為什麼在面試思維中,我們會首推歌德呢?
  • 歌德:「中國人是我們的同類人」
    歌德所接觸到的有關中國的書,一類是遊記和報導,如《馬可·波羅遊記》,另一類則是中國的哲學作品,主要是儒家經典。根據歌德日記的某些記錄,有學者猜測,歌德年輕的時候,在斯特拉斯堡曾讀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孝經》《三字經》,雖還不欣賞,但對儒家的教育主張留下了深刻印象,到其晚年,則明白無誤地對孔子倡導的孝道表示讚賞。
  • 德意志詩人和哲學家們是如何代表了德意志資產階級
    導讀:德意志詩人和哲學家們是如何代表了德意志資產階級在德國歷史中民主革命之後,辨鑑於十八世紀末德意志的這種情況,恩格斯寫道:「只有在我國文學中才能看出美好的未來大家知道,在政治上對德意志說來是很悲慘的十八世紀,卻是德意志文學的偉大世紀。在這一世紀中,有一批德意志最偉大的天才出生和活動。
  • 尼採的「神預言」:德意志精神將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犧牲品
    他於1870年以醫護助理的身份入伍。7月19日,尼採在給母親的信中說,法蘭西猛虎在侵襲德意志文化,應該不惜任何代價打敗法蘭西。尼採在這封信裡斷言,戰爭會揭示出德意志的文化基礎實際上是多麼不堪一擊。1870年12月,同樣是在一封寫給母親和妹妹的信中,尼採承認他對德國發動的武裝徵服戰爭的同情心迅速減弱。法蘭西猛虎不再是威脅德意志文化能否生存的力量,對德意志文化最大的威脅恰恰來源於即將到來的普魯士的勝利。
  • 【中藝平臺】陳嶸:全球藝術家編碼【1823】作品鑑賞【2490】(2021年02月09日)
    陳嶸作品編號【1823-005】雅賞 讀陳嶸先生的畫,一筆筆中都洇染了心氣,那是脫塵的心氣,是極勝的,仰天穿雲。又有平視的深沉,這深沉想必是極重的,刻骨銘心。陳嶸作品編號【1823-011】雅賞陳嶸作品編號【1823-016】雅賞
  • 新書推薦丨歌德《浮士德·第二部》谷裕譯註
    谷裕老師是頂級的譯者,潛心鑽研《浮士德》十幾年,參照了多個版本的德文注釋,進行了縱橫研究,完成了第二部的翻譯和注釋工作,學術價值不可小覷。本書克服了郭沫若先生翻譯經典本中化譯過多的弊端,力求據實移譯,最大程度還原了臺詞風格,對比多個版本的經典注釋並進行了刪減增補,兼顧了權威性和可讀性。 《浮士德》第二部主體作於1825至1831年間。第二部是歌德76至82歲間的創作,濃縮了其畢生實踐和思考。
  • 歌德經典詩歌《幸福的渴望》賞析
    歌德經典詩歌《幸福的渴望》賞析 2019-12-20 0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讀一讀偉大的歌德——讀《歌德談話錄》
    對這位偉大人物的認識,我以前只限於讀過歌德的兩部著作《少年維特之煩惱》和《浮士德》,但對作者歌德本人卻毫無認知。只是因為書櫥裡有這本蒙灰已久的書,隨便翻翻才知道這個德國作家的偉大。《歌德談話錄》的作者愛克曼,他是當時大作家大學者歌德的最忠實的粉絲,沒有之一,他追隨歌德,並有幸得到歌德的信任,儘管愛克曼第一次訪問歌德的時候,歌德也已經七十三歲了(我算的),然而愛克曼對滿面皺紋的歌德仍然充滿著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