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農村人在蓋房子的時候有很多講究,比如門和門不能相對,門和窗戶不能相對,不能建在丁字路口,不能背靠水塘等,也有很多農村俗語都與蓋房子有關,其中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什麼樣的房子是「滴淚房」?
以前農村的房子大多都是四合院,也就是四座房子圍住一個院子,這樣建房子就不用建院牆了。然而這四座房子一般都是北房或者東房比較高,兩邊的房子稍微低一點,因為在古時,東房一般都是家裡長子或者地位比較高的人居住的,所謂「東宮太子」就是這個意思。
而且以前的房子頂上都是中間有一條房脊,兩邊鋪著瓦一直延伸到房簷邊,如果兩個房子一高一低還緊挨著,每到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順著高的房簷流到低房子的房頂,然後順著低房子的瓦槽再流到地下,在低房子裡就能聽到屋頂上雨點滴答滴答的聲音,就像眼淚掉落一樣,這種房子就叫做「滴淚房」。
說白了,所謂的「滴淚屋」就是兩座房子緊挨著,高處房簷上落下的雨水滴到下面的房頂上,這種聲音就像人在哭泣流眼淚一樣,所以才被農村人叫做「滴淚屋」。
住在「滴淚屋」裡為何不好?
其實「滴淚屋」這個詞語是從一句風水詞中演化而來的,原詞是「主傷兒女痛斷腸,爹哭兒來兒哭娘」,首先拋開風水不說。大家都知道,以前人蓋房子都是用土坯堆起來的,為了房子的牢固性,這種房子一般都不會太高,而「滴淚房」就更低了。
房子低的話,房子裡的陽光肯定就不會太好,夏天的時候由於房頂低,屋子裡就會捂得很熱,而且通風不好,還容易潮溼,人在裡面住久了,不僅會心情不好,產生抑鬱,而且還容易生病。再加上以前的房子都比較簡陋,冬季住在裡面,經常見不到陽光,不僅寒冷而且對人也是不好的。
以前房頂上的瓦片都是放在泥土上面的,或許很多人沒見過農村房頂怎麼放瓦片,首先大梁和檁條都放好後,在上面鋪一層用藤條編成的東西,就像蓆子一樣,然後在上面放一層泥巴,最後把瓦片按順序從下往上鋪滿房頂,瓦片一片壓著一片,時間長了很容易掉下來。如果住在低房子裡的人剛出來,就掉下一片瓦,這不是很危險嗎?
當然「三年一場哭」只是一個誇張的表達方式,並不是說三年就會有事,因為古人總喜歡用「三」字來說事,因為「三」字有三橫,分別代表著天地人,這也是古人喜歡這個字的原因。
「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這句話的意思主要是說「滴淚屋」裡住久了對人不好,如果非要在房子邊上再蓋一個小房子,那兩個房子的屋簷最好錯開,別讓高處屋簷上的雨水滴落到小房子的屋頂上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