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通過《西遊記》隔空喊話六祖慧能:「你不能出家!」

2020-10-25 知心人210950475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使這個「舶來文化」在中國找到了滋生的土壤,因為其文化內涵太符合中國人年內在品味了,於是佛教被不斷中國化,並且不斷賦予它新的內容,以至於佛教成為中國本土化的文化,和中國本來的儒家、道家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三大主流,貫穿中國近2000的歷史,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孝」文化,是儒家文化核心中的核心,儒家對孝的價值認同成就了儒家幾千年來在中國根深蒂固的所在。一個以穩定家庭架構為基礎,從而推而廣之到整個社會、國家的穩定。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各國不同之處。

佛教、儒家都推崇「孝」文化

因為中國這種「孝」文化是以縱向為主的,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追根求源到幾百年以上,很多能夠說出自己的來處,一些姓氏可以追溯到上古黃帝時代。試想一棵紮根「數百公裡」的大樹,怎麼能不枝繁葉茂。這也不是那些外國人所能理解的,他們的認知是膚淺的,就像是美國總統選舉互相「撕逼」一樣,這些東西在我們中國人看來不可理解、不可思議、不能認同,感覺就是一個笑話。

佛教也是宣揚「孝」文化的,父母就是兒女的佛菩薩,在其感恩文化中上報「四重恩」,是每一個佛弟子要遵循的,「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眾生恩。」正是這種孝的文化,佛教和儒家在中國才有機的結合起來,從東漢正式引入佛教以來,儒家和佛教就成為中國政府和民間相互輔助的兩種文化,並且互相滲透,融為一體了。

佛教有上報四重恩之說,來宣傳報父母恩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就很好的繼承了這種綜合性的文化。吳承恩(1501-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人。自幼聰慧,博覽群書,但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途。

吳承恩在1551年(嘉靖三十年)曾經做過河南新野的「縣長」,政績非凡,但是在1556年的時候他辭職了,轉而去做了浙江長興縣的縣丞,理由竟然是「母老家貧」。

可見吳承恩是以「孝」的理念為主要思想,為了母親放棄「縣長」之位,真正實踐了儒家文化的「孝」。《西遊記》是一部描寫鬼怪神祇的志怪小說,但是作者還是巧妙的宣揚了「孝」文化。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一個大孝的人

在《西遊記》第一章,作者吳承恩就把這種「孝」文化展現出來了,孫悟空學藝尋師參訪神仙不遇,來到一座高山聽到一歌者唱曰:「觀其柯爛,伐木丁丁……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易米三升幹什麼呢,贍養老母。

於是作者把這個樵夫引了出來,引出樵夫的作用就是宣揚「孝」。

猴王聽到樵夫唱歌以為是神仙,就要參拜,樵夫說,我乃拙漢衣食不全,怎麼敢當神仙二字呢?

西遊記中樵夫的原型是六祖慧能

猴王說,我才來到林邊,聽見你唱: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黃庭乃道德真言,你不是神仙是什麼?

樵夫說,實不瞞你,這個詞名叫做滿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與我相鄰,他見我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教我遇煩惱時,念念這詞,一則散心,二則解困。

猴王道:你即與神仙相鄰,何不從他修行?學個不老之方,豈不是好?

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養育至八九歲,才知人事,不幸父喪,母親孀居。再無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沒奈何,早晚奉侍。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只得斫兩束柴薪,挑向市塵之間,貨幾文錢,糴幾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飯,供養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這個樵夫的孝行,也表達了作者吳承恩「孝」的思想,因老母在堂,就是逍遙自在的神仙也不去修了,問題是這個神仙還是鄰居。作者本人也是如此,吳承恩一定是一個清官,做了知縣,但還養不起母親,也可能是母親故土難離,不去跟兒子享福,因此為了母親吳承恩放棄了一個縣的一把手,轉而調到另一個縣去做二把手,這都是作者吳承恩孝文化的體現啊!

六祖慧能的畫像,像不像是一個樵夫形象呢

而在《西遊記》中樵夫的出現,則是吳承恩對另一個佛教大師--六祖慧能的隔空喊話!

六祖慧能是中國佛教最有成就的大師,他是佛教禪宗的第六祖,他把佛教禪宗的頓悟法門發展到了頂峰,他的徒弟在他的指導下,紛紛成了佛教很多宗派的創立者。弟子們根據他的言行整理的《壇經》,是除了釋迦摩尼佛以外,在中國流行的唯一一部稱「經」的佛法經典。

但是在近一千年後,有人瞧慧能大師「不爽」了,誰——吳承恩。在儒家,佛教都至高無上的「孝」文化中,慧能大師,因為舍母修行,被吳承恩所「詬病」。因為西遊記中的樵夫就是以慧能為原型的,但是西遊記中的「樵夫」「慧能」卻沒有修行,沒有去學神仙之法。

慧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

《壇經》中說:「慧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這是慧能在《壇經》中的自述,他的遭遇跟《西遊記》中孫悟空遇到的樵夫如出一轍。但是結果不同。怎麼不同呢?

慧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慧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為求佛法,慧能毅然辭別母親去參禮佛法,後來成就一代大師。正是因為慧能沒有很好的盡孝,吳承恩才在《西遊記》中隔空喊話六祖慧能--供養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其實,不但如此,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處處留下了與慧能相關的影子。

慧能因《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無所住就是「空」。因此吳承恩才在《西遊記》中安排了孫悟空。另外《金剛經》中是以「須菩提」發問的形式成其大乘經典的,我們都知道孫悟空的老師就是「須菩提祖師」。所以說,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處處與金剛經這部佛法有關係。

不得不說,吳承恩對《金剛經》研究、理解的很透徹,這在《西遊記》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就能感覺出來。

但不管怎麼說,吳承恩以世間人對「孝」的理解來喊話六祖慧能,總是有局限性的,因為慧能大師是以戳破、看透世間幻相的大師,他是世出世間的高人,當然和我們凡夫所理解的不同。因此說我們不敢斷言六祖大師對「孝」方面的對與錯,就是吳承恩也沒有多說什麼,只不過藉助《西遊記》把六祖慧能的作為改了另外一種方式罷了。

相關焦點

  • 吳承恩通過《西遊記》隔空喊話六祖慧能:「你不能出家!」
    西遊記中樵夫的原型是六祖慧能猴王說,我才來到林邊,聽見你唱: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黃庭乃道德真言,你不是神仙是什麼?樵夫說,實不瞞你,這個詞名叫做滿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與我相鄰,他見我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教我遇煩惱時,念念這詞,一則散心,二則解困。
  • 孫悟空與禪宗六祖慧能何其相似,讀《西遊記》您能讀出禪意嗎?
    每個人的內心都在經歷一場「西遊」,《西遊記》是一本遺留在塵世間的經書,同時也是一面鏡子,遨遊在《西遊記》中,我們會尋找到禪宗的智慧。作為《西遊記》的核心人物孫悟空在很多方面與禪宗六祖慧能非常相似,兩者具有密切的關係。通過兩者的相似性,我們來參悟一下《西遊記》中的禪意。
  • 六祖壇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六祖慧能,大智慧
    又如聖嚴法師所述:「壇經的思想系統,雖用般若經,實則是沿襲如來藏的觀點,用般若的空慧,實 證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見性。 」《壇經》中,六祖慧能,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說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連同罪根深重的一闡提也能成佛。
  • 這句話六祖慧能聽後,頓時開悟,你聽了以後,有沒有開悟?
    這句話六祖聽了,頓時開悟,你聽了以後,有沒有開悟?禪宗六祖慧能,曾聞金剛經而悟道,很多人都好奇,六祖慧能他,到底是聽到了那一句話嗎,才頓悟見性的?六祖慧能,生在貧苦家庭,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平時就靠著砍柴賣柴為生。生在這樣的家庭,是沒有機會學習的,所以慧能並不識字,而就是這樣一位,連經書都沒辦法獨立去看的人,卻能見性悟道,可以說,慧能是我們所有學佛者的榜樣。來看一看他,到底是聽了什麼才悟道的?
  • 六祖慧能與《壇經》
    六祖說:「諸佛出現,猶示湼槃;有來有去,理亦常然。」徒眾問:「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六祖回答:「葉落歸根,來時無口。」眾又問:「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六祖說:「 有道者得,無心者通。」眾又問:「後莫有難否?」六祖說:「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又說:「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亦如心靈之明燈,燭照四方
    因此,在佛教中國化的歷程中,惠能大師和《六祖壇經》樹立起一座精神的豐碑,不僅是中國佛教完全本土化的標誌,而且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影響至深至遠,猶如智慧之源泉,源遠流長;亦如心靈之明燈,燭照四方。六祖才要你「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有人說, 禪宗的修行寬鬆得很。其實在修行上,禪宗是最嚴格的,它不準你放鬆每一件事,對你的思想和行動進行全面管制。
  • 毛澤東談禪宗六祖慧能
    據他的秘書林克回憶,他很欣賞慧能,經常把《六祖壇經》帶在身邊。逄先知在《博覽群書的革命家:毛澤東讀書生活我見我聞》一文中也說過,中國佛教的幾個經典如《金剛經》、《六祖壇經》、《華嚴經》以及研究這些經典的著述,毛澤東都曾經讀過。「對於禪宗學說,特別是它的第六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毛澤東更注意一些。」  慧能(638—713),禪宗六祖。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這些都是凡夫眾生不能體認有相法,不明它只是一種空性的存在,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道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一部《壇經》直指人心,六祖慧能是中國的「佛」
    在中國家喻戶曉,不管信不信佛,以及各種行業幾乎都對六祖慧能有所知曉,也是因為六祖慧能的緣故,有好多人給「佛」有了不解之緣。六祖慧能因為沒有文化,不認識字,也是示現了當初釋迦摩尼佛「拈花一笑」不落語言文字,「以心傳心」的禪宗內涵;顯示了禪宗頓悟成佛與文字、文化無關的深意之外,還從果上顯示其說法辯才自由無礙的特徵,從而打破人們隨言而生執見,因言而產生爭辯的習慣。
  • 六祖慧能,禪宗,壇經,六祖,慧能,佛
    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慧能在大梵寺授無相戒之後,接著向信眾講般若波羅蜜法,將他經過深思熟慮體悟出來的道理講解授給信眾。他把般若之智和佛性、空觀和心性之有,加以會通結合,把般若學說所說的「空」與心性等同起來,說人人皆具清淨的佛性本心,然而因為受到世俗「妄念」掩覆而不能顯現,如果藉助般若智慧來觀察領悟世界的實相,便可使各種掩蔽自性的煩惱和妄念斷滅,從而覺悟本有的清淨佛性,達到至高的精神解脫的境界,即「一悟即至佛地」。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六祖壇經。惠能大師得到衣缽之後,便馬上離開了寺院,後來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之後,心裡都不服氣,都去追趕。其中有一位惠明法師,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將軍,體質很好,因為跑得最快,最後追到了惠能大師。
  • 慧能大師與《六祖壇經》
    慧能大師是禪門六祖,是中國的佛陀,慧能大師的《六祖壇經》是佛門唯一的一部由中國人宣說的經典,這是教界公認的。印度佛教傳至中國,變成了禪,禪是真正的中國佛教,也是地道的中國文化,這種轉換的樞紐便是慧能。慧能圓滿地融匯了儒釋道三教精華,成功地完成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他不僅是佛教改革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儒家和道家的發展軌跡,促成了儒教和道教的本質性升華,自稱儒家道統的宋明理學,其代表人物無一不是得到慧能禪法的啟發;道家代表人物呂洞賓、張紫陽、王重陽等也無一不是得力於禪法的領悟,甚至許多儒家重要人物最終都剃髮出家成了慧能大師的嫡傳弟子。
  • 六祖慧能為什麼婉拒了武則天的邀請?
    《六祖壇經》記載,六祖初時和母親相依為命,以砍柴、賣柴為生。一次有一客戶買柴,讓六祖慧能(六祖慧能乳名也叫慧能,因乳名有禪意,所以法名亦稱慧能,這也是佛界絕無僅有的),送柴至客店,六祖取錢出門,見一客誦經。壇經上說:「慧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這裡,一方面說了慧能的悟性是多麼的高,能一聞經語就能見性,沒有歷來的善根慧報,是不可能達到這個高度的。
  • 趣談禪宗神秀和六祖慧能那段公案
    禪宗翹楚神秀跟六祖慧能大師的故事,是一段學佛者耳熟能詳的漢傳佛教公案。這一段有趣的鬥智鬥勇,體現了西來的佛教被完全中國化的過程。所以,禪宗從那時候就奠定了中國佛教裡最大山頭的地位。仔細回味這段故事,高級知識分子神秀所代表的還是源自印度以苦修而漸悟的教義,而普通的勞動人民代表火頭軍慧能(這哥們出家前是砍柴,出家後是火頭軍,還是離不開柴火哈)的不拘於物的頓悟,才是中國的佛教,才是禪宗的教義。故此,有一種說法叫,修世間法而成世間佛。六祖是修成佛之法,故成眾生之佛。
  • 從六祖慧能的偈語悟文旅真諦
    毛澤東曾說過,廣東歷史上出了兩位偉人,一位是孫中山,另一位是六祖慧能。慧能家境貧寒,三歲喪父,遷居南海。稍長,賣柴養母。因聽人誦讀《金剛經》有悟,決心出家學佛。在湖北黃梅的到五祖弘忍的慧識,他在磨房裡「開發自性」,心如止水,坐禪悟道,弘忍密授衣缽,夜渡九江,隱跡南方。
  • 六祖慧能是孝子嗎?為什麼拋開自己相依為命的母親呢?
    六祖童年所植荔枝樹慧能的父親盧行瑫就是被流放到這裡的官員,他在這裡定居下來以後,娶了當地的少數民族的李氏女為妻。慧能三歲的時候,盧行瑫不幸亡故。當他路過新興縣城的金臺寺時,被裡面的誦經聲吸引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慧能聽到這一句經文的時候,心中突然產生了特別的領悟。我們只能想像當年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促使慧能走進這個寺廟,進而做出了出家求法的決定。在當時他如果去黃眉求法,誰來奉養他年邁的母親呢。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師,一氣呵成,見性成佛
    其中有一位惠明法師,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將軍,體質很好,因為跑得最快,最後追到了惠能大師。六祖大師在樹林裡聽到了惠明法師這樣說,就走出樹林,對他說:「你既然是為法而來我現在就為你說法。」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人的本來面目明淨如月,又光照萬物,本來人人都有這種清淨的自性,都是可以成佛的,那為什麼又成不了佛呢?因為人所具有的天然無價之寶——佛性,被「五蘊」塵緣所掩蓋,結果失去了與生俱來的清淨自性,造成數不清的煩惱與痛苦。
  • 六祖慧能—頓悟成佛
    為此,需要「時時勤拂拭」,通過堅韌不拔的修習,漸漸達到「莫使有塵埃」的覺悟之境。這首偈子次日便傳遍了全寺。弘忍大師也來看了。他對大家說:「如果依照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殊勝果實,你們要好好念誦。」弘忍大師把神秀叫到祖堂,對他說:「你已到門口,再邁一步便可登堂入室。給你三日時間,再作一偈呈來。」在後院舂米的慧能,聽說了這件事,也跑到東廊下觀看。
  • 六祖慧能得法後為何還俗隱居17年?
    《歷代法寶記》記載了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得法後還俗的一則秘聞:六祖慧能自五祖弘忍處得到衣缽,遵照弘忍大師法旨,「常隱在山林,或在新州,或在韶州。十七年在俗,亦不說法。」於是,佛將衣缽傳與迦葉,囑咐他守候在雞足山,將金斕袈裟(非《西遊記》中唐僧穿的錦斕袈裟)傳與下一尊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佛的三衣都稱袈裟,另外兩件佛沒說。迦葉就將其中的「木棉袈裟」作為禪宗信物傳了下來。到菩提達摩手中,已是第28代。達摩祖師東來,又將袈裟傳了下去。到慧能手中,木棉袈裟已傳33代!
  • 古代史: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
    慧能,一作惠能,俗姓盧。生於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唐代高僧,中國佛教禪宗六祖,禪宗「南宗頓派」的開山祖。《六祖壇經》是他講法傳道的語錄。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慧能的故事傳聞。慧能三歲喪父,稍大就賣柴養母,生活貧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