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團圓》:是懺悔還是復仇,這麼想你就不了解張愛玲

2020-12-04 來自心靈的香

文/水無香

提起張愛玲,人們一般都是想起她的痴情:「遇見他,她就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去,但是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想起她被渣的歷史,想起她說:「我已經不愛你了,你是早已經不愛我的了,以後不要再給我寫信來,再寫,我亦是不讀的了。」時的那種蒼涼。

可是在張愛玲的自傳小說《小團圓》裡,有一個特別勇敢的張愛玲,她對著自己橫刀切腹,坦陳過往,不迴避家醜、愛和性,其中包括難堪的部分。

不少人對《小團圓》的解讀,囿於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它是張愛玲的懺悔錄,說是張愛玲對自己一生錯付的愛情的悔恨;二則認為它是復仇記,說張愛玲寫此書的目的是為了報復胡蘭成的《今生今世》。

我覺得,這麼想真是配不上張愛玲的勇氣。張愛玲在給好友宋琪的信中說:

「我寫《小團圓》,並不是為了發洩出氣,而是想表達在愛情百轉千回、完全幻滅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可見,張愛玲寫《小團圓》的真正目的不是發洩私憤,而是為了文學。作為一個真正的作家,唯有對文學的熱愛和尊重,才能讓她以如此驚人的坦誠來披露自己的過往吧。

至少有幾個地方,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一,自揭傷疤。

張愛玲的生命裡有很多硬傷,不幸的家庭,緊張的親情關係,被渣男辜負的愛情,在美國捉襟見肘的日子……

在《小團圓》裡,作者果斷揭開自己是傷口,直接呈現自己生命裡最痛楚,最不堪回首的部分,不迴避家醜和隱私。文字真實程度,讓人甚至看不出有虛構的部分,因為那些細節實在太具張愛玲風格和做派了。

家醜:眾所周知,張愛玲的母親是一個新派女人,她在張愛玲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家庭去追求自我。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她的私生活是什麼樣子。我們知道張愛玲跟母親關緊張,但是並不知道緊張到什麼程度。在《小團圓》裡,這些問題都有了答案。

作者通過九莉和姑姑的對話,披露出自己的母親原來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交際名媛。在孩子成長的年代裡,她一直在忙著和各種男人交往。而張愛玲和母親緊張的關係,也在書中得到了細緻的描繪。

張愛玲在父母離婚後,受到父親和後媽虐待,母親對她也照顧不周,這讓張愛玲十分受傷。然而傷害張愛玲最深的,是書中所寫的這樣一件事情——

那時張愛玲在香港大學,因為生活費不夠寬裕,她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但是她學習非常努力。為此,有個非常鍾愛她的老師自己獎勵了她一筆錢,這讓張愛玲非常開心,她珍藏著這筆錢,連銀行都捨不得存,因為怕取出來時,已經不是原來的紙幣。

剛好這時,張愛玲的母親到香港去。她住在豪華的大酒店裡,出入還有男人陪伴。張愛玲把老師獎勵的錢拿到她的房間裡去,讓母親過目。可是沒想到,第二天,張愛玲的母親便把那筆錢輸在了牌桌上,而且後來一直對這筆錢隻字不提——這件事讓張愛玲對母親徹底絕望。

後來,張愛玲以牙還牙,自從她自己會賺錢開始,張愛玲就在存錢,準備還母親的債。最後,當張愛玲終於把錢放在了她母親的面前,母親痛哭流涕,張愛玲則非常決絕地說:

「要別的是沒有的。」

你不曾對我付出過愛,也別指望從我這裡得到愛。這,就是張愛玲和母親的關係。張愛玲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家醜給呈現了出來。

隱私:在《小團員》裡,張愛玲有很多地方寫道自己的隱私,比如在美國墜胎。在那件事情裡,張愛玲近乎自殘的方式,寫到流產的細節,她用恐怖電影裡的特寫鏡頭,寫道:

「夜間她在浴室燈光在看馬桶裡的男嬰,在她驚恐的眼睛裡足有十寸長,筆直地奇立在白瓷壁上與水中,肌肉上抹上一層淡淡的血水,一雙環眼大得不合比例,雙眼凸出……」「她扳動機扭,以為衝不下去,竟然在破胎洶湧中消失了。」

這是我讀過的最殘酷的文字,而且是作者自己操刀對著自己,每一個字都有著冷酷的刀痕,淋漓著血腥。

這是唯有張愛玲的筆下才有的文字。

在《小團圓》裡,張愛玲還非常大膽地寫出了自己的性史。在她跟胡蘭成戀愛時,有一天她坐在胡蘭成的腿上,突然感覺到異樣,她形容自己感覺到的東西是「裹著絨布的警棍「。還有一次寫得更加直白:

「他的頭髮拂過她的大腿,毛瘮瘮的不知道什麼獸的頭。獸在幽暗的巖洞裡的一線黃泉就飲,泊泊的用舌頭捲起來,她是洞口到怪的蝙蝠,深藏山中的遺民,被發現了,無助的,無告的,有隻動物在小口小口地啜飲她的核心……」

如此恣意的文字,出現在自傳小說裡,難怪有人說:「讀《小團圓》,仿佛闖進了張愛玲家的後院,看到一個沒穿衣服的張愛玲。」了。

二,解剖自己。

張愛玲是我讀過的最勇於解剖自己的作家之一。她自己說過:

「我在《小團員》裡講到自己也是毫不客氣,這種地方總是自己揭發的好。」

一般人寫自己,為了面子和虛榮心,都會有所保留和遮掩,但是張愛玲不,她在寫這本書時,已經和胡蘭成分手多年,如果她不寫,也許沒人知道那麼多,但她還是冷靜客觀地直面自己的過去,並把它一一陳述。

錯付的痴情:在《小團圓》裡,張愛玲寫了自己和胡蘭成的戀情。認識胡蘭成時,張愛玲才22歲,沒談過戀愛,可是胡蘭成已經36歲,而且還是風月場上的高手。所實話,張愛玲完全是被騙過去的。即便這樣,多年後她提筆書寫,仍然把自己當初的痴情描摹得很清楚。

「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雨天不來。」

一個痴情的傻女人,一開始便被張愛玲拎了出來。在《小團圓》裡,作者用很多細節描寫了自己當初的痴情和傻,比如男友之雍坐在客廳吸菸,走了之後,她把他吸過的菸蒂都撿起來,裝在一個信封裡收著。男人在時,他們想看兩不厭,男人廢了耕,女人廢了織,每天男友走了之後,她都會累得虛脫——雖然一切成了泡影,但是為了吐出小說幻滅的悲劇性,她還是把它一一還原了出來,毫不避諱。

遭背叛時的自欺和隱忍。

更加真實的是,小說中寫張愛玲知道自己遭背叛之後,居然不是指責胡蘭成,而是選擇自欺和隱忍。

讀過胡蘭成《今生今世》的人都知道,胡蘭成勾搭女人,那是一勾一個準,他總是以最快的速度,把女人勾上自己的床的。然而,張愛玲在意識到胡蘭成背叛自己之後,還天真地以為,也許那些都不是真的。

她明明知道胡蘭成和自己的閨蜜蘇青上過床,卻不認為胡蘭成濫,而是認為那是胡剛從監獄出來的變態心理,還有是蘇青自己太過浪漫——一個陷入愛情,智商變成零的張愛玲的形象,躍然紙上。

後來胡蘭成又勾上了小護士,她還欺騙自己「跟十六七歲的小姑娘能發生什麼呢?」認為不可能有事情發生。

後來胡蘭成親口承認了對她的背叛,她竟然還沒有跟他斷絕往來,還在給他寄錢,供養他,甚至他跟別人的女人懷上了孩子,張愛玲還出錢給他們打胎,善後——一個為情變傻的糊塗女人,被張愛玲自己刻畫得淋漓盡致。

遭遇的窘境和恥辱:

在《小團員》裡,張愛玲還好幾次描繪過自己遭遇的窘境,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公交車上遭遇柯靈的調戲。

「真擠,這家西點點是出了名的,蛋糕上的奶油特別多,照這樣要擠成漿糊了,荀樺(原型柯靈)忽然用了膝蓋夾緊了她的兩隻腿……就在這瞬間,她渾身震了一下,從他的膝蓋上嘗到了坐老虎凳的滋味……她後來明白,他不過是點醒她一下,漢奸妻,人人可欺。」

在《小團圓》裡,張愛玲寫過柯靈曾對她有意,我們也都知道,柯靈在解放後還寫過《遙寄張愛玲》來肯定張愛玲的才華,可是,張愛玲也不管他對自己有意還是有恩,也不怕暴露自己當做漢奸妻的窘境和恥辱,而是毫不手軟地披露了真相。

說實話,在讀完《小團圓》之後,我也曾掩卷沉思,捫心自問:換成是我,我敢寫這麼赤誠的文字嗎?答案是不敢。

為何一本極具自傳性質的書,以張愛玲的名氣之大,受眾範圍之廣,她所寫的,一點也不給自己貼金,一點也不給自己遮羞,而是坦誠到了讓人,甚至讓張迷們無法接受的地步呢?

誰解其中味?

我想,那應該來自作者的「痴」,只有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凌厲、深刻到了一定的程度,對文學熱愛和尊重到了一定的程度,對芸芸眾生的看法達到了佛的高度,你才會在書寫時忘掉小我,不在乎自己的榮辱得失,去抵達藝術的最高之境吧。

記得法國作家杜拉斯在《情人》中說過:

「我早期的寫作,是硬要在顧及自己的羞恥心的情況下來寫作的,後來我看到各個領域無不門戶洞開,而寫作還不知道在何處藏身,於是就準備放下自己的羞恥心,來放手寫作。」

我想,晚年的張愛玲在寫《小團員》時,也一定是抵達了這樣的高度的。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小團圓》:是懺悔還是復仇,這麼想你就不了解張愛玲
    可是在張愛玲的自傳小說《小團圓》裡,有一個特別勇敢的張愛玲,她對著自己橫刀切腹,坦陳過往,不迴避家醜、愛和性,其中包括難堪的部分。一般人寫自己,為了面子和虛榮心,都會有所保留和遮掩,但是張愛玲不,她在寫這本書時,已經和胡蘭成分手多年,如果她不寫,也許沒人知道那麼多,但她還是冷靜客觀地直面自己的過去,並把它一一陳述。
  • 張愛玲《小團圓》
    張愛玲生前完成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小團圓》因被張愛玲在遺囑中規定「小說手稿應該銷毀,不予出版」,幾十年來一直不為外人所知。但昨日記者從臺灣皇冠出版社獲悉,2月24日《小團圓》將正式在臺灣地區出版。
  • 張愛玲《小團圓》與胡蘭成《今生今世》唱對臺戲
    2009年張愛玲《小團圓》出版,在胡蘭成寫成《今生今世》(1959)五十年後,這本「今生今世不團圓」狠狠將了他一軍。遲來的復仇,仍是復仇遲來的復仇,仍是復仇。果真是「full of shocks」,就在1996年朱天文五萬字《花憶前身》後,張愛玲《小團圓》也首度打破沉默,十八萬字來談胡蘭成。胡蘭成寫風流自賞的回憶散文,張愛玲藉小說之筆怨毒著書,這桃花女與周公的比試,果然勢均力敵,同稱精採。《小團圓》寫於張愛玲七○年代中期(與〈色.戒〉同時),自傳已不足以形容它的真實,筆觸之坦露,也完全超越以往。
  • 半生緣與小團圓:那可是張愛玲
    我不知道現代的中學生們讀不讀張愛玲,在我的中學時代,對張很是痴迷。所以,喜歡張愛玲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永恆。一個初讀者還是應該讀一些不太喜歡的作品來壓壓箱底。因為,一旦讀了最中意的文章,就只能接受經典了。這大概也是「黃山歸來不看嶽」的心境吧。第一次讀張愛玲,就直接蹦到了《傾城之戀》,那種心情恨不得向全世界都宣布,也恨不得之只自己私藏。就在這樣的矛盾中,我接觸了更多的作品。於是,張愛玲本身就仿佛那杯鶴頂紅,讓我心甘情願地一飲而盡。
  • 蒼涼與華麗,張愛玲的《小團圓》
    大家對張愛玲的印象停留在她30歲前後的那批作品裡,那的確是她最炫目的作品。她前期的作品之所以特別讓人喜歡,因為文章裡有很多出名的比喻,例如「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她擅長把外在的景物描繪當成內心的情感映襯。但是,如果她一輩子都這麼寫,聰明反而變成讓人厭倦的炫學,炫才是很空洞的。從這個角度看,晚期的張愛玲並不是退步了,而是寫法不同了。我覺得《小團圓》是她一生成就的集大成。
  • 張愛玲的《小團圓》「小氣」在何處?
    但張愛玲後期的文學創作,因其過於偏執和刻意地採取一種顛覆性的寫作姿態和敘事策略,造成了她後期創作的嚴重失衡,《小團圓》「小氣」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此。  隨著2009年張愛玲的《小團圓》揭開神秘的面紗後,《易經》、《雷峰塔》的中英文版本相繼出版,張愛玲的晚期創作已經陸續浮出水面。
  • 張愛玲的《小團圓》為什麼充滿爭議?
    作者:袁躍興近日,閱讀了張愛玲的《小團圓》,不由得想起這本小說出版時的一些爭議……張愛玲的《小團圓》出版時,媒體上已經出現的不同的評論,有的說張愛玲《小團圓》是一部巔峰與麻煩之作,有的說張愛玲的遺作《小團圓》大談性事,爭議不輸《色戒》,而搶先讀到小說的那些「張迷」更是直呼《小團圓》「好看得驚人」、「坦率得嚇人」,也有人用「天雷滾滾」來形容張愛玲「大談性事」(臺灣媒體語)……張愛玲的《小團圓》尚未面世,這種圖書推介、這種商業娛樂的評論所造成的圖書出版氣氛,便吊足了讀者的胃口,讓人們充滿了期待。
  • 解析《小團圓》為什麼說是「九莉」與張愛玲一生的和解
    (《小團圓》小說要銷毀。)這些我沒細想,過天再說了。」這是張愛玲一九九二年在給宋以朗父母信中提到的有關《小團圓》的處理,這也是眾多張迷認為《小團圓》的出版並非張愛玲所願的根據。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結合張愛玲和宋以朗父母多年的書信來看,她對《小團圓》創作的「始」與「終」。
  • 《小團圓》滿足了張愛玲,尷尬了研究家
    張愛玲寫得最露骨的不是《小團圓》,是《同學少年都不賤》。《同學少年都不賤》寫了兩個女同性戀的戀愛。第一人上完廁所,第二人坐在同一個馬桶上,在馬桶蓋上體會肌膚之親,聞前面那人的味。《小團圓》哪有這樣的描寫?《同學少年都不賤》都能發,為什麼要刪《小團圓》?張愛玲是一個無所顧忌的人,不會因為讀者想看什麼就寫什麼,也不會因為讀者不想看什麼而不寫什麼。
  • 讀張愛玲,品《小團圓》
    最近讀了她的《小團圓》,更是進一步體會到了她的甜熟、綺麗。 張愛玲的這份作品,經過半個世紀的塵封,打開來,仍成為眾人談資的焦點,除去偷窺其感情世界的秘密,張愛玲的讀者們更期待看到她絕妙的遣詞造句吧! 我絕對屬於比較晚讀張愛玲作品的人了,她的小說我都是先看過電視劇再找來書看一看的。
  • 張愛玲《小團圓》手稿真跡首次展出
    作家張愛玲去世後對其生活最全面的一次特展,17日出現在臺北書展現場。《小團圓》手稿真跡首次面世,張愛玲本人穿過的衣服、假髮等,也集中展出。張愛玲戴泳鏡、穿泳衣會是什麼樣子?從香港專程趕來的宋以朗,介紹了自己所認識的張愛玲。儘管曾經有兩段時間見過張愛玲,但由於他當時年幼,家中來來往往的作家叔叔阿姨又很多,所以並沒有特別的印象。後來從姐姐、僕人的口中得知,張愛玲是個近視眼,但平時不愛戴眼鏡,所以可能會看不清眼前是誰。她還可能有胃病,買麵包要放到快過期才吃。
  • 張悅然談張愛玲:《小團圓》的迷惑與純粹
    《傾城之戀》這個題目給我的期待是,它應該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結果一點都不浪漫。小說裡的男人女人都在算計,特別現實。我感到很失望,不打算再讀這個作者的任何故事了。北青藝評: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回過頭再去讀張愛玲,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印象最深的是哪些作品?張悅然:因為最近在寫一篇有關《小團圓》的論文,重讀了這部小說。
  • 張悅然談張愛玲:《小團圓》的迷惑與純粹
    《傾城之戀》這個題目給我的期待是,它應該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結果一點都不浪漫。小說裡的男人女人都在算計,特別現實。我感到很失望,不打算再讀這個作者的任何故事了。北青藝評: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回過頭再去讀張愛玲,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印象最深的是哪些作品?張悅然:因為最近在寫一篇有關《小團圓》的論文,重讀了這部小說。
  • 《小團圓》直指張愛玲內心幽微處
    《對照記》單行本於1994年6月出版,成為張愛玲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作品,而張愛玲終其一生未能完成《小團圓》的修改。  1995年,張愛玲過世。留下40箱遺物,交予她的財產繼承人宋淇。其中有很多未發表的作品原稿與殘稿。此前,在給宋淇夫婦的信中,張愛玲囑咐要銷毀《小團圓》的手稿。
  • 張愛玲《小團圓》:雪藏33年欲毀重生
    為什麼要寫《小團圓》  整整三十三年前,當宋淇在《私語張愛玲》一文中首次向世人透露張愛玲正在創作《小團圓》時,他大概不會想到這部「充滿了震驚」(張愛玲語)的小說在三十三年後還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  張愛玲為什麼要寫《小團圓》?這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絕非一些論者所斷言的是為了回應胡蘭成的《今生今世》那麼簡單。
  • 《小團圓》??張愛玲和胡蘭成的色戒
    小團圓》於臺灣首次出版、絕無刪節,甫一上市,書中大量的家族隱私甚至駭人情事,以及張愛玲與胡蘭成的虐戀始末、床笫風雲,無不令讀者目瞪口呆、難以置信,即便是鐵桿張迷也要生出「重讀張愛玲、重識張愛玲」的驚奇念頭,圍繞著該書的出版是否有違張愛玲本意、甚至有違道德的爭議亦甚囂塵上,堪稱炸響在華語文壇的一枚世紀炸彈。
  • 《小團圓》手稿復刻本展舉行 劉宜慶解讀張愛玲
    此次他以《小團圓》為靈感來源創作的一組墨刻作品,自具格局而不囿於小說本身,作品中的情節有些成了畫面背景,有些成了畫中點綴,女人、植物、月影、琴弦、貓、蛇、骷髏等意象,體現了其一直以來的創作主題——青春、情慾和死亡,小說中瀰漫著大悲涼。而在如是書店,展出了《小團圓》的部分章節復刻手稿。
  • 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原標題: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這700封書信裡藏著答案張愛玲本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1930年,張愛玲上小學時,母親嫌張煐這個名字不響亮,就為女兒改名為張愛玲。「愛玲」就是張愛玲英文 名「Eileen」的中國譯音。
  • 張愛玲遺作《小團圓》比《色戒》還嚇人
    上月底,張愛玲帶有自傳性質的遺作《小團圓》在臺出版,讀者直呼「坦率得嚇人」。也有讀者表示,書中「食色而不疲」的直白描寫簡直與電影《色戒》同出一轍。     《小團圓》描述在傳統家族長大的九莉,後來到香港讀大學,回上海後和身為漢奸的有婦之夫邵之雍熱戀——與張愛玲的經歷很相似。
  • 出版《小團圓》,張愛玲會同意嗎?你是怎麼看的?
    這是1992年3月12日,張愛玲寫給宋淇鄺文美夫婦的。從這簡短的語言中,可以看出張愛玲對是否出版《小團圓》一直沒有做一個果斷的決定,處在猶豫中。為什麼呢?張迷都知道,《小團圓》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女主公九莉與有婦之夫邵之雍的一段愛情故事,可看作是張愛玲的自述性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