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真的以肥為美嗎?讓我們從詩詞、藝術作品中深入探究

2020-12-05 歷史小酒吧

古代詩詞中對於美女的描述

不妨先看看唐代之前的古籍中對於美女的描述:

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中形容美女為 「前有樓闕軒轅,後有長嬌美人」,這也是成語「長嬌美人」的由來。漢朝時期採女入宮的標準是「漢法八月選女,必身長合度,長白即美德」三國時期,曹植在《洛神賦》中形容女主的美貌是「穠纖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即除了胖瘦、長短適度外,還要削肩、細腰,即不重「長」而更重纖細。這種說法也極具代表性,屬於古代對於女性形體的主流審美觀。那麼為什麼有唐朝時期「以胖為美」的說法?

不妨再看看唐代時期對於美女的描述:

元稹《鶯鶯傳》詩中稱鶯鶯「膚潤玉肌豐」蔣防《霍小玉傳》形容說小玉「姿質穠豔」《本事詩·事感第二》有「楊柳小蠻腰」和「櫻桃樊素口」劉希夷《搗衣篇》有「西北風來吹細腰」皇甫枚《三水小牘》中有「容止纖麗,若不勝綺羅」所以在唐朝詩人筆下,吟詠女性肥美的並不是很常見,不過倒是有關於楊貴妃體貌的描述。

宋人《楊太真外傳》則明確說貴妃三姐妹「豐碩修整」。杜甫《麗人行》描寫楊貴妃姐妹也說「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所以對於楊貴妃的描述實際上是說肥瘦適度,而並不是「肥胖」。

一些詩歌中的描述大體如此,但如果從留存至今的唐代尤其是後期的繪畫、壁畫、陶俑等藝術品看,又不得不承認,其中的貴婦仕女形象的確多穠麗豐肥者,多面似銀盆、身形豐碩。這是為何?

一方面,仕女畫及陶俑等藝術品有一定的寫實性,其所塑造的多是關中地區的宮廷、貴族婦女及侍女,雖然其形象不能代表關中的廣大婦女,但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社會的長期安定、物質生活的富足以及關中女性的體形特點,在富貴人群中確實造就了一批肥美人。

另一方面也說明,唐人的審美觀對於女子體態豐腴有所偏好,至少並不視之為醜,故而以色事人的女子們也就不會為「楚王好細腰」而餓飯,藝術家的寫實作品中自然多見肥美人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審美觀?

其一,是佛教的影響。眾所周知,佛教所塑造的賜福於人、代表福分的諸佛像、菩薩像等,無不圓潤豐滿。而唐代是佛教極盛時代,崇信者眾多,社會的審美取向必定會受到影響。

其二,可能還與唐人對於女性美的欣賞有關。唐詩多見讚美女子「粉胸」半露的詩句,如 「粉著蘭胸雪壓梅」、「胸前如雪臉如蓮」等等;顯而易見,瘦骨嶙峋的女子是不大適合這種審美情趣。

其三,豐滿而非瘦瘠的女性更適合生育。

正確的審美觀是什麼?

白居易《秦中吟·議婚》說「人間無正色,悅目即為姝」,總之好看就是美了,不用管胖瘦嘍!

相關焦點

  • 武則天真的很美嗎?一幅唐代的畫像,為我們解開謎題
    文|二壯   武則天真的很美嗎?一幅唐代的畫像,為我們解開謎題   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女性人物之一。但她在坐上龍椅之前,先是進了李世民的後宮,後來又與李治有所牽扯、歷經波折才接觸到權力頂峰的。
  • 於晨「又見大唐」談唐代繪畫中的女性美
    在遼寧省博物館「又見大唐」展現場,於晨在為大唐在文化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感到震撼的同時,特別關注唐代藝術特別是繪畫中所呈現的女性美在於晨看來,唐代繪畫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既是當時女性形象的真實寫照,也反映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面貌;唐代繪畫對女性形象的塑造,為女性美所確立的標準,符合那個時代的審美要求;唐代女性的生活格調,也彰顯了唐人的文化自信。
  • 以碩為美,才是唐代女性的審美觀:唐朝前後期女性審美習俗的演變
    如果您留意觀察唐代繪畫、雕塑、陶俑及各類藝術作品所表現的女性形象,那您一定會得出唐朝女性「豐肥濃麗」的印象。人們普遍認為,唐人的女性審美觀一改魏晉時的尚纖瘦,變為健康豐腴,這也就是後世人們常說的「唐人以胖為美」的女性審美觀。「豐肥濃麗」即豐滿、肥碩、濃豔、亮麗,是一種穿著袒露、自信張揚的表情姿態。
  • 淺談藝術作品中的女性美和現實生活中的女性美的異同
    女性美是藝術創作的永恆主題。千百年來,無數藝術作品以女性為題材,創作了大量表現女性美的藝術形象。藝術作品中的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態,千嬌百媚,千變萬化,千差萬別,美輪美奐,美不勝言。但即便是神話傳說中的女神,無一不是以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形象為原型創作出來的。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作品中的女性美是對現實生活中女性美的藝術再現。
  • 大唐女性真是「以胖為美」嗎?看看楊玉環真實體重,這才是美女
    大唐女性真是「以胖為美」嗎?看看楊玉環真實體重,這才是美女這些年,幾乎是網紅臉的時代,大家推崇喜歡的模樣,無一不是瓜子臉雙眼皮、高鼻梁櫻桃嘴,千篇一律,不知是時代的變化,還是人們的審美觀已經到了疲勞期。
  • 唐代評判美女真的是以胖為美嗎,只是楊貴妃恰好符合了所有標準
    我們的身邊都有這樣的女性朋友,她們總是控制不了對美食的欲望,烤肉涮鍋甜品麻辣燙關東煮等等,在這些女性朋友享盡美食的美妙之後,體重也是在不斷的上漲,於是這些女性就說,在唐朝胖胖的女性才是最美的,胖點怎麼了?胖點也是非常美麗的,這也成了她們放縱食慾的藉口。
  • 唐代仕女畫的藝術風格
    而到了唐代,審美傾向有了重大變化,無論是從現存的仕女畫,還是從宗教壁畫、陵墓唐俑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唐人所尚,以豐肌為美」的審美傾向。初唐的仕女畫風格深受張僧繇所創「張家樣」的影響,我們從陝西乾陵張懷太子李賢墓壁畫《狩獵出行圖》、《宮苑仕女圖》中的仕女形象和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壁畫《宮女圖》中已經能夠看到體態豐滿、白肌闊面、高髻濃眉的仕女形象。這種審美傾向在張萱的仕女畫中已經成熟和完備。  張萱的仕女畫《搗練圖》、《虢國夫人遊春圖》等堪稱唐代仕女畫作品中的傑作。
  • 唐朝人眼中美麗的女性是什麼樣?唐代女性的妝飾與審美
    長—身材修長,白―皮膚白皙,美―容貌姣好。中國古代的美人標準主要是這麼幾條,唐朝人並不例外。其它如「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一類唐人在詩詞、著述中反覆歌詠的小口、細腰、素手、纖足等等秀麗、纖巧的美女形象,也大體與各代類似。但是,唐朝的女性美又有它的特色。
  • 唐代女性內衣——訶子是什麼?還有一個名字是「合歡襴裙」
    清朝蔡東藩《唐史演義》中也有:「……遂作出一個訶子來,籠罩胸前。宮中未悉深情,反以為未肯露乳,多半效仿。」的描述,《隋唐遺史》《資治通鑑》也有相關記載。都印證了訶子的產生與普及。訶子興起與唐代的社會背景以及當時女性對內衣的需求密切相關。 先,在「以豐腴為美」的唐代審美文化背景影響之下,女性體型日益豐滿,女裝向著肥大款式逐漸過渡。
  • 探究張大千的繪畫藝術,不愧為大師!
    張大千是20世紀最著名的書畫大家之一,集文人畫、宮廷畫、作家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和許多名畫家一樣,張大千也經歷了師古、師自然、師心這個漸進過程,但張大千繪畫天地的構成及特色更值得我們學習和探究。
  • 「女性形象第一次變成非說教性的美的偶像」 ——巫鴻談唐代「女性...
    濫觴於東周的女性題材繪畫發展至唐以前,在中國藝術中已佔有極為顯著的地位,其內容的複雜性與形式的多樣性遠超後代的仕女圖。然而,自宋代之後,文人畫、山水畫地位上升,女性繪畫陷入「仕女畫」和「美人畫」的狹隘定義中,逐漸縮小為人物畫中的次級畫科,為主流繪畫所輕視。
  • 從《唐代仕女》雕塑看唐朝時期藝術審美特性
    在《歷代帝王圖》和《步輦圖》中的侍女還是「以瘦為美」,仕女們個個身材高挑,且五官精巧玲瓏,這中藝術風格與唐朝時期的「以胖為美」風格相差甚遠。但在《唐代仕女》雕塑的色彩運用中,就有了明顯的變化,仕女的著裝和容顏更為豔麗華貴,已經體現出唐代仕女雕塑轉型特徵。
  • 人體油畫是一種藝術之美,畫中女性人體,栩栩如生,如花似玉
    人體油畫藝術,是人物油畫的一種,專指描繪人體的形象油畫。 畫家對不同人體油畫有著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在不同的繪畫作品中,會表達出迥異的藝術風格,或者是猶如大唐樂舞中的超脫之美,亦或是那鮮明現代人體繪畫的形態之美,還有就是那佛像式的不悲不喜的悲憫姿態,在畫家的筆下,這些都能夠被很細膩自然的表現出來,不似刻意的表現,更像是渾然天成的內在流露。
  • 為何中國古代唐朝人,以肥為美?而宋代人卻是以瘦為標準身材?
    眾所周知,在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中,我們的歷史久遠,其農耕文化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國最為繁榮的盛世為唐朝,則接下來是宋朝。大多數人都知道,在中國古代盛世唐朝人都以肥美為標準。當然這這裡我們需要為唐朝人申辯一下,其實在他們的眼中,肥美這個詞應是指豐滿圓潤,是全身身材均勻前凸後翹的一種體態美學,混然天成的比例恰當好處。並不是我們現代的那種脂肪過剩毫無美感的肥胖症。好了!回到正題,為什麼唐朝會以肥為美來作為時代的審美標準呢?在弄清楚之前,我們先補充一點小知識。其實初唐開國時,我們的先祖還是以瘦為美,直到唐朝皇帝唐玄宗的統治之下,實行開元之治後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上。
  • 樂舞對唐代書法的影響——以劍器舞對草書的影響為例
    在吸收樂舞文化的基礎上,唐代的書法有了極大地發展,以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成為了中國古代書法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草書發展的鼎盛時期。盛唐時期的書法蒼勁有力、氣勢恢宏、形式多樣,極大地推動了唐代書法的發展,是唐代藝術文化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為我國的書法發展史中增添了光輝的篇章。
  • 唐代女性內衣「合歡襴裙」是何物?和今天的抹胸有什麼區別?
    藝術作品中的訶子 唐代女性注重修飾自己,常在上身著裝中加一件半臂。宋代高丞在《事物紀原》中說「隋大業中,內官多服半臂,除卻長袖也。」半臂實則短袖上衣,是一種由宮廷開始傳播普及的服飾,有對襟、套頭、翻領以及無領等多種款式,身子的長度及至腰節,用小帶子繫於胸部位置。
  • 「女性形象第一次變成非說教性的美的偶像」——巫鴻談唐代「女性空間」與女性形象再現
    我們可以用墓葬來反觀一下唐代的繪畫,比如張萱、周昉的作品,可以看到當時出現了以女性為題材的一種很強勢的藝術門類,在唐代很受推崇。這種女性主題繪畫在宋代以後被降級了,因為男性士大夫的山水畫、文人畫逐漸佔據了絕對統治地位,女性繪畫或者女性題材繪畫就被放在較低甚至很低的位置。
  • 三八婦女節,這些關於「女性之美」的古典詩詞,你都知道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10句關於「女性之美」的古典詩詞,帶大家走進唯美的詩詞世界,感受古人讚美女性的意境,每一句都非常唯美動人,大家看看自己都知道幾句?三八婦女節是屬於女人的節日,這一天很多人都會向自己的愛人或者母親送上祝福,女性朋友也喜歡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一些感悟。
  • 唐代女子一直以胖為美?這可能是個美麗的誤會
    唐代女子是否一直以胖為美? 唐代女性穿著特點:保守還是開放? 就穿著打扮而言,唐代女子的確別具一格,尤其胡服、胡妝流行的時候,只要願意,可以瞬間變成唐代長安城裡最酷的小妞。 唐代初期,女性日常服飾風尚大致是短衣長裙,繼承了襦裙式樣。
  • 在深入探究中體驗思維方法
    ■聚焦深度學習·小學數學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是以數學學科的核心內容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整體分析與理解相關內容本質,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特定內容的狀況,提煉深度探究的目標與主題,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衝突,組織學生有效參與,促進學生深度思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