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被指學術造假17年:用SCI篇數來論英雄、評職稱,被指有弊端

2020-12-14 活躍思維

北大教授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以及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學術造假,在網絡剛剛熱炒,就迅即被有關部門回應,稱其舉報早有定論。

武漢大學官方微博發布的《關於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不端的調查意見》表明,被指17年持續學術造假的李紅良團隊,舉報者舉報的相關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但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個別疏漏。

耿美玉所在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武漢大學一樣,高度重視質疑耿美玉論文造假的問題。據有關報導,耿美玉所在的藥物所已組織專家進行初步核查。根據初核的結果,有關舉報涉及的阿爾茨海默症新藥GV-971的研究論文,不存在學術造假,發表於Cell雜誌上的論文也不存在學術造假。

除上述兩人外,饒毅教授舉報涉及的三個人中的裴鋼課題組所在的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有媒體報導證實,已組織人員對所涉論文進行初查,並將積極配合第三方權威部門的核查。

從上述媒體公開披露的情況看,饒毅教授的舉報,幾乎被一致否認為子虛烏有。對此,兩院院士、曾任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的李德仁,在接受媒體採訪證實「當時投訴李紅良的材料經過同行知名院士、專家做了兩次核查,所有的原始文件沒有發現造假性「時認為:「所謂SCI論文你比我多,你就當『傑青』,我比他少就當不了。簡單的量化,評估是錯的,會助長年輕的學者急於求成」。

兩院院士李德仁表示,不要去用SCI篇數來論英雄、評職稱、當學者、戴帽子。由此,我們是否可以認為,近來不斷有舉報學術造假的消息公開,是否與評職稱、當學者等以發表論文多少來作為衡量標準有關?或者換句話說,用SCI篇數來論英雄、評職稱、當學者、戴帽子確實存在弊端?

相關焦點

  • sci通訊作者評職稱有用嗎
    sci論文發表,安排作者署名時,往往少不了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當發表sci論文是為了參加職稱評定時,作者擔心自己署名通訊作者不能參加職稱評定,進而影響到自己晉升。那麼,sci通訊作者評職稱有用嗎?sci通訊作者評職稱有用嗎sci論文作者中,第一作者才是王道。至於通訊作者,就要看本單位怎麼看了。
  • 走形、變味、造假:職稱論文被指養肥學術期刊
    職稱論文遭遇詬病日久,人們年年罵,年年卻被無奈裹挾。日前,一名四川青年教師在網上發表「自白書」,再次痛斥職稱論文種種弊端,更激起了各界的討論和熱議:職稱論文到底該不該取消?走形、變味、造假:這樣的職稱論文圖個啥?一宗罪——醫生越來越不會看病,老師越來越不會教書。
  • 職稱論文被指養肥部分學術期刊:不出錢很難刊發
    職稱論文遭遇詬病日久,人們年年罵,年年卻被無奈裹挾。日前,一名四川青年教師在網上發表「自白書」,再次痛斥職稱論文種種弊端,更激起了各界的討論和熱議:職稱論文到底該不該取消?  走形、變味、造假:這樣的職稱論文圖個啥?  一宗罪——醫生越來越不會看病,老師越來越不會教書。
  • 南大教授梁瑩被指學術造假:「404」教授的9年徵途
    原標題:[調查]被指學術造假:「404」教授的9年徵途記者|翟星理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梁瑩撤回已經公開發表的上百篇論文。不久,她因撤稿和涉嫌論文抄襲等行為被曝光而被稱為「404」教授。梁瑩在9年裡用上百篇中、英文論文鋪墊學術徵途,將自己打造成傑出的青年學者。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合作者包括關西醫科大學教授廣田喜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華鳳等中日韓的學者,以及塞門扎所就職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副校長丹尼斯·維爾茨(Denis Wirtz)。據此次揭露論文造假的成員之一、德國科學記者Leonid Schneider報導,維爾茨或將負責這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學術造假事件的後續調查。
  • 又有多篇SCI醫學論文被撤稿
    據了解,被撤稿的9篇文章中,有8篇論文都是介紹miRNA類的相關文章,然而這8篇來自中國不同科研機構的科研論文,竟然存在相互引用和抄襲,捏造數據的現象,而據了解,論文的作者所屬單位不少為高校的附屬醫院。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醫學論文造假、甚至被國際期刊批量撤稿的消息並不鮮見。
  • 天津大學教授被指學術不端,背後一個觸目驚心的問題...
    國際著名醫學期刊、英國《柳葉刀》雜誌2010年1月9日專門發表的題為《造假:中國需採取行動》的社論,就向我們敲響了警鐘。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曝光中國學術造假的問題。2006年5月31日,英國《自然》雜誌也曾刊發題為《在中國查找欺詐》的社論。此事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已經成為相當嚴重的學術道德問題。  我們決不該忽視中國學術界存在的學術不端問題。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合作者包括關西醫科大學教授廣田喜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華鳳等中日韓的學者,以及塞門扎所就職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副校長丹尼斯·維爾茨(Denis Wirtz)。
  • 評高級職稱,出版學術著作的幾點心得
    現如今,著作和論文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著作者的學術能力,尤其到了高級職稱,出版個人專業著作就是一項重要的評職指標,而且相對論文,現在更多人願意出版著作,這是為什麼呢?下面為大家分享幾點心得。學術著作與論文孰輕孰重什麼是學術著作?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這一意見一經發布,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也引發一些爭議。支持者表示,學生苦只會悶頭寫論文、講課爛到家的老師久矣,應當大力推廣這一舉措。反對者認為,教授應該具備較高的科研能力,不然可以評高級講師。
  • 524名醫生被曝學術造假 有"槍手"開始放棄SCI業務
    近日,全球知名出版機構施普林格出版社宣布撤掉《腫瘤生物學》雜誌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論文。據統計,被撤稿的107篇論文作者來自125家中國研究機構、牽涉524名醫生以及4個國外研究機構。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醫生學術造假第一次被公之於眾。早在2015年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便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來自中國的9篇論文。
  • 職稱申報建黑名單 學術造假一票否決
    此外,《意見》明確,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通過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  亮點1  外語和計算機考試不作統一要求  評職稱對「靠技術吃飯」的人來說不僅涉及個人的收入和晉升,也被看做是評價個人業務水平和貢獻的一把標尺。
  • 揭秘中國學術論文交易黑幕:核心期刊明碼標價(圖)
    因此,許多高等院校便作出硬性規定:教師評定職稱、研究生畢業,都必須拿出在核心期刊或其他公開發行的專業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作為依據。  數量有限的核心期刊,在龐大的需求面前顯得力不從心。面對僧多粥少的局面,許多核心期刊不再以論文質量為核心,而是根據付費的多少來確定是否刊用。對這種給錢就刊用,不給錢即使優秀的論文也不用的「核心期刊」,有學者指斥為「文化妓女」。
  • 重慶師大教授張世友被指抄襲 應「知恥」
    大學教師被指從講師抄襲到教授。重慶師大教授張世友,10篇論文被指抄襲,其間職稱從講師晉升教授。10篇論文中至少8篇大量「引用」文末參考文獻,有的幾乎由多篇參考文獻組合而成。另有1篇未註明參考文獻但幾乎照搬另一論文。張世友稱論文多2005年前發表,「十年前標準不一樣。」
  • 職稱論文:「三宗罪」千夫所指,乾脆取消行不行?
    江西一位高校老師說,職稱論文養肥了那些所謂的省級或國家級核心期刊,要發一篇論文不僅要找關係,還要上票子,現在不拿個一萬兩萬的,都很難發的出來。  一位學術期刊的負責人私下透露說,當年憑關係拿了個刊號真是走對路了,這行原來這麼好賺錢,我們都求神拜佛職稱論文千萬別取消了。  三宗罪——腐化學術氛圍,惡化造假之風。
  • sci第四作者有用嗎
    sci論文內容撰寫往往是建立在課題研究基礎上。課題研究是多人合作的科研項目,每個人對於sci論文內容的產生做出了貢獻,享有sci論文作者署名的權利,但並非所有的作者署名位置都有用。那麼,sci第四作者有用嗎?
  • 學術論文造假背後的「幽靈」
    查無此人的作者馮雙手機裡的新聞,來源於知名學術打假網站RetractionWatch近日的一篇報導:Springer旗下的3本學術期刊各撤回一篇中國作者的稿件,這3篇稿件都有一個共同的作者——丹麥羅斯基爾德大學的Beatriz Ychussie。
  • 北大核心、南大核心、SCI三者的區別及怎樣發表北大核心
    所以sci是要看看具體的if和分區情況。具體怎麼分呢?主要看影響因子,即if。影響因子是指一篇論文所在期刊的文章的平均被引用率。比如一個期刊一年12期,一期20篇文章。一年就是240篇文章。如果一共被引用了240次,那麼本年度if等於1。但是具體算法一般是統計兩年的從而算出if。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已居世界第一,論文總量和被引次數逐步增長,湧現了大批專家學者等。但是少數人員的學術不端問題仍有發生,比如,論文抄襲、論文造假等。2019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弘揚科學精神,建設創新文化,共同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再次被強調。
  • 美國學術造假進監獄,中國呢?
    2006年,美國伯靈頓市佛蒙特大學醫學院的副教授艾裡克·波赫爾曼,因申請NIH基金使用了虛假數據,被伯靈頓地方法庭判刑1年零1天;2009年,科隆檢察機關公布了德國近100名涉嫌學術造假的教授名單,指控他們為不合格學生獲得博士學位提供方便,最後,眾多教授被判處3年半有期徒刑;而最被大家熟知的則是韓國黃禹錫幹細胞造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