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有的人》一詩賞析

2020-08-29 遼海醉仙


近幾天,有人問我如何寫政治詩,說實在我也寫不好,解釋也不夠。於是我找到臧克家《有的人》一詩及有關解釋予以轉載,以饗讀者。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東濰坊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少全、何嘉。山東大學知名校友,是聞一多的學生,現代詩人,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曾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委員,第七、八屆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第三屆理事、顧問,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委員,第六、七屆榮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曾任《詩刊》主編,他的第一部詩集是《烙印》,主要諷刺詩集《寶貝兒》,文藝論文集《在文藝學習的道路上》。其短詩《有的人》被廣泛傳頌,且被選入六年級上冊人教版第二十課;《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人教版教材經作者同意後改名為:<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2017年教材改版改回原題目)入選七年級下冊人教版第二課。

此人我沒有見過。只是聽李瑛等介紹過他,知道他是中國現代詩的支撐者與發展者。是中國詩壇的巨人!

《有的人》

——紀念魯迅有感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是一首政治抒情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寫的。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1949年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這一天,臧克家親自前往魯迅先生在北京曾經生活、工作過很多年的故居,緬懷這位中國文壇巨擘。臧克家親臨其境,浮想聯翩,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連串的聯想,他有感於魯迅先生在人民心中的份量,於1949年11月1日在北京揮筆寫下《有的人》這首詩:

《有的人》這首詩,是臧克家諸多政治抒情詩的代表作,它的獨特之處,在於以高度凝鍊的藝術手法,闡述了人的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的真諦。全詩分七節,通篇採用對比手法,把兩種不同思想的人進行了比較,熱情謳歌了「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通過鞭韃「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從反面襯託以魯迅為代表的所有「給人民作牛馬」的人的高尚情操和偉大胸懷。

本詩第一節,對人的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進行開門見山的揭示:有的人雖生猶死,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人,雖然肉體生命尚未終結,實際上只是一堆會行走的肉。有的人雖死猶生,那些象魯迅一樣肯給人民當牛作馬的人,雖然死了,其精神生命則永垂不朽,永遠活在億萬人民的心中。

本詩第二節,通過兩種人對人民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表達了詩人愛憎鮮明的立場。一種人騎在人民的頭上,自以為是世上最偉大的人,其實最渺小;一種人甘願俯下身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實才是真正的偉大。

本詩第三節,寫有的人只會欺壓老百姓,卻妄想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流譽百年,這種人愚蠢至極,詩人對此表示了極大的蔑視與嘲笑。可喜的是,還有魯迅這樣的人,甘願化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願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獻身。通過醜惡與美好的形象對比,讚頌了魯迅的高尚品格。

本詩第四節,詩人通過兩種人不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深刻揭示了兩種人對人民不同的態度。一種人靠剝削人民、壓迫人民而生存,只要這種人活著,人民就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想活都很難活下去。另一種人視人民為父母,他活著就是為了人民能更好地活著。前一種人,帶給人民是無窮無盡的災難,後一種人帶給人民的是美好幸福的生活。

本詩第五、第六、第七節,是對前四節所述問題的歸納回應。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稱,兩種人對人民的不同立場,決定了兩種人不同的命運結局。騎在人民頭上的人,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受到人民的唾棄;俯身甘為人民牛馬的人,人民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

《有的人》是為紀念魯迅而寫,但詩中並沒有出現魯迅的名字,這就使本詩的主題並不局限於僅僅為紀念魯迅而寫,而是具有更深遠的歷史意義與社會意義。詩人以凝鍊的語言,鮮明的對比,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在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活著應該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而活,在謳歌魯迅的同時,啟迪人們向魯迅學習,為人民俯首甘為孺子牛。本詩主題鮮明,富於哲理,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給人美好的藝術欣賞。


相關焦點

  • 臧克家口語詩
    提起口語詩,不能不提起臧克家,儘管他還有許多詩不是口語詩。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生於山東濰坊諸城,2004年2月5日去世於北京,活了99歲,其夫人鄭曼活了90歲。他應該是當代壽命最長的詩人,也是當代壽命最長的詩人夫婦。是中國詩歌學會首任會長,《詩刊》首任主編,被譽為中國現實主義新詩開山詩人。他與毛澤東的詩交更是無人能比,可以說是新中國最風光的詩人。先讀讀先生的4首詩吧。
  • 臧克家題句勖勉莘莘學子
    1986年在濟南「臧克家詩歌研討會」會場門外,臧克家與鄭曼夫婦(中),詩評家吳歡章(左一)、金樂敏(左二)、孫光萱(右一)和作者合影 作者與詩翁臧克家親切握手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 抄襲臧克家先生《有的人》祝壽詞
    抄襲臧克家先生《有的人》祝壽詞枯木打開電腦,點開網頁,多少魑魅佔頁首;瀏覽新聞,關注百態,些許煩事上心頭。《有的人》——雞年壽誕有感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耄耋之年呈威名:「呵,看我多偉大!」;有的人,英年之時早隕落,捐軀華夏。有的人,國難之時逃避去,說為求學;有的人,歷經困厄歐美來,一心強國。
  • 聞一多的學生,臧克家經典詩選六首: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臧克家是我國近代著名詩人,他的名字,大家應該都不是很陌生。臧克家是山東濰坊人,是聞一多的學生,畢業於國立山東大學。1933年,他的第一部詩集《烙印》出版,獲得聞一多和茅盾等人的好評和認可。他的很多詩作,比如《有的人》、《老馬》,在國內影響極大。臧克家從1924年開始寫新詩,80年創作生涯,筆耕不輟。他將詩歌視為自己的生命,他熱愛詩歌,追求真理,他是中國新詩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2004年2月5日,16年前的今天,臧克家因冠心病和尿毒症導致臟器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 勞動創造奮鬥——青春勵志故事:臧克家
    臧克家:極頂真的詩壇泰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讀過中學的人都還記得這首詩,這首為紀念魯迅而寫的詩,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打動了無數人,警惕了無數人,至今仍然影響深遠。這首詩的作者就是中國新詩的奠基者和開拓者,畢生以祖國和人民的文學事業為重的詩壇泰鬥——臧克家。
  • 臧克家老人為《南星》詩刋題刋名
    文/山樵「有的人話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1997年重慶塗山詩書社,在主編姚益強先生的提議下,決定將該社更名為「南星」詩刋社。擴大發行量,給詩歌愛好者,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平臺。並取得」重慶市報刊登記證(內)066號」的刋號。刋名取好了,誰來給刋名題字呢?當時,我們重慶不乏有許多著名書法家,如許伯建,魏宇平,在詩歌界,書法大伽有的是。
  • 臧克家與鄭曼
    ▲黃永玉1948年為臧克家詩歌《「夜嗎!」》插圖。  █特約撰稿人 李輝  收到臧克家之女臧小平寄來作品集《難得純真》一書,細細閱讀,蔓延出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北京晚報》與臧克家先生交往的故事。  臧克家先生一九二九年歲末,發表《默靜在晚林中》一詩,此時他二十四歲。一年之後,祖父去世周年祭日,他寫下《祖父死去的周年》,發表於青島《民國日報》「青島」副刊:    《祖父死去的周年》  在祖父死去周年的今日,  用淚絲把傷心往事串起,  珍重的掛在冰冷的墳頭,  這是苦澀中僅有的祭禮。
  • 泉城歡晤臧克家 - 新民晚報 數字報紙
    1986虎年4月下旬,春意漸濃,八十一高齡的詩人、作家臧克家應邀來濟南出席「臧克家詩歌學術研討會」,又給泉城平添了許多詩情畫意。當時57歲的我,有幸偕滬上吳歡章、孫光萱、葛乃福、潘頌德、金樂敏等詩評家,應邀躬逢盛會。  研討會開幕那天上午,碧空如洗,春風和煦,陽光明麗。
  • 父親臧克家和毛主席的詩緣
    有的同志建議我們:要讓這些詩流傳,莫如請求作者允許,發表一個定稿。     我們附上那八首詩詞的抄稿一份,請加訂正,再寄還我們。如果您能手寫一首,給我們製版發表,那就更好了。     其次,我們希望您能將外邊還沒有流傳的舊作或新詩寄給我們。
  • 百杖齋詩評|洗澡、流汗、葬埋,臧克家超短詩21字話三代
    中國現代精短名詩賞析(9)臧克家《三代》▓ 馮亦同臧克家 IC photo三代臧克家 孩子在土裡洗澡; 爸爸在土裡流汗; 爺爺在土裡葬埋。詩中的用詞十分簡單、樸素;三代人的稱謂「孩子、爸爸、爺爺」分別充當三個分句的主語,「洗澡、流汗、葬埋」三個動詞分別作謂語,刻劃出三種不同的「人生狀態」;而作為狀語的「在土裡」,則是他們共同的活動場所,一連重複了三次,構成了全詩中最有份量、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 新詩賞析 | 臧克家:春鳥
    臧克家是位現實主義詩人,他的《春鳥》也是有感於形勢的險惡而發,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但這首詩又有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開首八行,詩人抒寫自己在黑暗的現實環境下,聽到了春鳥「真理一樣的歌聲」。春鳥的鳴叫,誰都知道是悅耳動聽的,如今在「床上的惡夢」「地上的惡夢」交相襲來的情況下,聽到這象徵「真理」的歌聲,更使詩人心往神馳,增長了擺脫「惡夢」襲擊的勇氣。
  • 詩人臧克家與黃陂
    詩人臧克家與黃陂,一個彼此陌生,用一份真誠,平視撰寫動人故事,在恆河中滌盡世俗塵沙,卻是人間的舍利,閃光在歲月長河,讓我們讀懂什麼是大家。一首《有的人》,在我心中經久不衰,推崇備至,成為做人的座右銘。神交由來已久。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伴隨文化初萌,我投身于格律詩詞創作大潮,結識了很多詩詞界老前輩。多次參加湖北省武漢市的詩詞活動,無形中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 人物 | 臧克家:愛國詩人
    在此期間,創作出版了長詩《古樹的花朵》、回憶錄《我的詩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詩選》等詩集。臧克家(1905.10.8-2004)山東諸城人。18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膠東半島的農村。1923年入濟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受五四運動影響,學習寫詩。1925年處女作《別十與天罡》載《語絲》。1926年秋,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曾參加討伐反動軍夏鬥寅的戰役。大革命失敗後,逃亡東北。
  • 歷史人物傳記 | 著名詩人臧克家
    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啊,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 臧克家故居
    文革後,諸城縣政府一直有重建臧克家故居的計劃,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落實。九十年代末,在臧家莊西南一華裡的龍骨澗,發掘出巨型鴨嘴龍化石。2008年,又在臧家莊村後300米臧家老林底下發現大量恐龍化石,在國家旅遊部門、省人大、省、市、縣各級政府的共同勘探、設計、協調下,決定在臧家莊臧家老林處建造「中國暴龍館」,並決定同時建造「臧克家故居」。當時,對於將故居建於何處,頗費好大週摺。
  • 《光明日報》上的臧克家足跡
    ● 1954年7月14日,刊發臧克家的詩《我用小聲念著你的名字——紀念巴勃羅·聶魯達五十壽辰》,其中寫道:你站在人民行列的前頭,/吹著那有力的詩的號角,/不管這聲音從什麼地方發出,/整個的世界都能夠聽到。
  • 臧克家:始終為人民而躍動的詩心
    資料圖片臧克家給大女兒臧小平錄自作舊體詩《老黃牛》手跡 資料圖片【追光文學巨匠·紀念臧克家誕辰115周年】1905年誕生於山東諸城的著名詩人臧克家這首詩摒棄了「新月詩派」高蹈雲端與社會現實隔膜的人生態度,而儘量保留其關于格律美的藝術追求,從而把詩歌的一字一句都像螺絲釘一樣扭緊在詩行中,用沉重的節奏和低抑的韻律去敲擊讀者的心弦,一向被譽為詩人早期詩作的代表,以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現實主義詩歌的翹楚。《老馬》影響廣遠,曾被作曲家冼星海選中擬配曲寄往法國。但這一重載鞭笞下的老馬,究竟象徵什麼,卻是仁智各見。
  • 臧克家:始終為人民而躍動的詩心
    臧克家1930年考入創辦伊始的國立青島大學,成為聞一多詩教下的及門弟子。1933年在聞一多、王統照等資助下,自費出版了第一部新詩集《烙印》,茅盾、老舍等紛紛著文推介,臧克家於是一舉成為「1933年文壇上的新人」,《烙印》風格的詩,也被譽為「《烙印》體」或「臧克家體」。
  • 臧克家舊體詩作的歷史與藝術定位
    臧克家先生的舊體詩稿增訂版,今年二月出版了。我接讀後感想頗多。我幾年前曾在《詩刊》上發表過兩篇談「兩棲詩人」的文章。我把新、舊詩都寫的詩人稱為「兩棲詩人」,認為這是「五四」以來客觀存在、但尚不被人認識的一種特殊的文學現象。「五四」迄今,我們可以列出一長串的這類著名詩人的名單。
  • 抒寫農民故事的愛國詩人臧克家
    (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是我國著名詩人, 山東濰坊諸城人, 1905年出生在一個中小地主家庭裡。在校期間,在新詩創作上得到聞一多、王統照的鼓勵與幫助。 抗日戰爭爆發後,臧克家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積極投身抗日愛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