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秀華詩歌創作初期的「欲望流」式寫作風格,算是一種討巧嗎?

2020-07-25 張不才讀書
餘秀華詩歌創作初期的「欲望流」式寫作風格,算是一種討巧嗎?

說實話,要不是在網絡環境下,要不是以這種寬容和個性化語言背景為襯託的話,餘秀華的詩歌不一定能紅得起來。特別是她的那首成名作——《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只看這首詩的名字,你首先會想到什麼?(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搞清楚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是餘秀華遇到了網絡,遇到了網絡中獵奇、新鮮的一面的之需求,是網絡語境成全了餘秀華。

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彭敏就曾點評過餘秀華的詩,說像餘秀華這種感覺的創作,一抓一大把,餘秀華的走紅是新媒體時代特定的產物。

其實像餘秀華這種水平的詩在詩壇一抓一大把,當然她的作品是很好的詩,但是這樣的水準在詩壇並不是很稀缺的。——彭敏

彭敏作為業內人士,其評價應該還是比較專業和中肯的。

不可否認餘秀華具有她自己的文本能力,也就是詩歌創作的基本功,在這種個人基礎之上,加之網絡新環境以及其他很多偶然因素,共同促成了她的成名。

餘秀華詩歌創作初期的「欲望流」式寫作風格,算是一種討巧嗎?

不得不說的是,其成名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沾了「欲望流」式寫作的光,更有人批評餘秀華的詩是「黃詩」。不論批評的是否有道理,但凡文學作品沾上一些「欲望流」寫作,好像變得討巧了許多,很容易「出成績」,很容易吸引公眾的注意力。

餘秀華曾在一次採訪中說,她的性格有兩個特點,一是衝動,二是真實,我相信她說的都是真的,在回答什麼才是好的詩人這一命題時,她也講到:好的詩人一定要真誠,至少不說假話,不要欺騙自己。

也許正是餘秀華把創作「要真實一些」落實得太具體、太到位了,加上她的衝動性格,兩個因素這麼一結合,好了,所謂的詩歌之靈感來了,成名作誕生了(但是好像也過於真實了一點)。一經面世,果然不同凡響,毫不掩飾,帶著一股原始欲望的氣息,這一下子就脫穎而出了,為什麼?因為她和別人的路子不一樣,放在詩歌創作上,這叫做詩人獨特的個人風格,這一下子就跟別人形成了「差異化競爭」。

偶爾為之,或許可以,但是寫得多了,就不能總是這樣寫了,不然定會有被讀者讀膩的時候。當然餘秀華有著旺盛的創作能力,據她自己講,至今已經創作了2000餘首現代詩,她的詩我只是讀了一小部分,所以除了這種欲望流式寫作之外,一定還有很多的其他類型或者風格的詩作。

餘秀華詩歌創作初期的「欲望流」式寫作風格,算是一種討巧嗎?

就像弗洛伊德所說,力比多是一切行為動機的源泉和動力,作為作家來說,也是作家的創作的原動力,那麼從這一點來看,餘秀華倒是本色創作,完美詮釋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學說,也證明了這個理論的價值。

力比多作為人體內部一種原始的動力或者欲望,在它升華之後,才顯得更加的「高尚」和「不凡」,餘秀華的創作,只是以此為起點,我想應該不會拘泥於此。

假若餘秀華一開始寫的是普通題材和內容,那麼她是否還能有現在的名氣,誰也不知道。不管她是憑藉運氣成名也罷,還是以實力勝出也好,討巧於「黃詩」一說,至少在他其創作初期,是一種客觀事實。當然她應該也不是刻意的,也許這是詩人的「真情流露」吧。

像每一位詩人和作家一樣,餘秀華也需要升華,其實要成為一個「有名氣」的詩人,相對比較容易,而不容易的是,如何成為一個有持久創作能力,不斷拿出高質量作品,以實力證明自己的詩人,再往更高一層講,如何在文學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這才是一個作家更高的追求。

餘秀華詩歌創作初期的「欲望流」式寫作風格,算是一種討巧嗎?

相關焦點

  • 餘秀華這種「欲望流」式的寫作風格,算是討巧嗎?
    不可否認餘秀華具有她自己的文本能力,也就是詩歌創作的基本功,在個人基礎之上,加之網絡環境以及很多的偶然因素,共同促成了她的成名。不得不說的是,其成名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佔了「欲望流」式寫作的光,更有人批評餘秀華的詩是黃詩。
  • 餘秀華:一個人有很大的欲望卻得不到,才能形成詩歌
    ·狄金森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可以說她們都在孤獨中創作。」一個不憚於在詩歌中直白地抒寫欲望的女人,自然不憚於在生活中追求自己的幸福。《搖搖晃晃的人間》以極大的篇幅記錄了餘秀華離婚的前前後後。在片中,餘秀華給身在外地的前夫打電話,乾脆利索地說,「你今天回來(離婚)15萬,明天回來10萬。」
  • 腦癱、農婦、欲望讓餘秀華火了,看客心態投射出:葉公好龍式想像
    集腦癱、農婦、欲望、兩性於一身,遊走在褒貶是非之間,餘秀華和她的詩迅速走紅網絡。很難想像,一個患有腦癱的農村婦女,居然對詩歌頗有研究。凡事都有一體兩面,餘秀華走進大眾視線,卻帶來一場成名與走紅的深思。這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很多人都在想像,餘秀華生活在農村,那裡是藍天白雲、碧水青山、嫋嫋炊煙,有一種世外桃源般悠然生活。其實,這只是一種葉公好龍式想像。用餘秀華的本人原話說「那裡的日子是很苦的,最大的夢想是,天上掉下個餡餅,掉一份力所能及的事讓我出去,離開這個破地方就好。那就太美了。
  • 解讀餘秀華(二)——豐盛的欲望躁動在自我貞潔的意識裡
    題記——如果她用身體去踐行詩歌裡的欲望,就成了放蕩;讓欲望在貞潔意識的牢籠裡躁動,才愈加動人。我看到的那段關於餘秀華的專訪,是在湖北省鍾祥市莫愁村進行的。詩歌與愛情,一個高入雲端,一個低入塵埃「餘秀華文學藝術館」就坐落在莫愁村,而且成了當地遊客必去的網紅打卡地。
  • 餘秀華:站在生活一邊的詩人
    對此,餘秀華坦言,痛苦有時是文學創作靈感和動力的來源,而「離婚後覺得身上的一座大山被搬走了」。餘秀華對生活與文學的關係有清醒的認識,比起文學上的成就,她認為生活本身更重要,「誰會以每天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為代價,去成就寫作呢?這是本末倒置。可能我以後的作品在別人看來會顯得平庸,但那就是我生活狀態的寫照,生活從來不是為了寫作準備的,生活永遠比文學重要。」
  • 餘秀華:站在生活一邊的詩人
    五年來,餘秀華離婚了,也因為當地的新農村建設搬進了新家,她的作品暢銷不衰,憑藉《月光落在左手上》30多萬的銷量,餘秀華成為了繼海子之後最暢銷的中國新詩作者。面對生活境遇與生活環境的變化,餘秀華如何繼續她的詩歌創作?她如何看待自己的家鄉?她如何感受這個社會的冷暖交織?
  • 《搖搖晃晃的人間》:被愛才是餘秀華的最高欲望
    而在一群搖搖晃晃的腦癱患者中間,餘秀華應該算是痛苦程度很深的那一個,因為她從小就有個特點:愛琢磨,不甘心。小時候庸醫給她看病,說她是因為前輩子做了孽,這輩子才會這樣,她很難過,一直都想不通。成年後她打計程車,因為搖搖晃晃的樣子被很多司機拒載,她想不通,但最終想明白了很多事。
  • 評論家:餘秀華引發的是一場關於詩歌的正面「喧囂」
    「這些年網絡對詩歌的炒作大多是偏於負面的,如周嘯天詩詞之爭,『烏青體』、『梨花體』,在這一輪輪炒作中,當代詩歌的核心價值被解構,成為了娛樂的東西,然而關於餘秀華的炒作卻不同,餘秀華現象更多的體現了網絡的正能量,反映了網民對當代詩歌的理解正在深入。」著名詩歌評論家吳思敬9日表示。
  • 不顧輿論堅持寫"黃詩",餘秀華可敬還是可恥?網友群嘲她褻瀆文學
    她們身為女兒身,卻用詩歌吟唱出千古絕句,而有這麼一個人,又是遺世獨立的存在,她就是餘秀華。她的詩歌將人的欲望上升到最大化,有時候越掩飾越代表內心的空缺,這也是餘秀華奠定她寫作風格的原因吧。有些人覺得她的作品太黃太暴力,甚至更有甚者在公開場合指責她,可惜餘秀華並沒有把這一切當回事,她選擇理解自己,成全自己。其實想想,作品是否真的那麼黃那麼暴力?
  • 餘秀華:我寧願平庸,也不願犧牲生活來換取詩歌
    有讀者提到,比起前期的作品,成名之後的詩作,風格變得沒有那麼多強烈的衝擊力了。餘秀華這樣回應,「這幾年,沒有了婚姻的羈絆後,我還是輕鬆了太多。沒有壓抑,就沒有爆發。但是,人的生活,不是為了寫作而準備的。生活什麼樣,作品就什麼樣。也許,我之後寫的作品會很平庸。試想,誰會願意天天掙扎在生命的死亡線上,去成全別人的對文學作品的要求?我認為,這是生命的本末倒置。
  • 網絡詩人餘秀華如何「一夜成名」?
    某種程度上,寫詩對她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愛好,因為對她來說,在所有的文體裡,「詩歌是字數最少的一個」,自然成為她的首選。餘秀華33歲才開始在網絡上大量發表自己的作品,這種生活方式與其說是為了成名或者抒發興致,還不如說就像她喜歡下象棋一樣,都屬於她「智力活動過於活躍」的一種消遣而已。在鳳凰衛視的的訪談中,梁文道誇讚餘秀華思想表達根本就不像一個農婦,而是一個專業的知識分子,也是一個例證。
  • 餘秀華寫給馮小剛的情詩,只有4個字,網友評:有一種秀叫餘秀華
    其實北島的這首詩還不算是最短的作品,文壇還出現過無字詩。一位叫樂詩的現代詩人,曾寫過一首《空空如也》,全文硬是一個字都沒有,還讓他在圈內小有名氣了。對於這類「耍小聰明」的作品,到底算不算是詩,其實是一個很難得出結論的問題。
  • 24小時詩歌生存挑戰:凌晨兩點餘秀華羅振宇們在談什麼?
    羅振宇將這次直播形容為「自虐式的直播」,他說,「我是一個沒有詩意的人,一個自虐式的直播開始了,剛才還在倒計時,搞得很緊張但其實沒人看。」他從語言和文字的角度對詩歌闡釋了自己的看法:「所有的藝術,當以文字為核心時都被表意所累,語言是一種天然的反溝通。」「人類文化可能會永遠超越文字這個階段,用文字的詩也許會消失,但人的詩意永遠存在。」
  • 餘秀華:詩歌對我來說還是詩歌
    詩歌對我來說還是詩歌  ▌曾子芊  我已經很久沒有給你寄過東西了  那些廉價的小東西,狗尾巴草一樣  落在你辦公桌上  多像一種心懷不軌  幸好是你。成名給餘秀華帶來了重新選擇人生的自由,似乎也為她的生活增添了一些喧囂。餘秀華一直生活在老家湖北橫店村,鍾祥市為她建造起了一座「餘秀華文學藝術館」,成了景點,她心情不好時偶爾去住。  前段時間,餘秀華又上了幾次「熱搜」,在一段流傳得很廣的視頻裡,餘秀華情緒低落,略帶苦悶地和記者討論近期「愛而不得」的苦戀經歷。當記者問,是否願意用詩歌才華換一個健康美貌的身體時,她立刻回答道:不願意。
  • 「女性文學」、「女性崇拜」、「餘秀華」——長安筆會2020暨文學創作與學術研討會上的關鍵詞
    餘秀華詩歌及其媒體衝動反應了什麼?10月31日,在陝西師範大學舉辦的長安筆會2020暨文學創作與學術研討會上,作家、學者們就上述話題展開精彩論述,為當代文學女性寫作提供新的思考與方向。此次活動由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陝西師範大學長安筆會中心主辦,文化藝術報協辦。
  • 餘秀華:一個把「性」與「欲望」寫成藝術的詩人
    「睡你」帶有性,帶有不可名狀的欲望,然而深讀其中卻驚覺,這純粹有力的詩歌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就像魯迅先生形容《紅樓》一般:經學家看見了 《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 餘秀華:一個把「性」與「欲望」寫成藝術的詩人
    「睡你」帶有性,帶有不可名狀的欲望,然而深讀其中卻驚覺,這純粹有力的詩歌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不同人讀餘秀華也讀出不同的味道,在我看來,餘秀華是一個把欲望真正做到坦蕩的女人,是把「性」寫成藝術的詩人。02.
  • 食指與餘秀華之爭:兩個時空的喊話
    不出意外,老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成為了近來一個小小的熱點。兩人不在一個時空和語境下隔空喊話,本沒有什麼好談的,但如果考慮到1990年代以來,詩歌寫作路徑的轉向和詩人群體的處境就頗值得玩味。1990年代以後發生了什麼1980年代,儘管經歷了「朦朧詩」的啟蒙,詩歌寫作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如果從發聲的調門上來說,這個時期的主流詩歌仍然是一種高音頻寫作,是吶喊式的。只不過是從集體頌歌轉向了反頌歌,但在一致性的「我不相信」下,反對也變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 與餘秀華、廖偉棠聊聊詩歌之「邪」
    中安在線訊 8月28日晚,著名詩人餘秀華、廖偉棠在安徽圖書城為廣大詩歌愛好者奉獻了一場精彩的對話會。本次對話以「詩有邪」為主題,兩位中國當代詩人的傑出代表針對詩歌創作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談話中時而迸出明亮的思想火花。  孔子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但今天兩位詩人卻從自己的角度詮釋了詩之「邪」。廖偉棠認為,詩有「邪念」,這種邪念是一種「不想以一般人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的想法。詩歌並不總走陽光大道,而是會另闢蹊徑,走出其不意的「邪道」。
  • 餘秀華:沒想到詩歌會是武器
    原標題:餘秀華:沒想到詩歌會是武器  「農民詩人」、「腦癱詩人」,餘秀華因為寫詩一夜爆紅,她的名字被微信朋友圈「病毒式刷屏」。連日來,餘秀華詩集的出版消息,如同她的詩歌一樣被廣為轉發,再次成為熱點。昨天記者郵箱裡傳來了兩家出版社的封面圖片,一本是廣西師大出版社的《月光落在左手上》,一本是湖南文藝出版社的《搖搖晃晃的人間》。目前這兩本新書已經在網上開始預售,2月初便可與讀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