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研哉的哲學中學習海報設計

2020-12-03 中國網

梁木東:我寫的這篇文章,是出於某一位平面設計界的大師的敬仰,他的每一張海報我都琢磨過很長一段時間。

這位大師是原研哉。

提及平面設計界的大師,原研哉是其中我最敬仰的一位,我非常喜歡原研哉的設計作品,他的設計既簡單卻蘊含豐富的情感。每當我們談及原研哉的設計理念時,總會談及到「白」、「觸知」和「容納性」。雖說讀過不少原研哉關於設計的著作,也反覆地琢磨過原研哉大師的作品,可還是用了很長的時間才把這些模糊的概念轉化為清晰的認知,那麼在這篇答案裡,就以如何解懂大師的設計理念,和大師又是如何將其運用海報設計上的問題?我來談一談自己的理解,來回答「大師是如何設計海報」的問題,本文若有不足之處,還望海涵。

1. 還原色彩的本質

在理解大師是如何設計海報之前,我曾經思考一個問題,在大街上這麼多的商業海報,它們都運用著大量高調的色彩依然無法吸引我們,反而原研哉的海報那大量的留白,卻更能觸動我們的神經,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傳統的色彩教學告訴我們,色彩會傳情緒。比如在上圖中,上面的文字描述了白色會傳遞哪些情緒,但是我們就盯著上圖的白色看,真的會感受到下面描述的情緒嗎?其實我們心裡非常清楚,我們根本就感受不到任何的情緒。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色彩,並不是它們原本的的樣子,還原色彩在人類心理傳遞情緒的過程,就會發現,色彩原本是擁有著它們各自的「載體」的,比如我們在外面會看見「白雲」、「藍天」和「綠葉」,這其中「雲」是白色的載體、「天」是藍色的載體以及「葉」是綠色的載體。但是工業卻把它們從原本的載體中剝離出來,變成一個個用編碼合成出來的色彩,而這些失去了載體的色彩是無法傳遞真正的情緒的。我們所能在現代海報裡感受到的情緒,都只是被重新定義了的情緒,把色彩變成標準化的工業產品,比如藍色定義為「憂鬱」、白色定義為「高貴」等等… …試問當我們抬頭看藍天白雲的時候,會感受到憂鬱和高貴的情緒嗎?脫離了載體去談論色彩的情緒時,已經異化了人對色彩最原始的感受。

還原色彩的本質,就是讓色彩回歸載體中來,舉個例子,看上圖。左右兩邊同樣都是白色,哪一個會更讓你感受到溫暖、親切的感覺呢?我們的視覺更傾向於右邊的「白色」更能傳遞出溫暖、親切的感覺。這是因為我們把色彩又重新注入了「載體」(布料)中,我們可通俗地理解「載體」就是一種肌理。這種肌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視覺元素,我們在感受在自然中的色彩傳遞的情緒時,是色彩伴隨著肌理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因為我們在觸摸著布料的質感,大腦會浮現溫暖、親和的感受,這是記憶中的一種「觸知」,最終通過色彩,在視覺上把情緒傳遞到我們的心裡。

這時我們再反觀原研哉的設計作品,這位大師是怎樣運用「白」來傳遞豐富的情緒的,見下圖

  再看一組封面設計的「白」。

  引用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

「白」不是白的。是讓白得以誕生的是一種感受白的容納性。所以我們不是去尋找白,而是需要搜尋一種能感受白的感覺方式。

通過上面的作品能感受到,原研哉的「白」色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色彩,大師把白色通過不同的質感來表現出不同的情感。而白色能通過怎樣的載體(肌理)來表現它的情緒,就是白色的「容納性」。這就是大師異於我們的地方,設計不只是傳遞色彩,更重要的是傳遞色彩中真正的情緒。

對這位大師設計理念的總結:一個簡單的色彩在不同的肌理的表現下會傳遞不同的「觸知」,不同的「觸知」會傳遞不同的情緒,這些感受共同組成了色彩豐富的「容納性」。

2. 不僅僅只是極簡

很多人在討論原研哉的設計時,認為這位大師的設計是一種極簡主義的表現。

我個人認為,這不僅僅只是極簡,原研哉的設計與主流的極簡主義設計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做一個例子給你們看。

左邊是原研哉原本的設計作品,右邊是按照極簡主義風格仿製,只是把主體物扁平化,讓它更像是極簡主義的風格了,可是對比一下,右邊的設計相對與原作中,傳遞給你的那種感覺已經消失不見了。

這是因為,極簡主義給我們傳遞的只是一種形式感,只是為了適應當今處在複雜的信息流中的人類對視覺的的需求。

而原研哉的「極簡」,是把我們的目光又重新聚焦在事物的本質,傳遞的是一種「自然」的情緒。而這種情緒,是通過主體物的鮮豔的色彩和那精緻的肌理中表現出來,所以一旦沒有了那個「載體」,那種情緒就失去了。

因此在海報的設計,我們在追求極簡和傳遞信息的同時,是否思考過海報傳是否真的能傳遞出情感?又能不能讓你的觀者產生共鳴?這就是我們向這位大師的學習到的最重要的一點:

「把觸覺通過視覺傳達出來,讓觀者真正能感受到色彩中的情緒」

3. 細節中傳遞情緒

以上解讀完了設計理念,我們又如何運用在海報設計上,除了在色彩上還原現實複雜的紋理來傳遞情緒,還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其實是有的,方法非常地多,我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floresta甜甜圈的系列海報:

這是日本的一個以純天然無添加為理念的甜甜圈品牌,上圖是它某一系列的海報,一個以純天然為理念設計的海報,肯定是希望能給觀眾傳遞純天然的感覺,我們看這組海報的配色,把它的色彩模型提取出來看,似乎和「純天然」並不沾邊,,但這系列的海報卻依然能人一種很強烈的情緒,那種清新自然的感受。這又是怎麼做到的,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這組海報,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海報上的色彩部分,都伴隨這一種雜質存在,看下圖。

而這種雜質,我們可以看作是一種「髒」,我們過去感受到工業社會提取的色彩,因為缺失了載體,顯得非常的「乾淨」。而這一系列的海報,用了類似「灰塵」一樣的肌理,把色彩的原本的「髒」又重新表現了出來。海報的色彩以這種「髒」作為載體,把色彩中「自然」的情緒,傳遞到了觀者眼中,這就是這一系列海報的精彩之處。正是這一個簡單的細節,傳遞出了海報中最核心的感受 – 「自然」

向大師致敬!

相關焦點

  • 日本原研哉設計作品:無印良品的海報
    原研哉,提到這個名字,我想大部分中國設計師都是懷著敬畏的心情,並豪不吝嗇將各種溢美之詞用於他的設計。的確,看原研哉的作品,有序、精緻、嚴肅而從容,你能從中感受到他的思考,好像一個時間羅盤,一圈一圈的將觀者帶回到一個最本原的世界,發現原始之美。看原研哉的書,那些隨處可見的啟發、蒙示、思省和反芻每每都給人以醍醐灌頂般的酣然。
  • 【王小拿看書】第五期:讀《設計中的設計》有感,走進原研哉的設計...
    原研哉說,雖然廣告的表現形態是海報,但它所呈現出來的是承載著無印良品未來的巨大容器。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小處著手」是指「海報」,而「大處著眼」是指「巨大容器」。下面這幅圖片就是那張有名的「地平線」標誌。這種極致的簡約風格,徵服了多少感性的人們!你能從這張海報中看到無印良品的未來嗎?
  • 原研哉:「再設計」一個「家」
    他們,是為了原研哉而來。設計大師,「無印良品」之父,都是原研哉為人熟知的標籤。    一頭銀髮,一副眼鏡,一襲黑衣,原研哉當天的裝扮延續了他一貫的經典形象,一如他的設計風格,簡約、自然,充滿無限禪意。    在MUJI INFILL無印良品家裝中國首店落戶青島之際,與無印良品聯手打造家裝項目的少海匯邀請原研哉來到青島,帶來了這場關於設計哲學的頭腦風暴。
  • 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2020新作來拉!還有超多設計作品整理趕快收藏!
    說起原研哉 恐怕設計師沒有不知道的吧 他的著作《設計中的設計》 已經成為設計行業必讀書 還是日本MUJI(無印良品)首席設計總監 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
  • 喜歡他,就偷走他,看世界級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教你做海報
    小孩子雖然說不出個所以然,但那種莫名喜愛應該就是對設計最本真的喜歡和嚮往吧。正如同作者在書中講述的那樣,很多的靈感往往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從那些熟悉的、模糊的、似曾相識的記憶中提煉出來的。作曲者之中有一種還流行的說法,一個好的曲子不是你冥思苦想想出來的,而是仿佛有人拿著你的手輕鬆加愉快地就把它寫出來了。這種感覺,應該也適用於設計者吧,因為藝術是相通的。
  • 原研哉: 最美的設計是虛無的
    「我每次出差都會選擇最早的航班,因為我喜歡看著這個城市從沉睡中清醒的時刻。它熱心地吸取著世界的養分,同時自己又像一個辛勤的耕耘者建造著他們衷愛的一切。我也是其中一個勞動者,渴望創造最純粹的東西。」原研哉如是說。
  •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設計應隱隱透出批評的味道
    原研哉:我出生在日本岡山一個比較偏遠的山村,從小學習劍道,我現在已經五十多歲了,慢慢地感覺走過的這條設計的路,可能是從小受到了劍道的哲學思想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你可能看見過劍道,雙方互相拼打的過程中發現對方的漏洞和弱點,哪裡有空當,就攻擊對方的空當,這跟我們說的交誼舞不一樣,舞蹈是正好相反的,需要雙方的配合、彌補。
  • 設計家|大師原研哉:從「平面」到全人類的設計傳播旅途
    原研哉(Kenya Hara),1958年06月11日出生於日本,是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MUJI)藝術總監。在《設計家》節目的專訪中,他說自己是個設計的傳播者。
  • 原研哉手繪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官方主視覺海報發布
    由原研哉先生親筆手繪的3款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官方海報於昨日首次發布。原研哉先生親筆手繪3款官方海報作為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海報延續了原研哉先生獨特的設計風格原研哉先生善於運用白色,他的很多作品採用白色作為底色,除了不可缺少的元素外,把更多的空間留給了觀看者。但這種白色並不顯得單一和冷漠,而是給人以各項元素完美結合的感覺,似乎這是自然的存在。在今天公布的海報中,白色背景充滿油畫質感,似乎讓人聯想到油漆刷過的牆面,與「家」的主題不謀而合。
  •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設計是一種教養
    」,日本當代設計界代表性人物原研哉,說出在他心中設計的定位,他認為「設計師」不該是社會中特殊的行業,設計更不該讓人難以親近,設計品也不僅是「禮品」。設計應該是一種教養,就像是公德心、禮貌般,是能隨時掛在嘴邊,是能環繞在日常生活之中,是能無聲無息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的。在上一回透過設計浪人的採訪中,原研哉除了暢談展覽『SUBTLE』 PAPER SHOW的策展理念外,更難得地聊起了自己對於設計的諸多想法,也給予年輕設計師一些創作上的建議,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原研哉的設計世界裡吧。
  • 原研哉「設計的設計」中國展滬上人氣火爆(圖)
    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設計的設計」中國展上海站正在這裡展出,吸引了國內無數藝術愛好者和設計師。  原研哉,被譽為當下最具思辨能力的日本平面設計師。「設計到底是什麼?」是原研哉給自己提出的思考命題,他一邊帶著這樣的思考,一邊在實踐中尋找答案,這樣也就有了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豐富的作品。
  • 原研哉的設計到底牛X在哪裡?
    他的設計很日本推薦大家看原研哉所著的《設計中的設計》,從字裡行間透露出他的設計思想、哲學思辨和人文情懷。他說:做設計不應該只看短期反應,而著眼於長遠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個設計師都有這一種追求,市場的品味、對設計的感受性就會不斷地提升,社會了解設計意義的所在,設計師才會有更大的發揮,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良性循環。
  • 採訪:日本設計師原研哉——設計是一種教養!
    「設計是一種教養」,日本當代設計界代表性人物原研哉,說出在他心中設計的定位,他認為「設計師」不該是社會中特殊的行業,設計更不該讓人難以親近,設計品也不僅是「禮品」。
  • 這些LOGO 經過了原研哉的重設計
    原研哉這個名字,似乎已經成為日系設計中極簡、留白、自然之美的代名詞了。若一個設計作品來自於原研哉,大家都會變得小心翼翼,掠過表面的評價「好看」或是「我不喜歡」,而更多是深入去理解精神層面的美感。這或許也算是設計大師的地位,帶來的氣質力量吧。
  • 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原研哉時間回放到原研哉步入設計領域之初,他在1977年(19歲)考入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型學部(department of science of design),師承向井周太郎(Syutarou Mukai,1932~)學習設計基礎。
  • 原研哉:設計是一種靜默的力量(組圖)
    「設計:為了愛犬」展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吸引了大量犬迷的關注,它通過十多組設計作品的展示,試圖在人和狗的尺寸之間建立連接的通道。  出生於1958年的原研哉是日本當代設計領域的知名代表。身為武藏野美術大學的教授,他還以藝術總監的身份服務無印良品(MUJI)超過10年,他還設計了長野冬季奧運開、閉幕式的節目紀念冊和2005年愛知縣萬國博覽會的文宣設計,並著有《設計中的設計》、《請偷走海報》等暢銷設計類書籍。在「設計:為了愛犬」的上海站展覽揭幕以後,他接受了來自《21世紀經濟報導》的採訪。  《21世紀》:從設計師到策展人,你怎麼看待自己的「角色轉變」?
  • 藝趣x 乾貨 | Kenya Hara 原研哉2017年度設計項目合輯
    」上展出的海報。由日本與丹麥的設計師、建築家、藝術家參加的此次展覽,原研哉負責了"無印良品"與"HOME"兩部分的策展。 此外,原設計研究所還負責了本次展覽的主視覺設計與標題說明設計。原設計研究所擔任VI及院內標識設計工作。 在LOGO及數字等細節設計中, 透露出柔軟輕快的氛圍。 建築為隈研吾先生設計。
  • 拆書|讀完《設計中的設計》,你也可以做MUJI風的性冷淡海報!
    國內太鍾情對無印良品的設計風格,冠以「性冷淡風」的描述。當你看完《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大概會理解,「性冷淡風」是一個太時髦卻太表面的形容。 《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當然也不止於對無印良品的探討,更包含了關於設計師原研哉職業生涯中,重要作品與展覽的闡述。
  • 原研哉 通過自己設計的作品 讓人們感到一種覺醒
    300年前日本在學習西方現代主義後,設計出來非常簡潔的物品。他指著一幅地圖,地圖上日本列島遠離歐亞大陸,他再把地圖翻轉90度,「想像一下,就像是玩老虎機,鐵球從各個不同的國家不停掉落下來,一直降落在日本。能直觀感受到日本受到全球的影響,包括羅馬的、印度的,當然還有中國的。」
  • 曾用一張海報挽救無印良品,植根日本本土文化,推崇地域性設計...
    原研哉:我出生在日本岡山一個比較偏遠的山村,從小學習劍道,我現在已經五十多歲了,慢慢地感覺走過的這條設計的路,可能是從小受到了劍道的哲學思想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你可能看見過劍道,雙方互相拼打的過程中發現對方的漏洞和弱點,哪裡有空當,就攻擊對方的空當,這跟我們說的交誼舞不一樣,舞蹈是正好相反的,需要雙方的配合、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