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稿件被柬埔寨《柬華日報》、印尼《訊報》採用:
(中國減貧故事)「脫貧攻堅號角吹響的地方」河北阜平:從「貧中之貧」到物阜民豐
中新社保定12月1日電 題:「脫貧攻堅號角吹響的地方」河北阜平:從「貧中之貧」到物阜民豐
作者 李曉偉 呂子豪
初冬時節,從河北阜平縣城前往駱駝灣村,寬闊的鄉間公路邊不時有香菇大棚和新民居出現,見證著當地人在脫貧攻堅中的努力和成果。
圖為11月19日,太行風情民居。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阜平的地名,寄託著當地先民物阜民豐、平安順遂的美好願景。但長期以來,阜平「九山半水半分田」,自然條件惡劣,曾是河北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真正的貧中之貧。
2012年12月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阜平,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動員令。今年2月,阜平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7年多來,先民的夢想逐漸照進現實。
從貧困山區到旅遊打卡地
「山高溝深駱駝灣」,位於八百裡太行深處的駱駝灣是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到當地考察的第一個村莊。如今,坑窪、狹窄的鄉村泥土路被平坦、寬闊的公路替代,曾經滿眼的土坯房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統一規劃的灰瓦泥牆的太行風情民居。當地發展生態旅遊,村內不時有三五成群的遊客悠閒漫步。
圖為11月19日,當地村民正在菌園區大棚內忙碌。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村民唐榮美的老宅租給企業經營特色民宿,按照每年每平方米100元(人民幣,下同)的統一價,她每年可獲得8400元的收入。她還在村裡的美食街為遊客製作當地美食攤黃子,一個月工資2100元。「以前一年能掙兩三千就算多了。」她笑言,老了還能趕上這樣的好日子很知足。
在駱駝灣,像唐榮美這樣出租房屋的農戶有68戶。旅遊還帶動44名村民就業。如今,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50元提高到逾13600元。
據了解,阜平打造天生橋等精品旅遊景區,重點發展駱駝灣、顧家臺等12個「鄉村旅遊示範村」,2019年全縣旅遊收入達3.7億元,帶動民眾3230戶8720人,其中貧困戶1811戶4886人,人均年增收9000元。
圖為11月19日,阜平縣城前往駱駝灣村的鄉間公路。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從「貧中之貧」到「黃土生金」
阜平曾經產業結構單一。為使百姓致富,當地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高效林果、手工業等6大產業。
距離駱駝灣18公裡的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園裡,張強正忙著照顧剛冒芽的香菇。這裡共有101個食用菌大棚,由67戶貧困戶承包,張強承包了其中兩個。
張強一家去年從山裡遷出,搬進了一百平方米的新家,不僅居住條件得到改善,離食用菌產業園的距離只有1公裡左右。阜平易地扶貧搬遷始於2016年,像張強這樣搬進了新居的有1.7萬餘戶、5.3萬餘人,集中安置區還配備建設了食用菌園區、手工業加工廠等。
張強說,產業園裡產出的香菇主要銷售到南方地區,一個棚一年能收入4萬元。嘗到甜頭的他盤算著再承包兩個棚。
據統計,阜平已建成食用菌園區102個、高標準大棚4610個,年增收3.5億元,帶動貧困戶8620戶1.8萬多人,人均年增收9400元。
縫製背帶、裝配拉鏈……位於阜平平陽鎮的河北聖馬皇冠皮具廠的「扶貧車間」內,46歲的孟述芬和其他幾十名女工技術嫻熟。
孟述芬是平陽鎮附近村民,在「扶貧車間」工作已3年。此前,她一家5口全靠丈夫外出打工維持生計。她說,工作環境不錯,下班後還能照顧家,一年下來掙3萬多元,「日子過得寬鬆多了」。
在阜平,類似「扶貧車間」這樣15人以上加工點已發展到223家,手工編織等「小手工活」進農戶項目3245戶,年增收1.1億元,共帶動貧困戶4869戶6755人,手工業加工廠人均年增收1.8萬元。
從「阜平不富」到物阜民豐
阜平是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政府所在地,聶榮臻元帥曾在那裡戰鬥、生活過。後來,他一直感念老區百姓,留下「阜平不富,死不瞑目」遺願。
如今,在各界支持下,阜平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262元增長到2019年底的9844元。物阜民豐,這一阜平民眾曾難以企及的願景,正在變成現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