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雍和宮大街南段撤掉了施工圍擋,露出新面容。行人驚喜地發現,大街兩側人行步道變寬了、暢通了,街邊綠化景觀多了、變美了,1130多米長的大街從北走到南,從清代民居四合院、民國風商鋪過渡到新中式建築,風格不再追求整齊劃一。整條大街呈現出「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的歷史風貌。
17個月整治現慢街素院
雍和宮大街南起東直門內大街,北至安定門東大街,全長1130米。沿街兩側為平房保護區,並有雍和宮、國子監等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它是彰顯北京古都風韻的主要空間軸線。
2018年5月,東城區北新橋街道啟動雍和宮大街北段(北新胡同、國子監街以北)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基本恢復了「慢街素院」的歷史風貌。
2019年4月,雍和宮大街二期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啟動,主要包括大街南段(國子監街路口西側、北新胡同路口東側至北新橋交叉口)的建築風貌提升。
經歷17個月的拆除違法建設、封堵違規開牆打洞,以及危房修繕重建、建築外立面提升等精細化整治手段,整條大街呈現出了「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的歷史風貌。
建築風格南北段不同
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師孫書同介紹,歷史上,雍和宮大街北側就以居住為主,向南與東四北大街相連,東四北大街是繁華商業街,建築也漸漸向商鋪過渡。大街從北向南,建築從古樸四合院民居、中式鋪面房、民國風建築、民國風商鋪過渡。
整治充分尊重這段歷史,拆除違建後,按照歷史資料和居民記憶,恢復建築的原始風貌。
建築風貌上北段主要是「慢街素院」,體現傳統合院居住為主導的建築風貌。南段的建築風貌設計特色為「京華剪映、街區新生」,提取雍和宮大街歷史上曾經有代表性風格的建築,採用蒙太奇的方式進行拼接展示。改造過程中,翻建如意門11座、西洋門15座、隨牆門20座、金柱大門4座、小門樓1座。
菜單式設計48種門窗
整治過程中,讓居民部分參與到方案設計過程中,採用「菜單式選擇」方式,是此次整治的一大亮點。
「根據建築風格的定位,為居民提供了48種門窗菜單,供老百姓選擇喜歡的門窗樣式、色彩,在保證實現規劃目標的前提下,又儘可能符合老居民自身個性化的要求。」北新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聶嘉介紹。
比如,門窗的木格圖案,就有龜背錦、燈籠錦,還有套方可選;門窗的配色有紅抹綠、黑抹棕,還有紅抹黑可選。整治後,走在大街上,千門千窗千面,家家戶戶看似一樣,又各不相同。
此次整治,廣告牌匾也不再一刀切。整治後,大街上保留25家商鋪,9家有自己的品牌標識保持不變。其餘商戶,提供了8種方案供選擇,包括材質、顏色、字體等。顏色就有黑胡桃木色、紅胡桃木色,還有淺原木色、深原木色,刻字手法有陰雕、陽雕、陰包陽。東城區文聯還邀請了8位書法家,為他們親自書寫匾額和對聯。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於麗爽
流程編輯:tf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