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團圓》:愛一個讓自己「受罪」的人是怎樣的體驗?

2020-12-07 薦書三姐妹

《小團圓》是張愛玲晚年的自敘傳小說,其中講述了自己的愛情經歷。一個受傷卻又義無反顧,最後惘然的過程。

評論界對這個作品的評價一直不是很高,但由於這是一部自傳小說,作為一部理解作家張愛玲卻有重要意義。

「小團圓」不同於傳統的「大團圓」,小說運用了一種參差對照的手法,寫出了平凡男女們的「不徹底」。作品前半部分結構比較混亂,從顧之雍和九莉相遇交往之後,主線明晰起來。

張愛玲寫《小團圓》也是與胡蘭成《今生今世》的對話,因此愛情確實是小說中的重彩一筆。

張愛玲在談到這部作品時說「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以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這是一種典型的晚年寫作,寫了那麼多世態炎涼作品的張愛玲在晚年借這部作品可能也是想給自己的人生一個交代

愛一個人就是卑微到塵埃裡

1.重構曾經的愛情

晚年在和友人的對話裡,張愛玲對胡蘭成似乎充滿厭棄,但是這種感覺卻並沒有反應到《小團圓》中。相反,在作品中,她講述了愛情美好的樣子。

比如,九莉明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知道詞不達意,有些話說了也只是會懊悔,但是還是忍不住把自己和之雍相處的甜蜜體驗,把之雍說要和自己永遠在一起的話告訴楚娣。

她願意改變自己的常識,忍不住為這一次的甜蜜留下點痕跡。這和她戰時差一點炸死,卻什麼也沒有說形成鮮明的對比。

可見,對於缺乏愛的九莉來說,之雍所帶來的愛情是多麼的非同尋常。這也是為什麼後面,之雍可以讓她這個從不多愁善感,同時抵抗能力很強的人受罪的原因。

小說中將種種愛情中幸福又甜蜜的瞬間係數記下,這是晚年張愛玲清點人生時的一種交代,她也曾說這樣子恐怕會讓胡蘭成得意,但是最終為了文學,她記錄了曾經真實的幸福

2.義無反顧吃愛情的苦

九莉的愛情似乎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在這段感情中她一直矛盾著,受著傷,感受著隨時的失去。

之雍好多天不來,她卻覺得心情的輕快,一件事情圓滿的結束。九莉對之雍雖然沒有表現出特別的喜歡,以至於甚至讓之雍覺得「真是不行,也只好算了」。

但實際上,她卻願意和他在一起,願意戰後一個人去找他。甚至覺得希望戰爭久一點,原因只是希望之雍可以多留在自己身邊一段時間,這可能也是《傾城之戀》中白流蘇一座城換一場愛戀的靈感來源。

通達男女事與情如張愛玲,在面對真實的愛情時也是個普通的女人,有著對愛情的執著和義無反顧。

可即便這樣,之雍還是離開了她後,並很快和小周在一起,甚至寫信講述自己的這段感情,九莉剩下的只有無奈。

3.自己的「小團圓」

書的最後,九莉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看影片,從來不喜歡孩子的她看到好多小孩子,這時之雍出現,兩個人拉手。醒過來的九莉高興了好久好久。

小說中說這樣的夢只做過一次,可見,在作家看來,這個夢是很渺茫的,只是一個夢。

但是,這樣一個只做過一次的夢卻被放到結尾處,可謂意味深長。

小說名字叫「小團圓」,這裡或許就是作家一個人的小團圓,九莉曾經和之雍有過一段情,但她最終沒有得到之雍專一的痴情的愛。

可是,對於通曉這種不徹底和不圓滿是人和人生常態的張愛玲來說,「完全幻滅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所以,這個結尾也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對曾經的感情的一段交代。

畢竟,人間沒有傳統故事中的「大團圓」,有的只是現實中人與人永遠難以到達的彼岸。

這部作品中,張愛玲延續了一貫表現的「普通人的傳奇」的特點,讀來也是透著「人性的蒼涼」的底色。

正如王安憶所言,這是一種「張腔張調」,「不在技巧,亦不在風格,而是直指人世觀念,蒼茫的空間和時間裡,有情人均是一瞬間的擦肩而過。」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小團圓》
    A  有預測  可以看到新版本張胡之戀  隨後記者聯繫上張愛玲研究專家、著名學者陳子善,他也是剛剛接到《小團圓》即將出版的喜訊。「這是個好事情啊,我們盼了好多年,終於等來這個喜訊。」陳子善激動地說。據悉,《小團圓》可以看作是張愛玲本人自傳性的小說,她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藍本,用文學的手法敘述了傳奇一生。
  • 另一種形式的團圓,是張愛玲自己塑造的,自己的《小團圓》
    從小沒有得到過親情的她,是渴望得到一份感情的,希望有人可以來愛她,可是有些時候,任何事總是不會那麼如意,當她以為遇到了自己的愛情時,可是這愛情讓她低到了塵埃裡。這些她都是知道的,在她給胡蘭成的照片上,就寫出過她的心境,即使知道她依然愛了。
  • 解析《小團圓》為什麼說是「九莉」與張愛玲一生的和解
    張愛玲的《小團圓》創作於1975年,但首次出版卻是在三十四年之後,由她的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於2009年同意出版。而《小團圓》一經出版,就飽受爭議。其爭議點為兩方面,一,出版《小團圓》是否真的遵從了張愛玲的遺願?二,《小團圓》可不可以認為就是張愛玲的自傳?
  • 張愛玲《小團圓》:讀來讀去,都是讀自己
    最近又重讀了一遍張愛玲的《小團圓》。這可能是張愛玲小說裡最特別的一本書,她本人對這本書的態度很矛盾。就是你開學了,分到一個新班級,誰也不認識,下面嘰嘰喳喳地聊天,然後老師拿著花名冊開始點名。這讓我覺得很陌生,因為張愛玲的其它小說,總是三兩筆就讓我覺得我和某個角色認識很久了,甚至眼前能出現這個人的樣子。
  • 張愛玲《小團圓》:讀來讀去,都是讀自己
    微信改版,公眾號文章不再以時間軸排列啦!
  • 張愛玲的《小團圓》為什麼充滿爭議?
    ,有的說張愛玲的遺作《小團圓》大談性事,爭議不輸《色戒》,而搶先讀到小說的那些「張迷」更是直呼《小團圓》「好看得驚人」、「坦率得嚇人」,也有人用「天雷滾滾」來形容張愛玲「大談性事」(臺灣媒體語)……張愛玲的《小團圓》尚未面世,這種圖書推介、這種商業娛樂的評論所造成的圖書出版氣氛,便吊足了讀者的胃口,讓人們充滿了期待。
  • 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堅稱出版《小團圓》「是對的」
    6年後,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19日在北京堅定表示絕不後悔公開出版的決定,「銷毀根本是沒可能的。」  張愛玲遺作《小團圓》自1976年完成後,因故未能發表,作品將個人家族歷史和時代風雲變遷濃縮於筆端,交錯並行,故事鋪陳餘韻不盡。該作前後歷時20多年,其間數易其稿,多次補寫,最終成稿18萬字,共計619頁。
  • 張悅然談張愛玲:《小團圓》的迷惑與純粹
    單從這個層面說,張愛玲的這些女主人公依然可以與當下的女性對話,因為她們的人生課題可能也是今天很多女性所面對的。但是在她後期的小說裡,女性的追求會更精神化一些。比如在《小團圓》裡面的盛九莉,她的憑藉主要還是愛,當然也包括恨。在這個小說裡面恨是愛的一個變種。《小團圓》裡面提到盛九莉要的是無條件的愛,這個憑藉已經比早年物質的憑藉更虛化一些。
  • 張悅然談張愛玲:《小團圓》的迷惑與純粹
    她預設了自己的讀者北青藝評:確實如此,大家對於《小團圓》的熱情都集中在「自傳性」這一點上,對於文本很多人的印象則是「晦澀難懂」,不如她的早期作品「好看」。張悅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拋棄自傳性的特點來談論這部作品,原本就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張愛玲為這本書預設的讀者,顯然對她的個人經歷和早年作品十分熟悉,不僅如此,或許還應該讀過胡蘭成的《今生今世》。
  • 《小團圓》滿足了張愛玲,尷尬了研究家
    張愛玲寫得最露骨的不是《小團圓》,是《同學少年都不賤》。《同學少年都不賤》寫了兩個女同性戀的戀愛。第一人上完廁所,第二人坐在同一個馬桶上,在馬桶蓋上體會肌膚之親,聞前面那人的味。《小團圓》哪有這樣的描寫?《同學少年都不賤》都能發,為什麼要刪《小團圓》?張愛玲是一個無所顧忌的人,不會因為讀者想看什麼就寫什麼,也不會因為讀者不想看什麼而不寫什麼。
  • 張愛玲《小團圓》|原生家庭的舊愛新歡,與胡蘭成愛情的兵荒馬亂
    同是團圓,被譽為文壇收穫的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小團圓》,透露著蒼桑荒涼的冷豔。這部幾經周折才得以出版與讀者見面的小說,讓我們除了對她成長環境求學交友戀愛經歷有更多了解,張愛玲還對父母祖父母堂伯父姑姑表親都有更多爆料。做一個敏感多思的親戚朋友體驗會怎樣?恐怕自己的生活被寫進小說裡,輔以論述加評語,也會有不爽的時刻吧!
  • 出版《小團圓》,張愛玲會同意嗎?你是怎麼看的?
    這是1992年3月12日,張愛玲寫給宋淇鄺文美夫婦的。從這簡短的語言中,可以看出張愛玲對是否出版《小團圓》一直沒有做一個果斷的決定,處在猶豫中。為什麼呢?張迷都知道,《小團圓》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女主公九莉與有婦之夫邵之雍的一段愛情故事,可看作是張愛玲的自述性小說。
  • 張愛玲《小團圓》與胡蘭成《今生今世》唱對臺戲
    而李黎《浮花飛絮張愛玲》裡吹皺一池春水的侄女青芸,看來角色並沒有那麼單純。第一次在邵之雍上海住宅見到秀男,「俏麗白淨的方圓臉,微鬈的長頭髮披在肩上,」九莉心裡想:「她愛他叔叔。」張愛玲處處有這樣的靈通剔透,但她待人接物上驚人的愚笨,卻教胡蘭成很快察覺了。
  • 張愛玲《小團圓》:一篇類似自傳的長篇小說,一段遍體鱗傷的愛情
    留下無數讓人驚豔的文字,留下一身的涼薄與悽楚,帶著滿身的故事離開了人世,只留下一群愛著她的人,在她的文字之中揣摩著她的故事和心事。張愛玲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曾經說過,《小團圓》作為一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研究張愛玲生平起了很重要的參考價值,雖然它的出版在學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但他出版的意義無疑是巨大的。這到底是一本怎樣的奇書?
  • 張愛玲《小團圓》:一篇類似自傳的長篇小說,一段遍體鱗傷的愛情
    留下無數讓人驚豔的文字,留下一身的涼薄與悽楚,帶著滿身的故事離開了人世,只留下一群愛著她的人,在她的文字之中揣摩著她的故事和心事。張愛玲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曾經說過,《小團圓》作為一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研究張愛玲生平起了很重要的參考價值,雖然它的出版在學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但他出版的意義無疑是巨大的。這到底是一本怎樣的奇書?
  • 讀張愛玲,品《小團圓》
    有人說:「現代漢語小說寫到今天,無論是模仿、追隨或反對她,和她同路或不同路的人,在重現情感和情緒上,幾乎沒有一位的文字技術能比得她精細、婉轉、流暢的」。最近讀了她的《小團圓》,更是進一步體會到了她的甜熟、綺麗。
  • 《小團圓》??張愛玲和胡蘭成的色戒
    小團圓》於臺灣首次出版、絕無刪節,甫一上市,書中大量的家族隱私甚至駭人情事,以及張愛玲與胡蘭成的虐戀始末、床笫風雲,無不令讀者目瞪口呆、難以置信,即便是鐵桿張迷也要生出「重讀張愛玲、重識張愛玲」的驚奇念頭,圍繞著該書的出版是否有違張愛玲本意、甚至有違道德的爭議亦甚囂塵上,堪稱炸響在華語文壇的一枚世紀炸彈。
  • 半生緣與小團圓:那可是張愛玲
    所以,喜歡張愛玲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永恆。一個初讀者還是應該讀一些不太喜歡的作品來壓壓箱底。因為,一旦讀了最中意的文章,就只能接受經典了。這大概也是「黃山歸來不看嶽」的心境吧。第一次讀張愛玲,就直接蹦到了《傾城之戀》,那種心情恨不得向全世界都宣布,也恨不得之只自己私藏。就在這樣的矛盾中,我接觸了更多的作品。於是,張愛玲本身就仿佛那杯鶴頂紅,讓我心甘情願地一飲而盡。
  • 張愛玲《小團圓》:是懺悔還是復仇,這麼想你就不了解張愛玲
    可是在張愛玲的自傳小說《小團圓》裡,有一個特別勇敢的張愛玲,她對著自己橫刀切腹,坦陳過往,不迴避家醜、愛和性,其中包括難堪的部分。不少人對《小團圓》的解讀,囿於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它是張愛玲的懺悔錄,說是張愛玲對自己一生錯付的愛情的悔恨;二則認為它是復仇記,說張愛玲寫此書的目的是為了報復胡蘭成的《今生今世》。
  • 張愛玲《小團圓》:是懺悔還是復仇,這麼想你就不了解張愛玲
    可是在張愛玲的自傳小說《小團圓》裡,有一個特別勇敢的張愛玲,她對著自己橫刀切腹,坦陳過往,不迴避家醜、愛和性,其中包括難堪的部分。不少人對《小團圓》的解讀,囿於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它是張愛玲的懺悔錄,說是張愛玲對自己一生錯付的愛情的悔恨;二則認為它是復仇記,說張愛玲寫此書的目的是為了報復胡蘭成的《今生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