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 : 設計有時就像是水

2021-02-20 廣告門APP

作者:巴大人

採訪原研哉先生的時間,比約定好的晚了差不多20分鐘,之前那家媒體有些拖堂,我問隨行翻譯他要不要休息下,他說不用了,想多些時間接受採訪,下午還要趕飛機回日本。這位在中國設計和創意圈中擁有超高人氣的設計大師比我想像的還要謙遜、平和得多。對於之前並不十分了解他的我,這是十足的加分項。我們也很快進入了聊天狀態。

原研哉先生已經數不清這是他第幾次來中國了,這次來一方面是為了參與由ZCOOL站酷和長城會主辦的活動,同時也是為他9月即將在鳥巢舉行的「CHINA HOUSE VISION 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考察和預熱——由原研哉發起,GWC長城會主辦的「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將於2018年9月21日在鳥巢南廣場舉辦。本次大展以「新重力」為主題,並匯集了10位中外知名建築師與設計師及其團隊,與10家企業共同打造理想中的「未來之家」。

10位建築師與設計師 X 10家企業

10位建築師與設計師

在早先站酷的沙龍活動中,原先生表達了對於「家」,這一特定場景的個人觀點,他覺得「家,是眾多產業的交叉點,和建築、能源、交通、科技等方面以及社會問題密切相關。」

「在中國,年輕人很難買得起北京的房子,如此一來針對大都市奮鬥人群做居住空間設計就很有必要。在北京、上海有很多的廢舊工廠,如果將創新設計模式引入其中,很可能換發新的活力。」談話過程中,你能感受他那份淡然背後的自如感,沒有很多外國人對於異鄉或虛偽或奉承的態度。這是歲月更是經歷給他的東西。

中國的飛速發展令他驚豔和感慨,同時國家這個概念的模糊和弱化則讓他思考和冷靜。日本也好,中國也罷,國家間正在飛速融合和協同,而在融合之後每個國家的特有文化更應該被喜愛和尊重。比如很多中國人很推崇日本的設計,也是被當地的文化所觸碰和感染。這在未來會更加明顯和突出。

對於我這樣的設計門外漢,他的態度會顯得格外的認真細緻,這讓我很感動,我們的交流也變得更加順暢,哪怕之間多了翻譯的存在。我問他,「像我這種,沒基礎、沒審美、沒天賦,如果想做設計該怎麼辦?」他抿著嘴笑了笑,顯得十足的天真可愛,而他的回答更是讓我感覺真實到意外。

「先得真正接受自己。」多實在的一句話。在行業待過幾年後,對於天賦,對於才華,對於腦洞,對於靈感的盲目推崇正在降低,與此相對的是對自身認知的加深:我是怎樣的人?我的優點在哪兒?缺點在哪兒?我又該如何平衡理想和現實中的自己?只有這樣真正了解接受自己的不足,或許我們才能離期待中的進步更近一點。

那是不是說沒有天賦就一定做不了設計,或者說做不了你想做的事?原研哉覺得也不一定。以設計舉例,設計的一個功能就是去挖掘事物最本質的東西並以可視化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所以這裡面一定少不了普羅大眾人性的部分。只不過有的時候它被打造的非常的炫酷和誇張,讓大家誤以為它是很複雜的東西。

「設計有時就像水,在渾濁的水中你很難看清事物的本質,而當水慢慢清下去,事物慢慢浮現在你眼前越來越清晰後,所呈現的東西才會更加的明顯。時間和歲月很重要,慢慢你會更了解生活,也會更懂設計。」原先生一直說他是直到他37歲,也就是接觸設計20年後才開始明白設計是什麼。而現在他60歲了,那些37歲明白的道理依然適用,依然有效,雖然精力有些下降,但輸出的東西反而比年輕時更多。

原研哉先生親筆手繪的3款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主視覺海報

我很好奇他自己是如何評價自己的設計天賦的?他給我舉了個例子,他說每個人手裡其實都有很多把鑰匙,也都會用不同的鑰匙去開不同的門,只不過自己很幸運,那把設計的鑰匙恰巧很早就打開了合適它的門。

我有點迷糊,一會兒要先接受自己,一邊又要不斷沉澱,一邊又要不斷嘗試。但我沒有強迫自己多想,因為那便是我和他的距離,年紀、經歷最終會讓我明白這些。我並不著急。

原先生自己有個個人網站,但因為忙並不是很頻繁的更新,最近他又開始重新更新起來,一方面整理過往的作品,看到每個作品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味道,會覺得很幸福和滿意。當然這其中設計風格會發生改變,年輕時會比較用力,現在會比較放鬆,不被發覺的,甚至不被看出是原研哉先生設計過的,反而是一種很好的狀態。另一方面,他會把自己走過的地方,喜歡的建築,住過的酒店旅館,喜歡的風景拍下來,用照片或者視頻,配上文字,傳到網上——過去他總會說如果無印良品做一個旅行社,或者做一個航空公司會怎麼樣?覺得想法是最重要的,後來他發現很多是自己無法改變和實現的,會很失落。但現在他會先做出來,打造更多的可能性給未來。而多樣性也是他覺得他留給設計這個領域最大的價值,他說他自己是多樣設計師,就像鑽石有很多面,他自己便是那樣的感覺。

「有沒有一種東西您之前很堅信,現在反而覺得那是不對的?」我這樣問他。他又給我舉了一個例子,是關於美國西海岸的。那裡的發展速度很快,有錢人很多,也崇尚那種非常迅猛的發展和變化。但現在人們開始發現,快速的節奏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開始斷裂,人們還是懷疑一些東西,甚至會感慨幸福在哪裡?所以很多人提出關於幸福本質的思考。持續不斷地變化固然讓人激動,但是不是這樣就是我們幸福的終點。那幸福到底是什麼?原研哉先生覺得是一種來自於自身的驕傲和自豪,無論是對工作,還是生活,都要有一份驕傲和自豪在中間。

回到他對家的理解,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什麼樣的居住環境才是適合自己的?其實我們自己可以嘗試去設計建造一個家園,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明白太多東西。中國的電商很發達,大家能輕鬆買到很多東西,然後家裡變得越來越滿,物品的極大豐富反而讓我們失去了對一些本來很美的東西的審美,也因此忽略了很多,而這似乎也是日本設計或者文化的一種態度。

由於時間很緊,我們的採訪只能匆匆告一段落,很開心能有機會見到原先生。也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再見到他。這個月的「CHINA HOUSE VISION 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是個機會,無論是廣告門現場報導還是站酷的落地活動,我們都期待能為大家獻上更多關於設計,關於生活,關於家,關於我們自己的感悟。

(PS:他很喜歡我們送給他的小黑書,嘻嘻)

最後送出一本原研哉先生親筆籤名的書

參與方式很簡單:在評論裡寫出你對設計的理解。

• END • 


相關焦點

  • 原研哉說,「無印良品就像水,只要有凹槽就有它」
    原研哉 2001 年加入無印良品,接手田中一光成為藝術總監,他是策展人,當然也是日本赫赫有名的平面設計師。在最初接手的時候,對於這樣一個已經在日本眾所周知的品牌,原研哉覺得,這裡已經沒有自己可以發揮的餘地了。後來他想通了。「我覺得,他把無印良品的接力棒交給我是想向全世界解釋無印良品的理念...這也是我為無印良品做的第一件事」,原研哉說。
  • 原研哉:「再設計」一個「家」
    他們,是為了原研哉而來。設計大師,「無印良品」之父,都是原研哉為人熟知的標籤。    一頭銀髮,一副眼鏡,一襲黑衣,原研哉當天的裝扮延續了他一貫的經典形象,一如他的設計風格,簡約、自然,充滿無限禪意。    在MUJI INFILL無印良品家裝中國首店落戶青島之際,與無印良品聯手打造家裝項目的少海匯邀請原研哉來到青島,帶來了這場關於設計哲學的頭腦風暴。
  •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設計是一種教養
    」,日本當代設計界代表性人物原研哉,說出在他心中設計的定位,他認為「設計師」不該是社會中特殊的行業,設計更不該讓人難以親近,設計品也不僅是「禮品」。設計應該是一種教養,就像是公德心、禮貌般,是能隨時掛在嘴邊,是能環繞在日常生活之中,是能無聲無息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的。在上一回透過設計浪人的採訪中,原研哉除了暢談展覽『SUBTLE』 PAPER SHOW的策展理念外,更難得地聊起了自己對於設計的諸多想法,也給予年輕設計師一些創作上的建議,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原研哉的設計世界裡吧。
  • 設計師丨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
    他說:「我是一個設計師,可是設計師不代表是一個很會設計的人,而是一個保持設計概念來過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今天,就讓我們來走近這個影響整個日本,亞洲,乃至全世界的設計大師,原研哉。原研哉與無印良品2011年,原研哉接管無印良品,他花了一整天來思考無印良品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最終,確立了無印良品的極簡風格。
  • 原研哉「設計的設計」中國展滬上人氣火爆(圖)
    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設計的設計」中國展上海站正在這裡展出,吸引了國內無數藝術愛好者和設計師。  原研哉,被譽為當下最具思辨能力的日本平面設計師。「設計到底是什麼?」是原研哉給自己提出的思考命題,他一邊帶著這樣的思考,一邊在實踐中尋找答案,這樣也就有了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豐富的作品。
  • 採訪:日本設計師原研哉——設計是一種教養!
    「設計是一種教養」,日本當代設計界代表性人物原研哉,說出在他心中設計的定位,他認為「設計師」不該是社會中特殊的行業,設計更不該讓人難以親近,設計品也不僅是「禮品」。
  • 原研哉: 最美的設計是虛無的
    若說一輩子是場修行那麼,短的是旅行,長的是人生原研哉聲音平和、低沉,他說,終其一生他都在思考,設計到底是什麼。這個一頭銀髮戴著設計極簡的銀絲眼鏡的中年人無時無刻不在觀察著生活的變遷和世界的變 化。從2002年開始,原研哉介入到無印良品的設計工作當中。在此之前,他曾夢想過為這個自己深愛的品牌做一個精緻的設計,直到無印良品的締造者田中一光找到他並希望他能作為新生代的力量加入到無印良品的設計工作中時,他發現自己的預感變成了現實。
  • 原研哉 通過自己設計的作品 讓人們感到一種覺醒
    他指著一幅地圖,地圖上日本列島遠離歐亞大陸,他再把地圖翻轉90度,「想像一下,就像是玩老虎機,鐵球從各個不同的國家不停掉落下來,一直降落在日本。能直觀感受到日本受到全球的影響,包括羅馬的、印度的,當然還有中國的。」他把目光拉回日本,15世紀左右日本發生內戰,物品被盜、神社被破壞。
  • 【設計大師】原研哉的設計之路--最美的設計是虛無的
    微信:版式設計網更多資訊請訪問新浪微博:@版式設計網 QQ群互動設計交流:345   168   497 淘寶店鋪:版式設計網   微信: SZIDF_CHINA    來源: 深圳國際工業設計大展   這麼多年,無印良品沒有變,原研哉也沒有變.
  • 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2020設計作品賞析!
    文章轉自:三個設計師ID: the3design說起原研哉恐怕設計師沒有不知道的吧他的著作
  • 原研哉:設計是讓人覺醒的力量
    原研哉說。而他試圖以設計之力提升人的欲望水準,改良世道人心。原研哉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身份是無印良品藝術總監,而實際上,它更重要的頭銜是「日本設計中心董事長」。在《知日·設計力》中,他完整講述了自己從業界新人到設計大師的進化史,以及日本設計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他也關注中國,看好中國設計,在他眼裡,「中國是一個傳統的寶庫」。
  • 原研哉的設計到底牛X在哪裡?
    這位看起來酷酷的蜀黍就是原研哉本尊,文藝青年、做設計的小夥伴門肯定都認識他。他是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無印良品MUJI的藝術總監,也是愛知世博會文宣、長野冬季奧運開閉幕式節目紀念冊的設計師,也是大名鼎鼎的蔦屋書店代官山旗艦店的品牌設計師。
  • 從原研哉的哲學中學習海報設計
    這位大師是原研哉。 提及平面設計界的大師,原研哉是其中我最敬仰的一位,我非常喜歡原研哉的設計作品,他的設計既簡單卻蘊含豐富的情感。每當我們談及原研哉的設計理念時,總會談及到「白」、「觸知」和「容納性」。雖說讀過不少原研哉關於設計的著作,也反覆地琢磨過原研哉大師的作品,可還是用了很長的時間才把這些模糊的概念轉化為清晰的認知,那麼在這篇答案裡,就以如何解懂大師的設計理念,和大師又是如何將其運用海報設計上的問題?我來談一談自己的理解,來回答「大師是如何設計海報」的問題,本文若有不足之處,還望海涵。1.
  • 究竟誰的設計打動了原研哉等設計大師們?——EnHouse Project設計...
    原研哉先生發表演講   原研哉先生也從大展總策劃的角度為大家分享了此次遠景和楊明潔先生打造的作品「綠舍」的創作過程。這次作品是希望探索,通過把能量轉換成水和光,通過這些來培育植物。通過這樣一種能量轉換,實現能源更大價值的利用和儲存。
  • 這些LOGO 經過了原研哉的重設計
    原研哉這個名字,似乎已經成為日系設計中極簡、留白、自然之美的代名詞了。若一個設計作品來自於原研哉,大家都會變得小心翼翼,掠過表面的評價「好看」或是「我不喜歡」,而更多是深入去理解精神層面的美感。這或許也算是設計大師的地位,帶來的氣質力量吧。
  • 這些 LOGO 經過了原研哉的重設計
    若一個設計作品來自於原研哉,大家都會變得小心翼翼,掠過表面的評價「好看」或是「我不喜歡」,而更多是深入去理解精神層面的美感。這或許也算是設計大師的地位,帶來的氣質力量吧。我一向覺得,看到一個有名的設計作品然後說「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醜嗎」是最不禮貌的評價,當然我們也不能奢求一般受眾去理性地判斷一個設計作品,了解背後的意義和精神,畢竟藝術本身就是感性而直接的。
  • 原研哉:設計是一種靜默的力量(組圖)
    「設計:為了愛犬」展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吸引了大量犬迷的關注,它通過十多組設計作品的展示,試圖在人和狗的尺寸之間建立連接的通道。  出生於1958年的原研哉是日本當代設計領域的知名代表。  原研哉:我覺得設計師的角色近年來默默發生著變化:從單純集中在創造美麗的形式,或為品牌創造明確的辨識度,當下的設計師開始嘗試多種可能來視覺化設計產業。  《21世紀》:你認為設計的價值在於提高人的精神覺悟,那麼你覺得設計是如何提高人的覺悟的?  原研哉:設計的價值不在於令世人震驚,它是一種靜默而又能讓人衝動的力量,使人們領悟到「智慧」。
  •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作品欣賞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 原研哉   原研哉 [1]  (Kenya Hara),1958年06月11
  • 日本原研哉設計作品:無印良品的海報
    原研哉,提到這個名字,我想大部分中國設計師都是懷著敬畏的心情,並豪不吝嗇將各種溢美之詞用於他的設計。的確,看原研哉的作品,有序、精緻、嚴肅而從容,你能從中感受到他的思考,好像一個時間羅盤,一圈一圈的將觀者帶回到一個最本原的世界,發現原始之美。看原研哉的書,那些隨處可見的啟發、蒙示、思省和反芻每每都給人以醍醐灌頂般的酣然。
  • 設計家|原研哉:把「家」放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再一次改變世界
    此次展覽以「NEW GRAVITY」(新重力)為主題,首次嘗試聯合建築、設計、科技、製造等多個產業跨界合作,表達「家」的主題,探討中國人的未來生活。原研哉作為展覽的策展人,還邀請了好友隈研吾先生來主持場館設計。RE-DESIGN(再設計)二十一世紀日常用品再設計展實際上,這不是原研哉第一次親自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