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只要兩個人彼此懂得,彼此牽掛,即便是相隔萬裡也像就在眼前。這話用來形容季羨林和喬冠華再合適不過。當年季羨林與喬冠華共同赴德留學,互為知己,但兩個人卻去了不同的大學。
即便如此,他們也一直保持著通信往來。在異國他鄉,他們對彼此來說就是最親近的人。一生中能有這樣一個知己,可以說是無憾了。後來我們研究季羨林的日記,可以看到與喬冠華交往的日常。其中季羨林評價喬冠華:在青年的他眼中,喬冠華人還不壞,唯好大言。
喬冠華
赴德留學
1913年,喬冠華出生於江蘇的一個地主家庭。雖說是地主家庭,但他父母尚且算開明。1919年,喬冠華6歲時,父親送他去私塾念書。
喬冠華自幼天資聰穎,讀過的書幾乎過目不忘。讀完私塾之後,由於太過聰慧,經常跳級插班,喬冠華輾轉讀過各個中小學。
1929年,喬冠華16歲,從高中畢業後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哲學系。大學期間,喬冠華廣泛閱讀,各方面都有所涉獵,也因此了解了許多進步思想,對他後來的人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四年之後,喬冠華去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繼續攻讀哲學。在日本留學期間,他還參加了各種革命活動。但他的這些進步活動在當時並不被日本政府所容,沒多久他就被驅逐出日本了。
喬冠華
而此時有了另外一個可以讓喬冠華出國深造的機會。當時清華大學曾經與德國籤署過交換研究生的協議。1935年,喬冠華作為交換研究生赴德留學,與之同行的,還有同為清華畢業生的季羨林。
當時的喬冠華只有22歲,季羨林比他年長兩歲。他們在性格上是完全不同的兩人。
喬冠華在上學期間就並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有著更加長遠的眼光和理想,在很多方面也是激進的,熱血的。他甚至在中學期間就被開除過很多次。
到了大學,還與一些革命家頻頻往來。他的社會閱歷更加豐富,雖然年齡小,但懂得事比季羨林更多。
而季羨林呢,季羨林就是那種所有家長眼中的好學生,安分讀到大學,門門功課優秀,讀完大學又回家鄉教了一年書,然後獲得了出國交換的名額,去德國留學。
季羨林
但即便兩人如此不同,在某些方面還是很有相同的見地。孤身前往異國他鄉留學時,來自同一個學校的校友便顯得尤為珍貴,更加可親。
剛到德國的時候,他們兩個的德語水平都很差,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用德語學習知識的需求。於是他們先去了柏林大學學習語言。
在柏林大學期間的那段日子,大概是他們在德國時最快樂,最無憂的一段日子。那時他們還沒有分開去往不同的學校,還沒有遇到更多難題,他們只是在學校裡生活,學習,交流心得,聊聊異國的趣事和對家鄉的思念。
他們形影不離,甚至一起睡覺,十分親密。兩個人有什麼心事也會第一時間和對方說。他們是最懂彼此的人,是朋友,是知己,是家人。
而在季羨林那段時間的日記中,幾乎每天都有他與喬冠華的日常活動。像一起去修表,一起吃了什麼美食,一起談論政治......「同聲好相應,同心自相求。這是難得的知己啊!
季羨林和喬冠華
人還不壞,唯好大言
一同在柏林大學強化語言的日子很快就結束了,根據指派,兩人被分去了不同的學校。季羨林去了哥廷根大學,喬冠華去了圖賓根大學。
分手前的一天,像往常一樣,季羨林、喬冠華同幾位好友在住處開座談會。聊他們自身,聊人生理想,進而聊到中國的文學,和中國文人的氣節。
季羨林將這件事情寫進了日記。那是他們在柏林一起度過的最後一夜。季羨林說,「在柏林愚妄氛圍中,能得到這樣的談友,也真算不壞了。」
兩人最終分別的的時候,心中都有萬千思緒。捨不得朋友,捨不得在柏林度過的日子。但他們都明白心中還有更重要的事,他們肩負著祖國的希望,代表著祖國的未來,即便心中再有不舍,但他們也要承擔起自己的使命。
喬冠華和妻子
那天喬冠華送給季羨林的臨別贈言是,「我們要幹一個樣給他們看。」是的,我們要讓世界知道,中國的留學生是能幹一番大事的。
到了圖賓根大學後的喬冠華,繼續攻讀他的老本行,哲學。季羨林卻抉擇了半年之久,才選定了他的研究方向,梵文。
喬冠華本身在哲學上就有基礎,1937年2月份,到德國一年半的時間,喬冠華便給季羨林寄信來,說已經完成了博士考試的論文部分。
除了繼續在哲學方面深造,喬冠華還閱讀了大量有關軍事、歷史、地理的書籍。沒多久,中國抗戰爆發,消息傳到喬冠華的耳朵裡,喬冠華感到在這種時候,自己已經無法在異國他鄉安穩讀書了。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祖國送他去德國深造,就是為了將來有一天能夠報效國家。而抗戰開始的那一天,就是他報效國家的時刻。
季羨林
他等不及拿自己的博士證書,於1937年11月份去哥廷根最後探望了季羨林後,便回國了。
從他回國的身影上,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年他在日本搞運動的影子。從始至終,喬冠華始終是那個不甘屈服,敢於反抗的熱血青年啊。
喬冠華始終是個有骨氣,有傲氣的人。青年季羨林曾評價他,「人還不壞,唯好大言」,還說「你有多少本事,我一眼就看透了。」
事實上,喬冠華的確如此。他恃才傲物,狂放不羈,一身傲骨,他曾說過「天下文章李、杜、喬!」
季羨林不愧跟喬冠華相處了這麼長時間,對他的了解深入到了骨子裡。
這樣的評價可以說是非常中肯了。喬冠華的人品是極好的,也的確有些文採。他讀過的書很多,還曾經去過日本、德國留學,但若是說「天下文章唯有李、杜、喬」,未免有點太言過其實了。
季羨林和喬冠華
放不下危難的中國
抗戰期間,回國後的喬冠華投身愛國運動。比起武力,他更擅長文鬥。他開始發表一系列政治評論、國際評論文章,主編各種雜誌,鼓舞中華兒女。
抗戰結束之後,喬冠華開始了他的外交生涯。先後出席過安理會、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等國際重要會議,在國際上發出中國的聲音,維護中國的權利。
在他的外交生涯中,他的狂傲也可見一斑,李克農曾經在朝鮮停戰談判中給了喬冠華一個忠告,「你眼裡沒有幾個人,要吃大虧的。」
李克農
不得不說,喬冠華的驕傲是有資本的。從他與季羨林的交往中我們能學到一些道理。
真正的朋友是能夠給予忠告的朋友。喬冠華與季羨林直到晚年還會往來,談論文學和藝術。他們是彼此最親密無間的朋友,也是最了解彼此的朋友。季羨林知道喬冠華的弱點,他也曾對喬冠華說過這件事。
真正的朋友永遠不是一位吹捧你的人,而是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給你忠告的人。
喬冠華
要有傲氣,但不可過分傲氣。喬冠華是自信的,也是驕傲的,從他對季羨林說過的那句「我們要幹一個樣給他們看」中就能感受到,喬冠華是一個不服輸的人,他也的確有這個本事。
但若是過分自傲,目中無人,那便十分危險。人應該時刻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該過分傲氣。
人不能忘本。原本喬冠華在國外專心學術,大可不必回到動亂的中國。
但他心中始終記得自己是中國人,自己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祖國受難而無動於衷,所以他選擇了在最危難的時候陪在了祖國的身邊。無論什麼時候,人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不能忘本。
喬冠華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令人讚嘆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