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逵夫:隴南乞巧文化蘊含世界婦女事業發展的中國智慧

2020-12-09 每日甘肅

隴南市西和縣的姑娘們以歌舞的形式再現乞巧民俗之迎巧。(資料圖)

每日甘肅網記者王佔東 實習生陶豔莉

多年來,西北師範大學教授趙逵夫一直傾心起源並流傳於隴南市西和、禮縣一帶的乞巧文化,是研究隴南乞巧文化的權威專家。2008年6月,西和乞巧節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趙逵夫是申報專家組組長。

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去考察,趙逵夫的父親趙子賢先生於1936年組織編著的《西和乞巧歌》,成為隴南乞巧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2013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國(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上,有專家捧讀《西和乞巧歌》慨嘆:「趙子賢先生是中國乞巧文化研究之父」。

8月3日上午,在西北師範大學那座被國槐和綠植掩映的家屬樓裡,在那間散發著古雅書卷氣息的會客廳裡,精神矍鑠的著名學者、西北師大文學院教授、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趙逵夫,接受了每日甘肅網記者專訪。

得知第十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即將於8月10日在西和縣拉開帷幕,趙逵夫高興地說,隴南乞巧是祈求技藝、智慧、美德的女兒節,是爭取家庭、社會地位和幸福美滿生活的女兒節,姑娘們通過一年一度的乞巧節,不僅學會了詩歌創作、唱歌跳舞,也提高了生活、生產能力,擴大了知識面,對生活、社會、國家與自身的命運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可以說,乞巧節是未婚少女具有傳統性的自修學校,是真正的女兒節。

他指出,現在在中國,女子和男子完全平等。但是,放眼全球,目前還有許多地方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存在婦女權益受到侵害的問題。因此可以說,中國乞巧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意義。中國乞巧文化裡蘊含著推動世界婦女權益保護的中國智慧。

姑娘們在西和縣晚霞湖畔的姜堯村進行乞巧程式展演。(資料圖 周者軍 攝)

目前,隴南已經連續舉辦了九屆隴南乞巧女兒節,期間舉辦了三屆高層次的乞巧文化論壇,促進了乞巧文化活態傳承、生產性保護,推動了乞巧文化的融合式發展。同時,把乞巧文化保護傳承和世界婦女事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大使及夫人參與,不斷將乞巧文化推向世界。

談及西和、禮縣的乞巧節,趙逵夫說,西和、禮縣的乞巧節從農曆六月三十日晚開始到農曆七月初七夜半子時結束,七天八夜,這在全國其他地方再沒有。2014年在廣東召開的一個全國民俗文化會議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專家看到《西和乞巧歌》後說:「全國再沒有第二個地方留下這麼多的乞巧歌。」

他介紹,解放前,在隴南的大戶人家,對姑娘的言行舉止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姑娘是不能隨便跳著、唱著的,否則是越禮法的。但是,一旦到了乞巧節,姑娘都是穿著新衣服或集中在幾間房的室內或到大巷道上一起載歌載舞。從室內到大巷道也是需要家庭和社會提供空間的,這說明乞巧文化在西和、禮縣一帶是有著深遠而廣泛群眾基礎的。

趙逵夫回憶,1960年夏秋之交,他曾在西和縣城親眼目睹了乞巧節的盛況。在西和縣城的大巷道上、西和縣城的北關附近,有好幾處大的乞巧活動,姑娘們穿著新衣裳,舉行乞巧活動。那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大家在吃不飽飯的時候,依然隆重地開展乞巧節活動。

趙逵夫說,乞巧文化實際上是早期秦文化的遺留。

他給記者說,秦人發祥在今天禮縣的東北部、西和縣北部、天水西南這片地方,後來向東北方向轉移,經過天水(秦州)、秦安、張川進入陝西。這裡要說的是,秦人發源於西漢水上遊。最早,西漢水、東漢水本是一條水,後因地震的原因中斷,上遊部分流到略陽折而南流,入嘉陵江,流入長江,而作為主要支流的沔水仍東流至湖北入長江,從此才分別叫做「西漢水」「東漢水」。古代稱「天河」為「漢」或作「雲漢」「銀漢」,就是秦人以自己所居之地的漢水來命名天上這個在夜晚看來銀色的雲帶,實際上是很顯明的星球帶,然後將天漢西側那顆最亮的星命名為「織女星」,來紀念自己以「織」而名傳後世的始祖女修。

《史記·秦本紀》關於秦人發祥地的記述。

《史記·秦本紀》開頭說:「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為嬴姓第一位男性祖先。女修以「織」而聞名於後世,是秦人的始祖。秦人以其在織布方面對氏族社會生活與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而稱她為「織女」,以之為銀河西側最亮一顆星的星名。織女星在銀河西側,這同秦人最早發祥於漢水上遊的西岸是一致的。甘肅西和、禮縣一帶流傳很久的每年七天八夜的乞巧節是早期秦人祭祖風俗的遺留,是早期秦文化的遺留。

同時,千百年來,它還同古代禮俗之間有著難以割捨的關係。從這些乞巧歌可以看出,姑娘們對當時壓迫婦女的封建禮制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情緒,對社會現實表現出強烈的關心,歌中揭露社會黑暗,歌唱勞動生活。西和縣的乞巧節民俗被一些民俗學家譽為「中國乞巧文化的活化石」。

趙逵夫介紹,1936年夏,家父趙子賢在西和縣鼓樓南學校任教時,組織學生搜集廣泛流傳於西和縣各鄉鎮的乞巧歌,編為《西和乞巧歌》一書。趙子賢先生之所以在動亂年代於西和閉塞之地,做了一件影響後世的文化事業,源於他不同尋常的經歷和見識。

趙子賢先生於1936年組織編著的《西和乞巧歌》。

生於1908年的西和才俊趙子賢,1924年赴外求學,1926年參加北伐,之後在河南開封學習無線電,後又到天津學習無線電機械學。1933年夏,趙子賢因祖母去世奔喪回家。他先後兩次任縣民眾講習所(後改為民眾教育館)所長,兼新運會會長,進行破除迷信、反對買賣婚姻、提倡婦女放足、揭露鴉片煙的害處的宣傳活動。1935年秋到鼓樓南學校任教,次年暑假組織學生搜集廣泛流傳於西和縣各鄉鎮的乞巧歌,編為《西和乞巧歌》一書。2010年4月該書線裝版出版,2014年漢英對照版、簡體橫排版出版,成為乞巧文化傳播世界的重要載體。

《西和乞巧歌》漢英對照版、簡體橫排版出版。

目前,西和縣是「中國乞巧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西和乞巧節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從歷史中走來,今天的隴南乞巧,是集信仰崇拜、詩詞歌賦、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勞動技能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民俗文化活動,活躍在西漢水流域的近20個鄉鎮、300多個村,經常性參與的有50多萬群眾,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女兒節」。乞巧女兒夢,承載著隴南千年民俗文化的歷史記憶,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嚮往,引領著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風的培育養成,描繪著廣大女性自覺奮爭的多彩畫卷,展現著巾幗不讓鬚眉的責任擔當,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

隴南乞巧女兒節已經成為促進隴南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美麗鄉村,決戰脫貧攻堅的重要文化載體,並隨著「一帶一路」建設走向世界。

根據乞巧民俗改編的節目《乞巧情》。(資料圖 周者軍 攝)

在趙逵夫看來,乞巧女兒節就是隴南的重要軟實力。他期待著找到文化與現實更好更多的結合點,將這一軟實力更快更好地成為帶動隴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硬實力。

採訪結束,話別時,這位研究乞巧文化幾十年的老教授眼神裡充滿著期待和希望。

相關焦點

  • 隴南乞巧女兒節
    隴南乞巧女兒節隴南乞巧女兒節 先秦民俗活化石張春華 攝  乞巧文化是隴南文化資源中的一大瑰寶。民俗專家認為,乞巧文化是起源並流傳於隴南市西和、禮縣一帶的秦人遺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隴南乞巧,是集詩詞歌賦、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勞動技能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民俗文化活動,活躍在西漢水流域的近20個鄉鎮、300多個村,有50多萬群眾經常性參與,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女兒節」。
  • 甘肅隴南「女兒節」開幕 活態傳承乞巧文化(圖)
    圖為展現當地乞巧風俗的舞蹈表演。 鍾欣 攝  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介紹,隴南是人文始祖的誕生地、大秦帝國的發源地,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養育了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隴南兒女,留下了幾千年傳唱不衰的乞巧民俗。
  • 學者解讀七夕乞巧起源:「乞巧」就是祈求巧智
    原標題:學者解讀七夕乞巧起源:「乞巧」就是祈求巧智   8月12日,隴南西和地區的姑娘們在鄉村為「巧娘娘」備下美食,載歌載舞請她入「凡間」,祈求心靈手巧、美麗幸福。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前夜開始至七夕深夜結束,當地就舉行乞巧民俗活動。
  • 445 趙逵夫
    趙逵夫,男,漢族,1942年12月生,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為一名教師,教書是我的天職。」趙逵夫執教杏壇,滋蘭樹蕙,無私奉獻40多年。他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多年,焚膏繼晷,筆耕不輟,先秦文學研究蜚聲海內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做出卓著貢獻。  趙逵夫年過七旬,仍堅持在教育、教學第一線,以非凡學識教育著一批又一批學生。他的學生寫道:「聽趙老師上課,可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深』『活』。課堂上,圍繞中心,天文地理、神話民俗、詩詞典故,無所不包。
  • 七天八夜齊聚狂歡 千年文化創新傳承——走進隴南乞巧女兒節
    乞巧文化起源並流傳於西漢水流域的秦人遺風。甘肅隴南的乞巧活動從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前夜開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結束,時長七天八夜。女性們通過隆重的儀式,祈求「巧娘娘」賜予聰慧、靈巧和如願配婚、生活幸福美滿。在這幾天,女孩子們可以從生產中解脫出來,盡情玩耍,節日過後則要結束歡快的日子,回到日常生活當中。所以,這個節日也被視為當地女子的「狂歡節」。
  • 甘肅隴南:乞巧女兒節展脫貧攻堅巾幗力量
    以「弘揚傳統文化,決勝脫貧攻堅」為主題的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系列活動,將於7月31日至8月7日在甘肅隴南市西和縣、禮縣一帶舉行。隴南市副市長任麗梅在甘肅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屆時,將舉辦乞巧民俗文化體驗、文藝展演、才藝比賽、理論研討等活動,充分展現脫貧攻堅巾幗力量。
  • ...日至8月7日在隴南舉辦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將深度講解乞巧文化
    【本報訊】(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趙萬山)7月23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相關發布會上獲悉,以「弘揚傳統文化·決勝脫貧攻堅」為主題的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系列活動7月31日至8月7日在隴南西和、禮縣一帶舉辦。
  • 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將於7月31日開幕 13項系列活動等著你
    2006年10月,西和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2008年6月,西和乞巧節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4年12月,因獨具魅力的乞巧民俗活動,西和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乞巧活動從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前夜開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結束,時間長達七天八夜,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和送巧七個固有程式。
  • 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系列活動掠影
    唐代詩人林傑的這首《乞巧》所描繪的流傳千年的中國乞巧民俗,在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傳承至今。幾千年來,乞巧被隴南的女兒們不斷注入新的內容。今天,在脫貧攻堅進程中,古老的乞巧文化又被賦予了時代內涵。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期間,還陸續舉辦了民間乞巧民俗文化體驗活動、「我們的節日乞巧」理論研討活動、著名學者乞巧文化講壇、「舞動乞巧廣場舞」創編及展演體驗、乞巧之鄉「巧嫂巧妹巧漢子」才藝大賽、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攝影展、西北五省區秦腔會演、青少年輪滑表演、乞巧之鄉美食節、麻紙書畫作品展及麻紙製作工藝展、巾幗巧手工藝作品展、乞巧女兒節電商狂歡節及其他經貿活動等13
  • 秦氐文化,交融互滲(8)—探尋乞巧文化中的「麻姐姐」原型
    新近兩年,相繼成立的隴南民間文藝家協會、隴南文史研究中心、隴南民間文藝研究中心和隴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積極開展工作,也出了不少成果。「學貴有疑」,研究無止境。隨著各項研究的深入和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出現了好多優秀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不再贅述。單以民俗乞巧文化而言,以往曾經模糊過、誤判過,或者異說紛呈的問題,如今已逐漸變得線條清晰,涇渭分明,學界主流意識已經趨同。
  • 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的這份邀請函給你值得一看
    中國甘肅網7月23日訊 (本網記者 張蘭琴 文/圖)7月23日上午,就在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新聞發布會上,隴南市副市長任麗梅代表隴南向國內外社會各界發出邀請,歡迎各界朋友前來參加於7月31日至8月7日舉行的「一會一節」分項活動、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
  • 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在隴南市西漢水上遊隆重上演
    中國甘肅網8月9日訊8月1日晚,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開幕式舉行。晚上8時,以「弘揚傳統文化,決勝脫貧攻堅」為主題的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在西和縣伏羲廣場拉開序幕。隴南乞巧女兒節是第九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分項活動,也是第四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隴南分會場。本次節會由中共隴南市委、隴南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西和縣委、西和縣人民政府和中共禮縣委、禮縣人民政府承辦。
  • 「第11屆隴南乞巧女兒節」「我們的節日?乞巧節」理論研討會在隴南...
    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金奉乾)8月2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甘肅省乞巧文化研究會、隴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西和縣委縣政府承辦的「我們的節日·乞巧節」理論研討會在隴南市西和縣舉行。「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 牛郎織女起源於此:畢淑敏談非遺「乞巧」民俗,「巧娘娘」是博導
    據西北師大教授、著名學者趙逵夫的研究:「牛郎織女傳說」實際上就是在甘肅東南部誕生的,講述了周秦先民之間的交流。 秦人的故鄉甘肅的西和、禮縣以及天水一帶的「乞巧風俗」非常濃厚,當地民間在乞巧活動中供奉的神———巧娘娘就是織女。
  • 【隴蜀之城•文論】趙逵夫《關於隴蜀之城文化建設的幾點淺見》
    來源:隴南文藝 關於隴蜀之城文化建設的幾點淺見趙逵夫一第十部分《鄉賢與地方英才的紀傳》部分我談到:孔子的弟子秦祖與壤駟赤亦應為隴南北部人。這些看法供參考。 隴蜀之城的文化建設設想是特別好、特別有意義的,因為這個設想考慮到了隴南的特殊地理位置,也能夠將隴南歷史發展中的很多內容包含進去。 禮縣大堡子山、圓頂山早期秦先公先王、貴族陵墓遺址在國內外史學界有很大影響,希望儘快將便於人們參觀的有關設施建好。
  • 乞巧,別具一格的中國女兒節
    ……不變的歌聲 不變的時間多變的表達形式從農曆七月初一前夜開始七天八夜,西漢水畔再一次唱響了千年的期盼乞巧文化是中國豐厚文化的一朵奇葩其活動傳承之久遠、唱詞之淳樸、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摯、程式之完整、人數之眾多,在國內獨一無二,是中國古代乞巧民俗文化的活態傳承,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女兒節」。每年農曆七月初一至初七,地處禮縣西漢水上遊鹽官、祁山、永興、永坪等鄉鎮沿河兩岸的姑娘們在笑聲中,歌聲中,舞步中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乞巧女兒節。
  • 「第11屆隴南乞巧女兒節」酈波:晚霞湖畔誦《詩經?蒹葭》赴23年...
    走上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文化講壇後,酈波老師說,23年來自己終於在西和完成心靈上的救贖,因為西和有《詩經·蒹葭》的基因……跨越千年,品讀《詩經》,邂逅乞巧,一切都從他高聲吟誦《詩經·蒹葭》開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 「文化論壇」乞巧節的意義
    【文化論壇】乞巧節的意義西和乞巧 侯洪建趙逵夫我省隴南、天水一帶從古就有的七天八夜的乞巧節但到乞巧節,姑娘們穿戴一新,在坐巧之處又跳又唱,而且在請巧取水、送巧和到各乞巧點參觀拜巧,卜巧之前集體到某一景點、名泉取投芽卜用的水的時候,都穿著花衣服,成群結隊在大路上、街道上一邊走一邊唱,展現她們的風採與歌喉。路過一些村莊與街道時,常常有很多人站在路兩邊看。儘管有些讀了點「子曰詩云」的道學家認為不合禮教,但從先輩手裡就一代一代這樣做,有很深的文化根源,誰也改變不了。
  • 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將於7月31日在西和舉行
    原標題: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 將於7月31日在西和舉行中國甘肅網7月24日訊據蘭州晨報報導(記者 梁峽林)記者從7月23日召開的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國內聯絡部、省委宣傳部、隴南市委市政府等單位主辦的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將於
  • 家家乞巧 穿盡紅絲——第十一屆西和乞巧女兒節活動掠影
    整個乞巧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等多個環節。西和乞巧傳承之久遠、唱詞之淳樸、歌舞之精彩、感情之真摯、程式之完整、人數之眾多,在全國絕無僅有,被稱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2006年10月,西和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2008年6月,西和七夕節的乞巧活動被國務院增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