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
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
九華山佛教是佛教徒弘通世俗,導化、融合儒道的產物,九華山就是釋儒道互動下形成的佛化自然。
作為一種文化化自然,九華山千百年來承載著民間對地藏精神的信仰,這種信仰及其活動又繁衍了特定的九華山的文化。
九華山佛教及其文化的形成、發展並非單純的文化現象,有著極其複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原因。
去過多次九華山,而這次的後山反穿,讓我驚訝到,這是我曾到過的地方嗎。
九華山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白際山系)之一,在大地構造上地處揚子準地臺的下揚子臺坳中部。
後山反穿,真的是換個角度,領略大美無邊。
當然真正讓人感到震撼的還是九華山的佛國氛圍。
九華山佛教傳播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這期間它雖呈階段性地時盛時衰,潮起潮落,但跨1600年而未衰。
九華山佛教大致分為五個重要階段。
早期傳入(東晉末至中唐之前)。
「東晉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禪師來山傳經布道,創立茅庵」。
百年後的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寶巖,建伏虎庵為道場。
佛教立足九華(中、晚唐)。
唐開元末,金地藏卓錫九華,「洞居澗飲」閉目苦修,感動諸葛節等人,買檀號舊地,建化城寺。
金地藏圓寂後,肉身不壞,後人建肉身塔供奉,九華山化城寺被闢為地藏菩薩靈跡。地藏道場名聲漸播。
南宋末禪宗的進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
南宋末,臨濟宗、曹洞宗先後傳入九華山,為九華山佛教輸入了血液。
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無瑕和尚,百歲圓寂,肉身不壞,封為「應身菩薩「,遂使九華山在明末清初為「江表諸山之冠「,成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九華山佛教「結社」護教(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前)。
九華山成立佛教協會,結社護教。
成立「九華山佛學院「加強佛學研究與交流,廣泛增進同朝、印、日等國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間佛教對內主要靠自立自強、對外靠擴大交往,擴大國際影響。
建國後。從建國初「農禪兩不誤」到「文化大革命」浩劫。
期間雖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壯舉,但佛教的正常活動受幹擾。
改革開放後,九華山抓住機遇,成立協會、建立佛學院、保護文物、開展學術交流,九華山佛教也隨對外開放、旅遊產業開始興起,逐步走向世界。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九華鎮境內,北俯長江,南望黃山,東臨太平湖,西接池陽
九華山主體是由花崗巖體組成強烈斷隆帶,它的邊緣地區除部分為沉積巖外,大部由花崗閃長巖組成的褶皺斷塊輕度隆起帶。
九華山山地錯落、險峰插雲、怪石嵯峨、幽谷深邃。
九華山相傳為地藏王菩薩(或稱地藏菩薩)道場。
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
九華山古剎林立,香菸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
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名勝古蹟,錯落其間。
九華山不僅以佛教人文景觀著稱,而且山水雄奇、靈秀,勝跡眾多。在全山120平方公裡範圍內,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鐘鼓,雲霧現奇松。自然風光十分迷人。
九華山山水風景最著者,舊志載有九華十景。
天台曉日、化城晚鐘、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巖瀑布、蓮峰雲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
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臺錦簇、獅子峰林、青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
九華山作為佛教聖地,它清淨、莊嚴、神聖。肉身菩薩的不斷出現,成為九華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時也為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自從唐代開元年間,金地藏開闢九華佛教道場,被尊為地藏菩薩應化,九華山成為地藏道場以來,在這一百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有據可查的肉身菩薩就達14尊。其中「文革」焚毀5尊。能看到的還有8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縱觀九華山現存的肉身菩薩,其生前無一不修持嚴謹。他們雖表現各異,有的深山苦修;有的入世行醫;有的現瘋傻顛倒相;有的治身心於一處,一站就是三年。雖然他們修行的方式不一樣,但都應機說法,利樂眾生,外現凡行,內存清淨。
置身佛國聖地九華山,香火繚繞,神清氣爽,是心靈安寧,神清氣爽佳境。
後山穿越最好是在十王峰下過夜,第二天登頂看日出。
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
大願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點擊關注,隨喜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