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我們回來了」。循聲望去,許久未見的三姐一家人提著大包小包走了進來,此時在廚房忙碌的外婆手裡拿著鍋鏟笑盈盈地出來迎接。每年這個時候,在外工作的兄弟姊妹們都會陸續趕回家,只為吃上一口熱乎的團年飯。
自我有記憶以來,「吃團年飯」這個傳統從未間斷過。小時候,我們幾個孩子圍坐在一桌,常常為了爭碗裡的最後幾顆炸肉丸大吵大鬧。這時外婆總會假裝生氣地呵止我們,然後跑到廚房裡拿出一大包早就炸好的肉丸。「就知道你們這些貪吃鬼,盡你們吃」。看到面前金燦燦的肉丸,我們幾個「熊孩子」才望著對方笑起來。漸漸地,我們都已經長大成人,再也不會為了一個喜歡的菜而爭吵不休。但外婆還是習慣性準備很多肉丸,以備「不時之需」。
隨著哥哥姐姐們一個個成家立業,團年飯桌上的人越來越多。最開始是10個,然後11個、13個、17個……慢慢地一桌都坐不下了,本就不大的客廳擺下兩張飯桌後顯得格外擁擠。外婆一個人要準備兩桌年夜飯,卻忙得不亦樂乎。我們怕她辛苦,建議去飯店裡訂兩桌。外婆總是義正言辭地拒絕:「外面吃得哪叫團年飯啊,只要你們肯回來團圓,兩桌飯我還是搞得了的。」大家拗不過她,每年還是高高興興地回鄉下團圓。外婆每年都會提前幾天甚至一周就開始準備團年飯的菜,從選材到醃製、烹飪,事無巨細都親力親為。她雖然年逾七十,視力也不太好,但有關團年飯的事卻一點也不馬虎。炸肉丸、紅燒魚、燉土雞、八寶飯……外婆的菜單數十年如一日,可我們卻從未覺得膩,因為團年飯有「外婆的味道」,那是無論我們在外面走過多少地方都無法遇到的味道。
「準備洗手吃飯啦」外婆一聲叫喚,哥哥姐姐的孩子們一溜煙地跑進廚房幫忙拿碗筷,躡手躡腳地接過外婆手裡的菜,端著的瓷碗溢出濃濃的香味,湯上飄著一層濃鬱的油,下面是一碗嫩白的雞,被一圈圈紅棗包裹著。孩子們個個垂涎欲滴,聞著香味來到了飯桌旁。「咦,這不是剛剛那隻黑公雞嗎?」三姐家的孩子指著那隻黑色的雞爪問到。外婆一把抱起她寵溺地說到:「姥姥養了它這麼久,就是要把它養的得肥肥的給我們欣欣吃了長高高的。」看著祖孫二人溫馨的畫面,我不禁出了神,中國的親情不正是通過一年一次的團年飯得以凝聚和延續嗎?老人看著兒孫滿堂,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圍坐在一起總結過去一年的悲歡離合,共同送上新年的美好祝福,這也是「團年飯」的意義所在。
多少年輕人常年在外為生活奔波,留下老人獨居在農村,盼望著年底的闔家團圓。可近些年來,許多年輕人迫於生活壓力過年也不能回家,「團年飯」這項古老的春節習俗也逐漸成了空談。「團年飯」不僅僅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頓飯,而且每一道菜的背後都象徵著美好的祝福。對於長輩們來說,「團年飯」更是一種寄託,她們對於子女的牽掛,對於家庭和睦的願望,都凝聚在其中。只要子女們能整整齊齊地坐在一起吃頓飯,老人們便會感到滿足。各家團年飯的香味也成了每個人對於年味的「獨家記憶」,那便是——家的味道。
來源:紅網
作者:鄒玉瑛
編輯:田德政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1/23/6646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