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貴州省民族博物館 苗族銀飾引觀眾好奇詢問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探訪貴州省民族博物館 苗族銀飾引觀眾好奇詢問

  中新社貴陽12月26日電 題:探訪貴州省民族博物館

  作者 安娜

  「這個儺戲面具真的太有趣了,看上去非常神秘,應該讓更多的人看到。」17歲的貴州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周亭學生日前一邊說,一邊用手機拍攝下「貴州少數民族風情展」上的一件展品。

  周亭的願望其實已經變成現實。2009年以來,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已在韓國、土耳其兩國和北京、內蒙古、新疆、重慶、廣西、福建、湖南等地舉辦了23次主題展覽。

  貴州有56個民族,其中世居少數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8個。千百年來,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創造了多姿多彩的貴州文化。貴州省民族博物館的常設陳列「貴州少數民族風情展」,就是了解貴州文化的一個窗口。

  「其實,無論是資歷還是藏品數量,我們在國內都算得上是『最年輕』的民族博物館。」

  貴州省民族博物館館長高聰說,「所以,定位也非常明晰,我們的鎮館之寶,就是我們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貴州省民族博物館於2009年掛牌成立,依託7886件(套)館藏文物,這個博物館已成功打造了「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貴州農民畫展」、「中國彝族服飾文化展」等多個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展覽。

  2012年5月和10月,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先後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和阿爾山舉辦「飾美人生苗族銀飾展」,將貴州苗族銀飾帶到了內蒙古。

  「有一位蒙古族大媽就一直盯著苗族銀飾的項圈看,她覺得項圈上的『銀球』構造很特別,一直問我是怎麼弄的。」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工作人員周莉說,這兩次展覽觀眾很多,都非常成功,新奇精美的貴州苗族銀飾讓內蒙古民眾驚嘆不已。

  2012年11月,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受邀參加「中土文化年」之「土耳其中國文化年」活動。貴州省民委、貴州省民族博物館承辦的《中國貴州民族風情展》於當月分別在土耳其的馬拉塔亞、安卡拉、代尼茲利三個城市展演。通過文字、圖片、視頻、以及實物,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第一次亮相土耳其。

  在馬拉蒂亞市的展覽引起當地人對貴州苗族刺繡的強烈興趣,兩位土耳其姑娘更因為一塊苗族繡片爭執起來。「她們看到簡介文字上寫著這塊繡片有幾百年的歷史,有一個女孩就不太相信,她認為那塊繡片保存得很好,完全不像幾百年前的繡品。」高聰說,他後面通過翻譯詳細向她們介紹了繡片的繡制方法,告訴她們這些繡片平時都小心珍藏,只在非常盛大的節日時才會穿著,因此得以保存完好。

  「將貴州本土少數民族文化展示出去,將其他省份、國家的文化引進貴州,是我們未來的工作重點。」高聰說,「未來我們計劃在本土打造一個貴州17個世居少數民族陳列博物館,爭取在2015年達到國家二級博物館的標準。」

相關焦點

  • 苗族銀飾展在南寧博物館開展 感受苗族銀飾之美
    賞苗族銀飾之美苗族銀飾上有大量紋飾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黃佔玲 文/圖10月17日上午,由南寧市博物館與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飾美人生——苗族銀飾展」在南寧博物館一樓特展廳本次展覽展出苗族銀飾共計146件(套),包括頭飾、耳環、胸頸飾、手飾、戒指、衣飾、背飾和腰飾等。苗族銀飾上有各種圖騰和紋飾,想要了解苗族銀飾代表的意義,不如先從讀懂這些圖騰和紋飾開始。現場,講解員給觀眾介紹了一頂「黃平銀鳳冠」的來歷。這頂鳳冠是貴州黔東南黃平地區苗族婦女在節日時佩戴的,它通身由成百上千朵銀花簇擁而成,重兩公斤左右,最突出的是鳳冠上的脊宇鳥,它是苗族的神鳥。
  • 中國雷山苗族銀飾刺繡博物館開館
    11月9日,貴州省雷山縣「中國雷山苗族銀飾刺繡博物館」在縣城舉行隆重開館儀式。雷山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因苗嶺主峰雷公山在境內而得名,距貴陽180公裡,距凱裡42公裡。全縣國土面積1218.5平方公裡,轄4鎮5鄉,154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
  • 苗族銀飾
    銀飾是苗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苗族貴金屬傳統手工藝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藝,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精神世界。 苗族銀飾鍛制是苗族民間獨有的技藝,所有的飾件都通過手工製作而成。
  • 非遺|苗族銀飾鍛造技藝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瑰寶,在貴州省黔東南雷山縣的苗家人仍傳承著民間傳統苗族銀飾鍛制手工技藝。銀飾是苗族人民珍貴的藝術品,素以用料講究、構圖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豔麗、淳樸自然、技藝精湛而著稱。
  • 守藝人楊光賓:把苗族銀飾鍛制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楊光賓受邀帶著作品參加展覽,他的展位在第一個。展廳的進門處陳列著十多件他的銀飾作品,精美絕倫,吸引了眾多遊客觀賞。楊光賓穿著藍色的民族服飾,端坐在桌子前,有客人的時候他就笑盈盈地接待,耐心指導體驗的遊客,詳細介紹參展的展品。
  • 守藝人楊光賓:把苗族銀飾鍛制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楊光賓受邀帶著作品參加展覽,他的展位在第一個。展廳的進門處陳列著十多件他的銀飾作品,精美絕倫,吸引了眾多遊客觀賞。楊光賓穿著藍色的民族服飾,端坐在桌子前,有客人的時候他就笑盈盈地接待,耐心指導體驗的遊客,詳細介紹參展的展品。空閒時他就專注地編織銀線。遇到亂砍價的客人,他也不生氣,樂呵呵地和客人討價還價,臉上掛滿了笑容。
  • 國家藝術基金苗族銀飾工藝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結項成果展在貴州開幕
    10月27日上午,由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主辦的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苗族銀飾工藝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結項成果展暨苗族銀飾人才培養模式座談會」在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正式開幕。  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副處長李安鵬,貴州省非遺中心副主任龍佑銘,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館長許振亞,中聯夜郎集團董事長花小班,貴州省非遺中心貴州工作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炳忠,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松桃梵淨山苗族文化旅遊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石麗萍,貴州苗妹銀飾博物館銀飾加工廠廠長邰金文,國家藝術基金學員代表及蘇州工藝美院部分學生代表參加了開幕式。開幕式由項目執行人錢錦華主持。
  • 貴州省民族博物館
    展館分享丨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千年之行、大美無言08-28本文章轉載於微信公眾號:展館設計貴州省民族博物館是在2007年建成的貴州民族文化宮大樓的基礎上,於2012年正式掛牌成立的省級民族博物館,以保護、傳承和弘揚貴州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致力於各民族文物、文獻的收藏整理、研究保護、展示交流和宣傳教育。
  • 貴州黔東南苗族銀飾、刺繡地方標準填補國內空白
    中國經濟網貴州11月19日訊(記者徐晶慧 王猛)為了統一貴州黔東南州苗族銀飾刺繡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以獲得最佳生產、經營秩序和社會效益,《地理標誌產品 黔東南苗族銀飾》、《地理標誌產品黔東南苗族刺繡》兩項貴州省地方標準於日前發布實施。
  • 貴州丹寨: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2月7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傳承人王國春(左一)和學員們製作銀飾。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藝而聞名。苗族銀飾鍛制工序十分複雜,其最大特點是全部為純手工製作,對技術的要求十分嚴格,一般要經過鑄煉、捶打、壓片、拉絲、編結、雕刻、焊接、打磨、拋光、清洗等30多道工序。2006年,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苗族博物館—貴州河灣苗學研究院
    苗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5000多年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國內主要分布於貴州、湖南、雲南、四川、廣西、湖北、重慶、海南等地,國外主要分布於寮國、泰國、美國、法國等世界各地。按苗族語言分三大方言(西部方言、東部方言、中部方言)近200個支系,每個支系有自己獨特的文化。
  • 嗜銀的民族 精美而沉重的苗族印記
    苗族,被譽為"嗜銀的民族"。對銀飾的崇拜形成了苗族豐富多彩的銀飾文化,粗獷豪放的民風造就了苗族以大為美的習俗。銀飾主要用於定情、避邪、祭祖等活動中,是苗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的盛裝被稱之為「寫在身上的一部無字史書」,苗族嗜銀這一特點在苗家女的服飾上就能極致的體現。每當節日或婚嫁,苗族姑娘銀衣盛裝出場,從頭至腳前前後後的「全副武裝」。其裝飾之華麗精美,令人眼花繚亂。
  • 走進苗族,探討苗族銀飾的秘密,彰顯歷史悠久的中國民族文化
    苗族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民族,大多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重慶、廣西等地。苗族的服裝和銀飾苗族的喜銀,他們的銀飾文化發展的已經非常悠久了,從古至今苗族女子出嫁都要帶很多的銀飾,你知道是為什麼嗎?>苗族一生以銀飾為伴,苗族的小孩剛一降生,長輩們就要送上銀鎖等小飾品,表示對新生命的祝福。
  • 苗族銀匠張永富
    張永富在貴州省博物館苗族銀飾鍛造展示現場鍛造苗族銀飾品(1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楹 攝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裡市灣水鎮巖寨村25歲的銀匠張永富,10歲起跟著舅舅學習加工銀飾,如今已經成為加工苗族銀飾的行家裡手。張永富熟練地運用焊槍、小鐵錘、鑷子等工具,將一塊塊銀材打製成精美的蝴蝶、錦雞、魚、花等極富民族特色的各種銀飾品。日前,他獲得了在貴州省舉辦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上展示苗族銀飾鍛造工藝的機會。
  • 貴州省各博物館積極開展「5 18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
    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舉辦的「儺魂神韻——中國儺戲 儺面具藝術展」在5月18日開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展覽得到北京民族文化宮、國家大劇院的大力支持,開展時還有精彩的地戲(軍儺)表演以及儺文化專家作專題講座。
  • 精緻絢麗的貴州苗族銀飾,絕了!
    臺江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這裡是一片靈氣 與多彩並存的苗疆聖地,自古以來,這裡的苗家兒女世世代代將銀飾繡在衣服上,穿戴在身上。,並且具有部落標誌風格,各支系都有著本支系獨有的銀飾件,這是苗族銀飾不同於一般工藝美術的獨特之處。
  • 愛美民族如何來打扮自己—苗族銀飾
    苗族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愛美的民族,喜歡打扮與裝飾。在原始社會,只能以野花、樹葉、貝殼來裝飾自己。據民間傳說,當苗族先祖蚩尤發明冶煉來製作勞動工具和兵器時,苗族銀飾就應運而生。隨著部落戰爭不斷發展和升級,蚩尤部落敗北來被驅逐,為了生存,苗族的先民進行了艱苦而漫長的遷徙,苗族部落的一個支系最後定居於湘西崇山峻岭之中,找到一個較為穩定的生活、生產場所。為了不忘先祖和故地,就在自己的衣飾和銀飾上繡制打造苗族的圖騰印記,創造了一系列的特殊圖案,以便於尋根祭祖,尋找自己本民族的同胞兄弟,團結起來對抗外族部落的進攻。
  • 苗族的銀飾情結
    ,這已是世人皆知的,而苗族對銀飾的愛好,是有其深遠的歷史背景和精神動因的。     之一 溯 源   苗族被稱為世界上三大苦難民族之一、兩大流浪民族之一,從其興盛到衰落經歷了中國其它少數民族沒有經歷過的苦難,迫使苗族進行了五次大遷徙,他們從水草豐盛的中原而北,而東,而西,而西南,而東南亞,甚至流落北美
  • 9月貴州苗族銀飾、苗繡將與俄羅斯「第一次親密接觸」
    圖為苗族銀飾藝人吳水根。  新華網貴州頻道6月19日電 近日,從有關部門獲悉,由貴州省文化廳組織的全省民族工藝品將於9月中旬赴俄羅斯展出。據悉,臺江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水根的苗族銀飾作品和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宗嫦的苗繡作品名列其中。  吳水根是臺江縣著名的銀匠村施洞鎮黨崗略村村民,世家祖傳苗族銀飾緞造技藝,2012年12月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
  • 國家文物局重點推介百項主題展,貴州省民族博物館榜上有名
    由我們誠唐打造的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記憶與傳承——貴州世居民族歷史文化展》,入選2020年度國家文物局向社會重點推介的100一起來看看本次榜上有名的寶藏作品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吧 (貴州省民族博物館本館長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