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禪宗六祖的悟道因緣,有兩首非常有名的偈子,經常被我們讀誦和應用,第一首偈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被我們引用最多的一首偈子,然而五祖卻批評說:「猶未見道」。五祖半夜三更,為六祖講解金剛經,因為金剛經中的一句話而大徹大悟,六祖大徹大悟後,說出了另一首有名的偈子: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你知道,六祖是聽到哪句話而大徹大悟嗎?
《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聽到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一口氣說出了五個「何其自性」,我們的自性本自清淨,不生不滅,本無動搖,卻能生萬法,一個人學佛最初步就是要識得我們的「自性」,能夠認識本心自性就是初步的見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懂得嗎?
南懷瑾老師講:什麼叫無所住呢?應隨時生清淨心。
佛在金剛經中為我們講解什麼是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的心念,本來就是無所住,你所有的思想念頭,從來就不會停留一秒鐘,都會過去,你只要一想,就會再來,然而人生幾十年的事,無論當時多麼高興快樂難過,你都會留不住,人往往都想把聲色名利抓住不放,然而只要時間過去了,一切都會化作雲煙,都是夢中之事。
無所住,就是畢竟空;學佛的人都想求空,然而有個空的境界,就不對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了。
我們學佛都想求得清淨心,而真正的清淨心,不是動地放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真正的修行,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赤裸裸來去無牽掛,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此心如果無事,無妄想雜念,就是心如明鏡臺,有境界來就會照見,用過了就沒有。
我們的自性,本心,就是真正的清淨心,就是淨土,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見聞覺知都是它的作用,然而它無形無相,所謂「即此用離此用」,用時它就會起作用,不用時就會退藏於密。
我們最難求的就是清淨心,每一個人的思想念頭猶如靈猿,來來去去不停歇,我們往往會在尋聲覓色中迷失了自己的真心,想把一切都牢牢地抓住,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心經中告訴我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金剛經在這裡告訴我們: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無所得,也是生命的真相,朋友們,真懂了嗎?
我是白衣居士念佛,感恩閱讀與分享!
念一句佛號,結一世佛緣!祝願大家六時吉祥,一切如意!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