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該怎樣寫?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文學史能不能這樣寫?

  哈佛大學出版社於2009年9月出版了《新美國文學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America)。該書由美國著名音樂學家馬爾庫斯(Greil Marcus)和哈佛大學教授索勒斯(Werner Sollors)共同主編。

  陣容豪華的《新美國文學史》

  馬爾庫斯身兼作家、音樂學家、歷史學家、音樂評論家和文化批評家。在他的努力下——他寫作了大量的學術和評論文章——搖滾樂衝出了單純的音樂界而走向了更大的範圍,特別是被人們置於文化和政治的框架之下去考察,這造就了搖滾樂的文化意義,也使馬爾庫斯聞名於世。索勒斯是哈佛大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美國文學、美國研究、少數族裔、比較文學等,出版過《既不黑、也不白,但又兩者都是:異族文學中的主題探索》《多語言的美國文學選集》《異族文學選集》等。說索勒斯是位大牌學者,應該不算誇張。

  不僅兩位主編在各自領域頗有聲望,該書還聚集了12位編委,基本上都是美國各界相關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而全書的撰寫者更是達到了200餘位,且大都出自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在內的美國名校,也有來自海外包括加拿大、英國、德國的眾多名校的專家學者,他們為本書撰寫了225篇文章,陣容堪稱豪華。

  英文中有一個詞叫做tome,是指那些「又大又厚的學術著作」。《新美國文學史》就是這樣一本「又大又厚的學術著作」,雖然只有一冊,但正文頁數達到1095頁(全書總頁數達到1128頁)。

  該書出版伊始,即受到學術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廣受好評,也頗具爭議。包括《紐約時報》《紐約書評》《華爾街日報》《出版商周刊》《觀察家》《芝加哥論壇報》《財富》《高等教育紀事》在內的各路媒體,紛紛刊發書評,對該書進行了詳細的評論,該書還被評為「2009年最佳非小說類書籍」。

  《新美國文學史》「新」在哪裡?

  那麼,這本以「新」命名的美國文學史究竟「新」在哪裡?或者說,這本「新」文學史的寫法與以往的文學史有何不同?這樣一部又大又厚的學術著作,何以引發人們廣泛的關注,爭議的焦點又在哪裡呢?

  《新美國文學史》的「新穎」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它擴大了「文學」的內涵和外延。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泛化了文學的概念。這樣一來,它所探討的內容,就不單單包括詩歌、書信、小說、回憶錄,還把演講、電影、音樂、藝術等等囊括在內。如此,內容就自然而然顯得博大龐雜。這無疑是該書最大的特徵,也是引發學界巨大爭議之所在。嚴格地講,該書所探討的眾多主題,似乎並不屬於「文學」的範疇,比如:拳擊比賽(boxing matches)、電影(movie)、私刑(lynching)、控制論(cybernetics)、裡根(Ronald Reagan)、歐巴馬(Obama)等等。因此,很多學者質疑:這還是「文學」史嗎?或許稱作「文化史」更為貼切一些,但該書的編者對此有自己的見解。

  第二,把文學的產生同歷史緊密結合起來,重在探討:文學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是如何產生出來的。或者說,其意義在於「通過文學看歷史」;當然,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通過歷史看文學」。正因為如此,該書所涉及的時間跨度,應該是迄今為止美國文學史中最大。該書最早寫到的年代是1507年,也是「美國這個名字開始出現在地圖上」的時候。這應該算是從16世紀寫起了。而在此後,該書主要以19世紀和20世紀的文學為主,但最晚則一直探討到「2008年11月4日,歐巴馬」,即歐巴馬獲選美國總統時為止。至少從目前看,現有的各種權威的美國文學史中,還沒有寫到2008年的,這也凸顯了該書的「新穎」和當代性。

  第三,文學史寫法不同凡響。過去的文學史,通常都是編年史的寫作方法,即或以時間為主,或以作者或流派為主,或以文學主題或者文學術語去勾勒。當然,自上世紀下半頁開始,文學史的寫作手法已經有所不同。比如,《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就打破了編年史的寫作方法,採用一個主題為一章的寫法,將內容鬆散地組成在一起。《劍橋美國文學史》也與編年史式的傳統寫法不同,以散文作品、詩歌、文學批評為主,兼顧時間順序,多有交叉。而《新美國文學史》則在這些基礎上,向前推進了一步。主要是以時間為經、按主題寫作,即主要選取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時間段,進而探討相關的主題。這個時間段,可以是年,比如,「1507:『美國』這個名字開始出現在地圖上」;也可以具體到月或者日,比如「1925年6月,劉易斯(Sinclair Lewis)」、「1666年7月10日,布萊德斯特律(Anne Bradstreet)」;甚至還有具體到幾點幾分的,比如「1906年4月18日凌晨5:14,舊金山大地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書中所有文章皆為原創作品,且每一篇文章都獨立成文,引人入勝。

  為什麼要「這樣」寫文學史

  《新美國文學史》之所以如此寫作,背後自有編者非同尋常的、獨特的編輯和創作理念。

  首先,該書編者認為,他們試圖「透過文學的透鏡重新審視美國的經驗」。文學在他們眼裡,不單單指那些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文本。他們認為凡是與美國經驗有關的,或者說,凡是透過文學的透鏡能夠看到的美國經驗,都應該是可以被討論的對象。這樣的「文學觀」自然會導致非同一般的文學史寫作方法。

  其次,編者認為,新的美國文學史,書寫的是一個「人為製造出來的國家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在很多方面都先於美國社會就存在了。他們說:「美國文學不是繼承而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在美國歷史上,沒有什麼傳統能夠獨領風騷,也從來就沒有固定的文學形式,美國歷史,包括了文學史、社會史、政治史、宗教史、文化史、技術史,但它們一直都是一個「人們如何理解」的問題,也是人們理解之後如何向其他人講述的問題,在這裡,大家都既是個體,也是整體中的一部分。這樣來看文學與歷史的關係,自然會把文學與歷史有關的其他內容涵蓋進來。

  再次,編者毫不諱言,他們自己就把該書稱作是「一部廣泛意義上的文化史」,而且明確表示,在本書中,「文學並不單單指那些被書寫的文字,而且還應該包括人們的言說和表達、創作,而不管它們採取的形式是什麼」。按照這樣的理解,所有與美國有關的表達形式都被收入在內了,這自然包括了詩歌、小說、戲劇、散文這些傳統的「文學」形式,還包括了地圖、歷史、旅遊日記、布道、公開的演講、私人的信件、政治辯論、高等法院的判決、文學史與文學批評、民歌、雜誌、戲劇表演、布魯斯、哲學、繪畫、戰爭回憶、博物館、圖書俱樂部、爵士樂、鄉村音樂、電影、廣播、搖滾樂、卡通、說唱等,不一而足。

  當然,這只是編者的一面之詞,但我們完全可以想像,這樣的理解與觀念引發學術界的廣泛爭議應該在情理之中。

  「新」文學史引發極大爭議

  對這樣「新」文學史,人們最自然而然的反應就是:這還是「文學史」嗎?文學史能這麼寫嗎?

  美國《華爾街日報》在2009年11月26日發表了題為《滿是語詞的大熔爐》的書評,其副標題或許有相當的代表性:「一部厚厚的文集抹去了文學、歷史和流行文化之間的界限」。確實,人們的疑問恰恰就聚焦在《新美國文學史》究竟是「文學史」還是「文化史」。

  2009年11月1日,美國埃默裡大學英文教授波爾林(Mark Bauerlein)與杜克大學英文與女性研究教授沃爾德(Priscilla Wald),應邀在《高等教育紀事》上專文討論了該書。主編之一的索勒斯也參與進來,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波爾林在文章中說,這部書已經完全是「文化史」了,而且,就連過去原有的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間的區別也煙消雲散了。他質疑說,在這裡,《深喉》中的豔星拉弗雷斯(Linda Lovelace)所佔的篇幅居然與伊莉莎白·畢曉普(Elizabeth Bishop,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最有影響力的女詩人之一)一樣多,而美國著名搖滾歌手貝裡(Chuck Berry)所佔的篇幅甚至超過了哈特·克萊恩(Hart Crane,美國當代著名詩人),而舊有的主要敘事與概念在其中卻沒有位置。他還對這部文學史中所涉及的一些文學品質提出了質疑,其中提到了裡根的演講等。他還談到了文學教學,認為該書所談到的文學史是支離破碎的。學生到課堂來學習的時候,原本就對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沒有多少概念,而在學習之後,他們的文學史知識不過是更加凌亂了而已。在美國,基礎教育階段對文學史的學習零散而不系統,而《新美國文學史》對此現狀的改變沒有做出努力。他認為,對於美國文學基礎好的人來說,該書會有啟發,讀起來也有趣;但對於那些基礎不好的人來說,這本書不過是一些學者個人的觀點集合而已。最後,他直言不諱地指出,這不是美國的文學史,而是多元文化主義浮現的戲劇性事件。

  沃爾德在回應中承認,這確是多元文化主義浮現的戲劇性事件,但她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她認為,自己從《新美國文學史》中看到的是一種無所不包的精神,或者不妨看做是巴赫金所描述的狂歡,而不是對方所認為的一種道德劇。她認為,文學史是稜鏡似的,她與波爾林在什麼是抒情、什麼是格言上都有不同的看法。她舉出克羅福爾(Joshua Clover)所撰寫的關於鮑勃·迪倫(Bob Dylan)的一章為例,說明克羅福爾筆下的迪倫就是一個觀察文學史轉折點的絕佳稜鏡。同時,沃爾德認為,文學史是離不開語境的,對方所討論的一些所謂的品質問題都離開了語境。特別是對沃爾林所提出的幾個問題,她倒認為是「闡釋」的問題而不是「歷史錯誤」。她還特別提到,自己和波爾林之間的分歧,實際上在於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她除了稱讚該書的歷史觀和歷史視野而外,還認為兩位主編提供了一種文學史的範式,即允許讀者去觀看那些發生了演變了的事件、觀點,以及文學形式、人物和創新的發展進程。「該書是鼓勵讀者積極參與到歷史研究之中的——看到歷史事件之間的關聯,爭取搞懂歷史。」

  主編索勒斯也對兩位學者的爭論做了簡短的評論。他首先談到了該書理想的讀者問題。他說,他希望《新美國文學史》的讀者不僅只是學者、專家,還應該包括教師、學生以及普通的讀者和世界各地有興趣的人們。其次,他回應了關於教學的疑問。他認為,一般的教學模式是要學生去思考那些固定的作品,但他更希望去討論這些作品成型的過程,鼓勵讀者去思考他們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再次,關於文學性的問題,他說,我們是希望以文學為中心的,但依舊把所有形態的作品都包括在內了。他特別提到了「美國製造」(Made in America)的概念,認為是這一概念擴大了他們的選材,凡是與美國製造有關聯的,全部可以入選。最後,他特別提到並引用了沃爾德的話:「該書是鼓勵讀者積極參與到歷史研究之中的——看到歷史事件之間的關聯,爭取搞懂歷史。」他認為,這話比自己說得都好。

  文學史「可以這樣寫」的理由

  在人們質疑「文學史能這樣寫嗎」的背後,其實蘊含著這樣的問題:新世紀的文學史,應該如何寫?如果我來回答自己提出的「文學史能不能這樣寫」的問題,答案是:可以這樣寫。我認為,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對文學歷史的理解和寫作,應該有更為開放的態度。

  在我看來,《新美國文學史》為我們當下「重寫文學史」至少提供了三個方面的理由或啟示。第一,文學史的寫法並無定法,或者說,並沒有一個大家必須去遵循的統一寫法。對作者或者編者來說,關鍵看其對文學史的理解。應該說,只要有不同的理解,就可能帶來獨特的寫作手法。第二,文學史的寫作當然應該以文學為主,但不能把文學同其他種類隔離開來。如果把文學定義在文字、寫作、表達這樣更為寬泛的意義上,那麼,把文學同歷史、文化等放在一起來談,就並無不可。由此可見,關鍵是我們如何去理解「文學」以及「歷史」。第三,這樣的文學史作為一種嘗試,至少讓我們看到或者領悟到,「文學史,原來還可以這樣寫」,它拓展的絕不僅僅是文學史的寫法,更是我們怎樣看待文學與歷史之間關係的一種思想和理念。

  《新美國文學史》的耐人尋味之處在於,21世紀的美國學者對美國成因的重新理解、對文學現象的獨特認識、對歷史重構的嶄新態度在該書中表露無遺。相信這對我們當下理解和寫作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郭英劍)

相關焦點

  • 怎樣寫一部面向海外的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是中華五千年文學成就的縮影,不僅因其全面反映了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和學術成果,也因其所涵蓋的中華人文精神與文化特質而為國人所看重。11月18日本報刊登了《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關於〈劍橋中國文學史〉和〈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在對談中,國家圖書館原館長、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詹福瑞指出:「據我了解,我們自己編的中國文學史,很少會被翻譯到國外去。」
  • 怎樣寫一部面向海外的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是中華五千年文學成就的縮影,不僅因其全面反映了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和學術成果,也因其所涵蓋的中華人文精神與文化特質而為國人所看重。11月18日光明日報刊登了《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關於〈劍橋中國文學史〉和〈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在對談中,國家圖書館原館長、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詹福瑞指出:「據我了解,我們自己編的中國文學史,很少會被翻譯到國外去。」
  • 立足中國立場 怎樣寫一部面向海外的中國文學史?
    在對談中,國家圖書館原館長、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詹福瑞指出:「據我了解,我們自己編的中國文學史,很少會被翻譯到國外去。」那麼,中國文學史如何走向海外?  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傾向  「海外中國文學史著作的寫作,起步早於漢語中國文學史著作,而以日本學者的著作數量最多。」長江學者、武漢大學教授陳文新介紹,「1882年,末松謙澄寫的中國文學史,是日本開創之作。」
  • 博睿選擇了怎樣的中國文學史?
    到目前為止,中國文學史有數百種版本,其中比較知名的也有數十種,此前,沒有一本在歐洲出版。那麼,這部博得了博睿青眼的《簡明中國文學史》是怎樣的一部中國文學史著作?其「歐洲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第二,過去的文學史政治語言比較多,意識形態的色彩過於強烈,專業性受到影響。不是說作者的能力問題,很多老先生的學術功底是很強的,但是,受時代條件的限制,敘述和評價文學史的框架政治性比較強,在西方學界看來,就不太習慣,或者不容易接受。」駱玉明表示。    復旦社的介紹也提到,《簡明中國文學史》雖然是中國人寫的學術著作,但是,西方人讀它的時候,不覺得很突厄,不可理解。
  • 王德威:新寫中國現代文學史
    王德威的書桌上堆著一堆材料,他正在忙碌地編寫《哈佛中國現代文學史》。這是一本有些另類的文學史著作,寫作者包括哈金、王安憶、汪暉……採訪中,王德威表示,「不必把文學史當作驚天動地的東西」。他想寫的,是一本有趣的書。
  • 學者:魯迅該輕該重? 課本與文學史如何互動?
    在「2009魯迅論壇」上,對於高中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數量減少的問題,部分與會者給予了關注——  中學課本,魯迅該輕該重?  最近湖北某報報導,今年秋天,當地高一學生將不會在課本中讀到魯迅的《藥》和《為了忘卻的記念》。
  • 不該高產的中國文學史
    在學術界,一般認為國人自撰文學史的開端時間是1904年,其重要標誌是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的林傳甲和東吳大學(蘇州大學前身)的黃人分別撰寫的《中國文學史》面世,此後中國文學史的研究與編撰工作就從未停止過。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中國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出現了許多亮點,先後誕生了幾部影響深遠的中國文學史專著。
  • 北村:文學跟不上社會變革 文學史需「三層合一」
    隨後不久,陳思和、王曉明主持系列「重寫文學史」筆談。  2010年,中國經濟地位的提高同樣帶來了文化自信的提高,「重寫文學史」的話題再次被學者提起。那麼,究竟應以怎樣的方法去重新看待中國文學?到底該不該重寫文學史?對此,北大教授溫儒敏表示,「這個話題其實沒有必要反覆討論,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觀點去寫,拿出來結果最重要。」而作家陳村認為,「文學史自有後人去寫」。
  • 《劍橋中國文學史》:還原文學史的原貌
    然而,宇文所安所編寫的「文化唐朝」一章,從武則天登上權力寶座的650年寫起,一直講到了宋人範仲淹、歐陽修成名之前的1020年。     宇文所安解釋說:「我這麼寫既有文學上的原因,也是出於文化上的考慮。雖然隋代和唐代統治的都是一個統一的帝國,但它們都屬於北朝後期的文學文化。
  • 陳平原:夾在個人與官方之間的文學史寫作
    陳平原認為,文學史的統編會排斥帶有先鋒性和個人風格的文學史寫作,趨向於刻板,甚至平庸。每一個夾在個人與官方之見的文學史寫作者,只能作出自己的選擇,而他希望保存一個獨立的聲音。騰訊文化:在文學史裡,晚清就像一片「遊移的湖」,它的歸屬判斷可能會涉及背後關於整個「現代中國」的理解。從您的研究思路出發,對晚清是怎樣一個判斷,這個判斷提出了怎樣的研究視野和研究空間?
  • 戴燕:文學史的第一課
    從久保得二起,我後來讀了古城貞吉以下很多日本學者寫的中國文學史,從明治到昭和,一點點捋下來,就發現中國人講中國文學史,開頭是跟日本學的。這樣去讀在中國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國人自己寫的文學史,也就是1904年林傳甲為京師大學堂師範班編的《中國文學史》,就很有意思了。
  • 教授袁世碩:文學史應該有史的內容
    問:您對《西遊記》、《聊齋志異》等古典文學名著的解讀與詮釋,初步建構了文學史學的體系,您堅持怎樣的文學史學觀?經歷了哪些轉變?您覺得文學史研究應遵循怎樣的原則?  答:我國的文學史是從上個世紀開始的,西方或日本的文學史都早於我們。100年多來,我們的文學史出現的也很多,並成為大學基本課程。那麼,什麼是文學史?各個文學史著作在序言中都講了講。
  • 復旦大學教授:文學史寫作越來越趨同
    《文化廣場》:在《劍橋中國文學史》中,包含了青樓文化、女性作家這樣的主題,這是很新穎的寫法。但在既有的古典文學研究中,女性幾乎是處於極邊緣化,甚至完全被忽略的狀況。有的《中國文學史》,甚至只寫進了李清照一位女詞人。您怎麼看待這種女性創作在中國文學史普遍「失蹤」的現象?
  • 畢業季,到底該不該互相寫《留言本》?怎樣寫比較節省時間?
    但是,有的班主任老師卻在中高考前如果無意間看到某些學生在給別人寫《留言本》,就會在盛怒之下, 強制沒收他(她)課桌上全部還沒寫的那些留言紙,認為這是在浪費寶貴的中高考備考時間。難道真的像某些老師所說的那樣,寫《留言本》是在浪費時間嗎?
  • 戴燕談中國文學史的寫作
    甚至像十九世紀俄國的瓦西裡耶夫、日本的末松謙澄所寫中國文學史,同真正的現代文學史也有距離。但是,像古城貞吉、久保得二這批經過了明治維新洗禮的日本漢學家就不一樣了,他們是接受了這個現代的文學史觀念,並且能將它應用於中國文學史編寫的,中國學界一開始接受的是他們。
  • 怎樣區分現、當代文學?現代文學十大家都有誰,又該怎樣排名?
    現在大學較多採用的教材是錢理群《現代文學三十年》、朱棟霖或王嘉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等,基本都是沿用了這種說法。但是,到底是以作者出生年月算還是作品發表年月來說,這個界限又有了模糊不清的地方。所以,一般是看這個作家的活動和創作成就主要體現在哪個時期。
  • 劉禾:文學史寫作不可能一勞永逸
    這套由胡適、鄭振鐸、魯迅以及《大系》的其他編者奠定了經典性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觀的基礎,其實也奠定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概念範式——分期、體裁等等,在後來大陸學者所寫的文學史中幾乎沒有任何改變。魯迅以後,文學史寫作層出不窮,像鄭振鐸的《中國文學史》。  以我的觀察,中國文學史的寫作已經進行了一百多年了,每次都是重寫,並且涉及到誰進經典,誰不該進經典等問題。長期以來,文學史都是思想衝突的場所。總之,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重寫文學史都一直在進行著。
  • 這本書說是寫文學史卻研究了名家世界觀,竹林七賢的不同了解一下
    比如在寫兩晉南北朝文學時涉及到「竹林七賢」,鮑鵬山即將每一個位的迥然的個性與價值觀做了區分,他們每個人的出身不同、境遇不同、性格不同導致了他們擁有不同的世界觀,文風自然也天差地別,不能因為傳統的文學史習慣於將同個時期的幾位文學家並為一列,就面目模糊地混為一談。
  • 寫給青年的文學啟蒙:你該怎樣看待文學
    寫給青年的文學啟蒙:你該怎樣看待文學 (文:淺歌人)。不得不承認,在網絡與新媒體的衝擊下,文學已經遠遠不如從前那樣受大眾關注了,但依然有很多人熱愛文學,文學的特性讓它永遠也不會消亡。文學是用文字傳遞思想的學問,傳遞什麼思想,是文學的內容,如何傳遞思想,是文學的形式,文學的形式包括體裁、手法,文學既包括文學作品,也包括文學理論與文學史
  • 8本好看的文學史
    《批判的文學史:現代性與形式自覺》 張旭東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啟書局 2020年11月版 本書收錄了著名學者張旭東新世紀以來文學批評、文學史研究和文化思想論述的文章。通過對魯迅、周作人、老舍、王安憶、莫言、金宇澄等現當代經典作家作品的闡釋,探討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象徵」與「寓言」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