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賈平凹的關係就是魯迅與他筆下的閏土

2020-07-26 中國青年報
我和賈平凹的關係就是魯迅與他筆下的閏土我和賈平凹的關係就是魯迅與他筆下的閏土我和賈平凹的關係就是魯迅與他筆下的閏土我和賈平凹的關係就是魯迅與他筆下的閏土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正在央視播出。其中的《賈平凹》一集講述了這樣一個細節:賈平凹以他的同班同學劉高興(本名劉書徵)作為小說《高興》的主人公,講述這個商洛農民一心想當省城西安市民,卻又不得不拉著板車走巷串戶叫賣蜂窩煤,過最底層生活的故事。

小說讓劉高興走紅後,他不再騎三輪車拉煤球,而是在老家棣花鎮古街開了一家書房,成了文化商人,還創作了《我和平凹》的紀實小說,過上了比較富足的老年生活。近日,劉高興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和賈平凹的關係,就是魯迅與他筆下的閏土。」

「劉高興」與我性格很貼合

北青報:小說《高興》裡塑造的主人公和現實當中的您是否一樣?

劉高興:賈平凹以我為原型的這部小說,確實把我寫火了。我成了棣花老家小有名氣的人物。雖然這裡面有好多故事情節是虛構的,但是對我脾氣性格、為人處世方面的刻畫還是相當實際的。

那是1994年,我已是四個娃娃的父親。為了供他們讀書,養活這個家庭,我離開商洛老家,到省城西安討生活。最開始拉人力架子車,在城中村裡走巷串戶叫賣蜂窩煤。平均一天拉一車蜂窩煤,一車有500個,總共700多斤左右。早上出門,到了下午賣得剩下小半車,我就躺在人家門口屋簷下睡覺。有買蜂窩煤的,就會把我叫醒;沒有買的,我就一覺睡到夕陽西下,這才拖著車子回到家裡。

當時我住的是煤場門市部免費提供的一間石棉瓦搭的十平方米左右的小棚屋。很多時候,我自己燒煤做飯。這樣省吃儉用,我一個月能存300元錢,比打小工受人家管教要自由得多。但也很辛苦的,衣服脊背處,兩道長長的黑色的勒痕。肩膀部位,也因時常託著木板給客戶家裡送蜂窩煤而一團黑。

就這樣起早貪黑地幹了七八年後,我將架子車換成了可以騎的三輪車,效率比以前高了很多,也沒那麼累了。這時煤價、人工運費也開始上漲,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一年能賺7000多元。但是這點錢對於一大家子的開銷來說,仍是杯水車薪。老賈在小說裡說,劉高興一心想當個城裡人,要過那種體面生活,時不時會去吃一碗20元錢的羊肉泡饃。現實情況是,我根本吃不起的,至多在大街上買個蔥花餅,所以這一點是比較虛的。

我在西安的時候很少與老賈見面,他是個大忙人,整天忙寫作、忙採風,我不好隨便去打攪他。有一次有事需要老賈幫忙,我就去找了他。當時他母親做了薺菜餃子招待我,我碗裡的餃子還未吃完,老賈就將茶几上放著的那碗餃子扣到我碗裡。他說我飯量大,怕我吃不飽,讓我多吃點,搞得我不好意思。就這樣,那頓飯我總共吃了40個餃子。也是這一次,老賈跟我聊了好久時間,了解到我在西安拉蜂窩煤的生存狀態,為他日後創作小說《高興》收集到了創作素材。

《我和平凹》賺了12萬

北青報:《高興》一書出版後,給您以後的人生帶來了哪些改變?

劉高興:這書捧紅了我,也讓我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我要當一名有知識有文化的農民。於是我選擇了充電,去上夜大,到西安文理學院讀書,成了年齡最大的農民學員。後來老賈的《秦腔》斬獲茅盾文學獎,棣花鎮老家修建起了《秦腔》裡的清風古街,並搞成了文化旅遊景區。就這樣我看到了發展機遇,選擇了回鄉創業。

既然老賈可以寫在西安城裡賣苦力的我,那我也可以寫他在棣華農村的那些童年往事。我1951年出生,比他大一歲,我們一個院子裡長大,一起生活了19年。喝著同一個井的水。況且我們還同一個「媽」,因為我媽跟他媽同名同姓,都叫周小娥。

我創作的《我和平凹》紀實小說在2015年與讀者見面。這其中,我自己寫的有八九萬字,剩餘的七八萬字是報紙雜誌刊登過的賈平凹的文學創作事跡。當時有正規的出版社想找我出這本書,但是說須徵得賈平凹本人的同意,要籤個協議才行。我一聽這麼麻煩就算了,乾脆自己找印刷廠幫我做成資料,不在市面上公開發行,只在清風古街旅遊景點當作紀念品兜售,一本50元。到現在我已賣出去4000本,賺了12萬塊錢。我將這些錢除留一部分在家裡建書房之外,其餘的都給兒子在城裡買房做填補了。

賈平凹的性格就像石頭那樣堅硬,有個性,也有韌性,能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我和他的關係,就像魯迅和他筆下的閏土那樣,只是閏土到晚年沒有事業,也沒有成就。而老賈一手捧紅了我後,我也從一個體力勞動者變為了腦力勞動者,終於過上了比較體面的晚年生活。

老賈對我的書評價很高

北青報:賈平凹如何評價您創作的《我和平凹》這本書呢?您最近一次和他見面是在什麼時候?

劉高興:我的這本書印出來後,我給老賈也送了十本。他看了後評價很高:「高興,如果三十多年前你上了大學留在西安,你絕對是比我好幾倍的作家。如果我去當兵回到農村,我現在即便也進城拾破爛,我拾不過你,也不會有你這樣的快活和幽默。」

我最近一次見到他,是在去年臘月二十九,他回棣花鎮老家給父母上墳掃墓。他和他弟弟等家人在家門口站著說話,我碰巧碰見了他。他上來就緊緊握著我的手,和我寒暄了幾句。還請我到他家吃雜麵。我看他趕著要去上墳,所以沒再打攪他。

北青報:那除了您創作的這本書,您還靠哪些文創產品為生呢?您的書房生意怎樣?

劉高興:我將這本《我和平凹》和老賈寫的《高興》小說放在一起捆綁搭售,賣得很不錯。我會給前來參觀的遊客用毛筆籤名售書,蓋上我的章。另外我也寫書法賣字,一幅字300元到500元不等。這幾年光書法字畫我就賺了3萬多元。往年每年都會有上萬遊客來我這裡遊逛,我整天忙得顧不上吃飯,給他們講述我與賈平凹的故事,也講我們棣花鎮的風土人情,直到關門歇業才坐下來吃飯。

今年由於疫情,遊客少了很多,我閒來無事就練書法,臨摹《蘭亭序》《千字文》等等。最近一兩個月疫情好轉,遊客漸漸多了起來。我現在每天能接待一百來人。這兩天,隨著《文學的故鄉》紀錄片在央視的播出,有好多遊客說看到了鏡頭裡的我,還有的要跟我合影留念。就這樣,鏡頭裡我一個當配角的,卻在這書房裡成了主角。這還得感謝老賈,讓我又一次出名。這就是要「哥倆好」,好一輩子。

相關焦點

  • 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
    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
  • 魯迅的筆下的玩伴閏土,晚年悲慘窘迫,其兒孫現在活得怎麼樣
    「閏土」一名的由來也正如教科書本裡說的那樣,是因他五行缺土。閏土生於晚清時代,從小就住在鄉下,封建思想和嚴重的等級觀念對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魯迅先生筆下的他,其實也是中國典型的農民形象。樸實勤勞、中規中矩。在封建社會裡的農民,是受統治者壓迫的。但是他們也早已習慣了這種生活模式,就像後來閏土子承父業,依然到魯迅家做長工一樣。
  • 魯迅筆下的「閏土」有真實原人,名叫運水
    在《故鄉》這篇文章裡面,魯迅先生以第一人稱,寫「我」回故鄉賣祖宅接母親和侄兒進城,回到家裡的所見所聞,碰到兒時非常要好的朋友閏土,昔日友好且活潑的閏土突然叫「我」老爺,「我」一下子就懵了,不知該如何接受這樣的情感墜崖似的跌落。
  • 還記得魯迅筆下的「閏土」嗎?晚年生活悽苦,子女卻實現華麗變身
    還記得魯迅筆下叉猹的「閏土」嗎?他晚年生活悽苦,子女卻實現華麗變身引言:閏土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是:在一個月亮高掛的夜晚,一個淳樸機靈的小男孩瓜田中叉猹,身手敏捷。他是魯迅對故鄉最深處的回憶,烘託了魯迅對故鄉深深的懷念與嚮往。魯迅筆下的閏土並不是虛構的,兩人之間有很深的淵源。
  • 魯迅筆下「閏土」的真實結局:晚年被魯迅家辭退,因貧困而死
    ,尤其是閏土見到魯迅以後,恭恭敬敬地叫了他一聲「老爺」之後,魯迅更是百感交集。章運水,我們在課本上所看到的「閏土」就是魯迅以他為原型創作出來的,故事也基本上一模一樣。還有《故鄉》裡最經典的月夜守護西瓜,閏土刺猹的情節。這些對於農村人來說很常見的事情,卻是魯迅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因為魯迅從小就在大院裡長大,所以閏土說的事情,對他有莫大的吸引力。當時的閏土在魯迅的眼中,就是一個機靈、勇敢的人,他覺得閏土見多識廣又有很多本領,知道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於是乎,閏土就成了魯迅小時候崇拜的人。
  • 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
    導語: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魯迅筆下那個捕猹少年閏土是一個充滿悲情的農民,生活在社會底層,微不足道的一個小人物,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捕猹少年:閏土少年的閏土和魯迅之間沒有成年人世界中的等級觀念,兩個少年也因此結識。少年的閏土,眼神中充滿了靈動,意氣風發,雖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有些不適應,但是同齡魯迅的出現,讓他很快就忘記了這份不適,和小夥伴愉快地玩耍起來。
  • 中年閏土的一聲「老爺」,叫出了他和魯迅之間難以彌合的巨大鴻溝
    其中《故鄉》是我上小學時就背過的一篇課文。雖然當時背的滾瓜爛熟,但我仍然理解不了魯迅和閏土成年之後的陌生與隔閡。那時的我只記得西瓜、貝殼、捕鳥等那些吃好玩的東西。1.少年時期的閏土和魯迅兒時的閏土是個無憂無慮的少年。在《故鄉》中,短短的篇幅將閏土這個角色描繪的生動形象。他有一張圓臉,脖子上戴著銀圈。重點是他腦子裡有無窮無盡的新奇見識。他知道怎麼捉猹,怎麼在雪地裡捕鳥。總之他的童年是無憂無慮,豐富多彩的。
  • 魯迅筆下的閏土——平凡人的人生
    我們小時候都讀過魯迅的《故鄉》這篇記敘散文。講述了他和故鄉以及發小閏土的故事。當我們長大成人,褪去被年少無知裹挾著的意氣風發,面對如潮水般湧來的社會鐵則時,我們還剩下什麼。 真實的閏土: 當我們步入社會,才發現魯迅筆下的閏土是一個具有悲情色彩的人物,那個在他的記憶中鮮衣怒馬借著月光在瓜田裡奮力刺猹的身影成長為畢恭畢敬叫一聲「老爺」的中年農民時。迅哥兒只覺得一切都不一樣了。故鄉裡再也沒有他熟悉的影子。
  • 魯迅筆下閏土真實結局:晚年被魯迅解僱,因太窮沒錢看病而去世
    魯迅筆下閏土真實結局:晚年被魯迅解僱,因太窮沒錢看病而去世!魯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他曾赴日學醫,但當時中國人的麻木愚昧令他深深震撼,所以棄醫從文,想以文喚醒國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意義。在魯迅先後的作品中,有一篇和他的童年、他的家鄉密切相關,那就是《故鄉》。
  • 魯迅筆下閏土勇敢正直,成年後再見卻酸相盡顯,怯生生地喊:老爺
    年少讀不懂魯迅,人到中年遭受社會毒打才知道,原來你我都是閏土 從身份地位以及家境和教育上,閏土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但他沒那麼多負擔和想法,開心地活著玩著,打架什麼的也不怕,活著這就是少年意氣——成年人進入酸甜苦辣的社會後丟失得最快的東西
  • 魯迅筆下的閏土,晚年悽苦病重而死,閏土的後代過得怎麼樣?
    當年語文教科書當中的每一篇他寫的課文,都令我們印象深刻。他對人物細緻的刻畫,讓我們讀這些故事的時候,就仿佛自己置身其中一樣。特別是那篇記載閏土的文章。文章的前半篇童趣十足,非常的令人意猶未盡。可是後半篇卻詳細描述了兩人長大後的事情,看過之後卻令人心情沉重了。魯迅先生的作品很真實,閏土就是他的兒時玩伴。
  • 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也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從少年意氣到卑躬屈膝,多少人活成了可悲的那個閏土。小的時候不喜歡魯迅,每一篇文章不是這個意思就是那個意思,燒腦!人到中年讀懂也感受到了魯迅文章裡的意思,又怕對號入座迴避他的文章!上初一的兒子每每和我討論魯迅的某一篇的時候我假裝不太懂,給他一個侃侃而談的機會!
  • 他是《少年閏土》的原型,晚年患病沒錢醫治,臨終前仍掛念著魯迅
    《少年閏土》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對《少年閏土》這一文章,相信許多人並不陌生,它早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在語文書中,作者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聰明、機智且敏捷。閏土生活在老家,在魯迅的眼中,閏土熟悉農村生活,可謂是見多識廣。
  • 歲月無情,有多少人成了魯迅筆下的閏土?
    兒時學過魯迅的《少年閏土》,那個時候經常會想,如果自己就是閏土該有多好。在金黃的月光下,一望無際的沙地上種著碧綠的西瓜,又圓又大,甘甜多汁。時間不斷流逝,我們不再是年少時的我們,同時我們成為了現在的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了社會賦予的不同角色和地位。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如同閏土和魯迅先生的關係,明明可以很純粹卻變得難以描述。人情是最大的隔閡大學畢業那年,我考上了縣城小學的編制。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我碰到了小學同學,他來學校給他兒子報名。
  • 魯迅筆下的閏土是小偷?專家:偷東西更符合閏土的農民身份
    可是,儘管中年閏土顯得非常悲哀,但卻沒有人會去笑話他,即使笑,也會是帶著淚的那種心酸、同情的笑。因為我們知道,阻礙並扭曲閏土和迅哥兒之間感情的,不是閏土那顆淳樸的心,而是無情的階級鴻溝啊!與閏土相對的,則是「豆腐西施」楊二嫂。
  • 如果活在今天,魯迅與閏土會是什麼關係?
    在發表於1921年的《故鄉》中,魯迅講述了「我」回老家處理掉所有家產,接母親和家眷,「告別了熟識的老屋」,「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去異地的故事。我們知道,在作者的生活中,這真實的一幕就發生於那之前的1919年。   「離鄉」在魯迅是早就下定了的決心。
  • 我讀魯迅先生的《閏土》(外一篇)
    我讀魯迅先生的《閏土》藍色的天空,一輪金黃的月,海邊一望無際的碧綠瓜田閏土扔掉手中的叉,走向海邊拿起了漁網,猹從閏土的胯下,早已跑的無影無蹤。拿著漁網的閏土,登上小船。小船在海水中起伏,閏土的漁網遲遲沒有撒下來,在滿天星的海水裡,閏土不能確定哪裡有魚。假定此時的閏土的性格是悲觀的,他的網會一直停在手中,他大概會想,我這一網撒下去,沒有魚,豈不是白費力氣。就這樣,魚一直在海水中遊著,而網也一直在閏土的手中拿著。
  • 魯迅本人流年不利,阿長和閏土也生不由己,所以逝者如斯,無人知
    魯迅筆下的兩大平民形象,為何都沒有名字和生卒時間?答案淚崩本題目原為回答某讀者君的疑問,現單獨整理成文發布,原標題:魯迅先生為什麼直到阿長去世不相知他的姓名和經歷?(原題目如此)題主所謂的「阿長」,是和「閏土」齊名的人物,被認為是迅哥兒筆下底層社會的真實人物代表,和閏土一樣,她也是土生土長的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平民家庭,祖輩以務農為生。她1860年出生於浙江紹興東浦大門,魯迅稱她為長媽媽,是浙江紹興東浦大門人。她是魯迅兒時的保姆。
  • 閏土、祥林嫂、孔乙己,為什麼魯迅筆下的人物會如此經典難忘?
    那麼,為什麼魯迅先生能夠把筆下的人物刻畫得如此深入人心,又如此栩栩如生?在《故鄉》裡,分別三十年後,當先生再見到少年的夥伴閏土時,生活的艱難已經把閏土打磨得像一個木偶人。「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通過先生的描述,一個生活在底層的窮愁潦倒的農民形象,就這麼活生生地站在了我們眼前。
  • 賈平凹《阿吉》:他和魯迅的「阿Q」是雙胞胎?
    文丨花欲燃吖在中國現代文學的敘事中,以鄉土為背景主題的文學發展的作家有許多,譬如賈平凹、陳忠實、莫言、路遙等從黃土高坡沉澱下來的老一輩,風格雖大致相同,但內容上卻各有千秋,可是如果要論對現實的批判意義,我個人認為還是無人能撼動魯迅先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