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使這個「舶來文化」在中國找到了滋生的土壤,因為其文化內涵太符合中國人年內在品味了,於是佛教被不斷中國化,並且不斷賦予它新的內容,以至於佛教成為中國本土化的文化,和中國本來的儒家、道家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三大主流,貫穿中國近2000的歷史,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孝」文化,是儒家文化核心中的核心,儒家對孝的價值認同成就了儒家幾千年來在中國根深蒂固的所在。一個以穩定家庭架構為基礎,從而推而廣之到整個社會、國家的穩定。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各國不同之處。
佛教、儒家都推崇「孝」文化
因為中國這種「孝」文化是以縱向為主的,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追根求源到幾百年以上,很多能夠說出自己的來處,一些姓氏可以追溯到上古黃帝時代。試想一棵紮根「數百公裡」的大樹,怎麼能不枝繁葉茂。這也不是那些外國人所能理解的,他們的認知是膚淺的,就像是美國總統選舉互相「撕逼」一樣,這些東西在我們中國人看來不可理解、不可思議、不能認同,感覺就是一個笑話。
佛教也是宣揚「孝」文化的,父母就是兒女的佛菩薩,在其感恩文化中上報「四重恩」,是每一個佛弟子要遵循的,「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眾生恩。」正是這種孝的文化,佛教和儒家在中國才有機的結合起來,從東漢正式引入佛教以來,儒家和佛教就成為中國政府和民間相互輔助的兩種文化,並且互相滲透,融為一體了。
佛教有上報四重恩之說,來宣傳報父母恩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就很好的繼承了這種綜合性的文化。吳承恩(1501-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人。自幼聰慧,博覽群書,但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途。
吳承恩在1551年(嘉靖三十年)曾經做過河南新野的「縣長」,政績非凡,但是在1556年的時候他辭職了,轉而去做了浙江長興縣的縣丞,理由竟然是「母老家貧」。
可見吳承恩是以「孝」的理念為主要思想,為了母親放棄「縣長」之位,真正實踐了儒家文化的「孝」。《西遊記》是一部描寫鬼怪神祇的志怪小說,但是作者還是巧妙的宣揚了「孝」文化。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一個大孝的人
在《西遊記》第一章,作者吳承恩就把這種「孝」文化展現出來了,孫悟空學藝尋師參訪神仙不遇,來到一座高山聽到一歌者唱曰:「觀其柯爛,伐木丁丁……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易米三升幹什麼呢,贍養老母。
於是作者把這個樵夫引了出來,引出樵夫的作用就是宣揚「孝」。
猴王聽到樵夫唱歌以為是神仙,就要參拜,樵夫說,我乃拙漢衣食不全,怎麼敢當神仙二字呢?
西遊記中樵夫的原型是六祖慧能
猴王說,我才來到林邊,聽見你唱: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黃庭乃道德真言,你不是神仙是什麼?
樵夫說,實不瞞你,這個詞名叫做滿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與我相鄰,他見我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教我遇煩惱時,念念這詞,一則散心,二則解困。
猴王道:你即與神仙相鄰,何不從他修行?學個不老之方,豈不是好?
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養育至八九歲,才知人事,不幸父喪,母親孀居。再無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沒奈何,早晚奉侍。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只得斫兩束柴薪,挑向市塵之間,貨幾文錢,糴幾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飯,供養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這個樵夫的孝行,也表達了作者吳承恩「孝」的思想,因老母在堂,就是逍遙自在的神仙也不去修了,問題是這個神仙還是鄰居。作者本人也是如此,吳承恩一定是一個清官,做了知縣,但還養不起母親,也可能是母親故土難離,不去跟兒子享福,因此為了母親吳承恩放棄了一個縣的一把手,轉而調到另一個縣去做二把手,這都是作者吳承恩孝文化的體現啊!
六祖慧能的畫像,像不像是一個樵夫形象呢
而在《西遊記》中樵夫的出現,則是吳承恩對另一個佛教大師--六祖慧能的隔空喊話!
六祖慧能是中國佛教最有成就的大師,他是佛教禪宗的第六祖,他把佛教禪宗的頓悟法門發展到了頂峰,他的徒弟在他的指導下,紛紛成了佛教很多宗派的創立者。弟子們根據他的言行整理的《壇經》,是除了釋迦摩尼佛以外,在中國流行的唯一一部稱「經」的佛法經典。
但是在近一千年後,有人瞧慧能大師「不爽」了,誰——吳承恩。在儒家,佛教都至高無上的「孝」文化中,慧能大師,因為舍母修行,被吳承恩所「詬病」。因為西遊記中的樵夫就是以慧能為原型的,但是西遊記中的「樵夫」「慧能」卻沒有修行,沒有去學神仙之法。
慧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
《壇經》中說:「慧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這是慧能在《壇經》中的自述,他的遭遇跟《西遊記》中孫悟空遇到的樵夫如出一轍。但是結果不同。怎麼不同呢?
慧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慧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為求佛法,慧能毅然辭別母親去參禮佛法,後來成就一代大師。正是因為慧能沒有很好的盡孝,吳承恩才在《西遊記》中隔空喊話六祖慧能--供養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其實,不但如此,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處處留下了與慧能相關的影子。
慧能因《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無所住就是「空」。因此吳承恩才在《西遊記》中安排了孫悟空。另外《金剛經》中是以「須菩提」發問的形式成其大乘經典的,我們都知道孫悟空的老師就是「須菩提祖師」。所以說,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處處與金剛經這部佛法有關係。
不得不說,吳承恩對《金剛經》研究、理解的很透徹,這在《西遊記》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就能感覺出來。
但不管怎麼說,吳承恩以世間人對「孝」的理解來喊話六祖慧能,總是有局限性的,因為慧能大師是以戳破、看透世間幻相的大師,他是世出世間的高人,當然和我們凡夫所理解的不同。因此說我們不敢斷言六祖大師對「孝」方面的對與錯,就是吳承恩也沒有多說什麼,只不過藉助《西遊記》把六祖慧能的作為改了另外一種方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