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六祖的悟道因緣,只因為聽懂了《金剛經》中的這句話

2020-12-06 白衣居士念佛

關於禪宗六祖的悟道因緣,有兩首非常有名的偈子,經常被我們讀誦和應用,第一首偈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被我們引用最多的一首偈子,然而五祖卻批評說:「猶未見道」。五祖半夜三更,為六祖講解金剛經,因為金剛經中的一句話而大徹大悟,六祖大徹大悟後,說出了另一首有名的偈子: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你知道,六祖是聽到哪句話而大徹大悟嗎?

《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聽到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一口氣說出了五個「何其自性」,我們的自性本自清淨,不生不滅,本無動搖,卻能生萬法,一個人學佛最初步就是要識得我們的「自性」,能夠認識本心自性就是初步的見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懂得嗎?

南懷瑾老師講:什麼叫無所住呢?應隨時生清淨心。

佛在金剛經中為我們講解什麼是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的心念,本來就是無所住,你所有的思想念頭,從來就不會停留一秒鐘,都會過去,你只要一想,就會再來,然而人生幾十年的事,無論當時多麼高興快樂難過,你都會留不住,人往往都想把聲色名利抓住不放,然而只要時間過去了,一切都會化作雲煙,都是夢中之事。

無所住,就是畢竟空;學佛的人都想求空,然而有個空的境界,就不對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了。

我們學佛都想求得清淨心,而真正的清淨心,不是動地放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真正的修行,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赤裸裸來去無牽掛,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此心如果無事,無妄想雜念,就是心如明鏡臺,有境界來就會照見,用過了就沒有。

我們的自性,本心,就是真正的清淨心,就是淨土,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見聞覺知都是它的作用,然而它無形無相,所謂「即此用離此用」,用時它就會起作用,不用時就會退藏於密。

我們最難求的就是清淨心,每一個人的思想念頭猶如靈猿,來來去去不停歇,我們往往會在尋聲覓色中迷失了自己的真心,想把一切都牢牢地抓住,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心經中告訴我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金剛經在這裡告訴我們: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無所得,也是生命的真相,朋友們,真懂了嗎?

我是白衣居士念佛,感恩閱讀與分享!

念一句佛號,結一世佛緣!祝願大家六時吉祥,一切如意!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的核心,無非就是這三句話!
    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因為受持《金剛經》,因悟透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證得空性、破迷開悟、解脫成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所以佛經是我們修行路上開悟的一大助緣。佛經是佛陀和高僧大德思想的匯集,能夠幫我們開發智慧、清淨自性。所以佛門三皈依裡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 六祖惠能並非目不識丁 可聽懂佛經聖典《金剛經》
    如果這樣,他怎麼可能聽懂佛學巨著《金剛經》? 六祖惠能一生深受《金剛經》影響,而從學術角度而言,《金剛經》對中國的思想文化,乃至中國人的思想方法,有哪些具體的改變? 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多年研究《金剛經》的學者羅林竹先生。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佛教不是迷信,是科學中的哲學,是哲學中的科學,需要我們投入自己的身心去驗證,在自己的身心上去體驗,去悟道,去證道,真能夠「明心見性」,就會有智慧的升華,有人格的提升。真學佛的人,需要真修實證,需要「只問耕耘莫問收穫」,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有言:無上大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換句話說,學佛修道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今生能有成就,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生的努力,才有今生的因緣成熟,能夠悟道證道。學佛最怕走錯道路,有兩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然就會南轅北轍,離佛越來越遠了。
  • 六祖壇經|為何《金剛經》上說,若人言如來有說法,即為謗佛?
    中國禪宗《六祖壇經》為中國佛家第一本以「經」為命名的禪宗寶典,受六祖慧能大師的影響,中國禪宗更是走向世界,讓更多人認識了禪宗。這其中,包括日本、新加坡等都有禪宗道場。禪宗又稱為「佛心宗,」它主要通過佛陀的說法教導來為大眾「修心」悟道。
  • 心理學秘籍:惠能六祖只聽一句佛經悟道,五祖點破悟道關鍵
    、眾生與佛的關係,之後把佛祖衣缽傳給慧能,告訴他已是禪宗六祖,並親自划船送慧能到江口。但聖人這個稱號絕對實至名歸,多少年來,佛陀言傳身教,弘揚佛法,能懂佛經,真正的悟道者卻沒有幾個,惠能六祖做到了,並且無需看那麼多的佛經,聽一句就悟道了,當悟道後再看其他佛經,特麼容易理解,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這其中的關鍵,在於佛經繞來繞去,無不圍繞真如自性著手,認不得法身、自性的人,你要讓他們生起信心,極其困難。
  • 禪門悟道因緣十二種
    今綜括禪師們的悟道因緣,略作分類,稍加評述,略陳如下。一、於言下即得在叢林中,頗有一些上根利器,他們因為具有超凡的悟性,所以,經名師一指點,當下便徹了心疑,洞見玄奧。以這種因緣悟道者,多是夙緣具足的祖師大德,從二祖到四祖都是以這種因緣見道的。
  • 大乘《金剛經》,顛覆你的人生觀,捂得大智慧!
    作為大乘經典的《金剛經》,除了《心經》外,可謂是大乘佛教人們誦讀最為廣泛之一。古今往來,因誦持《金剛經》開悟的人許多。如中國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因《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所以,常誦讀佛教《金剛經》,因緣聚焦時,即能顛覆你的人生觀,開悟自在!
  • 六祖慧能大師的成道因緣
    寫好以後,就回寮房,他又想:「五祖明天早上看到偈後,如果歡喜,那就是我與禪宗的心法有緣。如果五祖認為不好,這是我宿世業障太重,不能得到以心印心的妙法。五祖的心意令人難以測度!」他在房中左思右想,坐臥不安,這樣一直到五更。 這時五祖已知神秀仍末開悟,不見自性。
  • 六祖惠能大師圓寂紀念日!《六祖壇經》傳世,中土唯此一人
    暗喻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只待師父的點撥,五祖用手杖敲了三下便離開,惠能心領神會,當夜三更來見五祖,五祖當即為他講解《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惠能言下大悟,對五祖說了五句話。這五句話肯定了自性的重要,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五祖知道惠能已經了悟了本心自性,當即授予衣缽,贈他一首偈子「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並渡他過江,囑咐其此去一路向南,不要急於出來弘法,以免遭人迫害。
  • 這句話六祖慧能聽後,頓時開悟,你聽了以後,有沒有開悟?
    這句話六祖聽了,頓時開悟,你聽了以後,有沒有開悟?禪宗六祖慧能,曾聞金剛經而悟道,很多人都好奇,六祖慧能他,到底是聽到了那一句話嗎,才頓悟見性的?六祖慧能,生在貧苦家庭,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平時就靠著砍柴賣柴為生。生在這樣的家庭,是沒有機會學習的,所以慧能並不識字,而就是這樣一位,連經書都沒辦法獨立去看的人,卻能見性悟道,可以說,慧能是我們所有學佛者的榜樣。來看一看他,到底是聽了什麼才悟道的?
  • 六祖慧能與《金剛經》
    六祖慧能與《金剛經》大象《金剛經》是大乘佛教的著名經典,是600卷《般若經》的精華,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先由鳩摩羅什於公元402年(姚秦時期)譯成漢文而開始在中國流行,後來更是因為禪宗六祖慧能的因緣而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廣泛流傳。
  • 是《金剛經》成就了六祖還是六祖成就了《金剛經》?
    今天有幸再次拜讀《金剛經》,一個問題躍出腦海,是《金剛經》成就了六祖還是六祖成就了《金剛經》?六祖在禪宗數祖當中是最有名氣的一個了,他的一生可以成為傳奇人生。六祖一個字都不認識,可是不僅能把佛法發揚光大,自己還能涅槃成佛,比很多有大學問的學佛人的成就都高出很多!六祖原來是靠賣柴為生的,因聽別人誦讀《金剛經》而與佛法結緣,才有之後學法於五祖,聽到五祖講《金剛經》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這一系列說明了是《金剛經》成就了六祖。
  • 《金剛經》中的這句話,讀懂你就開悟了!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儘管只有五千餘字,卻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它是闡述般若思想的重要典籍,禪宗自六祖開始,也以《金剛經》印心。經文以須菩提長老祈請佛陀說法為背景,次第講解了持誦、為他人講說《金剛經》的功德等內容。
  • 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了那麼多,一句話,明心見性
    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了那麼多,其實說的只有一句話,就是要你「明心見性」,要你自己認識你自己。這裡就把一切佛法都包括在其中了,所以六祖不論講什麼,都是在發揮這一主題,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美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並道具等,主塔侍者屍之,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六祖慧能。
  • 六祖壇經:五祖的這一句話,讓六祖慧能大徹大悟,改變了禪宗歷史
    這就是六祖惠能那首石破天驚、傳頌千古的偈子。許多人由此得出結論,認為永明延壽貶低禪宗,褒揚淨土。事實是這樣嗎?其實這是一種沒有領悟到延壽禪師良苦用心的誤解。延壽是禪宗一花開五葉中法眼宗的第三代祖,是禪宗的嫡傳,怎麼可能貶低禪宗呢?   那麼為什麼他會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原因很簡單,那種可以通過禪宗法門頓悟的上上根器的人,世間實在是太少了。所以淨土的這種修行更適合普羅大眾。
  • 二月初八,紀念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農曆二月初八,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出生日,惠能大師開創了中國禪宗光耀千秋的輝煌局面,六祖廣傳禪法,他的言行語錄由弟子整理而成《六祖法寶壇經》,這是中國僧人中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作品。五祖知道他已徹悟,正式付囑衣缽和法脈,確立為禪宗六祖,並叮囑:「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於是六祖隱遁獵人隊十五載,韜光養晦,保任除習,一日思維:「時當弘法,不可終遁」,才開始出山弘法,說法三十七年,至七十六歲圓寂,從此禪宗大振。
  • 揭秘:六祖惠能並非目不識丁
    導讀:對禪宗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根據《六祖壇經》的記述,惠能與神秀曾經分別提過兩首偈詩,他們的師傅五祖弘忍以此為依據,判斷惠能高出一籌,於是在半夜向惠能秘傳衣缽,使之成為六祖。這個說法已經被廣為接受。
  • 《六祖壇經》中的三句話,包含「開悟明心」的智慧!
    禪宗一脈,是漢傳大乘佛法宗派之一,西方初祖為摩訶迦葉尊者,在漢地則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與其他宗派最大的不同,或者說禪宗最為獨特的地方,就在於其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在佛門中震古爍今的慧能祖師,以及記載他言傳身教的《壇經》。
  • 六祖壇經|修持《金剛經》
    修行禪宗的法門,可以參照的根本經典就是《金剛經》,當然在惠能之後,也有《六祖壇經》可以參照修行。如果能夠相信、理解、接受、奉持《金剛經》,就可以直見本性。但《金剛經》太過於奧妙,是最上乘的佛法,持誦可以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不能具說。這部經是為有大智慧和最具慧根的人講說的,而只有小慧根和小智慧的人聽聞了,很難相信。佛法本身沒有高下,智慧和慧根有不同,也是因為作為常人的累世因緣不同的結果,不管是什麼樣的人,本性是沒有差別的。所以各自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修行就可以了。
  • 德山禪師吹燭悟道因緣(禪宗)
    「德山棒,臨濟喝」譽滿禪林,德山、臨濟兩大禪德,是禪宗裡棒喝交馳的兩位大祖師。德山宣鑑禪師,俗姓周,二十歲出家,精究律藏,於性相諸經,貫通旨趣。他原在四川講《金剛經》,時稱「周金剛」,著書註解《金剛經》,書名《青龍疏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