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造假質疑不斷,不能任其自行消散

2020-12-21 光明時評

  作者:與歸

  近年來,高校裡、學術圈甚至演藝圈都不時爆出一些學術不端事件,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了「零容忍」的共識。而最近,連續兩起「院士被質疑」的事件,都引發了輿論的持續關注。

  自今年5月起,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就陸續有人匿名發帖,質疑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董晨的20多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對此,董晨於6月27日回應稱,「據初步了解,可以排除有意的學術造假……調查還在繼續中。」

  無獨有偶,6月26日,《生物化學雜誌》編輯部在最新一期的雜誌中對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發表的12篇論文分別發布了關注聲明。而早在去年,網絡上就出現了質疑曹雪濤的聲音。2019年11月18日,曹雪濤曾發表聲明稱,「對這些論文中得出的科學結論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複性充滿信心」。

  顯然,根據《生物化學雜誌》編輯部的最新表態,曹雪濤及其團隊的事情還遠沒有結束;而對董晨的質疑,更是剛剛開始。兩起事件將走向何方,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

  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針對院士的質疑並不罕見。去年,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還曾實名舉報中科院院士裴鋼論文涉嫌造假;隨後,裴鋼參與署名的兩篇論文再度在Pubpeer上被美國學者Elisabeth Bik博士質疑。這些算不上壞事,俗話說,理不辨不明,科學界尤其需要這種質疑和回應的博弈。

  越是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者,在領域內的話語權越大,項目、實驗、論文成果被引用的可能性也越大,這就更需要經得起反覆驗證。因此,面對學界和公眾的質疑,他們應當給出更加清晰明確的回應,維護良好的學術風氣。這既是身為學者的義務,也是法律意義上的責任。

  無論是科學界還是學術圈,沒有絕對的權威,只有不停地質疑、求證、更新。這既是科學的態度,也是科學進步的應有之義。如果真是客觀原因造成的誤會,那麼就有必要及時澄清,給當事人一個清白;如果是有意而為的學術不端行為,那就更要依法依規查處,還學術圈一個清淨。

  當然,對於類似的質疑或爆料,既不能讓當事人自查自糾,也不能任其不了了之。無論是什麼樣的學術造假質疑,都不可能自行消散。而權威的、第三方的調查結論,就是最好的澄清。事實上,不明不白的「爛尾」狀態,對任何一方都是傷害,更是無形中傷害了學術生態。

  可以參考的調查案例是,2019年7月1日,網曝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涉嫌剽竊學術論文等問題。7月2日,中國工程院和海軍軍醫大學都公開表示啟動調查,將根據調查結果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理。調查肯定需要一個過程,但結果必須到來,而且是越早到來越好。調查的相關進程,也可以及時向社會披露。

  就在前不久,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副秘書長賀德方就同時強調了對學術不端行為的零容忍,表示將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要讓浮誇浮躁、投機取巧的,在科技界沒有市場;讓弄虛作假、違紀違規的付出應有的代價。」

  是的,學術圈容不下「劣幣驅逐良幣」,對學術不端行為的堅決查處是對良幣最好的鼓勵和維護。而讓劣幣「付出應有代價」的前提,就是依據調查得出的事實結論,這個坎,必須邁過去。(與歸)

[ 責編:劉冰雅 ]

相關焦點

  • 被舉報學術造假、女兒研究遭質疑……李紅良辭去武漢大學職務
    (健康時報記者 李超然)9月16日,梨視頻爆料,李紅良教授被武漢大學免去模式動物研究所所長及模式動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兩個職務,並且主動辭任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先是被同行舉報學術造假,隨後兩個女兒因《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引發網友質疑研究代筆。
  • 美權威學術期刊質疑臺灣一教授論文造假(圖)
    美權威學術期刊質疑臺灣一教授論文造假(圖) 2006年12月21日 16:34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質疑南開大學校長論文造假,這位專職「學術打假」者是誰?
    比克也在採訪中強調,在一定條件下,實驗出現圖像的多次「重複」是有可能的,她只是將可能存在問題的圖像和論文標註出來,至於這樣的圖像是否構成學術不端,最終要看期刊的裁決。18日,比克在其社交媒體的最新回覆中表示:「我想強調我無意指責任何人行為失當。請記住,很多重複也許只是『誠實的錯誤』。
  • 連續 兩個學術造假的炸彈被引爆!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淪喪!
    去年11月就被質疑「用 PS 代替做實驗」 此次被質疑的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早在去年11月14日便被被國外博士質疑學術造假。當時提出質疑便知名「學術誠信打假者」伊麗沙白·比克(Elisabeth Bik),伊莉莎白·比克,曾供職於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2016年起,伊莉莎白·比克辭掉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工作,專職調查各類論文圖像異常問題以及可能存在的學術不端。 她稱在一個中國赫赫有名,並擔任某頂級高校校長的學者的多篇論文中發現造假疑點。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本文結合《科研素質培養與論文指導》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其他資料,簡要闡述了學術造假的定義以及形式,然後結合社會中的一些案例對學術造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討論。關鍵詞:學術剽竊;學術不端;科研誠信當下,學術造假是學術界和社會輿論中的熱門話題之一,學術造假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由百度指數得出結論,見圖1)。
  • 2家國際權威雜誌發社論質疑中國學術誠信
    在國內工程生物界任職的JamesChow對近來發生的一系列與中國有關的學術事件感到擔憂:去年12月中旬曝光的井岡山大學學術造假事件已經引起了國際學術媒體的廣泛關注,1月9日和12日,權威的《柳葉刀》和《自然》雜誌還分別以社論的形式對中國的學術誠信提出一定程度上的質疑。中國學術界國際信譽受到較大影響。
  • 川大回應副校長魏於全學術造假風波
    海口晚報網4月16日訊日前,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司履生致信中國科學院,公開舉報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發表在國內學術刊物《中華腫瘤雜誌》和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醫學》(NatureMedicine)的兩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昨日,川大面向全國媒體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校方和魏於全院士就此事進行解釋。
  • ...造假、女兒研究遭質疑……李紅良辭去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職務
    (健康時報記者 李超然)9月16日,梨視頻爆料,李紅良教授被武漢大學免去模式動物研究所所長及模式動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兩個職務,並且主動辭任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先是被同行舉報學術造假,隨後兩個女兒因《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引發網友質疑研究代筆。
  • 大學教授學術造假,甚至殃及女兒,說好的為人師表呢?
    只是為人師表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近幾日天津一所大學的張姓教授被舉報學術造假引起轟動。許多學生都難以相信,作為學校中人人敬仰的老師,竟然也會做出「造假」這種明顯違背道德的行為?然而事實不容置疑,這所大學調查之後給出通告,這位教授學術不端的行為屬實。
  • 「諾獎級」學術成果遭普遍質疑 中國科學界被打臉了?
    質疑淹沒了掌聲,輿論風向旋即轉變,不少媒體和網民紛紛聚焦於「學術造假」話題。 10月10日晚,國內13位學者實名發聲,公開他們「重複」韓春雨實驗方法的結果:「陰性的」、「不工作」,其實驗方法「讓人懷疑」,並希望有關方面組織第三方介入。「韓春雨」事件進入輿論白熱化階段。
  • 以翟天臨涉嫌學術造假事件為話題教你寫論文
    名詞解釋學術造假: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佔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學術造假首先是一種違背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的表現,是學術領域中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產物。《規定》提出職稱評審應以德為先,對學術造假"一票否決",且納入信用"黑名單"。簡歷造假:不用我說你也懂的。二.
  • 實名舉報3人學術造假?饒毅:沒有發過,有過草稿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學術造假」引發熱議——揭露學術不端,還是侵犯他人名譽權?-本報首席記者許琦敏昨天,饒毅「實名舉報學術造假」一事迅速衝上熱搜榜,一時引發熱議。從網上披露的舉報內容看,被饒毅「點名」的國內學者一共有三位。
  • 嚴打學術造假,其他國家有這些妙招!
    原標題:第一調查丨嚴打學術造假,其他國家有這些妙招……2019年春節後的第一個「大瓜」,莫過於演員翟天臨「學霸人設」事件。因為直播中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他被曝出論文涉嫌抄襲,一時間輿論譁然。近年來,國內外學術不端事件時有發生。針對這一現象,其他國家是如何應對的呢?
  • 中國工程院候選院士研究人耳鼠被質疑學術造假
    中國工程院候選院士曹誼林遭質疑  同事學生導師能否解十年科研迷霧  201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今年剛成為有效候選人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國內組織工程領域「頭號人物」曹誼林,卻被「學術造假」的質疑推上風頭浪尖。
  • 輿情分析:諾獎級學術成果遭質疑 正面跟進回應是不二選擇
    質疑淹沒了掌聲,輿論風向旋即轉變,不少媒體和網民紛紛聚焦於「學術造假」話題。   10月10日晚,國內13位學者實名發聲,公開他們「重複」韓春雨實驗方法的結果:「陰性的」、「不工作」,其實驗方法「讓人懷疑」,並希望有關方面組織第三方介入。「韓春雨」事件進入輿論白熱化階段。
  • 學術造假成本太低,而追溯學術不端,是對「堅守本心」學者的肯定
    導讀:學術造假被指成本太低,建信用體系是否能成為懲戒利器? 學術造假,在如今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那麼,在國外封鎖技術的不確定因素下,中國要不要嚴厲打擊學術造假? 實際上,打擊學術造假是毋庸置疑的。
  • 首醫校長饒毅實名舉報學術造假?中科院涉事研究所回應
    11月29日,饒毅實名舉報裴鋼、耿美玉兩位學者學術造假的新聞成為公眾關注的一大熱點。同時,記者還從耿美玉所在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獲悉,網上近期有兩次出現質疑耿美玉論文造假的信息。對此,藥物所高度重視,已組織專家進行初步核查。根據初核的結果,唯一涉及阿爾茨海默症新藥GV-971的研究論文(Wang et al Cell Research 29:787-803)不存在學術造假問題。發表於Cell雜誌上的論文也不存在學術造假問題。
  • 臺灣學術造假5怪象,教團批:臺灣是學術詐騙的天堂?
    相較之下日、韓學者被終結學術生命、判刑,還有人為此自殺,臺灣學界實在太缺乏「恥感」。輔大教授戴伯芬表示,公眾完全不信任政治人物的論文生產機制,是臺灣學界的危機,撤稿統計如果考慮人口平均,臺灣被撤論文數量獨步全球,「這可不是臺灣之光!」
  • 臺灣學術造假5怪象,教團批:臺灣是學術詐騙的天堂?
    相較之下日、韓學者被終結學術生命、判刑,還有人為此自殺,臺灣學界實在太缺乏「恥感」。輔大教授戴伯芬表示,公眾完全不信任政治人物的論文生產機制,是臺灣學界的危機,撤稿統計如果考慮人口平均,臺灣被撤論文數量獨步全球,「這可不是臺灣之光!」
  • 教授被指學術造假17年:用SCI篇數來論英雄、評職稱,被指有弊端
    北大教授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以及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學術造假,在網絡剛剛熱炒,就迅即被有關部門回應,稱其舉報早有定論。武漢大學官方微博發布的《關於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不端的調查意見》表明,被指17年持續學術造假的李紅良團隊,舉報者舉報的相關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但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個別疏漏。耿美玉所在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武漢大學一樣,高度重視質疑耿美玉論文造假的問題。據有關報導,耿美玉所在的藥物所已組織專家進行初步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