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鐵牛亦稱開元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裡,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
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對蒲津橋作了加固和修建。兩岸各鑄鐵牛四尊,以維河橋,牛下有柱連腹,入地丈餘。牛旁各有一鐵人,並有鐵山四座,前後柱36根。
永濟市於1989年8月發現並出土了唐開元鐵牛。目前遺址保存是最完整,最具觀賞價值的明代地層。
20世紀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牆外流過,據當地老人回憶,枯水季節,下水還可摸到鐵牛牛角,行船還有被牛角掛傷船底的情況。
50年代後,三門峽水庫蓄洪,河床淤積,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被深埋於黃河水面下2米有餘的河灘裡。
鐵牛距蒲州城西牆51米,距西城門110米。鐵牛頭西尾東,面河橫向兩排。伏臥,高1.9米,長3.3米,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牛尾後均有橫鐵軸一根,長2.33米,用於拴連橋索,軸頭有紋飾,各軸不同,分別有連珠飾、菱花紋、卷草紋、蓮花等。
唐代鐵牛不僅具有創造性的實用價值,而且展示了唐代雕塑藝術別一種審美境界。
四牛四人形態各異,大小基本相同,鐵牛各重約30噸左右,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40噸,和重70噸左右。
剛出土的鐵牛雖然個個都鏽跡斑斑,但是整體保存完好,輪廓十分清晰。
如今的蒲津渡遺址位於蒲州古城西門外,最突出的文物是開元鐵牛。 四尊鐵牛旁各有一鐵人,如牧策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