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這座漢朝王陵,中國迄今所知漢代石刻中最為重大的發現

2020-12-18 歷史成語典故解讀

山東省濟寧市北郊蕭王序村南有一墓葬群,為東漢任城國國王及其配偶的墓葬群。據《濟寧縣誌·卷一疆域略》載:「九女堆,在縣北五裡,凡九堆,七在西,二在東,參差相向,或以為檀道濟唱籌量沙所築……」所云方位距離相吻。墓群原有土冢九座,由於多年來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現地面僅存土冢4座,其餘均被夷為平地。

1號墓坐落濟寧市傳染病醫院北側,封土底徑50米,高10米。1992年,濟寧市文物局對墓群中的一號漢墓進行了挖掘、修復。該墓發現了近800石的漢代題記刻石,這是中國迄今所知漢代石刻中最為重大的發現。;2號墓在蕭王莊村東南約600米處,曾遭破壞,現僅存封土。曾出土一批銅器、陶器等文物。

3號墓位於村莊東南隅,現某空軍雷達部隊駐地院內,封土高約6米,底徑40米,1970年駐軍在其上安裝機器設施時,部分墓室破壞,曾出土青銅器和玉石器若干,現濟寧市博物館收藏的漢白玉石俑(四個)即為3號墓之物;4號墓於村南約400米處,封土高6米,底徑40米;5號墓位於傳染病東南角處;6號墓在醫院「太平房」附近,5、6號封土已無,夷為平地,其餘三座早年已不詳所在。

該墓重大的考古發現是,墓室石塊上鐫刻著大量題記文字,僅內面可觀睹的刻石就有782塊,為目前全國漢墓考古資料所僅見。據墓葬形制、出土物特點和銘刻地名分析,該墓年代在東漢前期,墓主人很可能是東漢任城國始封王--孝王劉尚。劉尚為東平憲王劉蒼之次子、光武帝劉秀之孫,就封於章帝元和元年(84年),薨於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在位18年。

2006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上下五千年,每個歷史階段都留有自己特殊的印記。要找尋這些特殊印記背後的故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一定是重要的線索之一。近期小編將帶領大家一起探尋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背後的歷史印記。下一篇帶領大家走進位於山東濟寧的東大寺。

相關焦點

  • 92年,山東發現9個土堆,百姓:埋的楊門女將,專家:東漢王陵
    1992年,在山東發現了9座土堆。普通人被埋葬在楊門的女將軍和專家是東漢時期的王陵。在中國戲曲中,有一個經久不衰的軌跡,那就是楊將軍的故事。楊家族的國防和楊家族的婦女不允許男人阻擋他們的道路,這讓中國人民著迷和欽佩。其中,楊門女將軍的事跡最為眾多,流傳最為廣泛。在濟寧, 山東,一個叫肖王莊,的地方,也有一個關於楊門女將軍穆桂英,的傳說。在肖王莊,有一個地方有九個大土堆。據當地村民介紹,這是穆桂英九個貼身女人侍衛的墳墓,為什么九個穆桂英貼身女人侍衛的墳墓會在這裡?
  • 中國現保存完整的漢代石刻藝術珍品—山東濟寧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山東濟寧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位於嘉祥縣紙紡鎮武宅山村北,為漢代祠堂和墓地,始建於東漢桓、靈時期,全石結構,石刻畫像,內容豐富,雕制精巧,是我國保存完整的漢代石刻藝術珍品。現存石闕、石獅各一對,石碑兩塊,祠堂石刻構件四組40餘石。
  • 蒙古國發現漢字石刻,中國歷史專家團隊:班固所作,歷史意義重大
    1990年,蒙古國發現一處漢字石刻,中國專家們在對它成功釋讀後激動不已,因為歷代歷史學家找這一石刻已經找了兩千年了。中蒙兩國的專家學者在2017年證實了蒙古國境內發現的一處漢字石刻正是漢代竇憲戰勝匈奴後班固所作的《封燕然山銘》,即著名的「燕然勒功」,這一發現振奮人心。
  • 山東一座採石場下發現神秘石坑,考古隊趕到:下面埋著一座王陵
    事情傳出去之後,當地文物部門曾經兩次前往調查,結果發現在雙乳山的下面有一座規模龐大的漢代陵墓,村民炸山所發現的就是陵墓的墓道。為了保護地下的古墓不被開山炸石破壞,考古隊多次向上級請示,希望儘早對古墓進行發掘,但由於一些特殊原因,發掘並沒有被批准。
  • 揭開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 「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8日訊 (記者 胡高彤) 12月18日上午,第五屆孔孟之鄉漢碑行「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在濟寧市美術館開幕。記者了解到,「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按照漢魏石刻、摩崖石刻、漢畫像石題記三大版塊,以拓片的形式,展出濟寧漢魏石刻作品126件、190餘幅。其中,葛山摩崖石刻超長拓片共10幅27米,從展廳天花板處瀑布般垂下,景象壯觀、令人震撼。
  • 揭開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開幕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8日訊(記者 胡高彤) 12月18日上午,第五屆孔孟之鄉漢碑行「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在濟寧市美術館開幕。記者了解到,「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按照漢魏石刻、摩崖石刻、漢畫像石題記三大版塊,以拓片的形式,展出濟寧漢魏石刻作品126件、190餘幅。
  • 漢長沙王陵或設特區保護 發現國王陵墓27座(圖)
    曹凜介紹自上世紀70年代起,省市文物部門先後發現7座漢長沙國王(後)陵,去年以來,長沙市文物部門又調勘發現20處漢代大型陵墓遺蹟。目前發現的漢長沙國王陵墓已累計達27座,主要分布在南起嶽麓區天馬山、北至望城縣玫瑰園沿湘江西岸低矮的山丘上,可分為4個片區,即谷山片區,南起嶽麓區東山和北津城遺址、北到望城縣玫瑰園、西至望藕路、東抵銀杉路計5平方公裡的範圍內,擁有王陵墓16座和漢代城址1處;望城縣戴公廟片區,擁有王陵墓2座;嶽麓區鹹嘉湖片區,擁有王陵墓5座;天馬山片區,在天馬山、鳳凰山、牛頭嶺分布王陵墓4座。
  • 山東發現國內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黃腸題湊」漢墓
    新華網濟南7月1日專電(記者 劉寶森 鄭茜)山東省文物局1日宣布,山東省菏澤定陶境內發現一座大型漢墓,墓葬型制為「黃腸題湊」,為山東省內首次發現,也是中國迄今發現保存最為完整的木構「黃腸題湊」墓葬。
  • 「聖地石華」大展揭開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
    「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揭開的是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堪稱一項前無古人的文化壯舉,有著獨特的人文底蘊和厚重的歷史承載,它以尋常百姓的「未知視角」切入,帶著人們走進一段探秘書法的奇妙之旅。 梳理濟寧的石刻書法資源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因為這座文化寶庫過於宏大。
  • 「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在濟寧市美術館開幕
    展覽按照漢魏石刻、摩崖石刻、漢畫像石題記三大版塊,以拓片的形式,首次系統、集中展出濟寧漢魏石刻書法126件、190餘幅。走進展館,10幅27米長葛山摩崖石刻拓片如瀑布般垂下,靈動奔放、景象壯觀。山東省書協副主席、濟寧市書協主席謝長偉激動地說:「漢碑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漢碑屬於濟寧,更屬於整個中華民族。
  • 中國 濟寧
    濟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 清代金石大家黃易與晉陽山石刻考——兼論其漢畫像石研究
    故宮研究室老專家王連起先生是山東嘉祥人,一次閒談中,王先生不經意提到了故鄉疃裡鎮的晉陽山,說兒時還經常爬,當地人叫曠山,山上有寺廟佛像,離開老家幾十年後,上世紀90年代再回去看時,開山採石這座山已經沒有了。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賴非先生在《山東北朝佛教摩崖刻經調查與研究》一書中也提到「慈雲寺在兗州西。孫星衍《寰宇訪碑錄》北朝卷載:(兗州)晉陽山上有摩崖刻經,正書,無年月,上書『慈雲寺薛子岫等人……』。
  • 解鎖漢朝:關於漢代舞蹈的那些事兒
    然而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我們的老祖先絕然不是這樣,他一邊手舞足蹈地嗨翻天,一邊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譽。漢代經濟發達,國力強盛,對外交流頻繁,是中國樂舞藝術大繁榮的時期,百戲盛行。,但交際舞這種舞種其實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公元前206年起,漢朝古人就開始跳交際舞了,漢代設立了歌舞、音樂等藝術形式的政府機構——「樂府」,宮廷裡也設有專門的 「黃門工倡」(即宮中的樂工、舞人),考古也發現漢代壁畫中有非常多的舞蹈場面,士大夫們在飲酒作樂時,非常喜歡「以舞相屬」這種社交舞蹈。
  • 72年山東臨沂古墓發現了什麼,憑什麼是當代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1972年4月,施工隊在山東臨沂古城城南的兩座山中進行建設,這兩座山很奇特,雖相隔不遠但因山上開的花不同而得名,一座被稱為金雀山,另一座被稱為銀雀山。那一年開工不久,施工隊就在這兩座山中發現了墓葬。後來經專家勘測,這裡原來是一處規模頗大的漢代墓葬群。
  • 蒙古杭愛山重大發現,"燕然石刻"現世,證實了漢匈之戰結局
    那麼人們一般會將一些重大的戰事記錄下來,寫在史書上或者就地立碑,流傳後世。當今發現的&34;就證明了曾經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一場戰爭。在今天杭愛山發現的這個石刻就是在東漢元年所發生的戰爭。當時東漢將外戚勢力拔除乾淨之後,國家治理得到很大提升,同時,東漢朝又開始對外徵服,平定邊塞的策略。
  • 父子家國——漢代中山王陵及王室墓出土文物特展開幕
    展覽第一單元「大漢皇子 河北封邦」,概述漢代中山國及中山王族的歷史,介紹漢代中山王陵及王室墓的重點考古發現情況,為觀眾理解展出文物進行鋪墊、提供背景參考;第二單元「君子攸樂 長安寧康」,展出錯金銀鳥篆文銅壺、熊足銅鼎、金銀醫針等具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生活用器,結合文獻
  • 「山東古代石刻拓片藝術展」天津開幕 氣勢宏大
    本次展覽囊括了武氏祠畫像、沂南漢墓畫像等畫像石,張遷碑、禮器碑、鄭文公碑等等山東地區最著名的、最有價值得石刻拓片。  山東地區遺存的古代石刻藝術品,在全國範圍來講,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總體上包括了漢畫像石、歷代碑刻•墓誌、北朝摩崖刻石三個方面的內容,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
  • 寶雞岐山發現周代大墓群 可能是西周時期王陵
    而考古工作者近日在岐山縣鳳鳴鎮周公廟景區鳳凰山一帶發現了西周早期古墓群,並可能是西周時期的王陵。如得到確認,這將是考古界3代考古工作者苦苦探尋西周王陵的一次重大突破,勢必震撼整個考古界,眾多的千古之謎也將大白於天下…  我說幾句  考古工作者近日在岐山縣鳳鳴鎮周公廟景區鳳凰山一帶發現了西周早期古墓群,其中可能有一座西周王陵。
  • 漢代石刻 彰顯雅安深厚文化底蘊
    該樓房建築屋頂鑿成凹條形,簷沿有瓦當作為雕飾,側面和背面沒有雕飾,石刻樓房上刻著一些圖案,這些圖案展示著漢代人民當年的生活情景。  「這是1953年3月,在蘆山縣沫東鄉黎明村石馬壩(東漢樊敏碑後100餘米)一座漢墓中出土的。」市博物館講解員介紹說,石刻樓房設計嚴謹,雕刻技法精湛,形象生動,對研究漢代建築及社會生活狀況具有較高研究價值,該石樓被列為國家二級文物。
  • 山東漢墓壁畫還原孔子真實相貌(圖)
    但在山東東平縣出土的漢代墓室中卻發現了目前最早的孔子壁畫像,孔子研究專家認為,這身布衣打扮的孔子像表明,在當時的老百姓心目中,孔子就是一位普通布衣學者。山東省東平縣發現的這幅孔子壁畫是目前山東唯一一幅保存完好的孔子問禮故事繪畫圖,孔子面部的鬍鬚清晰,皺紋滿額,鼻翼高挺,頸後凸瘤,形象寫實。這幅存世兩千年左右的孔子畫像,為研究這位古代先賢聖人的實際形象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