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要不是在網絡環境下,要不是以這種寬容和個性化語言背景為襯託的話,餘秀華的詩歌不一定能紅得起來。特別是她的那首成名作——《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只看這首詩的名字,你首先會想到什麼?(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搞清楚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是餘秀華遇到了網絡,遇到了網絡中獵奇、新鮮的一面的之需求,是網絡語境成全了餘秀華。
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彭敏就曾點評過餘秀華的詩,說像餘秀華這種感覺的創作,一抓一大把,餘秀華的走紅是新媒體時代特定的產物。
其實像餘秀華這種水平的詩在詩壇一抓一大把,當然她的作品是很好的詩,但是這樣的水準在詩壇並不是很稀缺的。——彭敏
彭敏作為業內人士,其評價應該還是比較專業和中肯的。
不可否認餘秀華具有她自己的文本能力,也就是詩歌創作的基本功,在這種個人基礎之上,加之網絡新環境以及其他很多偶然因素,共同促成了她的成名。
不得不說的是,其成名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沾了「欲望流」式寫作的光,更有人批評餘秀華的詩是「黃詩」。不論批評的是否有道理,但凡文學作品沾上一些「欲望流」寫作,好像變得討巧了許多,很容易「出成績」,很容易吸引公眾的注意力。
餘秀華曾在一次採訪中說,她的性格有兩個特點,一是衝動,二是真實,我相信她說的都是真的,在回答什麼才是好的詩人這一命題時,她也講到:好的詩人一定要真誠,至少不說假話,不要欺騙自己。
也許正是餘秀華把創作「要真實一些」落實得太具體、太到位了,加上她的衝動性格,兩個因素這麼一結合,好了,所謂的詩歌之靈感來了,成名作誕生了(但是好像也過於真實了一點)。一經面世,果然不同凡響,毫不掩飾,帶著一股原始欲望的氣息,這一下子就脫穎而出了,為什麼?因為她和別人的路子不一樣,放在詩歌創作上,這叫做詩人獨特的個人風格,這一下子就跟別人形成了「差異化競爭」。
偶爾為之,或許可以,但是寫得多了,就不能總是這樣寫了,不然定會有被讀者讀膩的時候。當然餘秀華有著旺盛的創作能力,據她自己講,至今已經創作了2000餘首現代詩,她的詩我只是讀了一小部分,所以除了這種欲望流式寫作之外,一定還有很多的其他類型或者風格的詩作。
就像弗洛伊德所說,力比多是一切行為動機的源泉和動力,作為作家來說,也是作家的創作的原動力,那麼從這一點來看,餘秀華倒是本色創作,完美詮釋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學說,也證明了這個理論的價值。
力比多作為人體內部一種原始的動力或者欲望,在它升華之後,才顯得更加的「高尚」和「不凡」,餘秀華的創作,只是以此為起點,我想應該不會拘泥於此。
假若餘秀華一開始寫的是普通題材和內容,那麼她是否還能有現在的名氣,誰也不知道。不管她是憑藉運氣成名也罷,還是以實力勝出也好,討巧於「黃詩」一說,至少在他其創作初期,是一種客觀事實。當然她應該也不是刻意的,也許這是詩人的「真情流露」吧。
像每一位詩人和作家一樣,餘秀華也需要升華,其實要成為一個「有名氣」的詩人,相對比較容易,而不容易的是,如何成為一個有持久創作能力,不斷拿出高質量作品,以實力證明自己的詩人,再往更高一層講,如何在文學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這才是一個作家更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