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2021-01-16 都市茅棚

六祖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瑫(tao),武德年間遭貶官,徙居到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慧能就出生在新州。慧能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成人後,家境愈發貧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幫人做零活維持生計。

有一天,慧能上街賣柴,有位顧客買了他的柴,令他把柴送到旋店。在旋店的門口,有位客人在誦經,慧能聽了,似有所悟,久久不肯離去。他上前向客人打聽讀誦的是什麼經。從客人的介紹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禪師在蘄州黃梅馮茂山傳法,並經常勸告道俗信眾讀誦《金剛經》。慧能聽了,心中遂產生北上求法的念頭。但因為母親尚在,不能立即前往。

慧能三十三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安葬了母親之後,慧能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關)北上求法(此說與《六祖壇經》所記不同)。在韶州,他結識了德行之士劉志略,因為情投意和,結拜為兄弟。劉志略有個姑姑,是位比丘尼,名無盡藏,住在當地的山澗寺,經常讀誦《涅槃經》。慧能白天與劉志略一起參加勞動,晚上則聽無盡藏比丘尼讀誦《涅槃經》。慧能雖然不識字,但他的悟性極好,經常在聽完經之後,給無盡藏比丘尼解說經文的大義。有一次無盡藏比丘尼手捧經卷,向慧能請教一個字的讀法和意義。慧能回答說:「字即不識,義即請問。」無盡藏比丘尼說道:「字尚不識,曷能會義?」慧能回答道:「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無盡藏比丘尼聽了,非常驚異,知道慧能是個有道之人,心生敬意。這樣一來,慧能的名聲很快傳遍鄉裡。雖然當時慧能還沒有出家,但是當地的信眾都爭相前來瞻禮和供養。並且在附近的寶林古寺舊址上,為慧能建了一座道場。慧能在這個地方一住就是三年。

有一天,慧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來,私知念言:「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於是第二天便離開了寶林寺,繼續向北行進。經過樂昌縣西山石室間的時候,慧能遇見了智遠禪師,並向智遠禪師請教有關坐禪的一些事情。智遠禪師告訴他說「觀子神姿爽拔,殆非常入。吾聞西域菩提達磨傳心印於黃梅,汝當往彼參決(我看你神姿清朗超拔,恐怕不是一般的人。我聽說菩提達磨從西域來到中土,傳佛心印,展轉至於黃梅五祖,你不要再耽誤時間了,速往忍和尚處參學,以決生死之疑)。」

於是慧能一路風塵僕僕,直造黃梅五祖道場。

慧能自幼生活在嶺南,目不識丁,生得瘦小,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樣。所以五祖初見他的時候,便戲稱他為「獦獠(ge lao)」。《五燈會元》、《祖堂集》和《壇經》等書,都比較詳細地記載了這次見面的情景—

五祖問:「你從哪兒來?」

慧能道:「從嶺南來。」

五祖問:「你到這裡想幹什麼?」

慧能道:「不求別事,只求作佛。」

五祖道:「你這個獦獠,又是嶺南人,你怎麼能夠成佛呢?」

慧能道:「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別。我這個獦獠,形象上雖然與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麼差別?」

五祖聽了,知道慧能根機很好,不是常人,本想繼續跟他多交談幾句,但因為徒眾都在左右,擔心慧能日後會遭到眾人的嫉妒和排斥,於是便把他打發到碓坊舂米。

舂米是一件苦差事。慧能生得矮小,體重不夠,為了踏碓,他不得不在腰間拴上一塊石頭。就這樣,慧能晝夜不停,勤勤懇懇地舂了八個月的米。

有一天,五祖把大眾召集到一起,告訴大眾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已經老了,當選一名接法人,以確保祖師的法脈不斷。佛法不可思議,貴在實證,你們萬千不要以為記住了我所說的法語,就算了事。你們且下去,各自根據自己的修行體會寫一首偈子給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傳付給他,立他為六祖。」

當時,五祖會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為出色。秀上座是教授師,兼通內外之學,經常為大眾講經說法,並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眾人的敬仰。因此,大眾退下來之後,共相議論道:「六祖之稱號,除了秀上座之外還有誰能夠擔當得起呢?我們不用勞心費力寫什麼偈子了,等秀上座得了法衣成為六祖,我們都依止他就完事了。」

聽到大眾的議論,神秀想,大眾之所以不敢寫偈子,是因為我是他的們的教授師。我應該向大和尚呈上偈子。當然,我呈偈子是為了求法,而不是為了奪取祖位。如果我不向大和尚呈偈子,大和尚怎麼知道我心中見解的深淺呢?我又如何能得到五祖的傳法呢?翻來覆去,左思右想,折騰了兩三天,神秀終天作出了一首偈子,並趁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地寫在廊壁上,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第二天早晨,五祖經過的時候,忽然看見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這首偈子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後人如果依此偈修行,還是可以得天大利益、免墮惡道的。因此,五祖還是當著眾人的面對這首偈子大加讚嘆,並且要求大眾焚香讀誦此偈,依偈而修。但是,私下裡,五祖還是告訴神秀說:「你的這首偈子,還沒有明心見性,見地還不到位,還在門外。如此見解,欲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於當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中薦取。」說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但是,幾天過去了,神秀再沒有作出新的偈子來。

後來有一天,慧能在碓坊舂米,聽到外邊有位童子在誦神秀的偈子,便上前打聽,於是童子就把五祖吩咐大眾作偈以及讓大眾梵香禮拜神秀之偈的事一一告訴了慧能。慧能聽了,便央求童子道:「上人,我也要誦此偈,與秀上座結來生緣。自從我來到這裡,我就一直舂米,八個多月,沒有到過堂前,請上人引我到寫有神秀偈子的廊壁前禮拜。」

於是,童子引慧能來到偈子前。慧能說:「我不識字,還請上人念給我聽。」當時,江州別駕張日用正好在旁,便高聲為慧能念誦那首偈子。

慧能聽了,就說:「我也有一首偈子,請別駕給我寫上。」別駕了聽了,非常驚訝「你這個舂米的,也能作偈子,真是希有!」慧能正色道:「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沒有意智。若經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聽了,連忙謝罪道:「汝念偈子,我給你寫。如果你將來得法了,不要忘了要先度我。」於是慧能念偈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偈子剛寫完,大眾無不驚愕。五祖見眾人如此,擔心有人傷害慧能,於是用鞋掌把慧能的偈子抹掉了,並且說「亦未見性」。眾人見五祖這麼說,也就不以為意。

第二天,五祖私下來到碓坊,見慧能腰間掛著石頭舂米,說道:「求道之人,為法忘軀,就應當象你這個樣子」。並問道:「米舂熟了嗎?」慧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五祖於是用拄杖在碓頭上敲了三下便離開了。慧能領會了五祖的意思,便於當天晚上三更的時候,偷偷地來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用袈裟將慧能圍起來,以免他人發現,並且給他講解《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慧能豁然大悟。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慧能一連說了五個何期,以表達自己悟道時的驚喜和見地: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知道慧能已經大悟,便將頓教法門以及祖師衣缽傳付給慧能,說道:「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於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磨屆於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於今,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慧能禪師跪受衣法之後,問道:「法則既受,衣付何人(法我已經受了,將來這祖衣該交付給誰呢)?」

五祖回答說:「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若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慧能禪師又問:「當隱何所?」

五祖答道:「逢懷即止,遇會且藏。」

說完,五祖便親自把慧能連夜送到九江驛。臨行前,五祖又囑咐慧能:「以後佛法將通過你而大興。你離開黃梅後三年,我將入寂。你趕快往南方走,好自為之。不要急於出來弘法。這當中你會有劫難。」

慧能禪師再一次頂禮五詛,然後發足南行,不到兩個月就到了大庾嶺。

五祖送走慧能後,連續好幾天沒有上堂。眾人都很疑惑,老和尚是不是生病了,於是紛紛前去問安。五祖告訴他們說:「我沒有病,祖師的衣缽和法脈已經傳到南方去了!」眾人大驚,問道:「誰得到了衣缽?」五祖回答說:「能者得之。」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此後便有了數百人前往南方追殺慧能禪師欲奪取衣缽的一連驚心動魄的故事。為了避免不測,慧能禪師一度在獵人隊混了長達十五年之久。此後,因緣成熟了,慧能禪師才來到廣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師的座下剃度,開始了他輝煌的弘法生涯。

在慧能禪師之前,禪宗一直是單傳。自慧能禪師以後,禪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傳開來,並形成了「一花五葉」的繁榮局面。慧能禪師的弟子很多,據《壇經》記載,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法海、法達、智常、志徹、神會等。禪宗史上非常有影響的青原行思、南嶽懷讓和南陽慧忠等大禪師,也都是慧能禪師的法嗣。

  慧能禪師入寂於先天元年(712),春秋七十六。他生前的主要講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書,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讀到的《壇經》。在佛教史上,中土人的著述,被稱之為經的,唯慧能禪師一人。 


中國東營天寧寺
www.chinafoyuan.org

齊魯佛學網
www.sdfojiao.com

大準提文化網
www.dazhuntifa.com


相關焦點

  •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慧能
    惠能大師說的五句話,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想到,見性了,沒想到性本來就清淨,從來沒有染汙過。我們的自性有沒有染汙?沒有,染汙就不是真的,那就變成假東西。我們講染汙是什麼東西?阿賴耶染汙,阿賴耶是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有染汙過的。所以染是妄心,我們現在迷了,真的不認識了,把假的當作真的,虧就吃在這裡。
  • 【佛學知識】「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是什麼意思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學佛修道,不是裝神弄鬼,更不是為了追求神通,而是為了追求形而上的本心自性,找到自己生命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何為真理?何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釋迦牟尼佛悟道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見這個「道」,從未離開過我們半步。二、我們的自性本心本自具足,不假他求。
  • 佛教『南懷瑾』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所以生命的自性裡頭一切智慧都具備,所以六祖開悟了以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真正開悟了,你自性裡頭具備了一切,充滿一切。譬如大家讀書,好像老師、學校給你的學問,沒有啊!老師、學校不過幫你把你家裡那個腦子裡頭心裡頭那個倉庫打開了,你真的學問是你自己裡頭本有具備的埃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六祖大師講「何期自性,本自清靜」,這句話很重要,我們的自性本來清靜,自然清靜,不是因為修行才清靜,也不會因煩惱而不清靜。祖師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但息妄,莫求真。我們的本性是本來如是,本來清靜的,只是被妄想執著分別所障礙,本具的智慧妙用不能顯現,就像鏡子被灰塵覆蓋,光亮不能顯發一樣;把灰塵擦掉之後,自然光亮如初,照覽無餘。「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我們要修的是習氣,而不是修出個什麼東西出來,「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只要將攀緣執取的妄心停息下來,就如波浪息處即是水一樣,妙明真心就會豁然現前。
  • 自性本清淨
    自性本清淨水墨花鳥作品作品規格34×50釐米眾生自性本自清淨,一塵不染,萬丈紅塵能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即為人中妙好人!
  • 為什麼自性本無動搖?
    為什麼自性本無動搖?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以上的五個何期自性,是六祖在聽五祖為他講解金剛經大悟時,而說的悟道偈,表明六祖悟的很深很透。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況惠能大師曾言菩提本自清淨,自內心若清淨,自內心不起妄念,不起執著,不於一法上去攝持,那麼於諸時會大眾又何能生諸差別呢?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無念是對於內在妄念與貪慾的否定,無相是對於外在虛幻色法的否定,而無住則是不執著於內在妄念、貪慾與外在虛幻色法之義。
  • 自性本來清淨,自性本無染汙,自性本不顛倒
    或者動了執著心,或者動了我慢心,都會受魔來擾亂,使思想不清淨。 所以無論遇到什麼奇奇怪怪的境界,不要相信,不要動心。要相信自己的智慧,要明白自性能生萬法,明白自性本來清淨,明白自性本無染汙,明白自性本不顛倒。若能這樣,還有什麼可求呢? 凡是有所求,就是染汙。有爭、有貪、有自私、有自利、打妄語,都是染汙。
  • 慧能大師開示: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本篇文章介紹了慧能大師和中國禪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這種情況,一方面帶來了佛學界的義學繁興,另一方面也容易導致學人舍本逐未或無所適從(見《永嘉大師證道歌》)佛學本為實踐之學、證悟之學,如果「唯以名數為解,事相為行」,那就無異「入海算沙」,使佛學喪失了哲人之慧,變成了經師之學,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生實際存在的自他對立、善惡對立、染淨對立、生佛對立等千古難題。慧能以異軍突起之勢,高唱頓悟成佛之說,建立其獨具特色的禪宗思想體系,使中國佛學思想面貌一新。
  • 機鋒無限:有道禪師——參古鏡話頭 悟自性本清淨
    有道禪師:參古鏡話頭悟自性本清淨(圖片來源:資料圖)有道禪師當初行腳時,路過一間賣茶的茶坊,因為口渴,就順道進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雲水僧就熱忱招呼,並且問道:「禪師!此古鏡喻我們自性,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減,本自朗照,何能分別未磨已磨。自性者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有道禪師未能認識如古鏡之自性,難怪吃不到茶。第二次回答古鏡未磨「此去漢陽不遠」;古鏡已磨,『黃鶴樓前鸚鵡洲』;即能認識自性當下即是,故有好茶吃也。
  • 佛教說自性能生萬法。那麼自性是如何生萬法的?
    自性是明心見性後的定義,是為了區別明心見性。自性只能通過側面體現出來。自性不是本體,不是本體就意味著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所有個體的總和,但不是整體。自性就同時擁有了包含,遍盡,含藏,變現等含義。重點強調「同時」。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含義呢?
  • 壇經諦義: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疏解】三鼓入室。慧能此時又說出一段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證明他與《金剛經》的境界相應相通,相得相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的真心自性,本覺自明,本無一物,本自清淨,生而不染。
  • 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經文】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心常浮遊,如彼天雲。
  • 樓宇烈:禪宗「自性清淨」說之意趣(摘選)
    [2]此外,諸如:「人性本淨。」「自性本淨。」「本性自淨自定。」「世人性本自淨。」「自性常清淨。」「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識自本心,是見本性。」「見性成佛道。」「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
  • 壇經中「何期」二字怎麼理解
    禪宗五祖弘忍禪師傳《金剛經》與六祖慧能禪師,講到「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聽後立即開悟,認為「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於是慧能禪師就對弘忍禪師說道:「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生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何其自性 本自清靜
    前天在聽南師講《楞嚴經》時,聽到一句話:水「自性清靜,遍周法界」。心靈被震了一下。看到遍一切處都有水的身影,一幅幅畫面從腦海中閃過。不光山河湖泊有水,山石田土等礦物中,我們和動植物的體內,空氣中,我們所能看,能處的地方都離不開水。真的是遍周法界,服務於眾生呀!
  • 《大般涅槃經》53課·何期自性
    你回歸清淨自性,獲證自性的圓滿境界,你就是你的主人。修著修著,你會感覺:這個世界什麼都沒有,只有我的念頭。我的這個念頭化現出這個事物,那個念頭化現出那個事物,世界就是我的念頭的集成。我的念頭和別人共同的念頭,大家一起造出的共業給我看,這個世界豐富多彩、多姿多彩。修到最後,你發現世界就是一堆念頭。
  • 《壇經》智慧,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何為天然本性,六祖惠能大師告訴你,何為自性?惠能大師從偏遠地方來到五祖弘忍大師的道場,只為成佛。成佛是覺悟的意思,這樣才知道這虛幻不實,亦真亦假的一世該做些什麼事情,做哪些事情能把自己應有的價值體現出來,才能真正運用好這一生的時間。惠能大師先在五祖那幹了一段時間的苦力,就當是磨練意志力了。
  • 佛教:「自性」是什麼?自性與大腦的關係
    為什麼真實「自性」無法言說、無法解釋,因為真實自性不在大腦中,大腦中所有的知識符號邏輯,都只在大腦的層次。如同大腦是二維平面世界的,自性是三維立體世界的,平面無法理解立體。而只有放下大腦,意識才能意識到它本身。 見性的前提,首先是能夠超越大腦,超越大腦之後,是心,也可以叫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