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博物館編、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碑帖珍本叢刊》(以下簡稱《叢刊》)第一、二輯日前在滬首發亮相。這意味著上海博物館撩開館藏文物的神秘面紗,首次全面公開其歷代碑帖珍藏。
上海博物館是收藏古代碑帖的重要館藏單位,其所珍藏的歷代碑帖在海內外享有盛譽。2003年,隨著《淳化閣帖最善本》的入藏,上海博物館的金石碑帖珍藏曾引起國內外的轟動。經過十多年的論證和準備,上海書畫出版社與上海博物館達成了《叢刊》的編輯出版共同意向,選題被列為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叢刊》第一輯、第二輯十種終於面世。
《叢刊》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第一二輯十種碑帖中多為聲名顯赫的名碑名帖,在書法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中不乏裡程碑式的經典作品,因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如《石鼓文》素來被推為學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有「書家第一法則」之譽。晚清吳昌碩更是得力於石鼓文而自成風格。又如《大觀帖》,歷來都認為在摹刻上比《淳化閣帖》更精細準確,並在編排上改正了閣帖的錯誤,甚有譽為「古代刻貼第一精品」。
又如《董美人墓誌》穩秀端麗,筆法勁挺而含蓄,被譽為隋志小楷第一,是後世學習楷書必學範本。
其次,《叢刊》入選碑帖均為希世之珍。上博入藏的碑帖,均曾經由重要藏家累世遞藏,來歷清晰,其中不乏孤本、稀見珍本。《叢刊》選目,以文物價值、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為衡量尺度,以初拓、舊拓、精拓、善拓、未刊為前提,對館藏碑帖實物做了全面查核和考訂。
第一、二輯率先從上博圖書館所藏入手,甄選出獨具特色的十種珍品。其中有被譽為「石刻之祖」的《石鼓文》,系著名的明拓「黃帛本」,被譽為公藏《石鼓文》第一佳拓。《大觀帖卷一》為宋拓本,曾經朱彝尊、蔣祖詒、褚德彝等遞藏,因未見著錄,故不為世人所知,或為海內孤本。《大觀帖卷七卷八》為宋拓《太清樓二王法帖》殘本,曾經楊中訥、彭志傑、汪寶禮、吳雲遞藏,與國家博物館藏《大觀帖卷七》、故宮博物院藏《大觀帖卷八》堪稱雙璧。
《晉唐四楷帖》包括《黃庭經》殘字、《護命經》殘字及《洛神十三行》兩種,均為鮮見之本,曾經翁方綱、楊繼振、湯貽汾、邵松年等人遞藏。《董美人墓誌》為淡墨初拓關中本,乃吳湖帆舊藏,「淡墨籠紗,真如蟬翼」,被吳湖帆推為「原石第一精拓」,前後觀款題跋近六十人,堪稱一絕。
《皇甫誕碑》為北宋拓本,李慎、邵松年舊藏,稜角分明,字口清晰,堪稱最舊最善之本。《孔宙碑並陰》為明拓本,且碑陽、碑陰合璧,極為難得。北朝名刻《中嶽嵩陽寺碑》亦為明拓本,拓工精良,字口清晰,曾經劉銓福、李國松、羅振玉等遞藏。《佛遺教經》傳為東晉書聖王羲之書,楊氏海源閣舊藏本,系首次原色精印。《衡方碑》雖為清初拓本,但較之孫星衍、沈樹鏞遞藏的明拓本,拓工更精,存字更多,且經黃易、何紹基、李瑞清等碑學大家遞藏。十種選目品級極高,堪稱本本奪人耳目。
為確保《叢刊》出版的「還原度」,上海博物館在拍攝階段使用了8000萬像素的中畫幅相機拍攝。在印前調色階段,上海書畫出版社和印刷廠經過特別允許,多次反覆核對原帖比對。選紙上,採用了高克重進口藝術紙,印刷上,則採用全新高網線五色印刷技術。
這樣的「原汁原味」還體現在《叢刊》的整體呈現上,除了「原色原大」精印,還完整呈現了包括題跋、印鑑在內的全貌。此外還另附別冊,由上博專家撰文,詳盡解讀碑帖內容與版本,對碑帖正文、題跋及藏印進行了釋讀。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在沒有照相和複印技術的年代,碑帖拓本流傳稀少,成為收藏界不輕易示人的秘寶。近年來,作為收藏古代碑帖的重要館藏單位,上海博物館對館藏碑帖收藏的整理、研究、出版重新予以規劃和組織,冀望儘快向社會展示其整體面貌和獨特價值,也加快合理利用的步伐,讓這些民族瑰寶能為大眾所親近和分享。
上海書畫出版社曾因出版上博藏《淳化閣帖最善本》,樹立了當時國內碑帖出版的標杆。此次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碑帖珍本叢刊》選本經典,再樹碑帖出版的新標杆。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