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5號到7號我們將迎來清明小假期。相信大部分朋友都會在放假期間,去自己已故長輩親人的墳前去祭拜一翻,壓紙,燒香。拿上打掃工具,把自家親人的墓地好好的清理乾淨。這個習俗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骨子裡去了,同時也是咱中國的民俗文化。
那麼清明這個節日是從何而來呢,我想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
1祭祀,掃墓。 到達墓地,要對墓前陳設如,明堂,香爐等逐一洗濯。山上有土的墓地,宜清除雜草,同時蓋上新土。在洗濯跟填土的同時,對墓地四周認真觀察,若有坍塌,開裂,損壞等情況,祭祀結束之後,應該儘快修復。俗話說,這可是風水,不能馬虎。
2 禁火。 結束舊火,啟用新火,是先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取火不易,只好在家裡長期保存火種,隨時取用;而那時又有一種共識,以為長燃不熄的火燒得太久了就有毒有害,甚至會引發雨雹等天災,因此每年要舉行一次「改火」的儀式,徹底熄滅舊火,用鑽木擊石一類辦法重取新火。
3 蕩鞦韆 為啥寒食節蕩鞦韆呢?有一說是讓義士介子推的靈魂坐著鞦韆上天,但查無實據,只是傳說而已。歷代皇帝之所以都喜歡鞦韆,是因為鞦韆含「千秋」之意,意味著江山可千秋永固。還有一種說法:鞦韆蕩得越高,就預示著將來的日子過得越好。於是,女子們便都放下矜持,興高採烈地蕩鞦韆。除此之外,在蕩鞦韆的過程中,男子們在幫忙推、送鞦韆時,容易獲得女子的好感。因此,這個過程也為年輕男女交往創造了好機會。
4 蹴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在商代就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唐代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裡鞦韆習俗同",說明這一活動的普及。而到了宋代,更是盛行,蹴鞠主要是宋時官方配合節日搞的與民同樂之活動。
5踏春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遊踏青結合起來,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於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6 拔河 拔河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體質,最初是在軍隊中盛行,後來才流行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此以後,清明拔河遂成習俗。
7 插柳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8 放風箏 清明節放風箏是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在晚唐時期,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9 吃寒食 寒食節早於清明節,但至唐之後,兩者漸漸混為一談。有民俗專家表示: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二者便合而為一。
10 植樹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甚至在民國七年一份《呈報七年分清明植樹情形並請核銷經費》的文件中稱:"每年清明植樹節應行植樹典禮,著為定章",由此可見,在民國時清明節曾也是植樹節。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長得快,因此清明時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諺語。清明節時,人們多喜種松樹柏樹於墓前,以寄託思念。
11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目前我就知道這麼多了,朋友們,你們還知道清明有哪些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呢?或者是你們當地別具一格的清明習俗,不妨說出來給大家增加一點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