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政策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中部如得不到政策傾斜是種不公平
「有種觀點認為,『中部是普區,普區要享受特殊政策,就等於沒有特殊政策。』我認為這種觀點對於中部六省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針對中部各省的經濟基礎和經濟實力來說,除了中部各省人民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還迫切需要外力的推動,尤其是中央政策的傾斜與支持。
「中部發展目前來說,尤其需要政策的支持。因為現在已經到了四周都在隆起,中部卻成了一個政策真空的時候,我們叫做『中部政策的邊緣化』。」葉青代表說,「這時候只要有一些政策,解決我們一些歷史包袱,中部就會有更快的發展,同時也會帶動西部的發展,使得中國的經濟結構更加合理。」
葉青代表在他的建議中提出,促進中部崛起,當務之急是中央成立一個高規格的「中部崛起辦公室」,就像「特區辦」、「西部辦」、「東北辦」一樣,之後才能儘快去調研並制定戰略。第二就是把振興東北的政策延伸到中部,因為兩個區域的情況較為類似,大多數振興東北的政策可以在中部實行。
河南省委秘書長李柏拴:中部崛起政策要比照振興東北
對於中部崛起如何具體實施,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委秘書長李柏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一、由於中部省份是我國重要能源產區,黨中央、國務院要進一步加強中部的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這樣既可以扭轉全國運輸、電力緊張的局面,又可以起到連接東、西部的支撐和紐帶作用;二、希望中央比照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對中部地區的一些老工業城市給予適當支持;三、中部地區也是全國主要糧食產區,國家應加大對此的扶持力度;四、黨中央、國務院要研究制定促進中部崛起的實施方案,並在國家「十一五」規劃中予以充分體現;五、要成立促進中部崛起領導小組並召開工作會議,統籌協調有關政策措施的制定和組織事實,啟動中部崛起的行動方案。
要「搭車」
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優惠特殊政策並不是中部發展的重點
「在全國互補型的地區發展戰略中,中部崛起是時候了!不過,國家的優惠特殊政策並不是中部發展的重點,中部崛起要有新思路、新定位。」昨天,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胡鞍鋼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對中部崛起的新思路已經有了獨到的見解:「中部崛起要有『搭車戰略』,從甘心當配角做起。」
從2002年到2004年間,胡鞍鋼曾多次到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調研。「中部省份的經濟發展比較慢,這是針對發達省份而言的。實際上,中部省份這幾年變化也很大,而且人力資源優勢、市場潛力非常明顯,現在關鍵是看各地區能否根據不同的省情,加快協調發展,融入到全國、全世界的大市場中尋找機會。」
胡鞍鋼舉例說,不管是勞務輸出,還是產業之間的聯繫,中部省份都應該緊「搭」全國的車,尤其是沿海省份的車,「安徽每年外出打工人數1000多萬人,如果每人每年有5000元的收入,這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可能比國家的財政撥款還要多;江西、湖南也有很多勞動力在廣東打工,一些企業也在為廣東的產業做配套生產,要知道全國1萬多億的出口額中,廣東能佔到20%左右,如果能緊緊抓住廣東,潛力也不小。」
「從一定角度上來說,誰做中部崛起的『領頭羊』並不重要,關鍵是尋求比較優勢,與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區域一體化相匹配。」胡鞍鋼進而強調,在「搭車戰略」中,隨即而來的是「追趕模式」。「我曾經到過武鋼,武鋼的軋鋼工藝是從德國西門子學習後自己開發的,如今已經對外出口了,這種『追趕模式』同樣適用於中部每個省份的發展。中部各省的外出務工勞動力帶回的將是更先進的生產力水平。」
「在經歷了沿海經濟發展、西部大開發之後,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的具體規劃也將在『十一五計劃』中體現。『四位一體』的地區發展戰略,最終將是地區間的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胡鞍鋼最後強調。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市長李憲生:武漢理應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
當見到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市長李憲生的時候,他笑眯眯地伸出三根手指告訴記者,本次會上他已是三次發言、三談武漢。第一次,他談「武漢在哪裡」;第二次,他談「一個被低估的城市——武漢」;第三次,他拋出了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想法——「武漢理應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
「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告訴我們,區域要協調發展,客觀上要求有多個增長極,也就是若干個經濟板塊,特別是要求有撬動區域發展全局的戰略支點,往往就是一個特大中心城市。」
李憲生代表說,武漢是中國傳統六大工業基地之一,也是中國經濟地理的中心,地處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這中國三大增長極的中心點上,「得中獨厚,得中獨優」;武漢還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既是「九省通衢」之市,又是萬商雲集之地。
「從戰略支點所必須具有交通樞紐、產業牽引、要素集散、服務中心、管理中心和創新中心的功能來看,武漢地理位置居中,承東啟西、接南轉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具有傳導和中繼作用,理應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支點城市。」
鄭州媒體:河南興則中部興
以鄭州為核心組成的中原城市群在規劃上「進可攻、退可守」,中原城市群擁有鄭州、洛陽、開封這樣的國內外知名城市。鄭州是南北東西大通道的交會點,發展物流業、商貿業、金融業和信息業有優勢。西面洛陽是我國製造業基地,發展先進位造業,提升產品的水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優化工業結構極具優勢。南部許昌有電力設備、菸草、金剛石等優勢產業;漯河有食品、紡織、造紙、製革製鞋、化工、機械製造等;平頂山則以煤炭、機械、電力、化工、菸草、紡織為支柱產業。北有新鄉的紡織、電子、電器、機械、化工、醫藥、建材;焦作的化工、能源工業和汽車零部件;濟源的電力和鋁工業。東面開封作為歷史名城,可以把文化、旅遊業和國際會展業做好。這一區域內擁有宇通客車、日產汽車、三全食品、思念食品、新飛電器、雙匯食品、許繼集團、洛陽一拖、洛玻等一大批全國知名企業。
此外,該地區還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在北宋以前的數千年間,本區域長期為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澱。鄭汴洛組成的古都群和沿黃旅遊帶更是國內外少有的黃金旅遊線路。
專家指出,中原一帶用組團式城市群代替單一城市擴張,經濟上可以取得互補效應,社會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結構,生態上可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文化上便於多樣性的充分交融,系統上形成等級有序的效率體系。據《鄭州晚報》
背景:中心城市之爭
去年11月中旬,一份名為「武漢城市圈周邊產業發展藍圖」的規劃性文件出臺,標誌武漢的1+8計劃正式實行,武漢城市圈包括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孝感、鹹寧、天門、仙桃和潛江九城市,直徑為200公裡,總面積佔全省33%,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佔全省的73%和74%。
湖南全力打造的「長株潭一體化」是該省發展水平最高、投資效益最好的地區。經濟總量佔全省的比重較大,增長速度明顯快於全省。去年,人口佔全省13.3%的長株潭三市,GDP達1578.4億元,佔全省的33.2%。
江西最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提出要從中部崛起,並規劃了「昌九工業走廊」,提出建成廣東的「後花園」,在此基礎上,該省提出打造省內「4小時經濟圈」和省(市)際「8小時經濟圈」,形成南昌與贛州為核心的「都市經濟圈」,以全面拉動江西的全局發展。
安徽最近召開了一場名為「安徽崛起之路」的理論研討會,該省省長王金山提出「安徽可以在中部崛起進程中率先突破」,這個目標鼓舞了安徽人,目前,該省正全力打造以合肥一蕪湖為中心的帶狀都市圈,使之成為安徽經濟騰飛的增長極。
中原城市群建設是河南省實現中原崛起的重要手段,中原城市群是以鄭州都市圈為中心,以洛陽為次中心,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等9城市為結點構成的緊密聯繫圈。中原城市群土地面積5.87萬平方公裡,人口3872萬,是河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全省60%的城市分布於此。2001年中原城市群的GDP佔全省的46.4%。(樂倩 曾鵬宇 王旭)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