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胖為美」,這種審美觀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呢?

2020-08-08 1號歷史文件夾

中國自古以來對於女性的審美一直以瘦為美,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等。但是唐朝時,這個我國封建時期的巔峰時代,卻有一股與之前及以後截然不同的審美風潮,即「以胖為美」的審美觀。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審美觀的突然轉變?為何之後又變成了「以瘦為美」?

一、唐代各個時期審美觀的演變

1、初唐時期:「以瘦為美」和「胖美人」開始出現

唐承繼於隋,上接魏晉南北朝,這一階段的審美主要以「魏晉遺風」為主。當時世家大族尤其是關隴世祖勢力猶然龐大,隋楊與李唐也是出自關隴集團。因為關隴集團控制了政權也使得當時的社會風氣以關隴為主,而關隴主要繼承了魏晉的風尚。魏晉時崇尚女性的「纖細化」,導致連對於男子外貌的評價標準都以「風神秀逸,身體羸弱」、「飄如遊雲,矯若驚龍」為主。初唐時期對於女子的審美觀自然承襲了「以瘦為美」的風格。

唐代「以胖為美」,這種審美觀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呢?

魏晉仕女圖

初唐時有大量詩句的描寫了「以瘦為美」的審美觀仍在流行。「纖腰弄明月」、「纖腰向軻前」、「願作輕羅著細腰」、「抱月飄煙一尺腰」等,無不是以細腰作為女性體態美的表現特徵。而這一階段的繪畫、陶俑、雕像等表現的女性形象也是以「嫋嫋婷婷、儀態萬千、纖腰細面」的特徵出現。都可以看出在當時仍是以瘦為美的審美觀作為主流被普羅大眾所接受。

但這一時期「以胖為美」的審美觀也已經開始出現。作為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的出現就代表了當時已經有權貴開始「以胖為美」了。《舊唐書》中記載:「公主豐碩,方額廣頤,多權略,太后以為類己」。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武則天和太平公主都是有別於傳統「纖細」女子形象的「豐腴」型美女,「豐碩」、「方額廣頤」都是描述她們面部豐滿且額頭寬闊、下巴肥沃。而武則天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被選入宮中又能得到唐高宗的喜愛而得到掌握大權的地位,甚至還被評為「嫵媚」、「貌美」,足可以看出當時已經開始有「以胖為美」的審美並開始流行,至少在武則天稱帝時已經出現了許多「胖美人」了。

唐代「以胖為美」,這種審美觀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呢?

創作於武則天正式掌權的次年的《紅衣舞女圖》和之後幾年的李晦壁畫中的侍女都是以「胖美人」的形象出現,不僅面部豐滿、體態肥腴,而且「姿態風儀使人雅不能恃」,有一種獨特的、有別於之前的風情。這些都可以佐證在初唐至少在武則天出現時已經有「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出現並開始流行。

唐代「以胖為美」,這種審美觀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呢?

武則天畫像

2、盛唐時期:「以胖為美」成為主流

盛唐時期是唐王朝乃至整個封建時代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無論是經濟的繁榮、對外貿易的頻繁、社會風氣的包容還是軍事、政治的強大都是無與倫比的。人們的審美觀在這一時期也是多方面發展,所謂「環肥燕瘦各有千秋」,「以胖為美」的審美觀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

以楊貴妃作為其中最為突出的代表。《資治通鑑》記載楊貴妃:「素有肉體,資質豐豔」、《長恨歌》寫道:「溫泉水滑洗凝脂」、《開元天寶遺事》有「貴妃素有肉」的記錄,無不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體態豐饒、儀態萬千、膚白豐滿、嫵媚喜人的形象。另外據記載楊貴妃身高五尺三寸,體重四鈞又二十四,換算為今天的單位就是身高一米六三、體重一百三十斤,可見確實是一個微胖的美女形象。

楊貴妃的得寵可以看出當時審美觀的轉變,皇室挑選美女的而標準也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而「以胖為美」;反之,作為最高領導人唐玄宗喜愛胖美人又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審美,大家更加喜愛胖美人,使得「以胖為美」更加風行。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形成了盛唐特有的、有別於其他時期的「以胖為美」的審美觀浪潮。

唐代「以胖為美」,這種審美觀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呢?

虢國夫人出遊圖

這一時期的繪畫、陶俑等作品如《虢國夫人出遊圖》、《搗練圖》、李憲墓壁畫、女仕俑等都展現了許多形形色色的胖美人。她們或颯爽英姿、或風姿綽約,無不體現出受「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影響所展示出的各種類型的美女形象。

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中用直觀視覺的描述手法展現了:「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枝穠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也描寫了因為唐玄宗喜愛楊貴妃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可見當時的主體審美觀和整個社會的審美風潮都被「胖美人」所吸引,否則李白不會描寫出宛如仙子的胖美人,白居易也不會認為天下的父母都以能生出楊貴妃一樣的胖美人為榮了。

3、中唐、晚唐時期:瘦美人再次得寵

「安史之亂」打破了盛唐的繁華世界,也打破了「以胖為美」的流行浪潮。從爆發「安史之亂」起,以楊貴妃在馬嵬坡被處死為標誌,「以胖為美」的審美觀被扭轉,又回到以瘦為美的時代。

唐代「以胖為美」,這種審美觀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呢?

洛神賦圖

無論是中唐詩人詩句中的「未知歌舞能多少,虛減宮廚為細腰」、「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表現的體態纖細,還是霓裳羽衣舞裡「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裙時雲欲生」所描寫的輕盈身姿,都回到了以瘦為美的審美觀。繪畫作品裡的宮廷侍女也又成為了纖細窈窕的形象。晚唐時更是進一步發展,甚至開始出現了為使女子看起來纖細易折而進行的纏足。自此中國古代以瘦為美的審美幾乎再沒有大的轉變,直到民國時仍是如此。

二、唐代出現「以胖為美」審美觀的原因

其實以現代觀點來看,唐代尤其是盛唐出現的「以胖為美」並不是真正的「胖」,而是有別於中國傳統的、對於纖細的病態美的過度追求的多元化的審美觀,強調的是一種健康的美、豐腴的美,而不是另一種過度肥胖的病態美。唐代出現了健康的「以胖為美」並不是突然的,是有其必然的客觀原因。

唐代「以胖為美」,這種審美觀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呢?

第一個原因,李唐王朝有遊牧民族血統,決定了對女性健康體魄的欣賞。李唐皇室和權貴出身於「關隴集團」,而關隴集團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與鮮卑等遊牧民族融合,造成了其血統的混合性。遊牧民族出於生產勞動行為的需要對於女性健康體魄的要求尤其明顯,自然對李唐王朝整個社會審美帶來了衝擊,形成了以胖為美的風氣。

唐代「以胖為美」,這種審美觀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呢?

古代崑崙奴

第二個原因,盛唐氣象的包容性決定了人們審美的多元化發展。唐朝尤其是初唐、盛唐時期整個社會包容性之強是極其罕見的,不僅表現在政治、文化上,甚至對於血緣、倫理等方面也是特別開放的。武則天、楊貴妃都是「先父後子」或者「先子後父」的代表,而當時的輿論卻沒有對她們的譴責,可見人們的各種傳統觀念都有很大的相較於以往的改觀。也正是在這種包容性下出現了「以胖為美」的審美觀,甚至出現了「黑美人」、「崑崙奴」等特殊的審美要求。

唐代「以胖為美」,這種審美觀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呢?

第三個原因,唐王朝經濟的繁榮富強、貿易往來的頻繁帶來了「以胖為美」的經濟基礎。初唐、盛唐時社會經濟繁榮,百姓衣食豐饒。「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可見當時人民基本生活要求得到極大滿足,為對於精神方面的要求自然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人們可以追求各種審美。而豐富的物質生活也造就了一大批胖美人的出現,美人們不必再為追求纖細的腰身而吃不上飯,可以用豐滿、充腴而美豔的形象取得世人的認可。

唐代「以胖為美」,這種審美觀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呢?

第四個原因,開放的政治環境帶來了各種文化的交流。當時的長安、洛陽已經發展為國際性的大都市,全世界的商隊在這裡頻繁往來,各國的學者在這裡交流激蕩。自然各國的婦女也匯聚在長安、洛陽爭奇鬥豔。各個民族、國家的婦女因種族、地理環境、氣候等原因導致的長相差異和各自具有的風情影響了人們的審美觀,不僅「以胖為美」,膚色、身高的差別也沒有成為人們喜愛的障礙。正是在這種開放的文化交流下,以胖為美、以黑為美、以高為美甚至於「雙目非一色」、「鼻高口闊」也成為了審美的流行。


相關焦點

  • 以碩為美,才是唐代女性的審美觀:唐朝前後期女性審美習俗的演變
    如果您留意觀察唐代繪畫、雕塑、陶俑及各類藝術作品所表現的女性形象,那您一定會得出唐朝女性「豐肥濃麗」的印象。人們普遍認為,唐人的女性審美觀一改魏晉時的尚纖瘦,變為健康豐腴,這也就是後世人們常說的「唐人以胖為美」的女性審美觀。「豐肥濃麗」即豐滿、肥碩、濃豔、亮麗,是一種穿著袒露、自信張揚的表情姿態。
  • 胖也沒什麼大不了!唐代以胖為美呢!解讀其時代文化內涵
    一、唐代的以胖為美其實,唐代「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在反映唐代歷史的影視作品中都有體現,其中,尤以楊貴妃的影視形象最為著名。而《唐明皇》中林芳兵飾演的楊貴妃形象深入人心。國家文明的高度發展,呈現出異彩紛呈的文化氣象,其中「以胖為美」的獨特審美觀成為唐朝獨有的文化標識。只是「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念有一個變化過程,初唐以瘦為美,至盛唐時則以胖為美,中晚唐時又回溯到以瘦為美的審美狀態。
  • 唐代評判美女真的是以胖為美嗎,只是楊貴妃恰好符合了所有標準
    我們的身邊都有這樣的女性朋友,她們總是控制不了對美食的欲望,烤肉涮鍋甜品麻辣燙關東煮等等,在這些女性朋友享盡美食的美妙之後,體重也是在不斷的上漲,於是這些女性就說,在唐朝胖胖的女性才是最美的,胖點怎麼了?胖點也是非常美麗的,這也成了她們放縱食慾的藉口。
  • 為啥古人以胖為美,現代人卻以瘦為美呢
    不過,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審美觀和現代人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古代大多數朝代中,人們的審美觀都是以胖為美,哪裡聽說過有人會想著減肥。而我們現代人則不同,我們的審美是以瘦為美,稍微胖一些都會感覺很難看,甚至很多人都不惜花重金選擇藥物減肥。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古今的這種審美差異呢?
  • 透過《簪花仕女圖》,看中晚唐「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中晚唐時期審美風格的具體變化方向當然不僅僅局限於"以胖為美"這一個單調的標準,依舊是《簪花仕女圖》中共有六個人——五個仕女和一個侍者,這五個女子各個都是體態豐腴,蛾眉淡掃,眉目恬淡,衣著素淡輕盈,手指拈花,頗有菩薩之綽約姿態。
  • 在網上走紅的唐代仕女,唐朝把胖作為美的標準,這種說法為真?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美的鑑別一直都是跟隨時代的潮流,比如在幾年很流行的一款衣服,今天還在賣的話,相信會有很多都會嫌棄的,甚至是連看都不會看的,而在中國史上的歷朝歷代中,唐朝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朝代,繼承了隋朝的制度,同時具備兩個民族的文明,是古代華夏文明最繁榮昌盛的時代,那把胖作為美的標準在朝真的存在嗎
  • 在唐代的人的審美當中,到底什麼樣的身材才能算是美女呢
    而說到以胖為美呢,就不得不提當時非常出名的楊貴妃了。首先要更正一個思想,那就是在唐代的時候,其實從來都沒有以胖為美過。現在有很多的女孩子,說如果我要是生在唐代的話,那我一定就是一個美女。其實這種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
  • 有詩為證:唐朝從未以胖為美
    實際上,唐朝的主流審美觀裡從來沒有「以胖為美」,我們可以從很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詩歌來證明這一點。01、貴妃到底胖不胖在《新唐書》和《資治通鑑》等史書中,作者都用了「豐豔」這個詞形容楊玉環,所以楊玉環給人的印象就是豐滿、豔麗。但你要知道,這些書的作者都是五代或是宋朝人,他們並沒有見過貴妃,他們也是通過翻閱史料而撰寫的。
  • 唐朝從未以胖為美:有詩為證
    實際上,唐朝的主流審美觀裡從來沒有「以胖為美」,我們可以從很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詩歌來證明這一點。01、貴妃到底胖不胖在《新唐書》和《資治通鑑》等史書中,作者都用了「豐豔」這個詞形容楊玉環,所以楊玉環給人的印象就是豐滿、豔麗。
  • 唐朝真是以胖為美嗎?楊貴妃的真實體重曝光,現代女子已失去笑容
    在現在以瘦為美的時代,很多女孩兒為了能夠減下來那麼一兩斤肉,又是節食又是運動,更甚者還有抽脂的,就為了能夠讓自己變得苗條一點、「好看」一點。而相對的,無論男女,一旦胖了,自然在現在的審美觀中就無緣個「帥」或者「美」字了。
  • 夢回唐朝——豐滿妹子的天堂,「以胖為美」的絕唱
    從古至今,似乎除了唐朝以外,所有時期的審美取向都是以瘦為美。對於天生體態豐滿的妹子來說,在每天堅持不懈地與體重作鬥爭時,總是幻想著如果回到唐朝時的幸福一刻。不得不說「以胖為美」的獨特審美觀已成為唐朝獨有的文化標誌。為什麼只有唐朝這麼「特立獨行」呢?
  • 從以胖為美到以瘦為美,經歷了哪些沿革?談談宋代女性的減肥妙招
    一、以胖為美的原因古人認為瘦就是面黃肌瘦、營養不足的表現。自家女兒如果養的身材肥美,就證明自己家吃的好、生活條件好,所以唐朝人認為女子肥碩的身材,直接展現出家庭富裕和和睦。而在繁榮昌盛的唐代,女子肥美也,是一種繁榮富足的象徵。
  • 唐仕女吃元宵復活圖走紅網絡,歷史上的唐朝真是以胖為美嗎
    一名「環肥」仕女面對美食,狠下心來只要求吃一個,後來實在無法抗拒誘惑,又提出吃兩個,最終一碗元宵全部下肚……這組唐代仕女復活圖走紅網絡,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引發一個問題:歷史上的唐朝真是以胖為美嗎?唐代仕女吃元宵(版權歸原作所有)1、唐朝以胖為美的說法源於何時據目前流行的說法是來自蘇東坡
  • 唐代女子一直以胖為美?這可能是個美麗的誤會……
    唐代女子是否一直以胖為美?唐代女性穿著特點:保守還是開放?就穿著打扮而言,唐代女子的確別具一格,尤其胡服、胡妝流行的時候,只要願意,可以瞬間變成唐代長安城裡最酷的小妞。唐代初期,女性日常服飾風尚大致是短衣長裙,繼承了襦裙式樣。
  • 唐代女子一直以胖為美?這可能是個美麗的誤會
    唐代女子是否一直以胖為美? 唐代女性穿著特點:保守還是開放? 就穿著打扮而言,唐代女子的確別具一格,尤其胡服、胡妝流行的時候,只要願意,可以瞬間變成唐代長安城裡最酷的小妞。 唐代初期,女性日常服飾風尚大致是短衣長裙,繼承了襦裙式樣。
  • 華夏民族文化:唐代女子以胖為美可能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其中的仕女形象,也引發了種種關於唐代女子穿著打扮的議論,不少網友感嘆,果然唐代女子都是「胖美人」。事實真是如此嗎?唐代女子是否一直以胖為美?唐代女性穿著特點:保守還是開放?就穿著打扮而言,唐代女子的確別具一格,尤其胡服、胡妝流行的時候,只要願意,可以瞬間變成唐代長安城裡最酷的小妞。
  • 畫師以胖為美,明星、動漫角色成圓臉美人,粉絲:唐朝審美真不錯
    這個畫師就是焦響樂,可能很多喜歡插畫的人都看到過她的作品,好幾個平臺都有她的帳號,她是鹿之夢籤約插畫師,胖臉吉祥系列插畫作者。在微博上,她僅僅發了幾百條動態,就收穫了數十萬粉絲,每一次發布作品,都會有上百次轉發,很多人都表示非常喜歡她的作品。
  • 楊玉環:心寬體胖,唐朝為什麼以胖為美?
    心寬體胖,本來就是對一個人外貌的一種表達方式,這個詞語用在楊貴妃身上很是貼切啊,生活在唐朝的任何一個人,都流行以胖為美,一個一個胖乎乎圓滾滾的,說明吃得好,身體才倍兒棒。看楊貴妃那有福人的身材就明白了。
  • 唐代女性真的以肥為美嗎?讓我們從詩詞、藝術作品中深入探究
    古代詩詞中對於美女的描述不妨先看看唐代之前的古籍中對於美女的描述: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中形容美女為 「前有樓闕軒轅,後有長嬌美人」,這也是成語「長嬌美人」的由來。這種說法也極具代表性,屬於古代對於女性形體的主流審美觀。那麼為什麼有唐朝時期「以胖為美」的說法?
  • 還原唐代仕女的風姿,胖臉呆萌真可愛~
    在今天以瘦為美的時代幾乎每個女孩子都在嚷嚷著:我要減肥!在大觸@焦響樂的筆下每一位肉嘟嘟、最萌吐血、最治癒的唐朝仕女她們都有一個萌噠噠的名字——胖臉吉祥長胖每一斤都是勳章宅在家就能做貢獻的時候了圓圓的腮幫,完全不懼體重畫出當時唐代以胖為美的風潮夏天的西瓜,冰涼消暑好吃的糕點,塞滿整個腮幫是不是感覺這「唐範兒」很是萌萌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