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2020-12-03 白衣居士念佛

學佛修道,不是裝神弄鬼,更不是為了追求神通,而是為了追求形而上的本心自性,找到自己生命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

佛教不是迷信,是科學中的哲學,是哲學中的科學,需要我們投入自己的身心去驗證,在自己的身心上去體驗,去悟道,去證道,真能夠「明心見性」,就會有智慧的升華,有人格的提升。

真學佛的人,需要真修實證,需要「只問耕耘莫問收穫」,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有言:無上大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換句話說,學佛修道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今生能有成就,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生的努力,才有今生的因緣成熟,能夠悟道證道。

學佛最怕走錯道路,有兩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然就會南轅北轍,離佛越來越遠了。

一、學佛是為了尋求真理,佛教承認有一個至道。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天下的真理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發願為了眾生而修道,在修行的最初,學遍所有的內道外道,種種苦行苦修,到最後卻發現:「非道也」,因為不是正道,而統統都拋棄了。

在當時再也沒有明師指點的情況下,渡過恆河,在菩提樹下發願:「不證菩提,不起此座」,在七日之內,證得四禪八定,六通具足,第七天早晨,睹明星而悟道,這就是當初佛祖出家的初衷:為了求得正道而出家學佛,我們學佛就要學習佛祖的精神,而不是走入迷信的道路,甚至以為學佛後就能夠心想事成。

何為真理?何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釋迦牟尼佛悟道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見這個「道」,從未離開過我們半步。

二、我們的自性本心本自具足,不假他求。

禪宗六祖因為聽五祖講解《金剛經》中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他做了一首偈子: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學佛的人要掌握這個原則:我們的本心自性本自具足,是我們生命中本有的東西。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加法,清淨不是你修出來的,凡是有個境界,有個清淨已經是妄心妄念了。

我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你修行它不會多一分,你不修行它也不會減一分,本來如此,如如不動。

我們的自性動而不動,能生萬法,禪宗講:即此用離此用,一切都是它的作用,然而所有的現象都不是它的本質,《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屬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見到本來,就是「明心見性」,就是「悟道」。

我是白衣居士念佛,感恩閱讀與分享!

念一句佛號,結一世佛緣!祝願大家六時吉祥,一切如意!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學知識】「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是什麼意思
    禪宗六祖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 何其自性 本自清靜
    前天在聽南師講《楞嚴經》時,聽到一句話:水「自性清靜,遍周法界」。心靈被震了一下。看到遍一切處都有水的身影,一幅幅畫面從腦海中閃過。不光山河湖泊有水,山石田土等礦物中,我們和動植物的體內,空氣中,我們所能看,能處的地方都離不開水。真的是遍周法界,服務於眾生呀!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六祖大師於法會面對人眾時,並不是以取相為攝持受法人等,而是在內心的起點上,就是以「無住」這一思想來楷定自己,不於接眾聞法者的差別作為起念生起處並為其所系縛。況惠能大師曾言菩提本自清淨,自內心若清淨,自內心不起妄念,不起執著,不於一法上去攝持,那麼於諸時會大眾又何能生諸差別呢?
  •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六祖大師講「何期自性,本自清靜」,這句話很重要,我們的自性本來清靜,自然清靜,不是因為修行才清靜,也不會因煩惱而不清靜。祖師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但息妄,莫求真。我們的本性是本來如是,本來清靜的,只是被妄想執著分別所障礙,本具的智慧妙用不能顯現,就像鏡子被灰塵覆蓋,光亮不能顯發一樣;把灰塵擦掉之後,自然光亮如初,照覽無餘。「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我們要修的是習氣,而不是修出個什麼東西出來,「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只要將攀緣執取的妄心停息下來,就如波浪息處即是水一樣,妙明真心就會豁然現前。
  •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慧能
    惠能大師說的五句話,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想到,見性了,沒想到性本來就清淨,從來沒有染汙過。我們的自性有沒有染汙?沒有,染汙就不是真的,那就變成假東西。我們講染汙是什麼東西?阿賴耶染汙,阿賴耶是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有染汙過的。所以染是妄心,我們現在迷了,真的不認識了,把假的當作真的,虧就吃在這裡。
  •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佛法不可思議,貴在實證,你們萬千不要以為記住了我所說的法語,就算了事。你們且下去,各自根據自己的修行體會寫一首偈子給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傳付給他,立他為六祖。」 當時,五祖會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為出色。秀上座是教授師,兼通內外之學,經常為大眾講經說法,並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眾人的敬仰。
  • 佛教『南懷瑾』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所以生命的自性裡頭一切智慧都具備,所以六祖開悟了以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真正開悟了,你自性裡頭具備了一切,充滿一切。譬如大家讀書,好像老師、學校給你的學問,沒有啊!老師、學校不過幫你把你家裡那個腦子裡頭心裡頭那個倉庫打開了,你真的學問是你自己裡頭本有具備的埃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禪宗六祖的悟道因緣,只因為聽懂了《金剛經》中的這句話
    關於禪宗六祖的悟道因緣,有兩首非常有名的偈子,經常被我們讀誦和應用,第一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半夜三更,為六祖講解金剛經,因為金剛經中的一句話而大徹大悟,六祖大徹大悟後,說出了另一首有名的偈子: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你知道,六祖是聽到哪句話而大徹大悟嗎?
  • 壇經,自性,六祖慧能,禪宗,以心傳心,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壇經》,教內大德依之為後學講授,引領修學,也多是借用此經。學界有識之士,也皆於此經上下功夫,探討禪宗<要,考其歷史淵源,並延伸及方方面面,皆為依其為據,來表明自家觀點。所以,禪宗由不可說,而直接轉成非得說的角度,因此說不說之說,已經成為了教界學界公認的話題。
  • 禪宗六祖惠能在漢地之偉大,為什麼說至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禪宗自六祖惠能後大興千年,有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諸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禪宗頓悟一脈是佛法實修上,義理上,普及上的集大成者,究竟圓滿者。在政治上,禪宗遠離權力核心深入民間,一千多年來,權力的更迭,朝代的更替,這樣對禪宗的生存發展幾乎沒什麼影響。唐時武則天恭請六祖入長安,六祖稱病未往是多麼的智慧。經濟上,禪宗倡導農禪經濟自給自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樣最大限度的減輕了社會大眾的負擔。歷史上幾次滅佛運動,皆因寺院經濟過盛,已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已成為整個社會的沉重負擔之下而影起的。
  • 佛法小知識11:煩惱心、自心、自性的含義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中有許多地方都講到「自性」,如「菩薩自性,本來清淨」、「不離自性,即是福田」、「何其自性,本自清淨」等,也有許多地方講到自心,如「但於自心常起正念,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故知萬法皆在自心」、「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等。那麼什麼是自心?什麼是自性?
  • 為什麼自性本無動搖?
    為什麼自性本無動搖?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以上的五個何期自性,是六祖在聽五祖為他講解金剛經大悟時,而說的悟道偈,表明六祖悟的很深很透。
  • 佛教:六祖的兩首悟道偈,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的佛教史上,禪宗六祖慧能都是劃時代的人物,禪宗自六祖得以弘揚廣大,也改變了佛教在中國的格局,禪宗的興盛,也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六祖慧能大師,在接受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之前,並沒有真正地剃度出家,卻能夠有大徹大悟的因緣,實乃天生的上根利智之人;六祖的奇特之處在於,一個大字不識,卻能講經說法,了達佛意,這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夠學來的。關於六祖悟道的因緣,有一首偈子,曾被無數的人引用過,但真正能理解的,能體悟的又有幾個人呢?
  • 孫悟空與禪宗六祖慧能何其相似,讀《西遊記》您能讀出禪意嗎?
    每個人的內心都在經歷一場「西遊」,《西遊記》是一本遺留在塵世間的經書,同時也是一面鏡子,遨遊在《西遊記》中,我們會尋找到禪宗的智慧。作為《西遊記》的核心人物孫悟空在很多方面與禪宗六祖慧能非常相似,兩者具有密切的關係。通過兩者的相似性,我們來參悟一下《西遊記》中的禪意。
  • 六祖壇經:五祖的這一句話,讓六祖慧能大徹大悟,改變了禪宗歷史
    許多人由此得出結論,認為永明延壽貶低禪宗,褒揚淨土。事實是這樣嗎?其實這是一種沒有領悟到延壽禪師良苦用心的誤解。延壽是禪宗一花開五葉中法眼宗的第三代祖,是禪宗的嫡傳,怎麼可能貶低禪宗呢?   那麼為什麼他會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原因很簡單,那種可以通過禪宗法門頓悟的上上根器的人,世間實在是太少了。所以淨土的這種修行更適合普羅大眾。
  • 壇經十一:五祖深夜傳衣缽,惠能終成第六祖
    01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們先來請經文:(惠能)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譯文:惠能就對五祖說道,原來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原來自性是沒有生滅的,原來自性原本就圓滿具足的,原來自性從不動搖的,原來自性可以生出萬法的。
  • 靈魂神識佛性自性到底說的是什麼
    阿賴耶識在《愣伽經》裡提到「如來藏藏識」,「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淨,客塵所染而為不淨」。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燻,名為藏識。」簡單點說"阿賴耶識」就是我們業力變現的倉庫,儲存著你生生世世所有的善或惡或不善不惡的所有業習種子的總和。末那識是第七識,譯為意.有思議。前六識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執著第八識。
  • 自性本清淨
    自性本清淨水墨花鳥作品作品規格34×50釐米眾生自性本自清淨,一塵不染,萬丈紅塵能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即為人中妙好人!
  • 這句話六祖慧能聽後,頓時開悟,你聽了以後,有沒有開悟?
    這句話六祖聽了,頓時開悟,你聽了以後,有沒有開悟?禪宗六祖慧能,曾聞金剛經而悟道,很多人都好奇,六祖慧能他,到底是聽到了那一句話嗎,才頓悟見性的?之後的經歷,與小說西遊記中,描寫的相差不多,很多人都還不知,西遊記中,孫悟空一階段的原型,其實就是六祖慧能。大家對孫悟空從花果山水簾洞,不遠萬裡,去找菩提祖師修法這一段,應該印象很深,孫悟空與慧能,在求法的經歷上,基本相同,吳承恩先生的小說,就是通過六祖這段經歷,而改編的。
  • 佛教 夜半三更,五祖六祖之間的「幽會」,擦出的又豈止是火花?
    曾記否當初五祖弘忍大師對神秀大師做關於何為「自心般若之性」開示時,時間也是選擇在半夜三更。今天又一個夜半三更!唉!看來平日裡所謂我們做的大事其實永遠都是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哈哈!《壇經》記載: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