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內心都在經歷一場「西遊」,《西遊記》是一本遺留在塵世間的經書,同時也是一面鏡子,遨遊在《西遊記》中,我們會尋找到禪宗的智慧。作為《西遊記》的核心人物孫悟空在很多方面與禪宗六祖慧能非常相似,兩者具有密切的關係。通過兩者的相似性,我們來參悟一下《西遊記》中的禪意。
兩者決定出家的過程非常相似——發心
禪宗要求研習者具有極高的智慧,並具有一步登天的能力,對比孫悟空與六祖慧能的出家過程,可以發現兩者均具有極高的天賦。
孫悟空在成為花果山美猴王以後,每天其樂無窮,忽然一天樂極生悲,尋思到等自己死後萬事成空,因此一心想跳出輪迴網。在尋師拜友的過程中,在菩提老祖道場(靈臺方寸山)的深林中聽到有人唱《黃庭》,心中無限歡喜,因此判斷出此山中必有高人,最終跟著菩提老祖拜師學藝。
我們再看看六祖慧能的出家過程,《六祖壇經》中講到六祖在砍柴的過程中,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頓有所悟,得知此經出自黃梅弘忍大師,於是決定出家研習佛法。
兩者拜師學藝的過程非常相似——修行
禪宗雖然要求一步登天,但是,即便是像孫悟空與六祖慧能這種天資聰穎的人在一步登天之前,也需要時間沉澱。
孫悟空在拜見菩提老祖的時候,一開始便遭到菩提老祖的刁難。其主要目的是考驗孫悟空的悟性如何。孫悟空完美地通過了第一關。菩提老祖在收孫悟空為徒的後續七年中,孫悟空只是一個雜役。
相比較於《西遊記》中孫悟空拜見菩提老祖,六祖慧能的拜見過程禪味十足:
五祖弘忍首先問:你來做什麼?
六祖慧能說:我來只為做佛。
五祖弘忍說到: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呢?
六祖慧能: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發現這是個人才,但是怕旁邊有別有用心的人,就不再多言,只是讓慧能做了柴房的雜役,一做就是八個月。
兩者開悟的過程非常相似——開悟
禪宗開悟離不開禪機,但是能抓住的人寥寥無幾!
悟空開悟
《西遊記》中菩提老祖秘傳口訣的過程非常有意思,由於祖師欲傳授的法門一一被孫悟空拒絕,而大發雷霆,手持戒尺在孫悟空的頭上打了三下,並倒背著手,從中門走了,大眾一臉嫌棄並責備他不知好歹惹師傅生氣,孫悟空由於打破了祖師盤中之謎,因此一點也不生氣,反而滿臉陪笑。此時孫悟空已經抓住了禪機,普通人哪有這樣的大智慧。
孫悟空領會了師傅的意思後,半夜三更走後門求菩提老祖將了生死的法門。此時,師徒二人的對話又是禪機,禪意十足:
悟空應聲叫道:「師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時。」祖師聞得聲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盤坐,喝道:「這猢猻!你不在前邊去睡,卻來我這後邊作甚?」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後門裡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祖師聽說,十分歡喜,暗自尋思道:「這廝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盤中之暗謎也?」悟空道:「此間更無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師父大舍慈悲,傳與我長生之道罷,永不忘恩!」
「六耳」意為「六根六塵」,「六根」為眼、耳、鼻、舌、身、意,「六塵」為色、聲、香、味、觸、法。孫悟空這麼說不僅表示旁邊沒有別的人,更表明我心無雜念,一塵不染,現在是以本來面目見祖師您,孫悟空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人人具足的佛性,這短對話的禪意之濃,值得我們深深的品味!
五祖慧能開悟
祖慧能在院牆上寫下了一首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見這首偈已經見性,但是恐怕有人加害慧能,就用鞋子馬上擦去。五祖馬上去柴房,問道:「米熟了嗎?」慧能說「早熟了,就差人盛出來了。」六祖慧能通過這句話抓住了禪機,五祖弘忍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慧能馬上領會了其中的意思。在三更的時候,單獨聽五祖弘忍講解《金剛經》。在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時開悟,然後說到: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結語:《六祖壇經》在《西遊記》之前,孫悟空的拜師與六祖慧能的拜師學藝過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暗合西遊記第一回題目「靈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西遊記》這部作品中包含了深刻的禪宗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