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出土的四尊大鐵牛:水淹千年不腐,是我國最重文物

2020-08-09 婧婷看娛樂

唐代鐵牛亦稱開元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裡,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

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對蒲津橋作了加固和修建。兩岸各鑄鐵牛四尊,以維河橋,牛下有柱連腹,入地丈餘。牛旁各有一鐵人,並有鐵山四座,前後柱36根。

永濟市於1989年8月發現並出土了唐開元鐵牛。目前遺址保存是最完整,最具觀賞價值的明代地層。

20世紀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牆外流過,據當地老人回憶,枯水季節,下水還可摸到鐵牛牛角,行船還有被牛角掛傷船底的情況。

50年代後,三門峽水庫蓄洪,河床淤積,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被深埋於黃河水面下2米有餘的河灘裡。

鐵牛距蒲州城西牆51米,距西城門110米。鐵牛頭西尾東,面河橫向兩排。伏臥,高1.9米,長3.3米,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牛尾後均有橫鐵軸一根,長2.33米,用於拴連橋索,軸頭有紋飾,各軸不同,分別有連珠飾、菱花紋、卷草紋、蓮花等。

唐代鐵牛不僅具有創造性的實用價值,而且展示了唐代雕塑藝術別一種審美境界。

四牛四人形態各異,大小基本相同,鐵牛各重約30噸左右,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40噸,和重70噸左右。

剛出土的鐵牛雖然個個都鏽跡斑斑,但是整體保存完好,輪廓十分清晰。

如今的蒲津渡遺址位於蒲州古城西門外,最突出的文物是開元鐵牛。 四尊鐵牛旁各有一鐵人,如牧策牛。

相關焦點

  • 永濟黃河大鐵牛
    1989年8月,永濟政府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發現並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引起轟動.開元鐵牛又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裡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於唐開元十三年( 725年),為穩固浮橋所用.元代末年因橋毀,黃河東移,開元鐵牛逐漸為泥沙埋沒.
  • 黃河「鐵牛」出土32年,一直都是露天放置,為何不保護?
    但是任何事都是有特例的,中國有一件文物它並沒有被封存在博物館之中將其保護起來,而是直接放在室外,暴露在天空之下經受陽光風雨的摧殘,況且這件文物還是一個鐵製品。想必很多人都猜到了這件文物就是山西黃河出土的黃河鐵牛。
  • 1989年我國出土一項「重量級」文物,浸泡黃河水千年,至今無損
    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極為令人讚嘆的,如眾人皆知的四大發明就是最有力的證據之一。在我國不同歷史朝代,先後湧現出了許多科學技術方面的人才,他們創造出了很多實用性很強的發明,為百姓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便利與色彩。
  • 黃河出土四尊鐵牛,雖過了1000年,但依舊嶄新,專家難以解釋
    但有句話說得好,福禍相依,生生不息的黃河水哺育了億萬畝肥沃的良田之外,也是帶來了嚴重的水災,由於古代科學並不發達,難以疏通河流,往往都是用一些迷信的方法治理河水,比如常常聽到的「河伯娶妻」,又或是為了治理黃河水打造了四尊鐵牛。
  • 1200年前的四尊鐵牛出土後,為啥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不敢
    但隨著我國對文物的逐漸重視,出土唐開元鐵牛被列入了永濟縣博物館的任務單中最讓人驚嘆的是唐開元鐵牛、鐵人在水中歷經了1200年,但並未鏽跡斑斑,模樣還栩栩如生,據測量測算,鐵牛每尊高約1.9米,長約1.3米,寬約1.3米,重約30噸,並且下有底盤和鐵柱,四尊鐵牛各重約40噸。
  • 黃河灘上出土的開元大鐵牛,堪稱世界奇觀,見證了唐代人們智慧!
    黃河大鐵牛也叫唐開元鐵牛,共有4尊,是安定黃河上的蒲津浮橋用的一種「牛形」浮橋地錨。蒲津浮橋,黃河上最早、最長、最大的黃河大浮橋,浮橋用鐵索相連,這些鐵牛用來栓這些鐵索的。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裡,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鐵牛是用作拴鐵索用,鐵索連舟便成了浮橋。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
  • 黃河大鐵牛 還能撐多久
    山西的黃河大鐵牛是國家一級文物,如今卻被「囚」在高高的鋼架之上,飽受風雨侵蝕——鏽跡斑斑的鐵牛(謝銳佳攝)    大鐵牛鏽跡斑斑,危機四伏    近日,記者驅車來到山西省永濟市的黃河著名古渡口———蒲津渡遺址,想一睹歷經千年滄桑的鎮河國寶黃河大鐵牛的風姿
  • 黃河「鐵牛」出土31年,怎麼一直露天放置無人管?專家:不敢動
    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淵源流長,在這片孕育生命的熱土中,曾埋藏著很多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這些寶物從土中被發掘出來之後,會被專家視若珍寶地保存起來,有這麼一個物體,黃河「鐵牛」出土31年,一直露天放置、無人保護。 本應屬於文物的它,為何得不到專家的保護?專家說:不敢動。
  • 黃河鐵牛出土已有31年,為何一直安放在岸邊不管?專家:不敢動
    然而在1989年,在我國的黃河古道內出土的震驚中外的「黃河鐵牛」卻被安放在了河岸的露天地區,如今31年已經過去,這幾尊鐵牛依然接受著風吹日曬,這又是出於什麼原因呢?專家表示:不敢動! 如今,在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屹立著一尊體積龐大的「鐵牛」,如果大家看到它們,第一眼肯定認為它們並不是什麼文物,而是現代製品,因為很少有文物會像這樣直接露天安放不管,但它卻是經過出土的文物。
  • 重70噸的黃河鐵牛,挖出後專家不知如何保護,只能露天存放
    下面要說的這件文物就與黃河有關,它被稱為黃河鐵牛,又名開元鐵牛。當年,重達70噸的黃河鐵牛,挖出後專家不知如何保護,只能露天存放,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中國很多省份都曾出土過極具價值的文物,比如黃河鐵牛出土的省份——山西省,但是像黃河鐵牛這般巨大的文物,在國內考古界中還是非常少見的。
  • 黃河鐵牛出土已有31年,為何一直安放在岸邊不管?專家:不敢動
    然而在1989年,在我國的黃河古道內出土的震驚中外的「黃河鐵牛」卻被安放在了河岸的露天地區,如今31年已經過去,這幾尊鐵牛依然接受著風吹日曬,這又是出於什麼原因呢?專家表示:不敢動!如今,在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屹立著一尊體積龐大的「鐵牛」,如果大家看到它們,第一眼肯定認為它們並不是什麼文物,而是現代製品,因為很少有文物會像這樣直接露天安放不管,但它卻是是經過出土的文物。
  • 山西「黃河鐵牛」出土31年,卻一直露天陳列於岸邊,這是為何?
    ▲黃河鐵牛02這件文物就是黃河鐵牛,古稱「開元鐵牛」。上世紀八十年代,黃河鐵牛出土於山西運城市永濟市(古稱蒲州),共有四尊。黃河鐵牛正是「蒲津渡遺址」中保存最完整,體量最大,工藝水平最高的文物。這四尊鐵牛鑄造於唐朝開元年間,至今已有近一千三百年的歷史。四尊鐵牛分為兩組,呈一前一後排列狀態,都面朝西方。四尊鐵牛大小相似,高都在1.9米左右,長都大約3米,每尊鐵牛旁還各鑄有一尊鐵人,好似正在執鞭策牛,十分生動形象。
  • 中國最重國寶,4個加一起重達120噸,沉睡黃河上千年卻依然完好
    中國悠久的歷史,自然留下了很多十分珍貴的文物,中國的土地上的國寶不計其數,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中國最「重」的一家國寶。這件國寶就是現如今保存在山西蒲州古城的鐵牛,這件文物是在唐朝的時候鑄造的。那麼為什麼說它是最重的文物呢?因為出土的鐵牛一共有4尊,而且每一尊鐵牛的重量都有6000斤,這樣的體型自然就是我國最重的文物了。
  • 經歷了1290年的歷史,為什麼「黃河鐵牛」至今依然完好無損?
    首先咱們了解一下黃河鐵牛是個什麼東西?黃河鐵牛又稱「開元鐵牛」,它是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李隆基(楊貴妃的老公)下旨鑄造的四個超級大鐵牛(還有四個牽牛鐵人)。距今已有1294年的歷史了。四個鐵牛分置於黃河兩岸,呈四角分布,然後每兩尊鐵牛之間用鐵鎖鏈連接,兩道鐵鎖鏈之間鋪上木板,一座鐵浮橋就此形成(見下圖)親們明白了吧?鐵牛如果不夠重還真固定不住浮橋呢!形象的說就是浮橋的地錨。除了當地錨外,鐵牛還有栓船防止船隻被大風吹走的作用,鐵牛尾巴下的七星柱就是用來栓船的。
  • 黃河「鐵牛」被挖掘出土後,為何一直放置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這4尊鐵牛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鑄成,距今已近1300年。在《易經》中,牛為坤卦,坤也就是土,五行相剋中土克水,成語「水來土掩」也是由此而來。除此之外,耕牛在我國古代小農經濟的時代,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甚至沒有之一。由此不難看出,古人鑄鐵牛於此的期望和願景。事實上,這4尊鐵牛也並非只是一個裝飾。
  • 黃河「鐵牛」出土後,為何一直放置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然而在我國,真的就有在挖掘之後直接安放在露天環境中的文物,這又是為何呢?這件露天安放的文物就是黃河鐵牛,亦稱為開元鐵牛,是因為這碩大的鐵牛鑄於唐朝的開元十三年,一直保存到了今天,大約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們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之下,對蒲津渡遺址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考察,最終在遺址上出土了四尊鐵牛。
  • 「黃河大鐵牛」重現人間,這件重量級國寶,展現了古人的高超智慧
    還有一個疑問是他們將鐵牛建築完成後,怎麼會放在黃河裡。這4尊鐵牛位於黃河沿岸的蒲州,那裡靠近中條山,自古就是兵家相爭的地方。這是一個重要領地,各朝代都從這裡建橋來連接兩地。當時修建浮橋主要採用浮橋,但是它很容易被破壞,而且安全性不高。
  • 1988年出土的黃河鐵牛,為何露天放置無人保護?專家:不敢動
    ,經過長達一年的發掘和勘探,終於在黃河古道東岸發掘出土了四尊黃河鐵牛和鐵人,這四尊鐵牛每一尊整體長度約為3米,高度大約為1.9米,兩邊寬度約為1.3米,每尊鐵牛重量為30噸左右,鐵牛牛尾後有橫軸,軸頭刻有紋飾每個軸頭都不一樣。
  • 黃河大鐵牛被打撈上岸31年,為何露天陳列不保護?專家:不敢動
    近年來,隨著我國考古工作的不斷進展,越來越多的古董、文物被展現在世人面前。而當這些文物被發掘後,考古研究所通常都會給它們最好的保護,比如恆溫恆溼的貯藏環境,或者專人的看護。一些博物館雖然允許遊客進行參觀,但為了防止文物遭到破壞,是不允許遊客拍照的。而在山西永濟,有一處文物被發掘出來後,卻一直露天陳列。為何專家不對其進行保護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黃河大鐵牛被打撈上岸31年,為何露天陳列不保護?學者:我們不敢
    近年來,隨著我國考古工作的不斷進展,越來越多的古董、文物被展現在世人面前。而當這些文物被發掘後,考古研究所通常都會給它們最好的保護,比如恆溫恆溼的貯藏環境,或者專人的看護。一些博物館雖然允許遊客進行參觀,但為了防止文物遭到破壞,是不允許遊客拍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