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中國青年報、新浪網、騰訊網共同發起的首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11月11日在安徽省鳳臺縣揭曉。活動面向全國徵集近期所寫的「親身經歷、親眼目睹、親耳聆聽」的「三親」田野調查文章。
「鄉土中國的轉型與社會建設研討會暨『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 新華網 郭建偉 攝
到今年9月截稿時,本次活動共收到徵文4000餘篇,經過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初篩,由來自科研院所組成的10名教授的複評,專家委員會的最後審定,並通過學術測試和公示,共產生一等獎3篇、二等獎6篇、三等獎10篇、優秀獎12篇。
首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獲獎人員上臺領獎 新華網 郭建偉 攝
在11日上午的研討會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盧暉臨作了《中國社會變遷跟蹤研究》的課題匯報,通過店集、珠岙、河東三個村莊的變化與發展展現了鄉土中國的變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楊志明作了《新生代農民工發展調查》的課題匯報,通過時間節點性梳理,分析了農民工的社會現狀。
11日下午的研討會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盧暉臨主持。來自南京大學的宋林飛作了《費孝通先生的蘇南符號與發展》為主題的報告,通過梳理費孝通的理論研究,分析出「蘇南現代化」是新的蘇南符號;南京大學的張玉林在《鄉土性、鄉村性與鄉村建設-全球視野裡的「中國經驗」》中認為振興鄉村要重新認識鄉土本色、重新認識鄉村的特性和價值、重新認識城市的本質及其生態-人性的局限,不能從創造政績的角度或者遊客的眼光看鄉村建設;中山大學的吳重慶作了《小農與鄉村振興》的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樊平作了《鄉土性的延續和農民的重塑》的主題報告;北京大學熊躍根在《精準扶貧背景下的農民與國家:來自江西貧困農村的觀察》一文中分析了有關精準扶貧的一些議題;南京郵電大學崔效輝分享了《論社會工作服務如何介入鄉村建設:蘇南農村城市化的反思》。國務院參事劉志仁與國務院參事忽培元兩位專家對以上報告和觀點發表了精彩點評。
12日上午的「鄉土中國的轉型與社會建設研討會暨『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閉幕式上,來自中國社科院的張浩作了《農土流轉的社會與貧困影響》的匯報,山東大學林聚任作了《當前農村新型社區發展的困境與社會治理》的發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陳航英匯報了《我國中部農村地區養老現狀、問題及對策:基於安徽店集村的調研》,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張玉香對以上內容作了深刻而精彩的點評。隨後,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王衛民宣布下一屆徵文活動啟動。
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王衛民在「鄉土中國的轉型與社會建設研討會暨『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上致辭 新華網 郭建偉 攝
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王衛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社會調查中心是社會化的平臺,是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的平臺,同時也是公共政策的眾創平臺。這些徵文用鮮活的事例、詳實的數據、多樣的形式,描述了我國城市、鄉村、企業、機關人們的生活、工作情況以及所思所想,體現了作者的觀察和思考,反映了社會和時代的變遷,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建議。」
徵文活動組委會秘書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郗傑英介紹,「開展徵文活動,首先是諮政的需要,我們期待有更多人來開展田野調查、反映基層情況、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為中央制定政策提供參考。開展徵文也是存史的需要。希望通過一年又一年的徵文活動,通過編印一卷又一卷的田野調查文集,為後世了解時代變遷留下一些有價值的史料。」
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成立於2016年11月5日,旨在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就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調研,向決策層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此次徵文活動是中心成立後發起的第一項重要活動。
「費孝通田野調查獎」以費孝通先生的名字命名,旨在「認識社會、認識中國」,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希望以此倡導和推動社會各界人士,到現實生活中去,到人民群眾中去,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發現和描述社會的發展變化,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