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後浪催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
「前浪」「後浪」這樣的比喻,最早應該出自上面這句宋代的詩,作者是一個愛寫詩的和尚釋文珦。
他在過湖州苕溪的時候,看到水花翻湧,有所感悟,寫下「後浪催前浪」的詩句,但後面還有兩句:
「來往舟航謾如識,到頭若個曾知津。」
釋文珦有道行,所以剛感慨完「後浪催前浪」的現象,轉頭就提示:「到頭若個曾知津」。
一代新人換舊人,道理是這個道理,但到頭來,何曾按照這樣的規律行事?
儘管如此,千百年來,新人與舊人、老年人與青年人,簡直就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
而且,老年人對青年人的期盼、前代人對後輩的語重心長,還幾乎是一摸一樣的姿態。
比如,這次「前浪」對「後浪」的滿懷羨慕。
比如,「世界是你們的」。
比如,「如何使青年接上這一棒」。
這樣的段子,就沒斷過。
1961年,26歲的李敖,看到了一篇「前浪」對「後浪」的期待之作,大發感慨,寫了一篇傳誦一時的雄文《老年人與棒子》。
他說,老年人手裡就三根棒子:
第一根叫「莫須有」,這類老年人「永遠不會退化,因為根本就沒有進化」,他們兩手空空,根本沒有能傳給年輕人的棒子;
第二根叫「落伍了的棒子」,這類老年人倚老賣老,最愛嫉妒年輕人,動不動就是「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
第三根叫「不放手的棒子」,這類老年人覺得要沒了他們,青年人就失去了導師,學問也絕了,國家也垮了,所以他們不但不會撒手讓年輕人接棒,相反,還對年輕人揮舞起棒子,「以仗擊其腦」,唯恐年輕人不懂規矩。
年輕時的李敖是犀利的。但從對世事了解來看,還不夠有洞察力,還少了一層窗戶紙沒捅破。
他沒看到,最根本的,其實不是發生在老年人與年輕人之間的那根棒子,最根本的,其實是誰掌握了指揮棒。
掌握了指揮棒,「前浪」可以一邊說我們對「後浪」滿懷羨慕,因為你們有選擇的權利;一邊指揮著讓你只能堅定的走一條「正確」的道路。
掌握了指揮棒,就算你只有27歲,只比當年的李敖大一歲,也已經可以成為一國之尊,甚至可以一邊倒拿雙筒望遠鏡,一邊被誇獎16歲時就表現出卓越的治軍能力。
有了指揮棒,就能3歲會開槍、9歲百發百中;3歲懂開車,8歲把大貨車開出120公裡的速度。
所以,跟老年人、青年人有關嗎?跟年齡有關嗎?
關鍵還是指揮棒。
不掌握指揮棒的「後浪」們,你們的行蹤只有公司的老闆在意;而掌握指揮棒的,就算也才20多歲、30多歲,人家的行蹤,全世界都關注。
消失了兩周,全世界的媒體要不出一篇報導探討一番人家的行蹤,都好不意思說自己是主流媒體。
最後,掌握指揮棒的,為了擺脫這些煩人的主流媒體,甚至不得不打造出替身出來。
當然,成功的替身,既然是成功的,就只能停留在傳說裡。如果輕易就被外界破解或知曉了,那還「替身」個啥?
簡單總結,「前浪」與「後浪」的更替、新人與舊人的接續、老年人與棒子的精髓,在於指揮棒。
但說到指揮棒,就沒法深談下去了。
看來,也就只能說說替身了。
中國有句老話「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雞鳴》)。
當桃樹與李樹盤根錯節,一旦其中一棵受蟲咬齧,樹根逐漸腐爛,那麼依傍邊上的另一棵樹也在劫難逃。
李代桃僵,代人受過,就是替身。
已經公開的人群中,哪些人會使用替身?
比較簡單的答案是:影視演員。
他們經常需要與自己相似的替身演員,來表演某些特殊技能或驚險動作。
複雜一點的答案:前面提及的,掌握指揮棒的政治人物。
日本著名的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曾拍攝過一部經典電影《影武者》。
這部影片講的是在日本戰國時期,一代梟雄武田信玄突然急死軍中,幾位家臣為了扭轉勢力分裂、軍心大亂的危機,同時遵循三年不發喪的遺囑,便找來一個長相酷似信玄的影子武士,來假扮這個權力身份,繼續震懾當局豪強。
| 日本戰爭歷史片《影武者》,通過小人物影武者的命運悲劇,展開一部大名家族的興衰史。
不得不說,藝術來源於現實。
使用替身的影視演員,隨隨便便人們就能找出一大串來。而且可以指名道姓的說出,誰用了誰、在哪部影片裡的哪個鏡頭等等。
但是,使用替身的政治人物,除了電影裡的情節,要舉出生活裡真實的例子,有實錘證據的例子,太難了。
聽起來,「指揮棒」不好深談,政治人物的「替身」難以細談。
幸好,翻翻歷史,政治人物使用替身,也還是可以找出幾個真實的案例。
01 「瞞天過海」的蒙哥馬利元帥
「他在戰爭關鍵的時刻,愚弄了德國。」——蒙哥馬利(英國陸軍元帥)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在1944年5月,「蒙哥馬利」元帥曾離開英國,取道直布羅陀,出現在北非戰場上。
這讓德軍一時迷惑,放鬆了對法國諾曼第地區的重兵把守。結果諾曼第登陸戰役一舉成功,美英軍隊得以重返歐洲大陸。
而此次愚弄了希特勒,改變了二戰根本局勢的,竟然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澳洲小演員克利夫頓·詹姆斯(M. E. Clifton James)。
原來,在諾曼第計劃實行前夕,盟軍為了轉移德軍的監視,秘密策劃了一起代號為「銅頭蛇」的欺騙戰略,準備打造一個假蒙哥馬利。
那個人,就是外形酷似蒙哥馬利,能輕鬆模仿蒙哥馬利威嚴神態的詹姆斯。
|元帥蒙哥馬利與替身克利夫頓·詹姆斯圖片來源:INVERSE
於是,在一戰中失去一根中指的詹姆斯戴上假肢,染白鬢角,戒掉菸酒,配備一條繡有蒙哥馬利名字縮寫「B.L.M」的手帕,登上了前往直布羅陀的飛機。
在歡迎宴會上,身為納粹間諜的莫利納還與「和藹」的「蒙哥馬利」握了手。
後來,詹姆斯在自傳《我曾是蒙哥馬利的替身》裡聲稱,納粹黨人被騙得很徹底,以至於考慮暗殺他。
詹姆斯「瞞天過海」了所有不知情的人,這是他人生中最偉大的一場演出。
02 薩達姆的「恐怖屋」
「那你得當薩達姆·海珊。」——巴爾贊(薩達姆顧問)
說到薩達姆這位臭名昭著的伊拉克獨裁者,人們好奇的可能不是他有替身,而是有多少替身。
比如薩達姆的第三個替身奧馬爾·哈立德·蘇丹,是薩達姆在開羅大學的同窗。他們再次見面是兩伊戰爭爆發之前,奧馬爾被迫成為薩達姆的替身,經過多次整容,還做了聲帶手術,直到兩人音容完全相像。
由於薩達姆本人的生活是封閉式的,奧馬爾也只有代替他出席重要場合的時候才能出門。後來,奧馬爾趁著美國對伊拉克動武之機,逃到莫斯科,才終於「復原成自己」。
他在接受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採訪時表明:
「我參加與外國政治家的所有會面,2002年10月總統選舉前夕我在伊拉克電視臺發表過演說。過了幾周我還與阿爾及利亞總統會晤過。」
|2003年伊拉克國家電視臺播出「薩達姆」視察巴格達的鏡頭。
無獨有偶,自稱是薩達姆長子烏代·海珊替身的拉蒂夫·葉海亞,在美國《時代周刊》曾公開自己傳奇而悲慘的遭遇——「我曾是薩達姆的兒子」。
儘管拉蒂夫言論的真實性存疑,但他所描述的替身生活,充滿了血腥和暴力,仍令我們觸目驚心。
根據拉蒂夫的描述,當他聽到烏代被美軍擊斃的消息時,直接將手中的咖啡砸向電視:
「我極度地憤怒。我不想看到烏代被殺死,他應該在法庭上受審,為他所犯的罪行付出代價。」
| 電影《魔鬼的替身》,改編自拉蒂夫·葉海亞事跡,講述伊拉克陸軍中尉拉蒂夫不幸被拖入鍍了金的魔鬼洞穴,並設法逃離的故事。
03 史達林替身的「死亡」生涯
「他的家人接到通知,說達達耶夫已經死了。他作為史達林替身的一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Donna Patricia Ward《約瑟夫·史達林雙重身份的奇異人生》(The Strange Life of Joseph Stalin’s Body Double)
史達林非常多疑,比薩達姆做得更狠,就連他身邊的親信也不知道,到底誰是真身,誰是替身。
一旦被史達林「看中」,替身的人生就被宣告「死亡」。真實生活裡的他們,會被安排一場死亡。而他們真正的人生,只剩下了「替身」生涯。
對這些已經「死亡」的替身的訓練是非常殘酷的。如果他們不能在測試中以假亂真,讓人信服他就是史達林,秘警便會讓替身再死一次,只是這次是真正的處死。
目前已知的史達林替身,據說有四個。最出名的替身有兩個,一個是達到以假亂真地步的「第一替身」耶夫謝伊·魯本斯基,一個是比史達林年輕四十歲的芭蕾舞演員菲利克斯-達達耶夫。
| 史達林四個替身之一菲利克斯-達達耶夫與真正的史達林
他們的生命裡,只能有這些任務:
(1)作為政治誘餌,保障史達林的出行安全。
每當史達林外出前,官方便會預先公布一條出行路線,而且按照慣有架勢由重兵護送。
但實際上,這只是虛晃一槍。
坐在車內的是替身,真正的史達林會在同一時間前往不同的方向。這就給暗殺者造成極大困惱。
(2)代替史達林本尊,出席一些不重要的活動。
這既可減低史達林的生命危險,也能讓一國之首的史達林節省時間成本,處理更緊要的事務。
另一個聲稱是史達林替身的拉希德,在史達林死亡後數十年,才被允許出回憶錄。他在回憶錄裡說,當史達林臨終前奄奄一息地躺在家裡,同時還有一個健康的「史達林」,在幾周內剛會見過政府官員。
這些替身,是不折不扣的政治犧牲品。就算很成功的為領袖分憂了,最終也很難逃出悲劇下場。
比如史達林最著名的替身魯本斯基,他最後居然被控「破壞領袖形象」,然後被剃光鬍子關進了勞改營。總算最後大難不死,但留給他的創傷,一輩子都難以癒合。
04 種種陰謀論
政治人物使用替身的神秘性,使得各國民間在這方面都充滿了想像力,以及各種陰謀論的猜測。
雖然有著相對更發達的資訊自由,美國也毫不例外的充斥著「政治人物有替身」的陰謀論傳說。
比如,懷疑總統川普的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川普另有其人。
|演員Andrea Wagner Barton在社交平臺分享了一段白宮花園視頻,她認為川普過於強調身邊是他的妻子,反而說明他身邊的這個「梅拉尼婭」其實是一個替身。圖片來源:facebook
於是,開始出現各種網絡技術貼,仔細分析與川普站在一起的女子,與真正的梅拉尼婭有著微妙的臉部身體差異,並且深挖川普在提到妻子行蹤方面的明顯矛盾,以佐證「替身」的說法。
這方面輿論聲勢越發酵越大,最後川普不得不親自出來為妻子闢謠。
|川普寫到,這則篡改梅拉尼婭照片的假新聞,推向了她不在我身邊的陰謀論。圖片來源:twitter
白宮通訊負責人史蒂芬妮·格裡沙姆(Stephanie Grisham)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也無奈地表示:
「人們本該討論第一夫人為了兒童做出的努力,包括反抗鴉片類藥物給未成年人帶來的影響。然而,人們又一次被荒謬的謠言迷惑了。」
替身的「腦洞」,不止發生在川普與他妻子身上。連希拉蕊也曾被質疑用了替身。
雖然很快被澄清,但也一時轟傳。
或許,津津樂道於政治人物使用替身的傳聞,背後是人性中固有的好奇心?跟政治清明不清明、透明不透明並無關聯?
不過,毫無疑問,越是捂得嚴嚴實實的國家,人們越樂意去相信類似猜測。越是透明化的國家,就算還依然有傳言,其實更多的是娛樂意義。
前一種類型國家,政治人物安排替身,有用,甚至至關重要。
具體真相如何,外人當然也不得而知。
在這些國家裡,「前浪」「後浪」不關鍵,要緊的是掌握指揮棒。
絕大多數「後浪」,不過年齡上有點優勢而已,本質上只是吃瓜群眾。
而另外一些「後浪」的故事,只有指揮棒關心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