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慧能

2021-01-16 文化論壇


唐朝時候惠能大師,他也明心見性了。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五祖給他講《金剛經》,惠能大師不認識字,當然不會有經本,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大徹大悟。他也說出他的境界,說了五句話,那五句話跟釋迦牟尼佛講的《華嚴經》沒有兩樣,《華嚴經》濃縮起來就這五句,這五句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惠能大師說的五句話,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想到,見性了,沒想到性本來就清淨,從來沒有染汙過。我們的自性有沒有染汙?沒有,染汙就不是真的,那就變成假東西。我們講染汙是什麼東西?阿賴耶染汙,阿賴耶是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有染汙過的。所以染是妄心,我們現在迷了,真的不認識了,把假的當作真的,虧就吃在這裡。第二句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生滅就是大般涅盤,這是古印度所有宗教夢寐以求的不生不滅。現在每一個宗教都講,講永生,就這個意思。有沒有永生?有。真的自己就是永生,假我有生死,這個我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你多舒服、多舒暢,你的恐懼沒有了。這是假的東西,隨它怎麼生滅,真的我永恆不滅,你把這個真的找回來,佛教導我們就是把真的找回來,這是大事。 第三句他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世尊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句話,明白交代出來了,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自具足的。如來是講自性,大乘教裡面你看講佛、講如來,十大願王裡「禮敬諸佛、稱讚如來」,講佛是從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相是假的,性是真的,這是這兩個名詞不同的地方。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就是你自性,你自性裡有智慧,圓滿的智慧。這是什麼?這是自性裡本具的,這不是學來的。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一般宗教讚嘆上帝的話,讚嘆神的話,上帝跟神未必有,自性是真有。為什麼我們曉得?上帝跟神也是六道眾生,天道,他也沒出六道,也沒有出三界,他還是迷而不覺,福報比咱們大,智慧比我們多一點,也不是究竟圓滿的,自性本具的智慧才是圓滿的。這是什麼?這在隱的時候,佛家叫隱現,隱是什麼?譬如我們現在這螢光幕,我們把這個按鈕把它關起來,畫面上什麼都沒有了,這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不能說它沒有,你打開頻道它就現前。打開頻道是什麼?「能生萬法」,它就現前。不現前的時候不能說它是無,現前的時候不能說它是有,這個《妄盡還源觀》上講得很清楚,你不能說它有。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得搞清楚。 他第四句講的是「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如如不動,這個是修行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樞紐。你修什麼?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麼?告訴諸位,統統修的禪定,叫三昧。三昧是梵語,三翻作正,昧翻作定,正定。所以正定,你的心本來是定的,為什麼現在心這麼亂?這個亂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本定,從來沒有動搖過。這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這五句話說出來之後,五祖就說「行了」,衣缽就傳給他。傳給他怎麼?叫他趕快走,找個地方去避難。避什麼難?要知道,古今中外這個嫉妒障礙在所不免。你說忍和尚的道場,神秀大師在那裡住多少年,是他徒弟當中大家最敬仰的一個,每一個人都認為五祖傳法肯定傳給神秀,怎麼會無緣無故傳給別人,這個人素來又不認識,又不認識字?你看到黃梅八個月幹什麼?柴房裡面去破柴舂米。他在黃梅八個月,禪堂沒去過,講堂也沒去過,一天經沒聽過,怎麼五祖就把衣缽傳給他,誰服?沒人服,肯定要找他麻煩,把衣缽搶回來,這是小事,大事可能還把他命害了。所以叫他趕快走,衣缽拿了趕快就走。躲在獵人隊裡十五年,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慢慢淡忘,他出來了。出來碰到印宗法師,印宗了不起!印宗那是嶺南,這我們今天講的廣東這一帶,那個時候稱為嶺南,第一個高僧,講經說法。他講經的道場就是現在廣州的,廣州叫什麼廟?風動幡動,本煥老和尚做過住持,廣東,我一下怎麼想不起來。光孝寺,對,光孝寺,就那個地方,在那個地方講《涅盤經》。 六祖離開獵人隊到廣東,就是遇到這麼個道場,在這裡聽經,坐在後面。聽到兩個出家人在辯論,一個人說外面掛的幡動,你看幡在動;一個說不是幡動,風動,兩個人爭論不休,他在當中插一句,他說仁者,非常謙虛、非常客氣,仁者是菩薩的稱呼,最尊敬的稱呼,他稱仁者,「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他說「仁者心動」。這一聽的時候大家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印宗講完經下了臺,跟他見面,一問他,那個對答我們現在講全是禪機。所以印宗法師就講,聽說黃梅傳法之後給這個行者,這是稱能大師,他說:莫非就是你?惠能大師就承認了。那就請求把衣缽拿出來展開我們看看,那衣缽是證明,這就認定了。印宗法師在經教裡還有一些問題向他請教,都給他解釋了。以後印宗給他剃度出家,所以印宗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剃度師。可是剃度之後,印宗法師拜他做老師,這不是普通人,這是佛菩薩示現,哪有這麼大的度量?嶺南一代高僧馬上拜他做老師,能大師水漲船高,一下就被他抬舉起來了。否則的話,惠能大師要提到這麼深的位次上,至少得十年、二十年,這一下就提起來了。


您所看到的,也許正是別人所需要的,如果您感覺這篇文章觸動了你,同時對您的朋友可能也會有所幫助,請分享給他們喔!感恩家人!

註:本公眾號所傳播大部分內容均來自網際網路,其版權歸原創所有,如有版權異議敬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妥善處理!另外本平臺原創無需授權,歡迎轉載!

點擊右上角按鈕,在彈出菜單中選擇 或 ,分享給朋友圈或朋友

更多精彩,請關注此平臺,利人利己。

搜索微信號【whltzgm88】,進行關注、感恩!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佛學知識】「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是什麼意思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這首偈子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後人如果依此偈修行,還是可以得天大利益、免墮惡道的。因此,五祖還是當著眾人的面對這首偈子大加讚嘆,並且要求大眾焚香讀誦此偈,依偈而修。但是,私下裡,五祖還是告訴神秀說:「你的這首偈子,還沒有明心見性,見地還不到位,還在門外。如此見解,欲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於當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中薦取。」說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
  • 佛教『南懷瑾』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1、我們中國的儒家孔孟之道的人不盤腿,就在椅子上端容正坐,目不斜視,也是一種姿態。臥,睡倒也是一種姿態。你說坐不住給你睡好不好,你們諸位可惜了,自己看不見沒有去研究,一個人睡在床上,不會到一個鐘頭都不動的,睡不到半個鐘頭這裡動兩下,蹬兩下,都在動。假使睡到完全不動,定了。
  • 為什麼自性本無動搖?
    為什麼自性本無動搖?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以上的五個何期自性,是六祖在聽五祖為他講解金剛經大悟時,而說的悟道偈,表明六祖悟的很深很透。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六祖大師於法會面對人眾時,並不是以取相為攝持受法人等,而是在內心的起點上,就是以「無住」這一思想來楷定自己,不於接眾聞法者的差別作為起念生起處並為其所系縛。況惠能大師曾言菩提本自清淨,自內心若清淨,自內心不起妄念,不起執著,不於一法上去攝持,那麼於諸時會大眾又何能生諸差別呢?
  • 佛教說自性能生萬法。那麼自性是如何生萬法的?
    自性是明心見性後的定義,是為了區別明心見性。自性只能通過側面體現出來。自性不是本體,不是本體就意味著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所有個體的總和,但不是整體。自性就同時擁有了包含,遍盡,含藏,變現等含義。重點強調「同時」。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含義呢?
  • 壇經諦義: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疏解】三鼓入室。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真學佛的人,需要真修實證,需要「只問耕耘莫問收穫」,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有言:無上大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換句話說,學佛修道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今生能有成就,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生的努力,才有今生的因緣成熟,能夠悟道證道。學佛最怕走錯道路,有兩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然就會南轅北轍,離佛越來越遠了。
  • 壇經中「何期」二字怎麼理解
    禪宗五祖弘忍禪師傳《金剛經》與六祖慧能禪師,講到「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聽後立即開悟,認為「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於是慧能禪師就對弘忍禪師說道:「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生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慧能大師開示: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本篇文章介紹了慧能大師和中國禪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慧能(638~713)生活於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也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發展成熟的黃金時代。慧能的青年時期,正是一代佛學大師玄奘(600~664)法師取經歸來、廣事譯述的年代。玄奘門下多才,紹述師說,使其所傳唯識法相之學一時蔚為顯學。在唯識學風的刺激下,法藏(644~712)盛弘華嚴之學。
  • 六祖慧能誕辰丨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到了六祖慧能,更是把人的主體性推到了極致。 六祖慧能,中國禪宗的創始人,與孔子、老子並稱為「東方三大聖人」。638年2月27日,六祖惠能大師出生。他的一生充滿神奇:先悟佛道以入佛門,先成佛祖後落髮為僧,憑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傳得了五祖的衣體,使佛教禪宗思想和禪文化發展在中國達到了巔峰。
  • 《壇經》智慧,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多問問自己是好事,可是很多人不會問,不知道怎麼問,不清楚自己的方向是什麼,任由身邊的平庸事侵擾自己的心靈,讓自己沒有辦法明白自己的心,自己那顆原本很澎湃的心,逐漸熄滅了,逐漸隨波逐流了,原因是沒有明白自己的心,不清楚自己的天然本性是什麼。何為天然本性,六祖惠能大師告訴你,何為自性?惠能大師從偏遠地方來到五祖弘忍大師的道場,只為成佛。
  • 佛法如同一盞指路明燈,指引眾生回歸自性!
    我們來看一首慧能大師未徹悟前作的禪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禪偈當真妙極,將自性用文字很好的詮釋出來了。僅從文字表面去解,就能感受超凡脫俗的意境來。自性為何物?我們的佛性嘛!由此就可以看出,慧能大師是上乘根器。他得法與黃梅五祖弘忍大師處,聽五祖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徹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 佛教:「自性」是什麼?自性與大腦的關係
    為什麼真實「自性」無法言說、無法解釋,因為真實自性不在大腦中,大腦中所有的知識符號邏輯,都只在大腦的層次。如同大腦是二維平面世界的,自性是三維立體世界的,平面無法理解立體。而只有放下大腦,意識才能意識到它本身。 見性的前提,首先是能夠超越大腦,超越大腦之後,是心,也可以叫意識。
  • 究竟無證: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
    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壇經》是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的一部佛經,由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而成。毛澤東曾評價它是一本老百姓的佛經。六祖禪法的核心: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住為本,念起不隨為無住。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則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是無縛的真如自性。無住非是念盡斷絕,念絕即死,別處受生。無相為體,無相,於相而離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
  • 你的具足一切的真如自性有哪些特點?這也是你能夠成佛的依憑
    禪宗六祖慧能聽五祖講《金剛經》,言下大悟,說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本性具足一切功德」的意思是:一、具備了大智慧光明的真實道理;二真如心遍照十八界法的真實道理;三、真如心如實了知一切法的道理;四、真如心體本性清淨的道理;五、真如心是常、是樂、是我、是淨的道理;六、真如心寂靜不變而又自在的道理;七、以上六種超過恆河沙數非一亦非異的不可思議佛法永遠都不曾暫斷過、永遠都不會斷絕的道理。
  • 論《六祖壇經》中的「自性」與「佛性」---孫克昱
    「自性」和「佛性」是《六祖壇經》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其中猶以「自性」概念在《壇經》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令人矚目。在《壇經·行由品》中,六祖惠能就談及其悟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並向五祖弘忍說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為什麼六祖惠能已經了悟自性,還需要弘忍大師為其開悟?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一首見性偈廣為流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雖然見性,但是依然只是坐在百尺竿頭,執著於自性是有,這還不是真正的自性,只是了悟的自性的體,體是空,但是還沒有了悟自性的用,用是妙有,只有了悟自性的用,體用不二,才是真正地徹底證悟自性,真空妙有,大千世界現全身,自性並不在自己的身體裡,自性是在大千世界的顯現中,這最後徹底了悟自性的一關,也是禪宗修行證悟最難的一關。
  • 由缸中之腦想到了菩提本無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首詩想必大家雖不是個個都耳熟能詳,但想必也是有所聽聞。傳聞禪宗六祖慧能禪師憑此與神秀相較後,法理更合禪宗空無觀,便於五祖弘忍大師處得授金剛經。聞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頓悟說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由此一來,終得禪宗衣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