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揭曉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中國青年報、新浪網、騰訊網共同發起的首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11月11日在安徽省鳳臺縣揭曉。活動面向全國徵集近期所寫的「親身經歷、親眼目睹、親耳聆聽」的「三親」田野調查文章。

「鄉土中國的轉型與社會建設研討會暨『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 新華網 郭建偉 攝

  到今年9月截稿時,本次活動共收到徵文4000餘篇,經過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初篩,由來自科研院所組成的10名教授的複評,專家委員會的最後審定,並通過學術測試和公示,共產生一等獎3篇、二等獎6篇、三等獎10篇、優秀獎12篇。

首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獲獎人員上臺領獎 新華網 郭建偉 攝

  在11日上午的研討會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盧暉臨作了《中國社會變遷跟蹤研究》的課題匯報,通過店集、珠岙、河東三個村莊的變化與發展展現了鄉土中國的變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楊志明作了《新生代農民工發展調查》的課題匯報,通過時間節點性梳理,分析了農民工的社會現狀。

  11日下午的研討會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盧暉臨主持。來自南京大學的宋林飛作了《費孝通先生的蘇南符號與發展》為主題的報告,通過梳理費孝通的理論研究,分析出「蘇南現代化」是新的蘇南符號;南京大學的張玉林在《鄉土性、鄉村性與鄉村建設-全球視野裡的「中國經驗」》中認為振興鄉村要重新認識鄉土本色、重新認識鄉村的特性和價值、重新認識城市的本質及其生態-人性的局限,不能從創造政績的角度或者遊客的眼光看鄉村建設;中山大學的吳重慶作了《小農與鄉村振興》的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樊平作了《鄉土性的延續和農民的重塑》的主題報告;北京大學熊躍根在《精準扶貧背景下的農民與國家:來自江西貧困農村的觀察》一文中分析了有關精準扶貧的一些議題;南京郵電大學崔效輝分享了《論社會工作服務如何介入鄉村建設:蘇南農村城市化的反思》。國務院參事劉志仁與國務院參事忽培元兩位專家對以上報告和觀點發表了精彩點評。

  12日上午的「鄉土中國的轉型與社會建設研討會暨『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閉幕式上,來自中國社科院的張浩作了《農土流轉的社會與貧困影響》的匯報,山東大學林聚任作了《當前農村新型社區發展的困境與社會治理》的發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陳航英匯報了《我國中部農村地區養老現狀、問題及對策:基於安徽店集村的調研》,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張玉香對以上內容作了深刻而精彩的點評。隨後,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王衛民宣布下一屆徵文活動啟動。

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王衛民在「鄉土中國的轉型與社會建設研討會暨『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上致辭 新華網 郭建偉 攝

  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王衛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社會調查中心是社會化的平臺,是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的平臺,同時也是公共政策的眾創平臺。這些徵文用鮮活的事例、詳實的數據、多樣的形式,描述了我國城市、鄉村、企業、機關人們的生活、工作情況以及所思所想,體現了作者的觀察和思考,反映了社會和時代的變遷,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建議。」

  徵文活動組委會秘書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郗傑英介紹,「開展徵文活動,首先是諮政的需要,我們期待有更多人來開展田野調查、反映基層情況、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為中央制定政策提供參考。開展徵文也是存史的需要。希望通過一年又一年的徵文活動,通過編印一卷又一卷的田野調查文集,為後世了解時代變遷留下一些有價值的史料。」

  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成立於2016年11月5日,旨在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就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調研,向決策層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此次徵文活動是中心成立後發起的第一項重要活動。

  「費孝通田野調查獎」以費孝通先生的名字命名,旨在「認識社會、認識中國」,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希望以此倡導和推動社會各界人士,到現實生活中去,到人民群眾中去,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發現和描述社會的發展變化,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相關焦點

  • 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揭曉
    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中國青年報、騰訊網共同發起的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12月22日在浙江省永嘉縣揭曉。改革開放中的農民與農村研討會暨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節點上,期待研究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收到更多「親身經歷、親眼目睹、親耳聆聽」的「三親」文章,鼓勵更多人開展田野調查、反映基層情況、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為中央制定政策提供參考。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王衛民(右)為特別獎《中國農民工》作者楊志明(左)頒獎。
  • 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揭曉 《中國農民工》獲特別獎
    央廣網溫州12月22日消息(記者馬喆)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等共同發起的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今天(22日)在浙江溫州永嘉縣揭曉。
  • 「費孝通田野調查獎」調查報告徵文解讀
    我們之所以稱之為「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是因為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他在上個世紀30年代曾經在他的家鄉江蘇吳江作了很長時間的田野調查。之後,他到英國倫敦政治學院攻讀博士,後來他依據在江蘇的調查資料撰寫了博士論文,當時的名字叫「中國農民的生活」,翻譯成中文叫「江村經濟」。
  • 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
    毛澤東同志的系列農村調查文章,運用了大量田野調查資料。費孝通先生上世紀30年代寫作的《江村經濟》,是田野調查的經典之作。 為引導社會各界繼承發揚關注社會、關注民生、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深入開展田野調查,向黨和政府反映社情民意,為後人了解當代中國社會留存史料,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新華網、中國青年報、新浪微博、騰訊網共同發起「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
  • 郗傑英:「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最看重的是「三親」
    新華網北京11月10日電(辛曉彤) 2016年11月,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中國青年報、新浪微博、騰訊網聯合發起首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積極響應。目前活動已進入獲獎名單公示階段。
  • 關於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
    [摘要]為倡導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研究、記錄社會的發展變化,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2019年2月,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騰訊網聯合發起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為倡導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研究、記錄社會的發展變化,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2019年2月,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騰訊網聯合發起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本屆徵文活動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截止到2019年9月,共收到稿件近4000篇。作品內容涉及面廣、時效性強,體現了作者們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
  • 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評獎結果公示
    作品內容涉及面廣、時效性強,體現了作者們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為倡導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研究、記錄社會的發展變化,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2019年2月,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騰訊網聯合發起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本屆徵文活動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截止到2019年9月,共收到稿件近4000篇。
  • 倡導和推動更多的人開展田野調查撰寫調查報告
    &nbsp&nbsp&nbsp&nbsp新華網南京11月6日電 11月5日下午,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新華網、中國青年報、新浪微博、騰訊網共同主辦的首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啟動儀式在江蘇吳江區費孝通江村紀念館舉行。
  • 親身經歷、親眼目睹、親耳聆聽——以費孝通之名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聯合相關專業機構發起的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於12月22日揭曉。「獲獎作品既有《中國農民工》,也有來自南京市的田野調查研究:《城市市民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社區鄰避效應》。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正發生著有史以來最快速、最全面、最偉大的變遷。」 王衛民說。
  • 紮根田野,11種社會學好書推薦丨書單
    「魁閣」為抗日戰爭時期高校南遷後在雲南昆明市郊建立的社會學研究室的代稱,因其設在當地魁星閣而得名,它存在時間不長,但其匯集了費孝通、張之毅、史國衡、胡慶鈞、谷苞、田汝康等老一輩社會學者,成為中國社會學學科史上一個標誌性的年代。本套書以搜集、整理雲大社會學學者在「魁閣」時期前後所撰寫的論文、著作,以及田野調查照片為主,反映了雲大社會學在特殊歷史時期的發展情況。
  • 費孝通的調查情緣
    □  李樹浩\文     我第一次聽說費孝通先生的時候,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因為費孝通先生做過的研究,正是一種極為專業的調查研究,他寫的《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等著作,是中國調查研究的裡程碑著作。    費孝通先生1910年出生於江蘇吳江,是我國一位偉大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 日本令和年代首屆芥川獎、直木獎揭曉
    日本令和年代首屆芥川獎、直木獎揭曉 張知依/北京頭條客戶端 2019-07-17 19:29
  • 首屆玉門文藝獎揭曉 評出文藝精品獎24件
    首屆玉門文藝獎揭曉 評出文藝精品獎24件 2020-12-11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屆「漢字文化傳播獎」揭曉
    新華網鄭州10月21日電(桂娟 李暢)首屆「漢字文化傳播獎」20日下午在首屆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上揭曉,國學大師馮其庸榮獲「漢字文化傳播終身成就獎」。  「漢字文化傳播獎」由中國唯一一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打造,旨在表彰並鼓勵長期以來為中國漢字文化傳承傳播作出特殊貢獻的人,包括漢字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書法家和漢字文化傳播新聞媒體工作者。
  • 首屆「琦君散文獎」揭曉
    黃燈、鮑爾吉·原野、袁鴻膺獲獎 甌海區被授「中國楹聯文化區」昨天(12月9日),甌海區文化事業迎來兩大喜事:首屆「琦君散文獎」當天揭曉,並在甌海區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典禮,著名作家韓少功據悉,首屆「琦君散文獎」作品獎獲得者及其作品分別為:黃燈的《回饋鄉村,何以可能?》、鮑爾吉·原野的《沒有人在春雨裡哭泣》、袁鴻膺的《安放自我》。其中,青年學者黃燈的《回饋鄉村,何以可能?》一文(又名《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獲得廣泛關注,僅網絡閱讀量就累計超過1000萬,引發全國鄉村話題大討論。
  • 費孝通晚年談話錄 | 薦書
    費孝通先生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極為少見的具有自己學術理論語言的學者,他在官與學之間的經歷也給他的談話帶來許多值得後人認真思考的空間。此書即為這樣一本充滿費氏語言特色、令人捧卷深思的著作。作者簡介費孝通(1910.11.2—2005.4.24),祖籍江蘇吳江。
  • 費孝通的江村80歲了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周曉虹認為,費孝通的重要意義在於他開創了社會學的中國化,嘗試用西方社會學、人類學理論,來解釋中國現實。上周六,出現在江村的另一項學術活動也是答案的一種: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啟動了首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在啟動儀式的宣傳背板上,印著費孝通先生23年前的親筆題詞:認識社會,認識中國。
  • 首屆玉門文藝獎揭曉 評出文藝精品獎24件
    12月8日,首屆玉門文藝獎全面揭曉,共評選出文藝精品獎24件、優秀人才獎1個、文藝貢獻獎2個。玉門市文化館主創作品及單位和個人獲多項殊榮,其中趙宏兵、王輝主創的《壎聲悠悠》、王輝主創的《雪域歡歌》分別獲音樂舞蹈藝術類舞蹈獎項一等獎和二等獎,鄭曉娟、周福春演唱的《玉門頌歌》獲得音樂舞蹈戲曲類音樂獎項三等獎,文化館幹部馮凱獲得優秀人才獎,文化館獲得文藝貢獻獎。
  • 首屆"李白詩歌獎"在李白故鄉綿陽揭曉 詩人洛夫獲獎
    原標題:首屆「李白詩歌獎」綿陽揭曉 23日,由中國詩歌學會、綿陽市李白詩歌協會共同主辦的首屆李白詩歌獎在四川省綿陽市揭曉,旅居加拿大的華人詩人洛夫以《洛夫詩全集》獲得這一殊榮。于堅的《我述說你所見》、西川的《小主意》、沈葦的《沈葦詩選》、歐陽江河的《如此剝削的飢餓》、楊煉的《饕餮之問》等詩歌作品獲提名獎。
  • 山東揭曉優秀田野考古工地獎和新發現獎 濟陽三官廟漢墓等入選
    魯網7月10日訊(記者 張佳偉)9日,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召開新聞發布會,揭曉了「2019年度山東省考古新發現」與「2018-2019年山東省優秀田野考古工地」獲獎項目。2019年度全省重要考古新發現及2018-2019年優秀田野考古工地的評選活動由省文旅廳指導、山東省考古學會主辦、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考古新發現獎每年評選1次,優秀田野考古工地獎自2017年開始首次評選,每兩年評選1次,至今已連續舉辦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