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起源,據說是古代帝王將領的「墓祭」儀式,後來民間仿製,在這一天祭祖墓祭,世世代代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除了我們熟知的掃墓和踏青,其實清明節還有很多其他的習俗。本文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清明節的那些習俗。
「拜土地」
拜土地即祭拜土地神,一般都在清明前三天內的上午進行。方式是在家中堂屋桌子上擺上供品,主要有粽子、清明圓子、豆腐乾等,清明圓子為蠶繭狀的實心圓子,分青、白兩色,含義是祈祝蠶繭豐收。點上香燭,進行祝拜後燒化紙錢。有的地方祭品中要放花糕、藕片等應時食品。
「拜饗祭祖」
清明節家家戶戶都要拜饗(xiǎng)祭祖,拜土地的人家即在拜土地後進行。供品除應時糕點外,要放6-8樣葷素菜餚,儀式過程同其它時節的拜饗。在有宗族祠堂的鄉村,同族祖宗的靈位都供在祠堂中,清明時族中人要進行集體祭祖。祭祖由族長主持,族中人都要齊集,在靈位前供奉香燭、酒菜等祭品,眾人依次在靈位前祭拜一番。然後擺酒席,稱為「上墳酒」,上墳酒一般要擺三天。
「拜山神爺」
在南部山區農村,清明節要拜山神。農民買一塊長肉,不能斷骨頭,還有一條鯉魚,點上香燭,朝四面八方拜一下。祈求山神讓山上長出很多毛筍。
「掃墓」
去自家先人的墳上祭拜、掃墓,稱為「上墳」。大多數人家在正清明日上墳,也有的在節前拜饗後即去上墳。上墳時在墳前供奉粽子、水果、酒菜等,焚燒紙錢、錫錠,並在墳上拔拔草,添添土,或在饗亭前的萬年青根部加點土,稱為「年年添新土」。有的還在墳上插上「飄錢紙」,即用紅、綠、黃等顏色的紙剪成的銅錢連接狀的飄帶,以表明已有家人來此上過墳了。
「鬥草」
鬥草是一種以花草為比賽道具的遊戲,出現在古代清明節。鬥草分為鬥和鬥。所謂文鬥,是人們採摘各種花草的標準,用多少種,用花草的名稱來檢查花草是否整齊。武術就是用車前的草根,。誰的根莖先斷,武鬥就失敗了。
在清明節這麼一個肅穆的節日裡,有了鬥草的歡樂,對人的情緒是一個很好的調節。
「踏青」
清明時節風和日暖,大地泛綠,是出遊的好時光,清明節後,人們在農忙的時候,需要利用郊遊,這就是所謂的「郊遊」。他們中的一些人順便去親戚家。郊遊叫做春遊。在古代,它被稱為探春、尋春等。四月晴朗,春天回歸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出遊的好時機。中國人一直保持清明出遊的習慣。女人的頭上會有一棵麥苗,據說夾了它就不會頭痛,還會使人眼目清亮。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這是為了紀念農耕創始人神農,他教人們如何種田。有些地方,人們把柳樹放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闢邪的功用。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人最喜歡的活動。在清明節,人們不僅把它放在白天,而且在晚上。晚上,風箏順風的穩定纜繩上掛著一串五顏六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它們被稱為「魔法燈」。在過去,當有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時,他們會剪斷繩子,讓微風把風箏吹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蕩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來,為了避免禁忌,改為搖擺。在古代,鞦韆是由樹枝和彩帶組成的。後來它發展成一種有兩根繩子和踏板的鞦韆。蕩鞦韆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氣。它深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兒童。
還有哪些清明習俗我沒有說到呢?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