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碩為美,才是唐代女性的審美觀:唐朝前後期女性審美習俗的演變

2020-12-12 笑語千年

如果您留意觀察唐代繪畫、雕塑、陶俑及各類藝術作品所表現的女性形象,那您一定會得出唐朝女性「豐肥濃麗」的印象。人們普遍認為,唐人的女性審美觀一改魏晉時的尚纖瘦,變為健康豐腴,這也就是後世人們常說的「唐人以胖為美」的女性審美觀。

「豐肥濃麗」即豐滿、肥碩、濃豔、亮麗,是一種穿著袒露、自信張揚的表情姿態。武則天正是憑著寬額頭、豐臉頰、圓渾而重疊的頸部及富態形象贏得了「媚娘」的稱號,為她進一步接近權力中心奠定了基礎。楊玉環更是家喻戶曉、流傳千古的胖美人典範。

初唐:紅妝束素腰

初唐時的女性並不是「以胖為美」的,當時的唐朝女性以壯碩、長白為美。所謂壯碩,是指身材豐滿勻稱。因唐人服裝寬大,故壯碩與肥胖者在外型有些相近,容易誤解,但畢竟本質不同。所謂長、白就是個頭較高、皮膚白皙,這點與之前的南朝女性並沒有多大不同。

我們知道,魏晉時期的女性,大多是以纖瘦為美。從「體輕腰弱」的趙飛燕,到南朝「抱月飄煙一尺腰」的張靜婉,纖瘦始終是女性審美發展的主流標準,纖細的審美觀更為大家所普遍接受。

初唐時期也是秉承前代遺風,女子以腰肢纖細為美。初唐詩人劉希夷在《春女行》中寫道:「纖腰弄明月「可以看出,以纖瘦為美是唐初從南朝漢族傳來的女性審美習俗。但是這種審美習俗與皇室支持的北方胡風相遇後,逐漸發生了變化。

由於李唐王室擁有部分胡人血統,唐朝的都城也是定都於胡風盛行的關中,統治者又不斷的倡導胡人的審美習俗,因此以壯碩為美的胡風漸成女性審美觀的主流。唐高祖之母獨孤氏、太宗之母為竇氏皆是鮮卑人,鮮卑族是一個遊牧民族,善於騎馬、射箭,他們的女性也從事生產勞動,騎馬涉獵的生活需要強健的體魄;再加上他們希望牲畜肥壯,故以肥大為美。

唐代社會風氣開放,對女子的禁錮和約束也比較少,特別是貴族女性外出活動較多,常參加騎射一類的活動,因而體質健壯,身姿英挺。自古以來,統治階級的審美嗜好很容易為全社會所認同,再加上唐朝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力強盛,社會產品極大富足,所以體態豐腴的女性居多。

唐初女性體態由尚纖瘦轉而為尚豐腴,這種審美觀念所體現的是一種力量型的、開放兼容的文化視野,是時代風貌的一種透射。

盛唐:膚潤玉肌豐

先秦時期北方漢族更喜歡女性以壯碩為美,是因為北方人重視實用,希望男女都有壯碩、高健的體魄,有能力去從事各種生產。特別是女子長得壯碩、高挑,更有益於生育,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在這種思想下,《唐風》才會用「彼其之子,碩大無朋」去讚美女性。

經過幾代帝王的勵精圖治,大唐迎來了她的高光時刻」開元盛世「。此時的大唐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整個社會表現出了蓬勃向上的生機和活力。

審美情趣最能體現一個時代文化的精神特徵。豐腴富麗、雍容華貴的女性審美觀,最符合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自然也就成為這一時期女性所極力追求的時尚。

杜甫曾在長安郊外遇到過楊貴妃出巡,因而寫下了《麗人行》,對所見的楊貴妃姐妹進行了細緻的描寫:「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杜先生說楊貴妃」豔麗豐滿、肥瘦適度「,身材勻稱、不胖不瘦。唐代的「身材勻稱」並不是肥胖,而是壯碩。

對楊貴妃描寫著墨最多的是白居易。《長恨歌》形容楊貴妃的皮膚用了「溫泉水滑洗凝脂」七個字,透過「豐豔」、「凝脂」這些詞,我們仿佛看到楊貴妃豐腴的影子。《楊太真外傳》記載:「貴妃有姊三人,皆豐碩修整,工於謔浪,巧會旨趣。」可見不僅楊貴妃體態豐碩,她的三個姐姐也都是「豐碩修整」的美人。

豐滿和圓臉是盛唐美人的標誌,「肌豐體肥」符合盛唐人的審美時尚,將那個時期的審美情趣體現得淋漓盡致。

中晚唐:腰細偏能舞柘枝

審美文化終究要受到社會生活的影響和制約。安史之亂爆發後,國讎家難使漢族文人對胡風逐漸持批判態度,當時的人們對胡人胡風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安祿山這個胡人發動的安史之亂歷經8年之久,使唐朝由盛轉衰,唐朝為儘快平定安史之亂,不得不借用回紇、吐蕃等胡人的力量,但這些胡人趁機奪取河西、隴右之地,使唐政府失去廣大的西域。

中唐以後,眾多文人把唐王室重用胡人和倡導胡風當作動亂主要根源之一,要求尊王攘夷。具體到審美上,要求恢復華夏正統。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纖瘦輕盈又逐漸取代了豐肥麗,成為流行時尚。

中唐女性體態以『纖瘦「呈現出了這一特定時期的特點。但是這種纖瘦不同於六朝的纖瘦羸弱,而是瘦勁輕盈,是」縹緲兮翔風,婉轉兮遊龍將騰躍之激電,赴迅疾之驚雷。「

中唐女性喜愛跳一種名為」柘枝舞「的健舞,這種舞蹈動作矯捷,節奏明快,對體力要求很高,非瘦勁輕盈者很難完成。白居易有位心愛的舞妓名叫小蠻,尤其擅長」柘枝舞「,白居易為她寫下」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的詩句,可見」腰身如柳枝」的纖瘦女性在中唐極受歡迎。

中唐女性以纖瘦輕盈為美,也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水平有關。開元盛世時,「小邑猶藏萬家室」;而中唐社會動蕩不安,藩鎮割據,外族入侵,戰亂頻仍。為了躲避兵災,人們經常遷徙逃難,這就要求逃難者必須在衣食無著的情況下,還能動作敏捷,行動迅速,這顯然是胖子很難完成的任務。

中唐時期兵役繁重,許多男子被徵召服役,大量而繁重的生產勞動落在女性肩膀上,也造成了女性纖瘦體態。這些現實促進了纖瘦輕盈的女性審美觀的形成,而這種審美觀反過來又促使女性刻意追求這種美。

為什麼唐朝女性給人的印象是胖子

如上文所說,初盛唐時期,政治穩定,物質豐富,國力強盛,唐朝統治者又大力提倡胡風,使得大批婦女走出閨房,積極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和從前女性不曾參與的體育運動。基於對傳統生殖崇拜的影響,胡風審美觀認為身體高壯的女子生育能力強,使這種審美傾向逐漸蔓延開來,促進了貴族女性以壯碩而非肥胖為美習俗的形成。

唐代女性是以胖為美的觀點,大多是唐代繪畫等藝術品給人的錯覺。唐代流傳至今的許多藝術品上的女性形象,除了壯碩外,看上去也給人帶來一些肥胖的錯覺。這是因為唐代繪畫和陶俑,絕大多數以北方中年貴族女性作為模特的。

這些北方中年貴族女性,大多是圓臉或方臉,這種臉型能給人帶來稍胖的感覺。如果對比唐代江南地區女性的繪畫,可以發現,南方地區的女性身段要苗條優美得多。有人問過唐仕女畫代表人物周昉,為何所畫仕女者很少時,周昉回答說「關中婦人纖弱者為少」,這也證明了當時長安宮廷畫師們創作時,多是以北方的貴族婦女而非南方女性作為模特的。

唐代女性獨特服飾也很容易讓人產生』胖「的錯覺。唐代婦女的長裙高束至腰帶於腋下,遮掩了女子的細腰與身材曲線,使女性顯得肥胖。特別是那些唐三彩仕女俑,都是穿著遮腰肥大的服裝,加上冥器本身有藝術誇張,有意把唐三彩女性塑造得偏胖,以體現墓主人生活的富足。

唐代女性普遍的審美特徵

不管是初唐、中唐還是晚唐,有些審美特徵還是固定的、通用的。如果你想在唐朝當一名永久的美女,還是有辦法的。

唐代女性以盤發為主,手法花樣繁多。從髮型的結構上來講,有發作環形中空的;髻是實心,鬟是空心的髮髻;配合、髮髻存在,有直、圓、薄、厚等形狀的髮鬢等等。發鬟從造型上講,有高鬟、圓鬟、低鬟、雙鬟、同心鬟、垂鬟;髮髻有高髻、低髻、鳳髻、螺髻、側髻、囚髻、反綰髻、椎髻等等。

發鬟適用於青少年女性,髮髻適用於年長女性;雙鬟雙髻適用於少女。根據妝容特點,還可以選擇不同的髮髻:有以雙鬢抱面,發頂髻如椎形的朝天髻;有將鮮花插在髮髻上作裝飾的花髻;有以珠寶、金銀釵等為裝飾的寶髻;還有類似鳥在飛翔的飛髻、以蓬鬆髮髻遮蓋前額的拔叢髻等等,數不勝數。

唐代女性喜歡在前額眉間貼花鈿(也叫貼花子),圖案多為花、葉、鳥、蟲等,色彩鮮豔,以梅花形最為多見。面部塗胭脂,以紅色、黃色為主,色彩濃豔或淡雅,面頰點面靨。眉毛流行將眉毛剃掉,在原眉上方畫短而粗的臥蠶眉,呈倒八字形,刻畫在豐滿的面頰上,再梳上高聳蓬鬆的誇張髮型,別具一格。再配上紅紅的臉頰,妝面具有很強的程式性和裝飾性。

唐代女性上身喜歡著襖衫,下身穿長裙,面料以紗為主,具有輕、薄、透三大特點。她們流行帶刺繡的服裝,喜歡鮮豔的長裙、紅裙,愛在肩背上披著類似絲巾的薄紗,或者直接女扮男裝,穿著男子裝束,像男人一樣狩獵春遊。

唐朝崇尚的「豐肥濃麗、熱烈放姿」絕不單純指女性體態上的肥瘦、穿著上的遮露與否。這種審美取向是一種全方位的審美理念,所體現的是一種力量型的、開放兼容的文化視野。唐人喜愛的牡丹是高貴豐滿的;唐人塑造的駿馬形象也都是滿臀圓的;唐代影響最大的顏體書法更是肥碩、莊嚴而渾厚的。

我們把視野放得更開闊一些,就會發現,唐都長安城是世界最大的,馬路是最寬闊的,宮殿是最高大宏偉的。這一切體現了一個民族進入高度成熟、處於生命力最旺盛階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氣和高度自信。唐人崇尚並醉心的這種氣魄、力量和張揚的美,傳遞給我們的是一種撲面而來的時代氣息——熱烈放姿、開拓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

相關焦點

  • 唐朝人眼中美麗的女性是什麼樣?唐代女性的妝飾與審美
    唐朝人眼中美麗的女性是什麼樣的呢?《唐語林》記載唐玄宗給太子選妃時,曾明確提出要挑選「長潔白」的女子;《本事詩》記載寧王李憲看中鄰居賣餅者之妻,是因為她「纖白明媚」。這些大概基本上反映了唐朝人的審美觀。它符合中國古代對女性美的一般要求標準,那就是:長、白、美。
  • 唐代「以胖為美」,這種審美觀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呢?
    中國自古以來對於女性的審美一直以瘦為美,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等。但是唐朝時,這個我國封建時期的巔峰時代,卻有一股與之前及以後截然不同的審美風潮,即「以胖為美」的審美觀。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審美觀的突然轉變?為何之後又變成了「以瘦為美」?
  • 唐代女性真的以肥為美嗎?讓我們從詩詞、藝術作品中深入探究
    古代詩詞中對於美女的描述不妨先看看唐代之前的古籍中對於美女的描述: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中形容美女為 「前有樓闕軒轅,後有長嬌美人」,這也是成語「長嬌美人」的由來。這種說法也極具代表性,屬於古代對於女性形體的主流審美觀。那麼為什麼有唐朝時期「以胖為美」的說法?
  • 唐朝的衣服是什麼樣子?漫談唐代女子髮型髮飾的演變
    在朝鮮半島統一的新羅時期,唐朝對婦女的服飾和髮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的繪畫材料比新羅石刻豐富,並且古籍記錄也非常詳盡。如果您以不同的方向進行梳理和比較,則可以闡明在這個歷史時期女性髮型和髮飾的繼承與演變以及它們在多種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
  • 宋代繪畫中的女性形象:仕女的化身,畫家眼中的完美女性
    引言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城市居民人口擴大,生活內容的豐富提高了宋人的審美觀。通過考察中國女性繪畫形象的發展和演變,可以看出宋代繪畫的內容非常廣泛。其中,不僅有貴族婦女,而且還有大量平民婦女。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城市居民群體擴大,市民階層逐漸興起,市民文化也興起。
  • 從《唐代仕女》雕塑看唐朝時期藝術審美特性
    而仕女雕塑的造型充分表現出唐代人獨特的藝術審美特性。《唐代仕女》不但反映出唐代的社會風貌,也突出時代精神,更是展現了藝術家的高超技巧和創新精神。藝術家在創作仕女雕塑時將女性的內心世界和實際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手法擺脫前朝「輔助政治、灌輸禮教」題材的限制,讓仕女雕塑形神兼備。
  • 從「五短身材」,看《金瓶梅》裡的女性審美觀!
    無可厚非,每個朝代,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審美觀。大家眾所周知的唐朝,女性就是以肥胖,圓潤為美。比如楊玉環就是個小胖嘟嘟型的美人兒,集「三千寵愛在一身」,令唐玄宗「從此君王不早朝。」 再比如說,我們當今,對女性的審美觀素以「苗條,高挑,大長腿,身材凹凸有致,曲線美」等。所以才有了各種減肥,瘦身,甚至有的女性為了保持身材,不吃飯,絕食,把自己給活活的餓死。
  • 令人費解的習俗,為什麼古代日本女性以「染黑齒」為美?
    現代人和古人的審美是有一些差異的,這一點 也都能理解,不過,即便如此,古人有些特殊的審美仍然令現代人很費解,以日本為例吧,日本因為經濟比較發達,所以也算走在東亞流行前線的一個國家,比較潮,但是古代的日本人卻有這麼一套很怪異的審美觀,這個審美觀東亞的中國和朝鮮可絕對不敢恭維,就是:女子以染黑齒為美。啥意思?就是,女子把自己牙齒染成黑色是美麗的體現。
  • 令人費解的習俗,為什麼古代日本女性以「染黑齒」為美?
    現代人和古人的審美是有一些差異的,這一點 也都能理解,不過,即便如此,古人有些特殊的審美仍然令現代人很費解,以日本為例吧,日本因為經濟比較發達,所以也算走在東亞流行前線的一個國家,比較潮,但是古代的日本人卻有這麼一套很怪異的審美觀,這個審美觀東亞的中國和朝鮮可絕對不敢恭維,就是:女子以染黑齒為美
  • 臺北故宮年度大展《她》:古代女性創作者、審美觀的演變
    臺北故宮年度大展《她》以女性為題,呈現多件國寶級作品,已於10/6開展!《她——女性形象與才藝》透過各朝代的皇后妃子肖像,呈現女性形象、審美觀的轉變,同時也展出女性創作者的書法、繪畫及緙繡成就;透過策展人的耙梳,「她」,不再是被歷史掩沒的模糊身影,而是面貌多元、風格各具的精採生命。「她」是誰?「女子以弱為美」、「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說法,反映出中國古代女性所處的環境。
  • 社會環境影響唐朝審美「畫風」,雄健勇猛是如何變成豐腴肥美?
    ,無論男女皆以豐腴健壯為目標,以此為美。身為「天可汗」的唐太宗也是對胡風持開放態度,所以胡人審美觀念也逐漸滲入到人們心中。3、唐朝後期逐漸回歸傳統的瘦弱纖細審美天寶十四年的安史之亂是改變唐審美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
  • 大唐女性真是「以胖為美」嗎?看看楊玉環真實體重,這才是美女
    大唐女性真是「以胖為美」嗎?看看楊玉環真實體重,這才是美女這些年,幾乎是網紅臉的時代,大家推崇喜歡的模樣,無一不是瓜子臉雙眼皮、高鼻梁櫻桃嘴,千篇一律,不知是時代的變化,還是人們的審美觀已經到了疲勞期。
  • 唐代以胖為美呢!解讀其時代文化內涵
    一、唐代的以胖為美其實,唐代「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在反映唐代歷史的影視作品中都有體現,其中,尤以楊貴妃的影視形象最為著名。而《唐明皇》中林芳兵飾演的楊貴妃形象深入人心。國家文明的高度發展,呈現出異彩紛呈的文化氣象,其中「以胖為美」的獨特審美觀成為唐朝獨有的文化標識。只是「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念有一個變化過程,初唐以瘦為美,至盛唐時則以胖為美,中晚唐時又回溯到以瘦為美的審美狀態。
  • 「中外融合,胡漢雜糅」——淺談唐代女性服飾特點及演變過程
    至後期由於技術水平的進以及安史之亂後去胡化思想的影響,衣服條紋越來越窄,最後在盛唐時為其他樣式的女裙所取代。(二)、盛唐女服風格多樣唐朝在經歷了貞觀之治以後,國家財力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人們生活變得富裕,基本的生活條件大都得到滿足,在此背景之下,奢侈之風日盛,肥美寬大漸漸成為潮流,女性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服飾時尚,出現了多姿多彩的女性服飾文化。
  • 從以胖為美到以瘦為美,經歷了哪些沿革?談談宋代女性的減肥妙招
    3.傳統思想、健康之美據史料記載,唐朝皇族有著鮮卑族的血統,古老的鮮卑族屬於草原遊牧民族。草原上放蕩不羈的生活,讓他們的性情變得比較開放和豁達,在審美上也有獨特的見解,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需要有健碩的體魄,所以後來就有了「以胖為美」之說。
  • 透過《簪花仕女圖》,看中晚唐「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一、中晚唐時期審美風格變遷的體現和象徵意義仕女畫在古代其實並不只是簡單表現女性生活來滿足唐朝民眾審美需求需要的,它更偏向於文學敘事性。要是用我們現在"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觀點來看,《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絕算不上是頂美的。
  • 《唐宮仕女圖》:民族融合下由簡樸到豐腴,唐代女性服飾演變之路
    初唐前期的衫(糯、襖),仍是緊身、圓領衫糯的開口,出現了各種形式的袒領,圓領以桃、窄袖,後期又有所改進,加大了心領為主,更能夠體現女性胸部的曲線美。裙在古代稱為「裳」,男女皆可穿,傳至隋唐時期,裙已經轉變為女性的專用。
  • 在唐代的人的審美當中,到底什麼樣的身材才能算是美女呢
    一、唐朝審美是有變化的說到唐朝,就會有很多女孩子羨慕當時以胖為美的制度,這樣我們就不用辛辛苦苦的減肥了。而說到以胖為美呢,就不得不提當時非常出名的楊貴妃了。首先要更正一個思想,那就是在唐代的時候,其實從來都沒有以胖為美過。
  • 服飾文化:窄袖窄襦到女扮男裝,聊一聊唐朝女性服裝的演變
    唐朝和胡人有直接的關係,而唐朝的整體服飾的發展及其演變都是根據胡人的衣服(簡稱:胡服),同時再結合市場女性的消費等統一演變的。話不多說,我們以唐朝女性的服裝作為論述的要點,來深度介紹唐朝服裝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 服飾文化:窄袖窄襦到女扮男裝,聊一聊唐朝女性服裝的演變
    唐朝和胡人有直接的關係,而唐朝的整體服飾的發展及其演變都是根據胡人的衣服(簡稱:胡服),同時再結合市場女性的消費等統一演變的。話不多說,我們以唐朝女性的服裝作為論述的要點,來深度介紹唐朝服裝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