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藝術 | 抽象繪畫,或藝術中的慣習——從陳耀明的抽象畫說起

2020-11-08 鳳凰藝術

陳耀明抽象畫

抽象藝術在中國生存需要藝術觀念與藝術表現的區域文化思考。因此中國抽象藝術既不是要靠向西方抽象藝術,也不是回歸傳統,而是在當代語境中進行創作。陳耀明通過抽象藝術創作,在更深層次上體現靜觀其視覺經驗與其對周圍世界認知的關係。

陳耀明在藝術探索中堅持東方化抽象藝術的形式探索和藝術概念表達,拓展上海抽象藝術的內涵與外延,強調一種「不依託於外在」的美,以直指本源的精神提升作品的品質。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撰稿人張鍾萄所寫的展評文章。

陳耀明運用現成品材料,踐行了一系列抽象畫實驗。這些實踐多少涉及抽象藝術本身的脈絡,不僅能反映當下中國的某些現實變遷,還能突顯藝術家在藝術與文化經驗中的心靈慣習。無論中西,抽象繪畫乃至抽象藝術都已有大量實踐。關於它的語言要素、技法更新,或是媒介演進的論述眾說紛紜。以不長不短的歷史來看,研究者們最成功的做法,可謂追尋「抽象化」衝動的動機。就方法而言,抽象化一種是化繁為簡的「減法」工作,它的目的,既被認為是尋求明晰性,也被視為是追求「確定性」。當人間萬物通過藝術家所造的「諸法皆空」的抽象之河,當「花花世界」歷經從線條到結構、由顏色至空間、以表現達觀念的減法之旅,藝術家所尋求和傳遞給世人的,除了意味著在純粹理智層面完成「奧卡姆剃刀」後的理性與科學原則之實,更預示著人類試圖在心理層面,撥開偶然性的迷霧,或是在滄海桑田的世事變遷中,追尋能賦予安全感的存在之根。這類論述不僅明晰,更歷史悠久,層出不窮。

陳耀明《明心見性198808》,材料:油畫,尺寸:100cm x 150cm

以中國的文化語境來看,從明晰的抽象,最終抵達概念,這更多屬於來自異域的思維模式。因而二十世紀初,從事抽象藝術的「決瀾社」畫會,在極具海派氣質的上海成立也就不足為奇。這在一定程度上錨定了陳耀明在中國抽象藝術中的地緣基因;另一方面,從藝術經歷來看,陳耀明曾在餘友涵的帶領下,探索西方藝術。不過,藝術與文化心靈中更具背景性的影響,或者潛在動因,卻來自一種被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稱為「慣習」(或「習性」Habitus)的東西。

無論陳耀明的畫面語言、形式結構,或進行抽象實驗的基本出發點,是否受到具有海派氣質的異域思維影響,抑或是他多年從事的設計藝術事業——要知道,即便在二十世紀的西方,抽象藝術或抽象衝動,也經由諸如構成主義影響到此後的設計藝術——但在物質材料的選擇和基本構成上,我們都可以在陳耀明這裡看到反映出中國文化的心靈慣習:藝術家選擇竹匾和帆布條做基底,並以抽象化融合。

陳耀明《明心見性200305》,材料為丙烯,尺寸:100cmx150cm

在西方語境中,二十世紀早期的抽象化衝動幾乎有一個共通點:逃離物質。甚至可以說,這種抽象衝動本身就是逃離物質的一種表現或結果:花花世界或印象之光,統統被抽象的化繁為簡法抽離為線條、結構,乃至將表現與觀念融為一體的純色(塊)。但在二十世紀中期的後起之秀那裡,抽象衝動非但不會逃離物質,還與之合一,憑它呈現。從前述心理層面來看,早期的抽象化衝動(或逃離),帶有強烈的現代工業社會印跡——他們試圖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通過藝術經驗尋求心靈的確實保障。於是乎,那種帶有普遍性與永恆性,充滿秩序感與精神性的抽象化便成為不二法門。至於後起之秀,他們生長於工業社會,不僅擁抱了造就工業社會的理性法則,更在藝術中呈現了這種理性法則的物質果實——工業材料。由此,我們看到這兩撥抽象衝動的悖論表現:粗糙而言,一者是為了抵抗工業化,通過抽象化尋求確定性,以至安身立命;一者是接納工業化,試圖在工業材料中通過抽象,來反抗純視覺與純觀念的抽象。

陳耀明《明心見性201306》材料:丙烯,尺寸:150cmx150cm

但在陳耀明這裡,抽象衝動既沒有化簡為純形式,或純觀念/色塊,也沒有完全靠物質材料本身來呈現:這裡不存在二者之間的對抗,那種在前文中表現為「悖論」的對抗,而是一種兼容並蓄。這恰巧是中國文化中最古老的智慧,甚至於,在陳耀明的實驗中,經歷了從竹匾,到更側重帆布條的轉變。這是材料由偏重自然屬性,向更多人工屬性的轉變。在陳耀明的有意意識中,儘管生活於俗世之中,但他並未通過步入大自然,來躲避城市文化的衝擊。相反,既非躲避,也不是湧入其中,而是以中國文化中濃鬱的泰然處之來面對它。所謂「所貴乎君子者能兼容並蓄,使才智者有以自見,而愚不肖者有以自全。」(方孝孺《復鄭好義書》)

或者以更古老的論述來看:「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老子《道德經》)變化是一種根本的事實,而「容」之根,正是王弼所謂的「無所不包」。

陳耀明《明心見性201606 》 材料 :丙烯、帆布條;尺寸:200x200cm

如果我們把西方那兩波抽象衝動中的差異,視為工業社會與後工業社會背景下的文化心理差異,那麼在陳耀明這裡,因為有在上海郊外更具前工業色彩的日常生活,以及在充滿發達工業氣息的市中心進行藝術活動,因而他不斷豐富自己在二者之間遊走的獨特經驗。它們被抽象為視覺表達:城市與自然、器物與藝術、西方與東方,如此等等,他不斷以圓融的心靈慣習,並蓄固化對立,曰容。

陳耀明《明心見性201012》,材料:竹匾、丙烯 ,尺寸:150cmx150cm

這種源自東方的文化慣習,並不是用來說明陳耀明在抽象實驗中關於畫面語言,及其構成要素本身的推進。比如相較於前人的抽象藝術,這些實驗是否更規則,繼而更具確定性;還是更隨意,繼而更具表現力;也不在於材料、母題或觀念上的激進革新。因為陳耀明並沒有沿著嚴格的抽象藝術進行革新,這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選擇。如果有意還可說是一種策略選擇,那麼無意,則是文化心靈的慣習自然養成。在材料選擇與抽象語言的構成上進行綜合的實驗,這是中國文化中的「和」,更是因為奠定應變之道的「易」。

陳耀明《明心見性201912》,材料:丙烯 帆布條,尺寸:150cmx150cm

與其說是在規模與產業門類上正日趨完善的工業化中國,激發了陳耀明更強烈地尋求確定性,或為了反抗隨工業化而來的破壞性後果的藝術意志——這兩種解釋都有強烈的西方色彩,不如說,這種應對之道紮根於文化與藝術傳統中的心靈慣習。陳耀明當然會受到在藝術規範之下的抽象衝動影響,這是一種社會歷史與實踐的建構。但他自身的衝動或理解,同樣也會導向社會建構中的再生產。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他的理解本身。

陳耀明《明心見性201209》 材料:丙烯 尺寸 尺寸:150cmx150cm

陳耀明的抽象實驗誕生在中國社會從工業化,到高度工業化(乃至後工業化)的階段,但這些實踐並沒有依照藝術史中的既有路徑演進。這既是因為歷史的路徑本就有差異,更因為藝術家自身的文化與藝術慣習。藉助陳耀明的抽象實驗,我們看到面對日日新的現代社會,他在抽象繪畫中所貫徹的藝術慣習。儘管他有意或無意地回溯了自己的文化脈絡與氛圍,卻也具有濃鬱的個人經驗:這既關乎生活與藝術感受,也關乎時代與敏感心智,卻又超越之。

關於藝術家

陳耀明,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

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獲得者

上海市藝術博覽會「高校藝術設計創新作品展」總監

中國藝術設計院校院長提名展委員

上海市大學生公益廣告大賽評委

關於作者

張鍾萄,哲學博士,關注倫理學、藝術哲學和城市研究,並從事藝術相關研究工作。

(鳳凰藝術 獨家報導 撰文/張鍾萄 責編/yyc)

鳳凰藝術

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藝術對話平臺

藝術|展覽|對話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xiaog@phoenixtv.com.cn。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相關焦點

  • 2015陳耀明作品展 暨《陳耀明抽象藝術》首發式
    視界藝術中心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上海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獲得者上海市藝術博覽會高校藝術設計展總監中國藝術設計院校院長提名展提名委員會委員●陳耀明抽象藝術或許是專業的緣故,陳耀明的抽象元素很簡單,就一個「點」, 恰似印刷放大鏡下的網點、電視屏幕上的像素,冷靜、秩序,在簡約與繁複中展開。
  • 抽象藝術?如何看懂抽象畫?
    抽象繪畫是泛指二十世紀想脫離模仿自然的繪畫風格而言,包含多種流派,並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它的形成是經過長期持續演進而來的。但無論其派別如何,其共同的特質都在於嘗試打破繪畫必須模仿自然的傳統觀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戰以後,由抽象觀念衍生的各種形式,成為二十世紀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藝術風格。而當代中國現代抽象藝術與當代中國抽象國畫的發展,主要是兩種情況。
  • 上海抽象藝術「集結」寧波美術館,「異形」呈現「抽象之都」
    、範鐘鳴、汪東東、王國安、王益輝 、吳軍、陸雲華、伊靈、胡偉達、蘇巖聲、馮信群、陳耀明、肖素紅、林依峰、倪衛華、吳剛 、吳晨榮、張泓、何偉、王遠、李磊、牛安、 張德群、呂嶸、丁設、趙玉龍、姜丹丹、吳笠帆、顧文輝、馬俊營。
  • 藝術人物|祁海平:抽象繪畫中的中國表情
    我認為黑白語言的豐富變化完全可以從物象中獨立出來,直接呈現精神的氣象。畫為心聲,只有去掉具象的因素,會更直接更單純地達到明心見性,不需要表現演奏者,而應該採取與音樂平行的方式,以繪畫的元素重新構成視覺的交響,才能成為真正的歌者。」 在他看來繪畫有兩種觀看的狀態:一種是在邊框之內欣賞的繪畫;另一種繪畫是開放的,與所處的空間結合起來,形成「場」的氛圍,觀眾可以在特定的空間中感受到精神的氣息。
  • 韓國抽象藝術:金煥基與單色畫
    「韓國抽象藝術:金煥基與單色畫」展覽現場韓國抽象藝術對亞州現代藝術有著重要意義,其中發軔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韓國單色畫運動在世界抽象繪畫史中單色畫運動與具體派、物派成為戰後亞州現代藝術進程中意義深遠的三大流派。上海寶龍美術館推出「韓國抽象藝術:金煥基與單色畫」,展出韓國現代抽象藝術開拓者金煥基晚期重要的抽象畫作,以及單色畫運動代表性人物丁昌燮、鄭相和、河鍾賢,權寧禹、李禹煥、樸棲甫從70年代至今各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展現一百餘件重要抽象繪畫作品和李禹煥創作的享譽國際的裝置藝術作品。
  • 抽象藝術大師肖恩·斯庫利來了,我們怎麼看懂抽象畫?
    展覽既是藝術家生涯的全面回顧和個人自傳,也為觀眾了解戰後西方繪畫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會。在展覽籌備期間,工作人員告訴信息時報記者,廣州觀眾對於具象作品的接受程度要高於抽象畫,在近年來為數不多的幾次抽象展中,展廳內的觀眾往往反饋說「看不懂」「圈圈塊塊怎麼就藝術了?」因此,配合這次展覽,廣東美術館還將舉辦多次相關講座和觀眾導覽活動。
  • 青年藝術家熊藝為談抽象畫和抽象藝術
    這是一件好事,說明中國在進步,正在與世界藝術軌道縮短距離。但是我今天給大家討論的是,抽象畫和抽象藝術是有區別的,是不同的。同樣都拿繪畫來說,抽象藝術肯定是抽象畫,但是抽象畫不一定的抽象藝術。對,掌握這些,的確可以畫出一幅好的抽象畫了,但是,這對我們所說的抽象藝術的研究又有哪些實質性的突破和進展呢。抽象畫更多的是傳承,但是抽象藝術則需要創新。熊藝為 作品示意圖熊藝為 絕句 2019 布面油畫 80X140CM畫抽象藝術比抽象畫難。
  • 抽象繪畫的出現,是繪畫藝術、幾何形建築的組合結構
    大家好,現在有不少高度工業化的國家,未形成抽象藝術的浪潮,即使在日本,抽象主義也遠不能壟斷畫壇,而且影響越來越小,那些堅持寫實、直致力於自己的民族風格的畫家,如平山鬱夫、東山魁夷等才為人爭相稱道。我們還可以發現,抽象繪畫的出現也不能歸結為裝飾藝術的因素湧進了繪畫藝術、歸結為幾何形建築、家具講求組合結構的美,而導致現代人審美趣味的改變,這種看法無法解釋正當現代工業更發展,建築家居等更講究幾何形狀和組合結構的時候,抽象繪畫反而衰落的原因。
  • 「抽象畫」何物,為何看不懂這「抽象藝術」?
    ▍德國藝術家保羅·克利(Paul Klee)帶來了抽象藝術作品,他曾說:「世界變得越可怕,藝術就變得越抽象。」這種抽象思維將自然面貌繪畫出一種抽象的世界觀,導致被人們不理解,不接受,但它依然存在,而無法被效仿。
  • @博雅藝術講——"色域繪畫"的抽象風格
    有一段著名的軼事講述說當藝術批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將諾蘭德和路易斯帶到她的工作室中時,這兩位藝術家因為其繪畫技藝而激動不已。他們三個最終與幾年之後出現的色面派運動聯繫了起來。
  • 抽象 | 王端廷:我們為什麼看不懂抽象藝術
    盛行於原始藝術中的直觀的自然主義,在古希臘藝術中變成了理性的寫實主義。古希臘藝術家根據數學規律賦予藝術作品以比例、大小、結構和節奏等要素。換句話說,他們通過這些要素來創作一切藝術作品,無論是抽象的廟宇,還是具象的人像。在古希臘人看來,一個整體的各個部分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係,而「美」就來源於比例的和諧。這種幾何學標準成為西方形式主義美學的基石。
  • 抽象藝術的中國精神
    100年前從歐洲開始的抽象主義繪畫中,熱抽象的代表畫家有:康定斯基、米羅、波洛克、德庫寧等,冷抽象代表畫家有蒙德裡安、馬列維奇、羅斯科(色域繪畫)等,裝置、行為和綜合材料畫家有杜尚、博伊斯、塔皮埃斯等。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們的作品和展覽先後進入中國,影響了一大批畫家。第一代抽象畫家們大都是美院出身,從模仿開始自學抽象。
  • 唐雙寧的抽象藝術之路
    近日,唐雙寧「陽關三疊·抽象繪畫漫遊」講座在金融街金融大講堂開講。講座中,唐雙寧向聽眾介紹了自己走上藝術之路的心理歷程,同時現場分享了9月25日在李可染畫院舉辦的 「陽關三疊——唐雙寧捐贈李可染畫院百幅作品展」的盛況。當時展覽吸引各界5000餘人參觀,甚至有海外藝術愛好者特意前來觀展,展覽一度被迫延期。
  • 王衍成抽象藝術作品
    在抽象繪畫終結處,中國藝術家發現了新的可能。通過將藝術與個人修行結合起來,一種具有明顯東方氣質的抽象繪畫悄然興起。
  • 鳳凰藝術 | 從主體分裂到共鳴的抽象——劉瑛個展《有物混成》
    「鳳凰藝術」作為致力於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全媒體平臺,始終關注著青年藝術生態的發育和成長。在繪畫中藝術家表現了一個被抽象性筆觸所撕裂的女性形象。在大塊飛揚的筆觸之間,畫家通過誇張的弧線突出了女性的胸部特徵;她的面部掛著瘋狂而嘲諷式的笑容;那輛自行車幾乎融入周遭,隱約可見,輪胎的弧度呼應著胸部線條。這是一幅掙扎於形象和非形象之間的現代主義抽象繪畫。其中狂放的抽象筆觸似乎正在和主體的女性形象鬥爭著,很多當時的批評家認為,繪畫表達了一種更加內在的原始衝突性。
  • 畫的「像」就不夠藝術嗎?抽象夠藝術,但抽象也是一種象
    畫的「像」就不夠藝術嗎?抽象是藝術,但抽象也是一種像 把畫畫這件事作為一門手藝來看待,最重要的技術是什麼 藝術發展過程中,畫的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藝術本身,畫家為了追求像,使用各種辦法來達成目的,有的畫家將紙張分成一塊一塊的,然後同比例的復刻畫面到紙上,這種畫法幾乎接近現在的工程製圖了。
  • 陳勝祥抽象繪畫:震撼人心的東方抽象之美
    作品的層次、和意象感是他的最為高明之處,在似有似無中游離,在虛實中相應而生。——《中國藝術大家》編委會主任劉陽抽象繪畫一直以來都是難以融入東方審美,但是陳勝祥先生的抽象作品卻是個例外。陳先生的作品不僅載體是中國傳統繪畫所用的宣紙、毛筆、水墨、水粉,在表現意境上更是展現一種傳統筆觸下的東方美。
  • 阿爾弗雷德·巴爾:立體派與抽象藝術
    半抽象與純抽象當用來形容藝術作品時,抽象一詞的歧義其實非常有用,因為它揭示了這個主題無法擺脫的模稜兩可和含混特性。也許牢記抽象的「動詞」含義和「名詞」含義將會幫助我們澄清這些問題。例如,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繪畫是由一個黑色和一個紅色正方形構成的。這幅畫對自然形式完全沒有任何的依賴。它的開端和它的最終形式都是純粹的抽象。
  • 抽象主題雕塑展現抽象藝術的美
    雙人輪滑銅雕,人物主題雕像,公園雕塑瓦西裡·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率先使用了這個詞語,他作於1910年的一張水彩畫被某些權威學者認定為第一件屬於完全意義上的抽象繪畫作品
  • 在抽象的世界中,享受藝術之美
    20世紀初期,抽象藝術主要是指表達自然世界的藝術,譬如立體主義和未來派藝術。很多人看到抽象畫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看不懂,然後就不想去了解親近它。其實要看懂抽象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這需要取決於我們用什麼眼光,什麼思路來看。 抽象繪畫和具象繪畫相比,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沒有標準答案,正可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需要用開放的心態去欣賞抽象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