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對於女性的審美一直以瘦為美,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等。但是唐朝時,這個我國封建時期的巔峰時代,卻有一股與之前及以後截然不同的審美風潮,即「以胖為美」的審美觀。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審美觀的突然轉變?為何之後又變成了「以瘦為美」?
一、唐代各個時期審美觀的演變
1、初唐時期:「以瘦為美」和「胖美人」開始出現
唐承繼於隋,上接魏晉南北朝,這一階段的審美主要以「魏晉遺風」為主。當時世家大族尤其是關隴世祖勢力猶然龐大,隋楊與李唐也是出自關隴集團。因為關隴集團控制了政權也使得當時的社會風氣以關隴為主,而關隴主要繼承了魏晉的風尚。魏晉時崇尚女性的「纖細化」,導致連對於男子外貌的評價標準都以「風神秀逸,身體羸弱」、「飄如遊雲,矯若驚龍」為主。初唐時期對於女子的審美觀自然承襲了「以瘦為美」的風格。
魏晉仕女圖
初唐時有大量詩句的描寫了「以瘦為美」的審美觀仍在流行。「纖腰弄明月」、「纖腰向軻前」、「願作輕羅著細腰」、「抱月飄煙一尺腰」等,無不是以細腰作為女性體態美的表現特徵。而這一階段的繪畫、陶俑、雕像等表現的女性形象也是以「嫋嫋婷婷、儀態萬千、纖腰細面」的特徵出現。都可以看出在當時仍是以瘦為美的審美觀作為主流被普羅大眾所接受。
但這一時期「以胖為美」的審美觀也已經開始出現。作為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的出現就代表了當時已經有權貴開始「以胖為美」了。《舊唐書》中記載:「公主豐碩,方額廣頤,多權略,太后以為類己」。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武則天和太平公主都是有別於傳統「纖細」女子形象的「豐腴」型美女,「豐碩」、「方額廣頤」都是描述她們面部豐滿且額頭寬闊、下巴肥沃。而武則天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被選入宮中又能得到唐高宗的喜愛而得到掌握大權的地位,甚至還被評為「嫵媚」、「貌美」,足可以看出當時已經開始有「以胖為美」的審美並開始流行,至少在武則天稱帝時已經出現了許多「胖美人」了。
創作於武則天正式掌權的次年的《紅衣舞女圖》和之後幾年的李晦壁畫中的侍女都是以「胖美人」的形象出現,不僅面部豐滿、體態肥腴,而且「姿態風儀使人雅不能恃」,有一種獨特的、有別於之前的風情。這些都可以佐證在初唐至少在武則天出現時已經有「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出現並開始流行。
武則天畫像
2、盛唐時期:「以胖為美」成為主流
盛唐時期是唐王朝乃至整個封建時代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無論是經濟的繁榮、對外貿易的頻繁、社會風氣的包容還是軍事、政治的強大都是無與倫比的。人們的審美觀在這一時期也是多方面發展,所謂「環肥燕瘦各有千秋」,「以胖為美」的審美觀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
以楊貴妃作為其中最為突出的代表。《資治通鑑》記載楊貴妃:「素有肉體,資質豐豔」、《長恨歌》寫道:「溫泉水滑洗凝脂」、《開元天寶遺事》有「貴妃素有肉」的記錄,無不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體態豐饒、儀態萬千、膚白豐滿、嫵媚喜人的形象。另外據記載楊貴妃身高五尺三寸,體重四鈞又二十四,換算為今天的單位就是身高一米六三、體重一百三十斤,可見確實是一個微胖的美女形象。
楊貴妃的得寵可以看出當時審美觀的轉變,皇室挑選美女的而標準也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而「以胖為美」;反之,作為最高領導人唐玄宗喜愛胖美人又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審美,大家更加喜愛胖美人,使得「以胖為美」更加風行。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形成了盛唐特有的、有別於其他時期的「以胖為美」的審美觀浪潮。
虢國夫人出遊圖
這一時期的繪畫、陶俑等作品如《虢國夫人出遊圖》、《搗練圖》、李憲墓壁畫、女仕俑等都展現了許多形形色色的胖美人。她們或颯爽英姿、或風姿綽約,無不體現出受「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影響所展示出的各種類型的美女形象。
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中用直觀視覺的描述手法展現了:「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枝穠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也描寫了因為唐玄宗喜愛楊貴妃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可見當時的主體審美觀和整個社會的審美風潮都被「胖美人」所吸引,否則李白不會描寫出宛如仙子的胖美人,白居易也不會認為天下的父母都以能生出楊貴妃一樣的胖美人為榮了。
3、中唐、晚唐時期:瘦美人再次得寵
「安史之亂」打破了盛唐的繁華世界,也打破了「以胖為美」的流行浪潮。從爆發「安史之亂」起,以楊貴妃在馬嵬坡被處死為標誌,「以胖為美」的審美觀被扭轉,又回到以瘦為美的時代。
洛神賦圖
無論是中唐詩人詩句中的「未知歌舞能多少,虛減宮廚為細腰」、「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表現的體態纖細,還是霓裳羽衣舞裡「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裙時雲欲生」所描寫的輕盈身姿,都回到了以瘦為美的審美觀。繪畫作品裡的宮廷侍女也又成為了纖細窈窕的形象。晚唐時更是進一步發展,甚至開始出現了為使女子看起來纖細易折而進行的纏足。自此中國古代以瘦為美的審美幾乎再沒有大的轉變,直到民國時仍是如此。
二、唐代出現「以胖為美」審美觀的原因
其實以現代觀點來看,唐代尤其是盛唐出現的「以胖為美」並不是真正的「胖」,而是有別於中國傳統的、對於纖細的病態美的過度追求的多元化的審美觀,強調的是一種健康的美、豐腴的美,而不是另一種過度肥胖的病態美。唐代出現了健康的「以胖為美」並不是突然的,是有其必然的客觀原因。
第一個原因,李唐王朝有遊牧民族血統,決定了對女性健康體魄的欣賞。李唐皇室和權貴出身於「關隴集團」,而關隴集團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與鮮卑等遊牧民族融合,造成了其血統的混合性。遊牧民族出於生產勞動行為的需要對於女性健康體魄的要求尤其明顯,自然對李唐王朝整個社會審美帶來了衝擊,形成了以胖為美的風氣。
古代崑崙奴
第二個原因,盛唐氣象的包容性決定了人們審美的多元化發展。唐朝尤其是初唐、盛唐時期整個社會包容性之強是極其罕見的,不僅表現在政治、文化上,甚至對於血緣、倫理等方面也是特別開放的。武則天、楊貴妃都是「先父後子」或者「先子後父」的代表,而當時的輿論卻沒有對她們的譴責,可見人們的各種傳統觀念都有很大的相較於以往的改觀。也正是在這種包容性下出現了「以胖為美」的審美觀,甚至出現了「黑美人」、「崑崙奴」等特殊的審美要求。
第三個原因,唐王朝經濟的繁榮富強、貿易往來的頻繁帶來了「以胖為美」的經濟基礎。初唐、盛唐時社會經濟繁榮,百姓衣食豐饒。「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可見當時人民基本生活要求得到極大滿足,為對於精神方面的要求自然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人們可以追求各種審美。而豐富的物質生活也造就了一大批胖美人的出現,美人們不必再為追求纖細的腰身而吃不上飯,可以用豐滿、充腴而美豔的形象取得世人的認可。
第四個原因,開放的政治環境帶來了各種文化的交流。當時的長安、洛陽已經發展為國際性的大都市,全世界的商隊在這裡頻繁往來,各國的學者在這裡交流激蕩。自然各國的婦女也匯聚在長安、洛陽爭奇鬥豔。各個民族、國家的婦女因種族、地理環境、氣候等原因導致的長相差異和各自具有的風情影響了人們的審美觀,不僅「以胖為美」,膚色、身高的差別也沒有成為人們喜愛的障礙。正是在這種開放的文化交流下,以胖為美、以黑為美、以高為美甚至於「雙目非一色」、「鼻高口闊」也成為了審美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