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6日,由藍海集團與中版崑崙傳媒聯合製作的紀錄片《禪門七日》在2018好萊塢洛杉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紀錄片獎。相關連結:《禪門七日》海外獲獎 | 這是一次講好中國故事的有益嘗試
紀錄片《禪門七日》被選入《對外傳播》雜誌2018年9月刊『2018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以「選題立意」、「敘事手法」、「藝術表現」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度剖析。
以下為全文
《禪門七日》
向世界傳播中國禪文化的智慧
2018年7月6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好萊塢洛杉磯電影節上,來自中國藍海集團與中版崑崙傳媒製作的紀錄片《禪門七日》獲得最佳紀錄片獎。該片是為數不多的在美國電影節上獲獎的中國紀錄片,也是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和智慧的影視作品被西方主流社會的一次認可。一時間,《禪門七日》獲獎的消息被200多家國際媒體報導,其中包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彭博電視臺、歐洲新聞臺,美聯社,彭博社,全美廣播公司(NBC)、美國福克斯廣播公司(Fox)、美國廣播公司(ABC)、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等西方主流媒體。他們一致認為,中國傳統智慧對西方民眾解決現代生活煩惱的啟發、以及普通中國人的現實生活題材是這部片子獲獎的主要原因;另外,影片講故事的手法和技巧也得到了美國專業影評人的認可。那麼,《禪門七日》為何能夠獲獎?這部影片帶給我們什麼啟迪?我們走訪了《禪門七日》總導演兼製片人諸葛虹雲(藍海集團總裁)以及執行編導張超,從各個角度來探討這部紀錄片獲得認可的原因。
一、選題立意:
飽含中國智慧的「禪文化」能夠解決普通現代民眾的現實問題
《禪門七日》講述了一個關於「生活禪」的故事——在河北一個持續進行了23年的禪寺裡,每到夏天,數百名青年學生從世界各地匯聚到這裡,進行為期七天的禪修訓練。他們都是年輕人,面臨各種各樣的人生困惑,希望能夠通過禪修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紀錄片選取了五名大學生的故事:英國碩士小L面對著在回國工作和女朋友之間進行選擇;學習精算的女博士小X看上去擁有事業和愛情都完美的人生,但仍然不知道每天埋頭在數據堆裡搞研究的生活有什麼意義;情竇初開的女碩士小S面臨著在愛情和親情之間做出選擇,因為媽媽不接受他的現任男友;小Y面臨著和父親多年的矛盾和衝突,「連吃個飯都要躲著他」;小M不明白母親每日拜佛念經究竟有什麼意義,希望能到禪寺來找到答案。這些平凡人面臨著普通而瑣碎的問題,但通過七天的學習,五人之中的三人發生了頓悟,找到了內心的答案。
故事的選題體現出兩個方面的價值:
1.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禪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雖然佛教文化在歷史上是構建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支柱之一,但在今天的中國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據《禪門七日》的執行編導張超介紹,這部片子的初衷就是為了弘揚傳統的禪文化,並將禪的智慧傳播到海外。他們相信「生活禪」不僅可以解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煩惱,還將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共鳴。美國福克斯電視臺製片人史蒂夫認為,在今天這個快速多變、思維多元、社會問題複雜的時代,很多人普遍存在著一種希望通過信仰來尋找心靈安慰和解脫的心態,而以禪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顯然具備這種特質。從幾個故事的發展來看,禪的智慧確實給了人們一些解決之道:紀錄片中的禪師教導人們「拋開功利的因素,直面自己的內心,就能夠找到想要的答案」;「直面內心,不做任何道德和價值的判斷才是最可貴的」;「帶著感恩或懺悔的心,先修正自己,才能感化別人」。這些道理看似簡單,卻有著深厚的佛教文化的根基。張超認為,這種用簡單的真理去解決現代人生活中種種複雜問題的辦法,不能不稱為是一種大智慧。《南方日報》評論到,《禪門七日》的主題是中國傳統的禪的智慧對現代年輕人在尋找現實生活中的困惑時所受到的啟發,表現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禪門七日》的獲獎,充分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正在逐步被世界認可和接納,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2.傳播世界普遍認可的價值觀
傳播世界普遍認可的價值觀是藍海集團一貫遵循的理念和宗旨。基於對國際傳播多年的摸索,他們發現,越是具有普遍共性的話題越容易得到西方受眾的認同,比如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難題,也是不分國界和意識形態的話題,最容易凸顯人文關懷。因此,藍海集團在挑選題材的時候,特別重視能夠體現出人類普遍共性的話題。《禪門七日》關注的幾個大學生,面臨著無非是親情、愛情、職場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會觸發很多人心中的共鳴。「成長」和「感恩」是這部紀錄片中的兩個重要元素,也是兩張重要的世界名片。「成長」——故事關注了五個年輕的大學生,用短短七天時間,把這些年輕人的煩惱通過和禪的碰撞,一點一點讓他們開悟,讓觀眾感受到禪的文化和年輕人一起成長,產生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通融點。感恩的情懷也滲透在幾個小故事中,女博士小X反省到自己應該用一種更為感性的思維和方式去和母親進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和父親有著強烈衝突的小Y開始試圖從改變自己入手、懺悔自己、感恩父親,而這確實改善了她和父親的關係。感恩的正能量情緒使全片的意境得到了升華,於平淡之中更有意義和價值。曾任職美聯社通訊員的羅馬尼亞自由撰稿人安卡·帕杜拉魯(Anca Paduraru)認為,在影片中採訪的年輕人提出的問題可能會讓世界上任何有同感的年輕人都感到熟悉。所以在這個層面上,這部電影在世界範圍內是具有看點的。
二、敘事手法
講好普通人物的小故事
在多年的對外傳播實踐中,藍海集團一直認為,講好故事是國際傳播的重要手段。集團總裁諸葛虹雲認為,不管傳播手段多麼先進、技術多麼發達,「講故事」依然是國際傳播的重要途徑。而一個好故事是否能成為「爆款」,最重要的核心因素還是內容。因此,藍海集團一直致力於用外國人喜愛的角度和能夠接受的語言,講好各種故事。
《禪門七日》充分體現了藍海集團在講故事方面的精心設計。一是講好人物的故事,因為人物故事一直被認為是最能夠吸引海外觀眾的重要因素。《禪門七日》執行編導張超認為,所有的故事發展到最後都是以人為本,去解決人物的最根本和普遍的、問題。故事中的小L曾經一帆風順,在23歲以前都是走的上坡路,「可是,生活不可能一直都是上坡路,我也有遇到困惑的時候,所以我來到這裡」而禪師告訴他「當你直面內心的時候,其實在你的內心深處,愛情和事業早已暗中排好了序」。這些真實的人物語言代替了生硬的宣傳,通過描述人物的言行舉止和內心的轉變,悄無聲息地傳遞禪的智慧對於人心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片中幾個人物的實實在在的轉變,給了觀眾最有效的影響。
二是講好了普通人的平凡的小故事。影片從普通人的小故事入手,沒有重大題材,沒有宏大敘事,沒有驚天動地,但卻有著入腦入心的力量。女博士小X對著鏡頭說「媽媽每次打來電話的時候,總是嘮叨家裡的幾隻小雞,這讓我覺得難過:怎麼媽媽寧可關心她的小雞也不關心我」。女碩士小S面對鏡頭承認自己幾次與男友分分合合,糾纏不清,因為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喜歡他,還是僅僅是因為他對自己太好了。這些人間瑣事仿佛都是我們自己親身經歷過一般。奈及利亞的媒體人克裡斯特爾女士說道:「故事主人翁的經歷引起了我的共鳴,我曾經也面臨類似的挑戰,面對獨立選擇、承擔責任」。美國福克斯電視臺製片人史蒂夫說道:「影片以小故事、小人物、小細節為切入點,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根植於國際敘事中,這是影片打動洛杉磯電影節評委及海外觀眾的關鍵之處。」正是這些「小故事大理念、小事件大社會、小人物大意義」引起了觀眾深刻的共鳴,達到了傳播「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藝術表現
最平淡樸素的紀實拍攝手法
藍海集團認為,講述人物故事的第一選擇是紀錄片,因為紀錄片最能夠真實客觀地表現一個人的行為活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認為,紀錄片是一種百變的形態,不僅適合於不同的題材,也是所有影視作品題材中最為自由的表達方式,是一種具有思想虹吸效應的文化承載。中版崑崙傳媒總經理曹劍說過,紀錄片是跨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之一,同時也有著其他文藝形式無法取代的優點。因此,用紀錄片的形式來拍攝這些人物的故事,成為了《禪門七日》的首選。據介紹,製作團隊採用了跟蹤拍攝的手法,在七天中從每天早上4點到晚上10點,用五臺攝像機緊緊跟隨五個人進行拍攝,整整拍出七天的素材,再剪輯完成40分鐘的紀錄片。「既不風花雪月、也不裝神弄鬼」是媒體人對於這部紀錄片拍攝手法的評價。
這部紀錄片的亮點一是真實客觀。藍海集團認為,講故事的表達首先要真實,只有真實才能夠使人物有生命力,從而與觀眾產生共鳴。「由於人物在寺廟中修煉,有可能在某一個環節突然悟道什麼而發生突然改變,因此,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地記錄和跟蹤」。比如故事發展到最後,有三個人發生了轉變,但是仍然有兩個人沒有發生轉變,那麼,我們要做的也是把這個事實記錄下來。它正好能夠體現和應驗一個道理:宗教有時候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整個紀錄片沒有任何誇張或者拔高的做法,這反而使故事更有信服力。
第二個亮點是拍攝中刻意追求樸素和平淡的效果。這部作品在藝術表現上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沒有精彩的燈光、沒有炫酷的配樂、沒有宏大的場景、甚至人物都沒有化妝。所有的人物都穿著寬大素色的衣褲,只有從表情上能夠發覺其內心所思所想的流露,但是卻有著重大的意義——因為重大的人生感悟和思想才是這部片子要發覺的事實,也正是因為這種外在的平淡才反襯了內心的深刻變化。反觀藍海集團歷年的作品,這種樸實和平淡一直貫穿在多個故事的拍攝思路中。其執行編導張超認為,這種樸素和平淡還基於另外兩個原因:一是他們認為用最簡單的素材去講好中國故事,才能更容易被外國媒體和受眾所接納,更加便於外媒的改編和傳播。二是樸素其實是一種新的時尚,如果用當下的網際網路思維去審視和製作影片,那麼很多能被當下網友所認可的作品其實大多是樸素的。那些真實地記錄現代人的生活,不摻雜任何主觀情緒和價值理念的呈現,才是最符合當下社會和生活的。
《禪門七日》漂洋過海,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以創新形式為殼,採用世界性的話語體系和視聽習慣,讓中國文化內涵為更多的國外觀眾所了解與喜愛,獲得了西方主流影視行業從業者的認可與高度評價。《禪門七日》的實踐證實了一個道理:用最樸素、最真實的方法講述人物的小故事來反映大理念和大情懷,以最少的資金投入而做出了最大成效,這是適合於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條道路。它的經驗為今後的「中國故事」如何更好地跨出國門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案例。
《對外傳播》雜誌創刊於1994年,是我國對外傳播領域的國家級專業刊物。本刊以提高中國對外傳播實力和影響力為目標,關注當前傳播研究和實踐領域的發展趨勢,研究全球化時代媒體的傳播規律,探討傳播實踐中的重要和緊迫性問題,追蹤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的最新變化,介紹傳播理論與實踐創新的成果與經驗,堅持理論為實踐服務,是對外傳播的學習交流平臺和思想庫。
藍海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