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是郊遊還是祭祖?

2020-12-11 初衣勝雪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朝杜牧《清明》

詩文漫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的雨,紛紛的下,

路上的行人,悽婉哀戚。

去問問酒家在哪個地方?牧童遙指杏花煙裡的村落。

初衣解詩:這是一首吟詠清明節的名句。因為清明節在明朝清朝以後,包括現在,都認為是一個重要的,祭祖的節日,而這個節日的特殊性就在於要在祖先的墳頭祭拜。所以我們通常認為杜牧的這首詩是寫的清明節祭祖後的心情的。

你看清明節,在山上祭祖完了,心情本來就不好,天上又下著紛紛的小雨,越發是黯然銷魂。這個時候就問,路邊的牧童哪裡有酒家?牧童手一指,那不遠處的杏花煙雨深處,就有啊。

可是問題就來了,如果是杜牧自家的祖墳,他怎麼會不知道方向呢?還需要牧童指他到杏花村去。

那麼只有一種可能,他是在郊遊,也極有可能是拜訪朋友的墓地順帶踏青,但這個季節他一定思念著家鄉的祖墳和親人,因為暫時不能回去,心裡感慨萬千,所以才有了所謂的欲斷魂之感。

那麼用什麼辦法緩解郊遊的疲勞和內心的惆悵呢,那就是,順便得找個人問一下,哪裡會有酒家,一來歇個雨,二來消除旅遊的睏乏。

那麼我們就來談一談唐朝的清明。在南北朝的時候,民間流行著寒食節去山頭祭祖的現象,寒食節在古代是不能動火的,要禁火三天。有的人說就是為了紀念介子推,這位賢者不下山做官將自己燒死在山上,國家表彰他的節義;但是另一種最為可能的現實是,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不發達,火種需要保存,每年有三天的時間,將去年的火種熄滅,三天之後,用榆枝或者柳枝,點燃新的火種,開始新的一年薪火相傳。既然三天都不能動火,人們這個時候備註了一些熟食,就開始上山裡祭祀祖宗。畢竟來說正常的生活習慣被打亂了,有一段時間的空閒,這個時候卻和先人們在墳頭對話,既莊重又親切,很有家常的感覺。

但是這是不能得到官方的允許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不夠鄭重。唐朝初年,唐高宗是禁止在寒食節期間上墳掃墓的,因為在他看來實在不雅,大家在墓地裡坐著,又沒有表現出很哀傷的樣子,這是祭奠祖先呢,還是圖自己快樂?

但是這只能約束官員。然後到了100多年後的唐玄宗時候,放開了尺碼,說,寒食節可以掃墓,但是不能夠做樂不允許飲酒。

所以杜牧當時不可能是給自己的祖宗掃墓,現在看來也不是給朋友掃墓,他是心裡祭奠的家人和朋友,但是腳步呢,卻在他鄉的山林轉悠。反正既然沒有掃墓的事實,去找個地方喝酒,也是行的。

所以這首詩寫的是他的郊遊。但是也是暗含了清明節的思鄉思祖的心思。若是他祭祖喝酒,作為朝廷的一名官吏,很容易飯碗不保的。在唐朝,雖然風氣開放,對官員的約束還是相當的緊的。

這唐朝寒食和清明其實是相接比較近的節日,這是國家默認了,可以上墳祭祖。寒食節和清明節也在晚唐之後延長到7天。但有一點官方公告裡肯定是寫的,祭祀不允許喝酒。但民間的事情哪裡管得了呢?

因為這兩個節日靠的太近,到了宋元明清的時候,清明節就涵蓋了寒食節,當然願意祭祖的,得嚴肅點,但是其他的時間就成了踏青郊遊的最好時光了。而且在古代,清明節包含了上巳節,打鞦韆,去郊遊,用飽滿的姿態迎接著春天,也成了清明節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所以清明節就變成了兩極,極端的融合了祭祀的莊重和春天的快樂。

但是在唐朝,杜牧作為官員,他是不可能在祭祖之後喝酒的。所以這首詩肯定是寫的他的郊遊。但是清明節是一個萬花筒,有人看到了悲哀,感受到了悲哀,有人看到了春天的明媚,感受到了春天的活力。

所以初衣在解讀清明的詩的時候也很為難,比如悽苦的詩有,「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更有甚者唐朝的熊孺登,是這樣寫寒食野望,「拜掃無過骨肉親,一年唯此兩三晨,冢頭莫種有花樹,春色不關泉下人。」快樂的詩也有,比如唐朝張籍在寒食那一天就寫下「酒汙衣裳從客笑,最饒言語覓花知」,這還沒到清明節,隔一天意義也重大呀,這要是報上了朝廷,他這個官就不要做了。但是唐朝中晚期,寒食和清明連起來一共放假七天,民間的事,皇帝也真是管不過來哈。但是官員的自律應該是還在的。

不過從大的來看清明節,清明節是涵蓋了祭祀祖宗,慎終追遠,親近自然天人合一傳統中國的各種特色的,雖然矛盾卻也很統一。在自然山川中,親近祖宗心靈對話,享受大好河山的春風美景,清明節既包容又深沉,既明快又有延續,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如今。

讓我們重溫這首唐朝的小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唐詩中的愛和美。

相關焦點

  • 杜牧《清明》詩的「詩眼」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是中國古代詩歌中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經典名篇。這首詩描述清明時節主人公雨中趕路的愁苦心境和問詢牧童的瞬間情形,抒發異鄉思親的沉痛心情。由於清明是祭祖掃墓、親人團聚、踏青郊遊的時節,主人公卻不能像普通人那樣在家過清明,所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思念和孤獨導致其沉痛悲傷,甚至達到了「欲斷魂」的程度。  其實,「行人」除了上面的一般理解之外,還有著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更深刻的思想內涵。「行人」在中國古代是一個表示官職的專用名詞,考先秦典籍《周禮·秋官》即有「行人」一職。
  •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品讀唐代杜牧《清明》,了解清明節
    觀光君今天帶大家品讀唐代杜牧《清明》,了解清明節。清明節這天,詩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陽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關注觀光君,更多精彩等待您......
  • 杜牧《清明》詩的「詩眼」-光明日報-光明網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是中國古代詩歌中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經典名篇。這首詩描述清明時節主人公雨中趕路的愁苦心境和問詢牧童的瞬間情形,抒發異鄉思親的沉痛心情。由於清明是祭祖掃墓、親人團聚、踏青郊遊的時節,主人公卻不能像普通人那樣在家過清明,所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思念和孤獨導致其沉痛悲傷,甚至達到了「欲斷魂」的程度。     其實,「行人」除了上面的一般理解之外,還有著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更深刻的思想內涵。
  •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詩人未能回鄉祭祖掃墓,而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奔波在異鄉的路上,心裡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公也不作美,細雨紛紛而落,路上行人因為思念亡故的親人,愁苦得好像神魂與身體分離。詩人想找個客棧避雨、借酒消愁,可哪兒有客棧呢?詩人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牧童用手指著遠處,在那開滿杏花的村莊裡,正在招攬行人呢!這令詩人心頭喚起絲絲暖意。
  • 杜牧的這首清明,通篇白話,為什麼會被譽為清明詩的千古絕唱?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歷來都是文人雅士揮毫潑墨的重要題材。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唐代大詩人王維有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至宋朝,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逐漸成為清明兩大主要節日習俗,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而清明的詩詞自然也多是圍繞這兩大主題。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就是根據清明節氣候時令而作的,這類詩詞並不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
  • 清明時節話《清明》:杜牧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
    清明時節話《清明》:杜牧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杏花村是山西杏花村嗎?杜牧的「杏花村」,究竟在哪裡?肯定不是山西!年年清明,敬宗追遠。今逢清明,遍地哀思。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所以,古代的清明節,活動是多樣的,除了禮敬祖先、慎終追遠外,還有許多豐富多採的民間節俗,清明踏青,即為其一。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
  • 東南西北過清明 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主題
    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另外,不同地區的人們過清明節的習俗也各不相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江蘇省清明節習俗    泰州農民於清明節舉行划船比賽,稱為「撐會船」。
  •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祭祖有什麼講究 清明詩歌賞析
    清明時節雨紛紛,祭祖踏青兩不誤。清明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也有歡樂賞春的喜慶氣氛。清明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造就了清明豐富多樣的節俗。讓Maigoo節氣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清明節氣的習俗、美食還有清明詩句,感受清明「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 杜牧的《清明》憑什麼成了清明代言詩?
    那麼多好詩,但大家偏偏最喜歡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要論慎終追遠的哀傷和沉痛,杜牧的清明詩比不上白居易的,要說語言的清簡優美好懂,吳惟信的不比它差,憑什麼杜牧這首詩代言了清明?
  • 為什麼清明節才祭祖? 清明祭祖的來歷
    為什麼清明節才祭祖? 清明祭祖的來歷時間:2018-04-05 10:10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清明節才祭祖? 清明祭祖的來歷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 寫清明最好的古詩詞——寫在杜牧創作《清明》詩1195周年之際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關於清明的古詩詞有很多,最讓人難忘的要屬杜牧的《清明》了。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從清明祭祖談「儀式「的力量
    唐代詩人杜牧有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許多人在清明時都會想到杜牧的這首詩。而清明節好像也和「雨水」、「酒」、和「欲斷魂」的行人離不開,所以這首詩被廣為傳頌。
  • 清明既上墳祭掃,又踏青郊遊的習俗,細究其實是源於三個節日
    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節可謂獨領風騷,它不僅是節氣,還是節日,而且在歷史上還一度成為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日。但令人不解的是清明既上墳祭掃,又踏青郊遊,乍一看很是分裂。而如此分裂的習俗細究之下其實是源於三個節日,這是怎麼回事呢?
  • 杜牧 清明_騰訊新聞
    杜牧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中的行人、酒家、牧童和杏花村,加上山道彎彎、春雨飄灑,構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清明煙雨圖」。這首詩寫出了清明時節典型的天氣特徵,抒發了離鄉在外之人在春雨綿綿的清明時節想要借酒澆愁的心情,其中有悽苦,也有希望。
  • 唐宋時清明也放假?古人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給清明節繪了一筆傷感的基調。提起清明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掃墓祭祖,緬懷故人。其實在古代,清明節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傷,還有萬眾踏青、郊遊、戴柳、鬥雞等多種活動。那麼,你可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古人在清明節可有假期?他們是怎麼過的?一圖了解↓放眼古今,儘管清明的含義不斷變化和豐富,但清明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卻早已根植進了中國人的內心。
  • 古詩詞中的清明:杜牧《清明》最膾炙人口
    歷代文人騷客描寫清明的詩詞數不勝數,精彩紛呈。  最膾炙人口、傳誦不絕的當屬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悽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詩人的焦慮和惆悵,遂向牧童打聽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點著遠處的杏花村。
  • 文化融合:清明節如何演變為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的節日?
    唐朝還規定給官員放假四天,官員們回家鄉祭祖掃墓成了越來越重要的傳統習俗,假期也從四天放寬至七天。清明時分的氣候宜人,從周朝開始,就有達官顯貴在此時刻踏青遊春。春去秋來,一年又一年,古時的人們掌握了氣候的規律,清明時分最是郊遊的好時刻。慢慢地,這個時節成了春遊的節日。春遊中,人們賞春,吃酒,蹴鞠,插柳,紛紛享受著春日的愜意。那時還有一些女巫們會在這個時候到溪水邊祈福消災,祭祀祖先。
  • 知識積累|清明節氣的由來及習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的文化內涵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 杜牧《清明》中的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欲斷魂」?
    到底是時代的變化,還是杜牧的詩有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的,那就是因為清明節是一個用來祭祀先祖的日子,古代人在追思先祖方面比現代人更加慎重其事,更加講究禮儀。因為「百善孝為先」,而且在漢代的時候還有「舉孝廉」,也就是說你如果足夠孝順,是可以去做官的。一是出於真心悲痛,二是習俗使然,大家都很悲痛,所以清明祭祀是莊重、悲傷的。
  • 三月清明祭祖,那麼清明節又有些什麼故事
    春分後15日為清明,這時日行15度,天氣晴朗,故名「清明節」。時在每年農曆三月,也叫「三月節」。清明節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傳統的風俗節日。在這一日自古有掃墓、祭祖、郊遊、戴柳等風俗活動,諺語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