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以及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學術造假,在網絡剛剛熱炒,就迅即被有關部門回應,稱其舉報早有定論。
武漢大學官方微博發布的《關於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不端的調查意見》表明,被指17年持續學術造假的李紅良團隊,舉報者舉報的相關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但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個別疏漏。
耿美玉所在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武漢大學一樣,高度重視質疑耿美玉論文造假的問題。據有關報導,耿美玉所在的藥物所已組織專家進行初步核查。根據初核的結果,有關舉報涉及的阿爾茨海默症新藥GV-971的研究論文,不存在學術造假,發表於Cell雜誌上的論文也不存在學術造假。
除上述兩人外,饒毅教授舉報涉及的三個人中的裴鋼課題組所在的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有媒體報導證實,已組織人員對所涉論文進行初查,並將積極配合第三方權威部門的核查。
從上述媒體公開披露的情況看,饒毅教授的舉報,幾乎被一致否認為子虛烏有。對此,兩院院士、曾任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的李德仁,在接受媒體採訪證實「當時投訴李紅良的材料經過同行知名院士、專家做了兩次核查,所有的原始文件沒有發現造假性「時認為:「所謂SCI論文你比我多,你就當『傑青』,我比他少就當不了。簡單的量化,評估是錯的,會助長年輕的學者急於求成」。
兩院院士李德仁表示,不要去用SCI篇數來論英雄、評職稱、當學者、戴帽子。由此,我們是否可以認為,近來不斷有舉報學術造假的消息公開,是否與評職稱、當學者等以發表論文多少來作為衡量標準有關?或者換句話說,用SCI篇數來論英雄、評職稱、當學者、戴帽子確實存在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