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控股券商擁有靈活高效的控股機制,然而,在與經濟運行周期具有較強的相關性、起伏較大的證券行業中,卻很容易受到行業競爭、自身資本實力不足等因素的影響。
8月21日晚間,廣東錦龍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錦龍股份」)披露了2017年半年報。其控股子公司中山證券及參股公司東莞證券上半年的業績表現也揭開了面紗。
報告期內,中山證券實現營業收入6.14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5899.55萬元(同比減少67.05%);東莞證券實現營業收入10.12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3.91億元(同比增長14.83%)。
淨資本不足受限
錦龍股份的主要利潤來源於控股子公司中山證券的經營收益和對東莞證券的投資收益。然而,報告期內,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9673.99 萬元,比上年同期減少 41.20%。《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在其主營業務營收構成中,投資銀行業務的營收下滑幅度最為明顯,同比下降了71.86%。
對此,錦龍股份表示,主要是報告期內中山證券投行業務方面受政策及監管的影響,業務儲備、項目申報、項目掛牌及發行量出現下滑,投行業務收入減少,中山證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比上年同期減少 67.05%。
作為一家非上市證券公司,中山證券在過去開展各項業務時受制於淨資本不足。
對此,母公司錦龍股份表示,擬利用其上市公司平臺的融資能力優勢為中山證券提供資金,充實其淨資本。
其實中山證券已通過調整業務結構和規模、協調平衡業務資源等措施來彌補短板。如在網點建設方面,中山證券報告期內完成了30家分支機構新建和開業工作,擴大了網點輻射面,為其下一步全牌照效能發揮奠定了基礎;在資產管理業務方面,為適應新的監管政策,中山證券主動縮減通道類業務,致使資管業務總規模有所下降,但集合類資產管理規模較去年末有所增長,資產管理業務收入結構更趨合理。
訴諸上市求更大發展
與中山證券淨利下滑逾六成相比,「同一體系」內的東莞證券,淨利卻實現了逆勢增長。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2016 年度證券公司淨利潤增長率排名,東莞證券2016年淨利下滑42.19%;而2017年上半年,則實現了扭虧為盈,淨利同比增長14.83%。
半年報顯示,參股公司東莞證券緊緊圍繞經紀、投行、資管三大業務,通過轉型營銷模式、強化網際網路思維、積極引進金融產品、激發承攬承做激情等措施為企業增收、創收。此外,東莞證券不斷提升管理能力,夯實風控底線,積極推進IPO工作。
此外,東莞證券積極向全國擴張分支機構。截至報告期末,東莞證券設立了24家分公司、51家證券營業部,營業網點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長三角及環渤海經濟圈。
據悉,東莞證券於2015年6月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申請首發上市材料並獲得中國證監會受理,於2016年12月完成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反饋意見回復,未來東莞證券將有望藉助資本市場實現新的發展。
不過,記者注意到,東莞證券的上市之路卻頗為坎坷。自2000年籌備以來,東莞證券IPO之路已經走了7年。2017年初,本已完成IPO預披露。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董事長突然離世;2016年營業收入、近利潤同比降幅均超過四成;數次業務違規被點名,甚至「降級」。雪上加霜的是,5月2日,因二股東錦龍股份涉嫌單位行賄,東莞證券IPO路被迫中止。
(王媛媛)
(責任編輯:劉露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