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度清明,除了普遍的祭祖、掃墓,還有哪些不常聽說的習俗

2020-12-09 騎上馬背看世界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5號到7號我們將迎來清明小假期。相信大部分朋友都會在放假期間,去自己已故長輩親人的墳前去祭拜一翻,壓紙,燒香。拿上打掃工具,把自家親人的墓地好好的清理乾淨。這個習俗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骨子裡去了,同時也是咱中國的民俗文化。

那麼清明這個節日是從何而來呢,我想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

1祭祀,掃墓。 到達墓地,要對墓前陳設如,明堂,香爐等逐一洗濯。山上有土的墓地,宜清除雜草,同時蓋上新土。在洗濯跟填土的同時,對墓地四周認真觀察,若有坍塌,開裂,損壞等情況,祭祀結束之後,應該儘快修復。俗話說,這可是風水,不能馬虎。

2 禁火。 結束舊火,啟用新火,是先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取火不易,只好在家裡長期保存火種,隨時取用;而那時又有一種共識,以為長燃不熄的火燒得太久了就有毒有害,甚至會引發雨雹等天災,因此每年要舉行一次「改火」的儀式,徹底熄滅舊火,用鑽木擊石一類辦法重取新火。

3 蕩鞦韆 為啥寒食節蕩鞦韆呢?有一說是讓義士介子推的靈魂坐著鞦韆上天,但查無實據,只是傳說而已。歷代皇帝之所以都喜歡鞦韆,是因為鞦韆含「千秋」之意,意味著江山可千秋永固。還有一種說法:鞦韆蕩得越高,就預示著將來的日子過得越好。於是,女子們便都放下矜持,興高採烈地蕩鞦韆。除此之外,在蕩鞦韆的過程中,男子們在幫忙推、送鞦韆時,容易獲得女子的好感。因此,這個過程也為年輕男女交往創造了好機會。

4 蹴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在商代就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唐代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裡鞦韆習俗同",說明這一活動的普及。而到了宋代,更是盛行,蹴鞠主要是宋時官方配合節日搞的與民同樂之活動。

5踏春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遊踏青結合起來,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於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6 拔河 拔河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體質,最初是在軍隊中盛行,後來才流行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此以後,清明拔河遂成習俗。

7 插柳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8 放風箏 清明節放風箏是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在晚唐時期,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9 吃寒食 寒食節早於清明節,但至唐之後,兩者漸漸混為一談。有民俗專家表示: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二者便合而為一。

10 植樹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甚至在民國七年一份《呈報七年分清明植樹情形並請核銷經費》的文件中稱:"每年清明植樹節應行植樹典禮,著為定章",由此可見,在民國時清明節曾也是植樹節。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長得快,因此清明時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諺語。清明節時,人們多喜種松樹柏樹於墓前,以寄託思念。

11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目前我就知道這麼多了,朋友們,你們還知道清明有哪些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呢?或者是你們當地別具一格的清明習俗,不妨說出來給大家增加一點知識。

相關焦點

  • 淡蕩春光寒食天:除了掃墓和踏青,清明的習俗還有哪些?
    清明節的起源起初,清明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清明時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期間的習俗,除了禁火冷食,還有後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
  • 2500多年的清明傳統,除了掃墓和踏青,你不知道的習俗還有這些!
    清明節的起源,據說是古代帝王將領的「墓祭」儀式,後來民間仿製,在這一天祭祖墓祭,世世代代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除了我們熟知的掃墓和踏青,其實清明節還有很多其他的習俗。本文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清明節的那些習俗。「拜土地」拜土地即祭拜土地神,一般都在清明前三天內的上午進行。方式是在家中堂屋桌子上擺上供品,主要有粽子、清明圓子、豆腐乾等,清明圓子為蠶繭狀的實心圓子,分青、白兩色,含義是祈祝蠶繭豐收。
  • 除了掃墓祭祖,清明節那天還有什麼習俗?第一個可不是瞎說
    除了掃墓祭祖,清明節那天還有什麼習俗?第一個可不是瞎說清明節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早在漢朝時便與寒食節、上巳節並稱為三月三大節日。只是後來由於這三個節日功能相同,日期相近,久而久之,三個節日合為一個就是今天的清明節。
  • 冬至將至,除了祭祖還有哪些習俗呢?
    冬至民俗祭祖掃墓上海人過冬至還有祭祖掃墓的習俗。舊時上海人在赤冬至喝甜米酒,吃花糕、糯米粉湯圓之前,還要在桌子上把肉塊壘起來祭奠祖宗。有點類似於清明,只不過清明時節,在上海是要吃青團的。也許每逢祭奠祖宗的時候,便會和鬼聯繫起來,於是便要人們早點回家了。
  • 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古人除了掃墓清明還有什麼活動
    清明不只是節氣的名稱,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據傳清明的來源和古代帝王「墓祭」有關。後來民間相繼效仿,到春秋時期融合寒食節、上巳節習俗,幾經變更演變成現在的清明風俗。唐朝唐朝時期為了不耽誤政事,唐玄宗頒布官員放假時間。最開始是放假四天,後來五天,到了貞元六年假期延長到了七天,方便官員合理安排時間回家掃墓祭祖。可見在唐朝時期,寒食節已經是個相當隆重的節日。
  • 祭祖思源——談傳統習俗清明之掃墓
    原創首發編者按,從傳統文化,帶你分享傳統習俗,讓你更全面了解祭祖思源的重大意義。人為什麼要掃墓?掃墓應該注意點什麼?掃墓有沒有年齡段,多少歲可以不上墳?掃墓要不要傳承下去?掃墓意味著什麼?清明時節能不能立碑?等等。
  • 清明習俗,除了祭祖還要有什麼?
    祭祖每年清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氣溫都會升到12℃以上。可以這麼說,清明到來,春天才真正來了,為了身體考慮,首先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注意養生。清明節還可以做哪些活動呢?踏青——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祭祖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祭祖有什麼講究 清明詩歌賞析
    清明時節雨紛紛,祭祖踏青兩不誤。清明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也有歡樂賞春的喜慶氣氛。清明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造就了清明豐富多樣的節俗。讓Maigoo節氣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清明節氣的習俗、美食還有清明詩句,感受清明「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又稱「鬼節」,掃墓踏青習俗怎麼來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到了一年一度吟誦杜牧這首詩的時候了,又是一個清明節,清明節還沒到,昨天路上就已經有了清明悽涼清冷的氣氛了。清明節,又被稱之為「鬼節」,是我國三大鬼節之一,也是大家最為重視的一個鬼節。
  • 清明時節的那些節日習俗:祭祖掃墓、踏青、吃青團,你做了幾個?
    #這個4月我們踏青去#轉眼,新一年的清明將至,在家憋悶了一整個冬天的你,踏青安排好了嗎?今天我們來聊聊,你的家鄉,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對於古人來說,清明節不僅僅是祭奠祖先,上墳掃墓的時節,還是踏青出遊,賞花觀景的好時節,因此它又被稱為踏青節、祭祖節、三月節。西漢時期編撰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所謂「清明風」,便是清爽明淨的春風,能夠催發萬物生長。因此,古書《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2008年,清明節被正式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 清明節這些掃墓祭祖一定要知道的禁忌 小心別犯
    清明節這些掃墓祭祖一定要知道的禁忌 小心別犯時間:2019-04-02 21:5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這些掃墓祭祖一定要知道的禁忌 小心別犯 每年清明節掃墓,爸爸媽媽都會說這個不行,那個要注意,這種話不能說的那麼清明掃墓到底有哪些禁忌呢?
  • 清明掃墓習俗與注意事項!!
    點擊上面藍字「山東老鄉」找到老鄉^_^馬上要到清明了,小編和大家分享下清明掃墓習俗與注意事項 1、 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或者說在華人眼裡,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 ⓥ清明掃墓習俗注意事項
    1、 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或者說在華人眼裡,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 清明祭祖始於哪個朝代?有哪些祭祀方式
    清明祭祖是中國人的傳統民俗,人們通過掃墓祭祖的方式,不僅可以表達對先祖的追思和悼念,還可以通過祈禱的方式,讓先祖庇佑子孫身體安康。那麼清明祭祖究竟從哪個朝代開始的呢?且聽小編一一為你道來。【清明祭祖的緣由】清明祭祖的傳統習俗,跟人們的信仰、祭祀、曆法、節氣等人文與自然文化相關。中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思遠的傳統觀念。古時農業是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人們為了有個好收成,除了祈求大自然風調雨順外,還會請求先祖保佑,能有個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 重陽節特殊祭祖習俗,有哪些講究和禁忌?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重陽節有祭祖的習俗。如今在嶺南一帶,重陽祭祖還是很流行的,在莆仙一帶重陽祭祖比清明多,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都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裡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重陽祭祖有哪些講究和禁忌呢?
  • 清明節祭祖掃墓習俗都有什麼禁忌講究?且看潮汕人是怎麼做的
    清明節祭祖掃墓是華人特有的傳統,今日清明想必很多朋友都在掃墓,而全國各地究竟都有哪些祭祀先人的習俗,六甲番人是不敢通過查某百科而胡說八道的,只能在此說說潮汕地區的清明祭祖掃墓習俗。三跪九叩頭之禮是在清明掃墓祭祖和家中逢年過節祭祖一定要執行之禮,每次跪地必須叩頭三次,行禮時雙腿併攏全跪,身子俯下,雙手碰地面,與頭並列。描色,則是指用紅色油或綠色油給墓碑的凹刻文字圖案上色,描色前先將往年的油漆仔細除去,然後清掃漆粉痕,再分別描色,先人姓名一般用綠色油,而墓碑的其它圖案則有紅有綠。
  • 老家清明掃墓有哪些禁忌?大部分年輕人都不懂
    老家清明掃墓有哪些禁忌?大部分年輕人都不懂時間:2018-04-05 08:4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老家清明掃墓有哪些禁忌?大部分年輕人都不懂 馬上又到清明節了,今年清明放假是在4月57號,大家是否準備好了行囊,與家人一起回老家掃墓(祭祖)呢?
  • 清明祭祖到底是習俗還是迷信?看看農村老人是怎麼說的
    清明祭祖到底是習俗還是迷信?看看農村老人是怎麼說的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之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今天是星期天,我們村所有孫姓子孫都千裡迢迢回家祭祖。這是每年的習俗,哪怕在外省,都必須趕回來祭祖。
  • 清明已至,中國傳統的掃墓祭祖,老祖宗留下了哪些注意事項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與「寒食節」一起過,是傳承了中華幾千年的文明習俗。主要有掃墓、踏青、植樹等多項活動,豐富多彩,但最受人們重視的則是「掃墓祭祀」。每年一次的掃墓活動是為了祭奠亡故的親人,以及表達對先祖的恭敬和孝道。相信許多人都經歷過,那麼,在掃墓時,我們的老祖宗留下了哪些注意事項呢?一是掃墓的時間。
  • 聯想於清明掃墓祭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年一度清明至,心情隨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忍不住地傷感和沉重起來。多年以來回老家掃墓,都是事前約好,跟隨奶奶、父母一起回去的。由於工作原因,只有清明這天,分布在各地的親人都能放下手中事宜,風雨無阻地回到埋葬著自己親人的深山裡老家去。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掃墓祭祖的人群裡,少了爺爺、奶奶、母親,因為他們也已經長眠於這青山綠水之中了,父親雖然還健在,90歲高齡的他已經走不動路了,不能再去為他的父母掃墓了。按照父親自己的感嘆,「他也快要回家去啦,要去見他的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