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朝杜牧《清明》
詩文漫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的雨,紛紛的下,
路上的行人,悽婉哀戚。
去問問酒家在哪個地方?牧童遙指杏花煙裡的村落。
初衣解詩:這是一首吟詠清明節的名句。因為清明節在明朝清朝以後,包括現在,都認為是一個重要的,祭祖的節日,而這個節日的特殊性就在於要在祖先的墳頭祭拜。所以我們通常認為杜牧的這首詩是寫的清明節祭祖後的心情的。
你看清明節,在山上祭祖完了,心情本來就不好,天上又下著紛紛的小雨,越發是黯然銷魂。這個時候就問,路邊的牧童哪裡有酒家?牧童手一指,那不遠處的杏花煙雨深處,就有啊。
可是問題就來了,如果是杜牧自家的祖墳,他怎麼會不知道方向呢?還需要牧童指他到杏花村去。
那麼只有一種可能,他是在郊遊,也極有可能是拜訪朋友的墓地順帶踏青,但這個季節他一定思念著家鄉的祖墳和親人,因為暫時不能回去,心裡感慨萬千,所以才有了所謂的欲斷魂之感。
那麼用什麼辦法緩解郊遊的疲勞和內心的惆悵呢,那就是,順便得找個人問一下,哪裡會有酒家,一來歇個雨,二來消除旅遊的睏乏。
那麼我們就來談一談唐朝的清明。在南北朝的時候,民間流行著寒食節去山頭祭祖的現象,寒食節在古代是不能動火的,要禁火三天。有的人說就是為了紀念介子推,這位賢者不下山做官將自己燒死在山上,國家表彰他的節義;但是另一種最為可能的現實是,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不發達,火種需要保存,每年有三天的時間,將去年的火種熄滅,三天之後,用榆枝或者柳枝,點燃新的火種,開始新的一年薪火相傳。既然三天都不能動火,人們這個時候備註了一些熟食,就開始上山裡祭祀祖宗。畢竟來說正常的生活習慣被打亂了,有一段時間的空閒,這個時候卻和先人們在墳頭對話,既莊重又親切,很有家常的感覺。
但是這是不能得到官方的允許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不夠鄭重。唐朝初年,唐高宗是禁止在寒食節期間上墳掃墓的,因為在他看來實在不雅,大家在墓地裡坐著,又沒有表現出很哀傷的樣子,這是祭奠祖先呢,還是圖自己快樂?
但是這只能約束官員。然後到了100多年後的唐玄宗時候,放開了尺碼,說,寒食節可以掃墓,但是不能夠做樂不允許飲酒。
所以杜牧當時不可能是給自己的祖宗掃墓,現在看來也不是給朋友掃墓,他是心裡祭奠的家人和朋友,但是腳步呢,卻在他鄉的山林轉悠。反正既然沒有掃墓的事實,去找個地方喝酒,也是行的。
所以這首詩寫的是他的郊遊。但是也是暗含了清明節的思鄉思祖的心思。若是他祭祖喝酒,作為朝廷的一名官吏,很容易飯碗不保的。在唐朝,雖然風氣開放,對官員的約束還是相當的緊的。
這唐朝寒食和清明其實是相接比較近的節日,這是國家默認了,可以上墳祭祖。寒食節和清明節也在晚唐之後延長到7天。但有一點官方公告裡肯定是寫的,祭祀不允許喝酒。但民間的事情哪裡管得了呢?
因為這兩個節日靠的太近,到了宋元明清的時候,清明節就涵蓋了寒食節,當然願意祭祖的,得嚴肅點,但是其他的時間就成了踏青郊遊的最好時光了。而且在古代,清明節包含了上巳節,打鞦韆,去郊遊,用飽滿的姿態迎接著春天,也成了清明節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所以清明節就變成了兩極,極端的融合了祭祀的莊重和春天的快樂。
但是在唐朝,杜牧作為官員,他是不可能在祭祖之後喝酒的。所以這首詩肯定是寫的他的郊遊。但是清明節是一個萬花筒,有人看到了悲哀,感受到了悲哀,有人看到了春天的明媚,感受到了春天的活力。
所以初衣在解讀清明的詩的時候也很為難,比如悽苦的詩有,「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更有甚者唐朝的熊孺登,是這樣寫寒食野望,「拜掃無過骨肉親,一年唯此兩三晨,冢頭莫種有花樹,春色不關泉下人。」快樂的詩也有,比如唐朝張籍在寒食那一天就寫下「酒汙衣裳從客笑,最饒言語覓花知」,這還沒到清明節,隔一天意義也重大呀,這要是報上了朝廷,他這個官就不要做了。但是唐朝中晚期,寒食和清明連起來一共放假七天,民間的事,皇帝也真是管不過來哈。但是官員的自律應該是還在的。
不過從大的來看清明節,清明節是涵蓋了祭祀祖宗,慎終追遠,親近自然天人合一傳統中國的各種特色的,雖然矛盾卻也很統一。在自然山川中,親近祖宗心靈對話,享受大好河山的春風美景,清明節既包容又深沉,既明快又有延續,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如今。
讓我們重溫這首唐朝的小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唐詩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