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靜 盧志坤 北京報導
十四五規劃呼之欲出,關於未來五年城市發展格局的討論備受關注。
自2018年新型城鎮化重心轉向都市圈、城市群,強調「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帶動作用」以來,各地紛紛加碼都市圈建設。然而,各個區域城鎮化水平不一,產業結構存在差異,怎樣的發展才可以稱之為高質量的都市圈?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今年10月份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8》中,中部城市鄭州表現亮眼,排名從原來的第25名上升至20名。
實際上,鄭州的快速崛起與區域內城鎮化進程密不可分,亦離不開鄭州都市圈內部的協同配合。作為中部最有代表性區域之一,鄭州都市圈的發展樣本值得研究。
強核賦能
近日,在由清華同衡城市營銷所和方塘智庫聯合主辦的「你好,都市圈!」雲沙龍第三期,幾位對鄭州都市圈進行過長期觀察的專家學者就如何推進鄭州都市圈高質量發展,以及產業新城在都市圈建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多位專家認為,核心城市在都市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其為中心,逐漸形成產業和人口的聚集效應。
具體到鄭州都市圈,據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建國介紹,其主核心區域為鄭州全市域,周邊輻射帶動區域包括:開封中心城區及其下轄尉氏縣,新鄉中心城區及其原陽縣、新鄉縣、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焦作中心城區及其武陟縣,許昌中心城區及其下轄長葛市。
2019年鄭州都市圈的GDP總量達1.8萬億元,常住人口1920萬人,共有37個工業園區(整個河南省有181個產業聚集區)。放眼整個河南省,鄭州都市圈以佔全省不到9.6%的國土面積,承載了19.92%的人口,創造了33.16%的經濟總量,其中37個工業園區創造了佔全省1/3以上的工業收入。
做大做強都市圈核心城市是目前都市圈建設的當務之急。鄭州都市圈的核心包括「主核心」鄭州中心城區,及「次核心」開封、許昌、新鄉、焦作四市的中心城區。「中心城市蓄積外溢和輻射的動能勢能,逐步完成核心城市由『純集聚』到『有輻射』這樣一個跨越,在此過程中實現鄭州主核心全方位輻射,和四市次核心特色化輻射的交叉重疊,形成促進鄭州都市圈各個城市發展的同頻共振。」王建國認為,這是鄭州都市圈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基礎,也是鄭州都市圈建設當前的重要任務——強核賦能。
之所以提出要「強核賦能」,是因為目前鄭州都市圈的「主核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相對有限,經濟外溢主體是處於產業鏈低端的一般製造業,及相對低級的集貿市場、批發市場等業態;另一方面對高端要素的吸納積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整體上處於高集聚低輻射的交叉階段。而四個次核心城市,總體上看城市的規模相對較小,還處於要素加速集聚的階段,行政區域內部的輻射較少,跨區域的輻射幾乎沒有。
而要做大做強中心城區,交通基建是最容易達成共識的一步。都市圈內「1小時」互通的交通網絡,能夠把不同城市、區域、城鄉之間的紐帶和橋梁搭建起來,實際上就是為城市流動提供一個載體,然後通過城市流的多元形成和高速流動,加快城市之間、城鄉之間各種各樣的能量交換,放大城市外溢效應和輻射帶動的功能,從而增強都市圈的內生動力。
一直以來,鄭州所處的中樞位置,被外界視為天然的便利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鄭州與外省連接的高鐵建設四通八達,但鄭州都市圈內各核心城市之間的交通運輸體系目前還有待完善,尤其是軌道交通建設相對滯後。鄭州市區到其他四個次核心市區的軌道交通,目前僅開設了到開封、焦作的路段。
實際上,政府各界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目前鄭州都市圈正在規劃各方面的道路連通體系,尤其是軌道交通的建設,比如鄭州航空港區到許昌的市域鐵路,正在加快建設中。「在主核心城市到次中心城市之間建設軌道交通通道的基礎上,四個次核心城市也要建設軌道交通通道,形成『田』字形軌道交通網。」王建國建議。
另一方面,要想提升核心城市的承載力,不少對鄭州都市圈有長期研究的業內人士指出,擴容或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實際上,這種辦法曾在全國多個城市適用過。比如合肥成立了巢湖,濟南合併了萊蕪,現在成都代管了簡陽,西安跟西鹹正在推進一體化。
以對鄭州擴容呼聲比較高的開封為例,早在2000年初時「鄭汴一體化」就已提出,鄭開城際鐵路(鄭州到開封)在2014年開通,徐蘭高鐵客專(徐州至蘭州,經過開封、鄭州)的鄭州至徐州段在2016年投入運營。「但在都市圈發展新的格局下,現在所提的『鄭汴一體化』已不僅僅是傳統的修幾條路的概念,可能面臨著兩個城市的系統性對接,也即『同城化發展』。」方塘智庫創始人葉一劍表示。
產業聯動
在打造高質量都市圈過程中,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是帶動人口聚集與城市空間重構的重要因素。
以鄭州市區周邊的焦作市武陟縣為例,其與鄭州僅一條黃河之隔。近幾年,隨著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都市圈發展以及鄭焦一體化戰略的推進,武陟縣成為大鄭州「半小時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葉一劍介紹,他去武陟考察時發現,武陟目前的招商過程中,有70%以上的產業來自於鄭州。原來武陟是一個農業大縣,發展有部分食品、醫藥和造紙等第二產業。但因為緊鄰黃河,在近些年的生態壓力下不得不謀求產業升級。
「在都市圈的思維之下,之前所謂的周邊縣城已不能再用縣域的概念去理解它。」葉一劍表示。他認為,作為一個將來在鄭州都市圈裡面的某一個極化的點,武陟要想成長起來,只有鄭州的外溢其實也是很難實現的,它還需要其他產業的成長模式和成長方式。
實際上,除了武陟之外,鄭州都市圈內的其他極點亦是如此。這些極點還需要立足於整個都市圈的產業規劃方向來考慮。「除了鄭州的產業外溢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以外,還要看這些新崛起的地區當地的增量的產業影響,這些增量對於都市圈的發展來講其實是非常值得深究的。」葉一劍表示。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規劃師袁牧亦提出了類似的看法:「產業的外溢其實是一個均衡發展的概念,它不是你多了溢出來飄出來的這種東西,而是能在空間上產生一個相互關聯的產業集群的概念。」
他繼續解釋道:「產業外溢不應該是像以往的高端留下、低端外溢,或者有汙染的外溢,沒有汙染的留下。而應該是每個地方有選擇的,並且是選擇最合適的產業去發展。在都市圈內部,相互之間的產業關聯促成了人口和資本的流動性,也由此產生了交通道路建設的需求。」而在這方面,上海和北京之間的高鐵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兩個城市之間雙向關聯,所以高鐵密度和頻次極高。
而無論是產業集聚或外溢,誰來掌控這些因素?這是城市圈建設的關鍵問題。目前,對於這一問題,各界不約而同地給出了答案——讓市場來決定。
以華夏幸福在鄭州都市圈的布局為例,從2016年在鄭州成立區域事業部以來,沿「米字形高鐵」等交通大動脈,華夏幸福相繼啟動武陟、長葛、新鄭、獲嘉、新密、祥符等6座產業新城的建設和運營,結合各個增長極的區域特點,為其導入相適應的產業。
以上述武陟縣為例,目前,武陟產業新城已經籤約的約70家企業中,近40家是裝備製造類企業,產業領域主要集中在高端專用裝備、汽車電子領域。此外,武陟產業新城正加速發展生物醫藥研發、軟體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通過提供標準化廠房和專業的孵化平臺等一系列配套服務加速產業集群發展。
高質量的產業建設也吸引了不少海歸人才。當問及這些人為什麼願意來武陟,他們的回答,生動解讀了武陟產業新城目前的城市生態和潛力:「因為這裡跟在美國時的工作環境很像。研發機構都是在類似衛星城的小鎮裡,遠離大城市核心區的喧囂,但交通便利,環境宜居,氛圍寬鬆。」
「現在的產業新城建設邏輯,不是說先定好產業,再由誰來承建,而是先看產業環境特徵和人力資本構成,再選擇更有利於生態養成和健康增長的特色產業來重點培育。」華夏幸福研究院院長顧強對外一再強調。
目前,華夏幸福已為鄭州都市圈導入及打造了智能製造裝備、都市食品、現代物流、專用裝備、新型顯示、科技服務等10餘個產業集群,推動鄭州都市圈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編輯:盧志坤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