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今天已經是2020年4月4日,其實很多朋友已經都知道了,今天也是清明節了。清明節既是我國很傳統的節日,也是24節氣之一,位於春分之後,穀雨之前,是我國少有的以節氣命名的節日,更是唯一一個在節氣點上的法定節假日了。我們知道,清明節在我國已經流傳了許多年了,而且從1935年到現在,清明節也一直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可見清明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麼重要。海棠之前也說過一些和清明節有關的知識,包括今年清明節的新提倡和規定、農村葬禮上墓碑刻字的含義、清明節和中元節的不同等等,那麼清明節到底有什麼習俗?應該注意什麼呢?我們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下。
清明又叫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等等,其由來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經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所以清明作為這麼悠久歷史的節日,掃墓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眾所周知的習俗了,清明節這天,在古代外出的遊子不管多遠,都會提前趕回家中,準備好祭品、紙錢等等,為家裡的先祖們掃墓。不過掃墓的時候還是要注意一些的,一定要給墳上清理好雜草,給墳墓四周進行修整,掃完墓還會在墳墓上插上柳條,因為"柳"和"留"諧音,以此來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思。
掃墓的習俗大家都知道,接下來和大家聊聊一些朋友不知道的習俗。清明其實有蕩鞦韆的習俗,蕩鞦韆在古人看來不僅能夠增加人們身體健康,還能培養人們勇敢的精神,在當時是很不錯的運動。再一個習俗就是放風箏,放風箏也是清明節人們喜愛的運動,每到清明節的時候人們不僅白天放,晚上也會放,夜裡在風箏下掛上一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在過去也被稱為"神燈"。而且過去放風箏的時候有的人會把放上天的風箏剪斷線,任憑風把它吹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可以給自己消病除災,帶來好運。
不過除了蕩鞦韆,過去清明節還會有踏青的習俗。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候也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到處都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也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候,能讓人心情變好,積極向上。我國民間長期保持清明踏青的習慣,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都會選擇外出踏青,感受一下大自然。
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也了解了清明節的大致習俗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清明節情況特殊,要舉行全國哀悼活動,上午10點默哀三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鳴防空警報。我們用最誠摯的祈禱祝福那些逝去的人們,因為他們我們國家才會變得更好,更安全。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多多評論留言,告訴我們。(圖文無直接關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