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魯迅該輕該重? 課本與文學史如何互動?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在「2009魯迅論壇」上,對於高中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數量減少的問題,部分與會者給予了關注——

  中學課本,魯迅該輕該重?

  最近湖北某報報導,今年秋天,當地高一學生將不會在課本中讀到魯迅的《藥》和《為了忘卻的記念》。據了解,早自2004年開始,許多省的高中語文課本就減少了魯迅作品的數量。中學課本裡魯迅作品減少不僅是一個「有時效」的新聞話題,8月中旬在上海召開的「2009魯迅論壇」上,它再次引起了人們對於文學史研究、經典作品的傳播與闡釋、人文教學如何去技術化等問題的議論和關注。

  目前我國大陸地區使用的普通高中語文課本已經有6—7個版本,教材編寫主體的多元化打破了人教社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而魯迅作品在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數量和篇目也在「打破」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有人提出現在中學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指出魯迅作品怪僻、與時代脫節,學生難以理解,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應該減少比重。那麼,怎樣理解魯迅作品的令人「費解」?如何看待新編語文教材對魯迅作品的重新編選?教材編選與文學史研究應該保持怎樣的聯繫?

  讀得懂《論語》,讀不懂魯迅?

  如何讓學生走進魯迅世界

  「像《社戲》、《故鄉》等課文,生動有趣,學生很容易接受,但是一些雜文和小說,由於時代背景的差異、早期白話文與當下漢語的差異以及魯迅作品本身的深刻性等原因,魯迅作品教學中確實存在學生難懂、老師難教、教育目標難以實現的現象。」人教社新版高中語文教材執行主編顧之川表示。

  北京師範大學附中的鄧虹老師告訴記者,她曾在一個理科實驗班級做過調查,42名學生,喜歡魯迅的只有6人,但鄧老師發現,學生不喜歡魯迅,很大原因是他們沒有走進魯迅的世界,沒有走進,何談喜歡?

  浙江大學教授黃健則認為,我們過去講讀魯迅作品,往往用僵化的觀念生搬硬套,用概念去圖解魯迅作品;另一方面,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常常一個「偷」字講了半堂課,卻沒有讓學生去領會魯迅的精神和靈魂,人文課成了技術課。這都會引起學生的隔膜甚至排斥。講魯迅,就要講出魯迅作品中最有普適性和經典性的東西,講出魯迅作品中那些激揚生命的東西。

  「孔子距今2500多年,《論語》至今仍作為中國文化經典在學校中傳承,為什麼離我們不到100年的魯迅作品反而就讀不懂呢?」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反問道。

  「我們在選編魯迅作品時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作品,由淺入深;在講解魯迅作品時,把魯迅作品放到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去理解。讀懂魯迅的關鍵是老師。」顧明遠表示。

  對於魯迅語言晦澀的說法,中山大學教授鄧國偉不以為然,「魯迅的白話文吸收了古代文化的精髓,講求韻律,有蘊藉,如果文學作品都是大白話,像白開水一樣還有什麼味道?幾千年的文學創作,文言文的用詞造句,只要還有生命力的,我們應該有所繼承,魯迅就是成功的例子。」

  把文言文與白話文對立起來不是中國語文發展的方向,一味強調口語化是值得反思的。

  專家表示,中學生理解魯迅也許存在一些障礙,但並不像想像中的那樣難以克服,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克服這些語言和語境障礙,感悟魯迅的人格、精神和關懷,這本身就應該是學習的必經過程。但是這給直接面對學生、教學任務繁重的一線語文教師無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們對魯迅理解的程度,他們講解魯迅作品的水平,能否帶著學生走近魯迅的世界,將直接影響學生對魯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魯迅與課本,誰更需要誰?

  如何理解魯迅選篇變化

  據顧之川介紹,新課改以來,高中語文教育採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相互補充的方式,而人教社的必修教材課文數量由之前的160餘篇減到現在的80篇左右,減少到老教材的一半,所以魯迅作品選篇數量也相應有所減少,這屬於正常的情況。

  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選文的範圍也日趨多元。黃健說,「魯迅不是完美的,語文課也不是魯迅課,如果從諸多的魯迅作品中拿掉幾篇,選一些經典作家的名作,讓課本豐富起來,也是好事。」

  「不選魯迅選誰?」黃健反問道,「魯迅擁有獨立的人格和精神,他樹立了新的文化理念和現代價值觀,他的文章是現代白話文的典範,這就是魯迅在語文課本的獨特價值,關鍵在於選哪些,怎樣講,能不能讓學生接近魯迅的精神世界。」他舉例說,對中學生而言,魯迅有些雜文歷史語境比較複雜,撤掉不是不可以理解的。但像《過客》則應該入選:人生的前方是墳墓還是鮮花?人生的意義何在?應該怎樣面對生命?這樣的文章能夠激發青年學生對人生的深入思考,應該入選。

  相比於人教社老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在各地各種版本的高中語文課本中,魯迅的作品有的被撤掉,有的篇目發生了變化,但都有一個最基本的限度,那就是確保中學生能夠讀到魯迅最經典的名篇,比如《祝福》。

  「我在編寫中學語文教材時,經過反覆閱讀、比較各家作品,更具體地、深切地體會到,魯迅作品的語言、篇章結構、寫作手法和思想情感都明顯地在眾人之上。比如他對阿Q這個文學典型人物的創造,中國的現代文學作品無出其右者,就是說不能不選這一篇。」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王鐵仙表示,魯迅當前在高中語文課本中不可取代的位置是由魯迅的文學史和思想史意義決定的,「不是魯迅需要我們宣傳,而是我們需要魯迅支撐。」

  魯迅消隱,金庸登場

  語文課本與文學史如何互動?

  近年來,所謂「魯迅消隱,金庸登場」的語文教材改革現象,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指出,這是大勢所趨,只要稍稍留心近些年學術界的研究動向,就會發現隨著文學史的重新書寫,對沈從文、錢鍾書、張愛玲、金庸等作家的研究越來越多,魯迅研究早已不再是一家獨尊,而這種文學史的書寫必定要影響語文課本的面貌。也有人指出,中學語文教育與文學史研究並不是一回事。

  從事多年現代文學研究的鄧國偉認為,在當前的現代文學史研究中,許多以前不太受關注的作家陸續浮上水面,非常豐富,但不能想像21世紀的語文教材中沒有魯迅作品。有人認為語文教材中只有魯迅太單調,還要加上梁實秋、金庸,這可以理解,但必須強調的是,豐富並不意味著搞拼盤,不是梁實秋、金庸與魯迅平起平坐,更不是他們的文學價值在魯迅之上。語文教材在選文的時候,魯迅絕對是一個重鎮。

  曾經擔任過中學語文教師的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汕頭大學教授王富仁認為,當前學術界一些人對魯迅及其提倡的方向存在拒絕的傾向,有的一談到魯迅就百般挑剔,一談到周作人就關懷備至,這是極不正常的現象。如果僅僅因為社會上種種不正常的思想情緒,就慌慌張張地把那些具有經典意義的文章刪掉,無疑是一種短視的表現。

  王富仁說中學語文課本的編選不同於文學史編寫,它最根本的是關心當代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問題,增加或減少魯迅作品在語文教材中的數量,本身不是大問題,關鍵的是在什麼樣情況下談這個問題。如果社會普遍重視文化精神,即使少選幾篇魯迅作品,那都是可以的。如果個人主義的風氣盛行,很多人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那麼在這種氛圍下,魯迅的作品就不能少。魯迅的文章,比如《藥》和《為了忘卻的記念》,飽含著對社會正義、民族前途、甚至是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這種情感聯繫,對當下的青年的心靈和思想成長是必不可少的。

  語文教育與文學史研究之間的尷尬,黃健感觸很深,他表示,對魯迅作品的解讀很多人用的還是那些僵化生硬的程式化語言,這與近年來學術界對魯迅精神的種種鮮活的闡釋和多面的理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利用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激活一些中學語文課堂對經典作品的講讀,引導學生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與魯迅對話,從而形成獨立的思考,是促進當下魯迅作品教學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 本報記者 董 陽

  劉思宇 攝影

相關焦點

  • 不該高產的中國文學史
    如果有人告訴你,「我國每年要誕生十多部中國文學史,至今已出版上千部」的話,你可能先是驚訝,接著是懷疑,然而這卻是一個事實。以致在去年12月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和蘇州大學文學院聯合舉辦的「中國文學史百年研究(1904-2004)國際研討會」上,許多與會學者為此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 從文學家魯迅到學者魯迅-新華網
    誠然,魯迅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上一直佔據領袖地位,但他的學術研究同樣有開創性貢獻,為何他在學術上的地位沒有得到應有評價?相對於其偉大文學家的身份,在面對大眾的宣傳方面,「學者」魯迅的形象為何被有意無意忽略了?相比起賦予魯迅的那些輝煌稱號,其實一個「學術大師」的稱呼沒有多少分量。那麼,是否相比其輝煌的文學創作成就,魯迅的學術研究確實水平較低?或者水平很高但影響很小?
  • 魯迅作品被逐漸移除教材,「去魯迅化」持續多年,究竟該如何看待
    單獨拿出魯迅先生來說,他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是民國時期久負盛名的大文豪。「棄醫從文」是他身上鮮活的標籤,他的文學作品為我國近現代文學作出了難以言說的貢獻。魯迅先生筆下的文學作品,我們姑且把它稱之為「魯迅文學」,魯迅文學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獨樹一幟的文學特色,其深含韻味和深遠影響確實值得後世人仔細品味和研究。
  • 課本刪減魯迅文章再起爭議 名師:魯迅過於偏激
    ——散落在中學語文教材裡的魯迅名著,是該增還是該減?《收穫》雜誌編輯部主任、作家葉開近日也在報刊撰文評說此次的「人教版語文教材再次刪減魯迅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裡,作家是有座次的。『魯郭茅巴老曹』的排名很嚴格,輕易不能隨便搬動。」他認為,「教材編寫環境如果正常,現當代優秀作家的作品都應該納入平等的考量。」對於如何看待魯迅淡出語文教材,葉開覺得,魯迅的作品是第一流的,雖然過去他支持減少他的作品數量,但如果要全面退出則讓人「驚詫」。
  • 魯迅,該不該請出小學教材?李敖:30歲前不讀魯迅,30後不讀胡適
    是的,若僅從數量上看,群眾擔心的,要「將魯迅請出去」的輿論,並非空穴來風。除開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單單從技術層面而論,「魯迅文章該不該退出小學課本」這個問題,確實有太多討論的空間。其中,最核心的爭議,我想不外乎兩個:其一,是白話與文言的比例設置問題;其二,就是魯迅該不該被「辭退」或者打發「退會」了。我不怕得罪各位,我要聲明我的觀念:魯迅的文章必須退出小學課本!但這種退出,不是野蠻的「辭退」了之,而是禮貌的給他「升遷」。歸結一句話就是:魯迅那艱澀難懂的文字,並不切合小朋友,而其思想的晦暗,小學生過早地讀之也會對其心理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 文學史該怎樣寫?
    說索勒斯是位大牌學者,應該不算誇張。  不僅兩位主編在各自領域頗有聲望,該書還聚集了12位編委,基本上都是美國各界相關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而全書的撰寫者更是達到了200餘位,且大都出自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在內的美國名校,也有來自海外包括加拿大、英國、德國的眾多名校的專家學者,他們為本書撰寫了225篇文章,陣容堪稱豪華。
  • 魯迅與老舍: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兩座豐碑
    而這其中,魯迅與老舍可以說是近現代文學史上最為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兩位文學大師。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文學家,除了前面提到的六位,還有如徐志摩、冰心、錢鍾書、沈從文等等很多文學大師,怎麼就能肯定魯迅與老舍就是 近現代文學史上的佼佼者呢?不要著急,我推崇這兩位文學家自然有我的理由,下面我就談談我的觀點。
  • 魯迅的文章該從課本上刪除嗎?現代人的想法,並不都對
    魯迅作為一個非常有特點的文豪,魯迅的作品一直被收錄到我們的課本中,學生時代的《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少年閏土》,《記念劉和珍君》都是我們從小學過的文章。魯迅是一個文筆犀利,敢於直接指出社會的矛盾。魯迅是近代史上著名的作家,也是一個出色的革命家和思想家。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當之無愧的偉大文學家和思想家。他以卓越的才華和犀利的文筆,寫下了無數驚世名篇,諸如:《朝花夕拾》、《孔乙己》、《紀念劉和珍君》、《祝福》等等。魯迅的文章適合中小學生看嗎?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除了識字認字、造句作文以外,最根本的是學習如何思考。而魯迅的思考方式獨立而深刻,寫作手法爐火純青,沒有一個字或標點是多餘的。多讀魯迅的作品,有助於孩子們學習如何將作文寫得內容豐富而形式簡潔。
  • 著名學者與作家齊聚杭州師範大學,梳理七十年文學發展的「互動相生」
    與會學者和作家,從歷史傳統、外來經驗、話語構建等宏闊視角,審視了七十年以來「文藝創作」與「文藝批評」這兩股當代文學發展的根本性推動力量互相激蕩的內在理路,並希望以此為基礎,為今後中國文藝創作與批評的持續互動發展找到新的方向。歷經七十年的發展,新中國文學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經典架構與鮮明的歷史傳統。
  • 魯迅作品根本沒有移出課本,還有2本魯迅文集選入中考,大有來歷
    只要稍加留心,你就知道這根本就是個謠言,魯迅先生的文章在課本裡好端端地放著呢,白紙黑字,如假包換。2019年,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上就澄清了事實,在新發行的普通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魯迅《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
  • 該如何認識你?我們的先生——魯迅
    餘華其實還是回到了那個問題:我們如何看待魯迅?其實仔細看來,餘華不厭其煩地舉了很多他被魯迅所折磨的例子:在那個特殊時代,課本上出現了很多魯迅的文章還有主席的詩詞,他曾經一度以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作家叫魯迅;還有曾經和同學爭論太陽遠近的時候,他編一句魯迅的話,便能極為快速的結束爭論。
  • 魯迅經典詩句「無情未必真豪傑」,該怎麼解讀?
    提到魯迅,我們就會想到那一雙冷峻的眼睛。他的形象,從我們少年時代讀書開始接觸到今天也不會忘記。不管是在文學史上,還是在史學史上,他的名字永不消滅。
  • 直播預告:課本外的魯迅和夏目漱石
    魯迅和夏目漱石,課本中頻繁出現的人物,一位被譽為「民族魂」,一位是「國民大作家」,他們的日常生活同樣精彩。由光明網獨家策劃光明文化沙龍系列直播節目,邀請魯迅長孫周令飛、夏目漱石長孫夏目房之介,探秘大文豪生活日常!節目彩蛋頻頻,酷似魯迅的周令飛還將模仿爺爺經典表情,為大家生動呈現課本外的多面魯迅。9月11日上午09:00,關注@光明視頻為您直播。敬請關注!
  • 專家提出「少不讀魯迅」,魯迅逐漸退出課本,背後的原因讓人氣憤
    (國文)課本中。但是在世紀之交的時候,忽然出現了一大波專家學者打出了「反魯」大旗,想方設法從各個角度對魯迅進行貶低、攻擊,比較有王朔、馮驥才、李敖、韓石山等人。王朔、李敖等人大多是一些不成體系的評論,難以傷及魯迅根本。馮驥才算是比較狠辣,他說魯迅的批判是因為中了西方傳教士的計。
  • 魯迅「抄襲」俄國作家、日本學者作品始末
    然而,也遭到了熟識外國文學特別是俄國文學的學者質疑,說魯迅抄襲了俄國作家果戈裡的同名小說《狂人日記》。他的《狂人日記》,確實和魯迅的《狂人日記》相似:標題相同,內容相似,形式上都用的框形結構,都是「以狗喻人」,結尾都是呼喊「救救孩子」。所以,當有人將果戈裡原著和魯迅新作相對比,確實能夠迷惑不明就裡的讀者。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 互動|魯迅先生在線打假!魯迅說過的話檢索系統上線!網友:從此不敢...
    【魯迅先生在線打假!魯迅說過的話檢索系統上線!網友:從此不敢再瞎編】還記得那些年你引用過的魯迅名言嗎?「人類的悲觀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晚睡的人沒對象...」社交媒體上,不斷有網友發布一些所謂「名人名言」,有的被標上「魯迅說過」。近日,北京魯迅博物館上線魯迅著作全編在線檢索系統,這個系統被網友戲稱是:魯迅說過的話大搜索!以後惡搞魯迅先生名言名句可得小心了,不然,檢索系統會來「打假」!目前,已經有大波網友前去驗證,因人數太多,網站一度出現崩潰狀態。
  • 文學史教學:是否面臨危機?如何適應資訊時代?
    北京師範大學劉勇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程光煒教授等專家學者,魯迅文學院第26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文學評論班)的學員,教材編寫者太原師範學院傅書華教授、閻秋霞副教授等30餘人出席了座談會。與會者除圍繞《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展開討論之外,還論及當下高校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史教學與研究的一些前沿問題。會後,《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的主編傅書華教授接受了本報採訪。
  • 很多人呼籲將魯迅的文章從語文課本上剔除,這個問題該怎麼看?
    今天恰好看到了一篇「娛樂八卦+心靈雞湯」類的網文,裡面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的真實性待考,但其所指出的問題忒有意思,我覺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魯迅文章移除出中學課本」現象。該文章說的是影視明星林志穎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兒子,林志穎曾經帶他上各類親子節目撈金。
  • 方向盤有時重有時輕怎麼回事?是助力油該更換了嗎?
    每種車型的方向都不一樣,有的很輕,一個手指頭都可以轉動,有的很重,需要稍微用點力才可以。隨著車輛的使用,會有很多變化,變重或者變輕,有的是正常的,有的是不正常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方向變重或變輕都是什麼問題?分以下幾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