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季羨林眼中的喬冠華:人還不壞,唯好大言

2020-09-12 史論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只要兩個人彼此懂得,彼此牽掛,即便是相隔萬裡也像就在眼前。這話用來形容季羨林和喬冠華再合適不過。當年季羨林與喬冠華共同赴德留學,互為知己,但兩個人卻去了不同的大學。

即便如此,他們也一直保持著通信往來。在異國他鄉,他們對彼此來說就是最親近的人。一生中能有這樣一個知己,可以說是無憾了。後來我們研究季羨林的日記,可以看到與喬冠華交往的日常。其中季羨林評價喬冠華:在青年的他眼中,喬冠華人還不壞,唯好大言。

喬冠華

赴德留學

1913年,喬冠華出生於江蘇的一個地主家庭。雖說是地主家庭,但他父母尚且算開明。1919年,喬冠華6歲時,父親送他去私塾念書。

喬冠華自幼天資聰穎,讀過的書幾乎過目不忘。讀完私塾之後,由於太過聰慧,經常跳級插班,喬冠華輾轉讀過各個中小學。

1929年,喬冠華16歲,從高中畢業後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哲學系。大學期間,喬冠華廣泛閱讀,各方面都有所涉獵,也因此了解了許多進步思想,對他後來的人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四年之後,喬冠華去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繼續攻讀哲學。在日本留學期間,他還參加了各種革命活動。但他的這些進步活動在當時並不被日本政府所容,沒多久他就被驅逐出日本了。

喬冠華

而此時有了另外一個可以讓喬冠華出國深造的機會。當時清華大學曾經與德國籤署過交換研究生的協議。1935年,喬冠華作為交換研究生赴德留學,與之同行的,還有同為清華畢業生的季羨林。

當時的喬冠華只有22歲,季羨林比他年長兩歲。他們在性格上是完全不同的兩人。

喬冠華在上學期間就並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有著更加長遠的眼光和理想,在很多方面也是激進的,熱血的。他甚至在中學期間就被開除過很多次。

到了大學,還與一些革命家頻頻往來。他的社會閱歷更加豐富,雖然年齡小,但懂得事比季羨林更多。

而季羨林呢,季羨林就是那種所有家長眼中的好學生,安分讀到大學,門門功課優秀,讀完大學又回家鄉教了一年書,然後獲得了出國交換的名額,去德國留學。

季羨林

但即便兩人如此不同,在某些方面還是很有相同的見地。孤身前往異國他鄉留學時,來自同一個學校的校友便顯得尤為珍貴,更加可親。

剛到德國的時候,他們兩個的德語水平都很差,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用德語學習知識的需求。於是他們先去了柏林大學學習語言。

在柏林大學期間的那段日子,大概是他們在德國時最快樂,最無憂的一段日子。那時他們還沒有分開去往不同的學校,還沒有遇到更多難題,他們只是在學校裡生活,學習,交流心得,聊聊異國的趣事和對家鄉的思念。

他們形影不離,甚至一起睡覺,十分親密。兩個人有什麼心事也會第一時間和對方說。他們是最懂彼此的人,是朋友,是知己,是家人。

而在季羨林那段時間的日記中,幾乎每天都有他與喬冠華的日常活動。像一起去修表,一起吃了什麼美食,一起談論政治......「同聲好相應,同心自相求。這是難得的知己啊!

季羨林和喬冠華

人還不壞,唯好大言

一同在柏林大學強化語言的日子很快就結束了,根據指派,兩人被分去了不同的學校。季羨林去了哥廷根大學,喬冠華去了圖賓根大學。

分手前的一天,像往常一樣,季羨林、喬冠華同幾位好友在住處開座談會。聊他們自身,聊人生理想,進而聊到中國的文學,和中國文人的氣節。

季羨林將這件事情寫進了日記。那是他們在柏林一起度過的最後一夜。季羨林說,「在柏林愚妄氛圍中,能得到這樣的談友,也真算不壞了。」

兩人最終分別的的時候,心中都有萬千思緒。捨不得朋友,捨不得在柏林度過的日子。但他們都明白心中還有更重要的事,他們肩負著祖國的希望,代表著祖國的未來,即便心中再有不舍,但他們也要承擔起自己的使命。

喬冠華和妻子

那天喬冠華送給季羨林的臨別贈言是,「我們要幹一個樣給他們看。」是的,我們要讓世界知道,中國的留學生是能幹一番大事的。

到了圖賓根大學後的喬冠華,繼續攻讀他的老本行,哲學。季羨林卻抉擇了半年之久,才選定了他的研究方向,梵文。

喬冠華本身在哲學上就有基礎,1937年2月份,到德國一年半的時間,喬冠華便給季羨林寄信來,說已經完成了博士考試的論文部分。

除了繼續在哲學方面深造,喬冠華還閱讀了大量有關軍事、歷史、地理的書籍。沒多久,中國抗戰爆發,消息傳到喬冠華的耳朵裡,喬冠華感到在這種時候,自己已經無法在異國他鄉安穩讀書了。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祖國送他去德國深造,就是為了將來有一天能夠報效國家。而抗戰開始的那一天,就是他報效國家的時刻。

季羨林

他等不及拿自己的博士證書,於1937年11月份去哥廷根最後探望了季羨林後,便回國了。

從他回國的身影上,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年他在日本搞運動的影子。從始至終,喬冠華始終是那個不甘屈服,敢於反抗的熱血青年啊。

喬冠華始終是個有骨氣,有傲氣的人。青年季羨林曾評價他,「人還不壞,唯好大言」,還說「你有多少本事,我一眼就看透了。」

事實上,喬冠華的確如此。他恃才傲物,狂放不羈,一身傲骨,他曾說過「天下文章李、杜、喬!」

季羨林不愧跟喬冠華相處了這麼長時間,對他的了解深入到了骨子裡。

這樣的評價可以說是非常中肯了。喬冠華的人品是極好的,也的確有些文採。他讀過的書很多,還曾經去過日本、德國留學,但若是說「天下文章唯有李、杜、喬」,未免有點太言過其實了。

季羨林和喬冠華

放不下危難的中國

抗戰期間,回國後的喬冠華投身愛國運動。比起武力,他更擅長文鬥。他開始發表一系列政治評論、國際評論文章,主編各種雜誌,鼓舞中華兒女。

抗戰結束之後,喬冠華開始了他的外交生涯。先後出席過安理會、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等國際重要會議,在國際上發出中國的聲音,維護中國的權利。

在他的外交生涯中,他的狂傲也可見一斑,李克農曾經在朝鮮停戰談判中給了喬冠華一個忠告,「你眼裡沒有幾個人,要吃大虧的。」

李克農

不得不說,喬冠華的驕傲是有資本的。從他與季羨林的交往中我們能學到一些道理。

真正的朋友是能夠給予忠告的朋友。喬冠華與季羨林直到晚年還會往來,談論文學和藝術。他們是彼此最親密無間的朋友,也是最了解彼此的朋友。季羨林知道喬冠華的弱點,他也曾對喬冠華說過這件事。

真正的朋友永遠不是一位吹捧你的人,而是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給你忠告的人。

喬冠華

要有傲氣,但不可過分傲氣。喬冠華是自信的,也是驕傲的,從他對季羨林說過的那句「我們要幹一個樣給他們看」中就能感受到,喬冠華是一個不服輸的人,他也的確有這個本事。

但若是過分自傲,目中無人,那便十分危險。人應該時刻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該過分傲氣。

人不能忘本。原本喬冠華在國外專心學術,大可不必回到動亂的中國。

但他心中始終記得自己是中國人,自己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祖國受難而無動於衷,所以他選擇了在最危難的時候陪在了祖國的身邊。無論什麼時候,人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不能忘本。

喬冠華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令人讚嘆的一生。

相關焦點

  • 季羨林日記中的喬冠華:「同聲好相應,同心自相求」
    11日的日記中寫道:「喬人還不壞,唯好大言,對別人還可以,對我大可不必,因為你有多大本事,我一眼就看透了。」「人還不壞,好大言」,應該說是很準確的。喬冠華天生狂放,恃才傲物,嘗言「天下文章李、杜、喬!」——不知道他當季羨林的面說過這句話沒有?人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喬冠華一生得力於他的這種氣質,也吃虧於他的這種氣質。
  • 季羨林留德日記 | 我決意同時學希臘文和拉丁文(第47期)
    想到以後到Göttingen的生活,不禁怡然——自己處在一個小城裡,沒有什麼人找,下課後拿一冊希臘文或拉丁文慢慢讀著,仔細嘗一嘗寂寞的滋味,豈不大妙嗎?10月10日今天是國慶紀念,公使館發通知讓我去參加慶賀,我覺得沒有值得慶祝的,所以根本不去。
  • 一言難盡喬冠華
    青年喬冠華作為革命隊伍中的文化人,喬冠華聰明過人,才華非凡,同時他也有某些文人不拘小節、狂放不羈的特點。他談笑風生,性格外露,好吸菸,喜喝酒,確切地說是嗜酒。在外交部的「內部運動」中,喬冠華被造反派批鬥多次。有一個時期,他還被迫在北京飯店一側的王府井街頭叫賣小報,形銷骨立。喬冠華被揪走以後,有一天他偷偷打電話問龔澎:「造反派逼我寫東西怎麼辦?」龔澎堅定地說:「不要寫任何東西,你要是寫了,就不要進家門。」1968年底,喬冠華恢復工作。但是在他恢復工作不久,一個致命的打擊向他襲來。
  • 喬冠華:偉人曾贊他的文章抵得上2個坦克師,為何去世後未葬八寶山
    呼聲、浪潮、一個又一個舉起的話筒,終於,一位記者激動地向當時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提問:"喬團長,能不能講講你現在的心情。"喬冠華的臉上揚起了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只見他仰頭大笑,聲音激蕩,在場諸位莫不受他感染。他用自己的表情回答了記者的問題,那充滿了壯志豪情的笑容也被記者抓拍,定格青史。
  • 喬冠華去世後,妻子為他守寡25年,還寫書懷念他,卻始終不願合葬
    對於愛情,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但是在世人眼中,曾經的愛情一定很美好。我們曾經非常渴望去追尋愛情,也曾經收穫過美好的愛情。但是,愛情之路註定是極其艱難的,處於愛情中的兩個人,也必然會承受一定的痛苦。那是愛與生俱來的酸甜苦辣,也是愛的神奇之處,世界上既有愛,又有苦,苦中作樂。
  • 喬冠華的兩任妻子,都不簡單!
    事實十分清楚,父親已破釜沉舟,新的家庭是一把利劍,要將已失去母親的舊家庭斬斷情緣,被隔離在換了新鎖的大門以外的成員是:兒子喬宗淮、女兒喬松都、兒媳也就是我的大姐彭燕燕,還有她懷孕8個月還未出世的兒子、我的小外甥喬小澎。迫在眉睫的情勢,使得子女們在最短時間內想出解決辦法;松都必須搬入她當戰士的北京262醫院集體宿舍去。哥哥宗淮已有家庭,不可能去住集體宿舍。
  • 季羨林——兒子眼中的失敗者,卻有世人崇仰的人生哲學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能處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 樸素,溫和,兢兢業業——季羨林:盛名之下的孤獨學問家
    1946年,留德11年的季羨林回國,經陳寅恪推薦,受到胡適、湯用彤的賞識,到北大任教。僅一周,就被提拔為東語系的系主任。年屆八旬的黃宗鑑老人1949年8月進入北大東語系學習,留校後任系黨支部副書記,成為季羨林的入黨介紹人。
  • 再說喬冠華
    在那個年代——這是必須強調的,人們慣常的思維方式是「階級鬥爭」意念下的你死我活,你不是無產階級的人,必定就是資產階級的人。在粉碎「四人幫」後,為了證明粉碎「四人幫」的正義性,這種意念更加強化,渲染和誇大「四人幫」及其所謂的追隨者的所謂罪行就成為必須——這就是為什麼中央要在不長的時間內連續三次下發「四人幫」「反黨集團罪證」材料的原因。喬冠華夫婦也就在這種渲染的過程中,被定為敵我矛盾了。
  • 喬冠華的坎坷政治生涯
    那時代的人好像只知道工作第一,特別是在周恩來身邊工作,更是不能有半點分心,得把整個人都交給工作,用現在的話說叫地地道道的「工作狂」,即使出國也不輕鬆,甚至比在國內還緊張。工作之餘,大家娛樂方法也很多,打打撲克下下棋什麼的,要不散散步,有時就湊一起取取樂。杜修賢覺得喬冠華十分有意思,標準的「樂天派」。
  • 喬冠華之女:母親的眼神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聯組織近萬名學生舉行抗日救國遊行,燕京大學出動了6個大隊,每隊90人,母親是大隊長之一。那時,我的大姨龔普生也在燕大讀書(她後來是新中國第一任駐愛爾蘭大使),她們和一批嚮往真理為民族獻身的青年知識分子經常聚集在埃德加?斯諾夫婦家中,探討救國圖存之道。根據斯諾的建議,母親和大姨在燕大臨湖軒主持了一次外國記者招待會,有十個新聞報刊的記者出席。
  • 看《讀書·治學·寫作》,漫談季羨林眼中的散文世界
    在這篇文章中,季羨林講起他對歷代散文的評價,散文的寫法,不同風格的散文,散文的品級等等,語言樸實易懂,而且很有道理。散文的精髓在《讀書·治學·寫作》這本書中,我了解到季羨林最喜歡看的便是散文。在他看來,小說和詩如今都找不出中國古代的痕跡,唯有散文受外來影響較小,基本是中國的。
  • 喬冠華為什麼遷葬上海
    章含之評價非常高,說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錢紹武說,聽了含之的評價,我才如釋重負。錢老說,我由衷的喜歡喬冠華這個人,他如此坦率,如此豪氣幹雲,為中華民族做過如此重大的貢獻。我細心閱讀了喬冠華的所有照片,所有傳記材料。尤其在國際外交鬥爭中表現得如此從容不迫,他的開懷大笑是一種豪氣,一種正義的自信,是又對邪惡力量的蔑視。我抓住它開懷大笑時的狀態,可做起來並不容易。
  • 喬冠華一生的恩怨情仇
    喬走入外交生涯不是沒猶豫過,他甚至在50年代還不隱諱的說:「我這個人,從本質上來講是做不了外交官的。」由此看,喬不是沒意識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將會帶來政治上的下風。但他最終走上外交舞臺,首先是毛算是看得起他,但最直接的原因是周恩來的提拔。 喬冠華到重慶的時候,周就看上他了,從那以後30年,周帶著喬一步一步培養他,提拔他,直到後來喬可以獨當一面。
  • 喬冠華馬立克1971年在聯合國唇槍舌劍(圖)
    在這篇重要的講話中,喬冠華在譴責美國的同時,把棍子更重地打在蘇聯的頭上。第二天紐約的一家報紙上刊出一幅漫畫,畫的是馬立克和布希坐在各自的辦公桌前正皺著眉頭,而喬冠華卻提著兩桶飯倒在他倆的頭上。  問題還不止於此。連(老)布希也發現,中國人只是不喜歡美國人,而對蘇聯人則是蔑視。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常駐聯合國代表黃華曾與(老)布希在美國國務院禮賓專家精心設計的場合見面寒暄。
  • 喬冠華作,馬遜譯:《莊子的剖析》(七)理論(4.本體論(3))
    《莊子•天道》有云:「蠡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這就是說,人的規律是決不能應用在物的運動律上的,更不能以倫理的標準去加以衡量。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足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鹹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嘗相與遊乎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嘗相與無為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閒乎!
  • (山東人)季羨林 君子如水
    「我對您的生日記得特別清楚」  溫家寶看望季羨林:「您現在是紅衣少年」  [名家書話]季羨林: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  驚聞季羨林有200多個「頭銜」  季羨林的親情、婚姻和異國戀  [山東人]季羨林:國學大師的親情、婚姻和異國戀  [天南地北山東人] 季羨林先生眼中的德國老師  [山東人物]國學大師季羨林
  • 說說喬冠華的「校花」夫人龔澎的傳奇人生
    龔澎出生於1914年的日本橫濱,原名龔維航,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崗集鎮人。其父為著名民主革命家龔鎮洲,其母為黃克強夫人徐宗漢的堂妹徐文。可見,龔澎的家庭背景是十分深厚的。也正是得益於這與生俱來的優越環境,才使得龔澎從小就自帶一股別樣的氣質。1933年,19歲的龔澎憑藉優異的成績如願考入了燕京大學歷史系,並很快成為校學生會的負責人之一。
  • 季羨林「大多數人一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解其意,不斷章取義
    遇到過有提問者對一群陌生人問:你怎麼看季羨林「大多數人的一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這句話?而聽眾往往因為「大多數」三個字,潛意識就把自己包含進去了,每個聽眾都暗自思忖「我的人生怎麼可能沒意義?」一場激烈爭論就此產生。爭論的根源不在於季羨林這句話到底說了什麼,而是提問者沒有讓自己和聽眾處於同一語境中。
  • 大言造句和解釋_大言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第一屆全國曲藝會演作品選》:「口出大言把山治,難道說你還有什麼洋經驗?」] 大言參考例句: 1、他大言不慚地說自己什麼都行。 2、他每每大言不慚,惹得眾人對他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