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這首《花非花》通篇都是比喻,你能讀懂他究竟在說什麼嗎?

2020-12-13 賞詩詞品歷史

白居易是我國唐朝時期的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被稱讚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他的兩個名號都很有哲學意味又兼具朦朧美感,一個是香山居士,另一個是醉吟先生,單單是讀這兩個名字就讓我們對白居易產生了無限好奇。

他因為和元稹一起倡導和推動新樂府運動,所以後世人將他們倆並稱為「元白」,又因為在詩文方面的造詣,將他和劉禹錫一起稱為「劉白」。

和李白、杜甫一樣,白居易也有自己的「江湖名號」,他用自己的筆桿子打下了「一片江山」,被後人尊奉為「詩魔」或者是「詩王」,由此可見其舉足輕重的「江湖地位」。

白居易的詩文取材廣泛,語言平實,通俗易懂,而他的《長恨歌》、《琵琶行》等長篇名作更是被傳唱了千年。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白居易的另外一首雜言詩,這首詩雖然形式散漫,但是意境優美;雖然篇幅短小,但是精煉傳神,讓我們一起來品析這首《花非花》。

《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首《花非花》被編纂在《白氏長慶集》當中,是白居易對人生經歷的一種細緻思考與反省。

白居易在這首詩當中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如夢似幻的意境,用很多隱語來表達對物似人非的追憶、對時光流逝的嘆息之情。

雖然白居易的作品整體上通俗易懂,但是在這首詩當中他卻一反常態,用了很多晦澀難懂的比喻,但是卻極具韻律與朦朧美感。

後來因為有人為這首詩譜了曲子,所以得到了更加廣泛地流傳,現在也成為了不少人傳情達意必定會引用的經典。

詩的前面兩句給人一種如夢境般的感覺,難以捉摸,因為詩人連著用了兩個否定詞。但是我們可以感覺出來,詩人是省略了某些東西,而這種被省略的東西「像花又不是花,像霧又不是霧」,究竟是什麼讓人如此捉摸不透呢?

有了上面這種理解,我們就可以明白,原來詩人在開頭兩句便運用了兩個非常巧妙的比喻。熟悉古詩詞的朋友應該能夠體會出來,蘇軾的《水龍吟》也有借鑑這兩句詩的痕跡,「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下一句讓粗略一看讓我們覺得詩人好像是在闡釋自己的夢境,但是當我們聯繫整首詩來看就會發現並沒有這麼簡單。

一「來」一「去」不僅僅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還引出了幾個非常精巧的比喻。春夢雖然美好卻轉瞬即逝,所以詩人感嘆朝霞雖然美麗卻也容易幻滅。

這首詩中幾乎每一句都運用了避雨的修辭手法,而這種博喻環環緊扣,自然流暢,讓整首詩在韻律和情感上都頗具美感。

其實古人非常喜歡將博喻這一手法運用到詩文典籍當中,比如賀鑄在他的名篇《青玉案》當中就說「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而《古詩十九首》當中也有「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軛」。當我們仔細品味這些詩句的時候總是會驚訝於古人的智慧與才情。

而白居易這首《花非花》與我們列舉的這些例子相比卻是有過之而不及,因為這首詩全篇都是比喻,而且我們只看到了用來比喻的事物,卻不知道詩人要比喻的究竟是什麼東西,所以自然而然就具有了朦朧色彩。

雖然白居易沒有點名比喻什麼東西,但是我們可以從其他資料中加以理解。這首詩被編排在了詩集的「傷感」這一部分,在這一部分當中還有其他風格相近的作品,比如《真娘墓》、《簡簡吟》等。

《真娘墓》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堅固,世間尤物難流連。難流連,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因平臺審核要求「消」實為「銷」)

《簡簡吟》蘇家小女名簡簡,芙蓉花腮柳葉眼。十一把鏡學點妝,十二抽針能繡裳。十三行坐事調品,不肯迷頭白地藏。玲瓏雲髻生花樣,飄颻風袖薔薇香。殊姿異態不可狀,忽忽轉動如有光。二月繁霜殺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恐是天仙謫人世,只合人間十三歲。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因平臺審核要求「搖」實為「颻」)

這兩首詩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是悼亡詩,當我們將三首詩放在一起閱讀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們幾乎都是用相同的比喻來結尾,都在追憶一種曾經擁有、但已經消失的東西,詩人指的應該就是對那些美好的人與物的追憶和惋惜。

這首詩音節多變,格調清幽,所以後人還用這首詩的題目來作為曲調進行創作,更加鞏固了《花非花》的地位。你覺得白居易詩中比喻的是什麼?

賈平凹的有色小說被禁16年,某詩人用首打油詩去諷刺他,實在有才

李商隱誇人:雛鳳清於老鳳聲,教你怎麼會說話,妥善處理人際關係

郭沫若與魯迅對罵:都只說了四五個字,卻是字字見血,招招致命

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怎麼都寫不出下句,此人隨口一說成千古絕唱

相關焦點

  • 白居易的《花非花》
    原文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 【花非花】花非花原文_花非花賞析_白居易的詩_親子寶典_太平洋...
    花非花賞析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2]  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
  • 花非花霧非霧,接地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詩,卻意境朦朧堪比李商隱
    作為非常接地氣的詩人,白居易的詩,一向具有老少鹹宜,誰都會念的特點,有「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的評價。白居易的詩究竟多淺顯易懂呢?根據《唐才子傳》中記載,白居易寫詩有一個關鍵步驟,就是寫完後一定要讀給家裡的老嫗聽,聽完後還要問她們是否能夠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如果不能理解,白居易就會繼續修改,直到大家都能一下子聽出這首詩在講什麼。老嫗就是老婦人,有的目不識丁,只是在白居易家中打雜的。但白居易堅持做到讓她們都能夠理解,可以他的詩是有多直白了。
  • 花非花,霧非霧,原來是來自於白居易的這首詩
    白居易的詩不僅以語言淺顯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實是一個特例。花非花唐: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詩的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
  • 白居易這首情詩通篇是隱語,標題都堪稱朦朧驚豔,迷醉了千年歲月
    白居易的詩文取材廣泛,語言平實,通俗易懂,而他的《長恨歌》、《琵琶行》等長篇名作更是被傳唱了千年。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白居易的另外一首雜言詩,這首詩雖然形式散漫,但是意境優美;雖然篇幅短小,但是精煉傳神,讓我們一起來品析這首《花非花》。
  • 《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
    《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北)。曾做過左拾遺等官,因直諫被降職為江州司馬。後又做過杭州、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他的詩語言通俗,流傳廣泛,是唐代存詩最多的詩人。
  • 詩詞說:《花非花》,淺談白居易的詩意唐詩,很多人都不知道
    嗨,大家好,這裡是華夏詩詞之美,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在唐代詩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無疑是三個大詩人。其中,白居易的詩歌最簡單易懂。據說,每當他有新作品時,他總是先讀給不懂的老婦人看,只要她們能理解,這才算合格。
  • 一首《花非花》千年無人能解其中意
    白居易的詩作向來淺顯易懂,連老嫗孩童都能讀懂,而且他始終提倡「歌詩合為事而作」,這就說明他寫詩必定言之有物,通常情況下我們讀到他的詩即便開篇未明其意,讀完整首詩也很快能了解詩中的具體所指。然而他有這麼一首詩,流傳千年,讀來意味深長,遣詞優美,又帶著無限感傷,但我們偏偏不能明白白居易到底是在說的什麼人還是什麼事,頗有點佛家偈語的高深莫測。雜言古詩·唐·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
  • 你知道白居易的花非花,霧非霧到底是什麼嗎?
    白居易有一首詩名叫《花非花》,我們都知道白居易愛花,可是這首詩裡,似花非花,似霧非霧的,又是什麼呢?此詩取前三個字為題,其實近似於無題,它編在《真娘墓》、《長恨歌》、《琵琶行》和《簡簡吟》之後,均屬於感傷類的詩詞,所以其主題基調是傷感。
  • 《花非花》如夢如雲,表達的未必是愛情,白居易最朦朧的一首詩歌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詩歌以淺顯和通俗為特點,然而卻寫出了一首如夢如雲的朦朧詩《花非花》,很多人將這首詩當作愛情詩來閱讀理解,然而其中其實另有深意。一代詩魔白居易一生寫詩三千八百餘首,題材涉及範圍很廣,幾乎達到了無事不寫詩,無時不寫詩的程度。他的作品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作品以兼濟為主題,後期作品以閒適為特點,同時擁有詩王和詩魔兩個稱號。
  • 花非花,霧非霧,白居易寫下這首詩詞,給我們帶來這樣的感想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看到這樣的詩詞我們會想到什麼呢?這是一首帶著感慨和憂傷的詩詞,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著名詩人白居易。人生就是如此呀,很多事情都是朦朧的,到底什麼是真實的呢,無法言說,一切都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
  • 回味經典:花非花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唐代: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
  • 白居易最著名的一首「朦朧詩」,被楊慎譽為:《洛神賦》綺麗不及
    白居易是唐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的《長恨歌》、《琵琶行》等長篇史詩級作品,對後世影響極大,成為了傳唱千古的絕妙佳作。除了這些長篇巨詩之外,其實白居易還有很多短小簡潔的詩作,也深受後人賞識,比如下面這首《花非花》。
  • 唐詩三百首——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注釋:這首詩通篇使用隱語,主題是詠官妓。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的「霧」字是雙關。「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夜半來,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霧,說明確有人來。誰來誰去?為什麼來?春夢無多,回味無窮。
  • 白居易的《花非花》,「夜半來,天明去」,是什麼東西
    白居易的詩,大都比較明了易懂,但是《花非花》卻是特例。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白尚書在詩中只是用了多個比喻,而始終不交代本體是什麼。這就叫人費思量。我們先看原詩:花非花,霧非霧。詩的字面意思非常顯豁:這個東西很美,像花,但不是花;很縹緲輕柔,像霧,但又不是霧。它半夜來,天明就悄然離開。它來的時候像春夢一樣短暫,離開以後又如朝雲一般了無痕跡。那麼白居易滿含深情描寫的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 白居易:每個人,何嘗不是花非花霧非霧一樣的人生?
    在唐代,幾乎不識字的老人都能理解白居易的詩,他的詩流傳範圍在當時比李白杜甫還要廣泛,甚至流傳到了國外。白居易還曾寫過一首詩,名為《花非花》,其問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 白居易:每個人,何嘗不是花非花霧非霧一樣的人生?
    在唐代,幾乎不識字的老人都能理解白居易的詩,他的詩流傳範圍在當時比李白杜甫還要廣泛,甚至流傳到了國外。白居易還曾寫過一首詩,名為《花非花》,其問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有人說,白居易的這首詩,寫的是春夢之詩,亦或是情愛之詩,也許這些說法都過於狹隘,他寫的何嘗不是漫長而曲折的人生之夢。
  • 賞白居易《花非花》,感受這如夢似幻的人生
    花不是花,霧也不是霧,這簡短的幾個字,卻道出了十分深刻的人生哲學。花的成長,並非因為人們給它命名為「花」才能成長為花的,如同我們的名字一樣,並非因為我們的名字就代表了我們這個人,名字只是一個代稱而已,而我們也一樣,我們不應該以表面的那個字眼去定義花的本身,似花非花,如夢如幻,什麼都不是。
  • 白居易這首肉麻情詩不顧格律,沒有典故和比喻,卻成一首千古名作
    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他最擅長的就是用極簡單的語言,譜寫出動人的篇章。「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等千古名句無一不是如此。而當這樣的詩王寫起情詩來,是不是也會如此簡單直接呢?答案是肯定的。
  • 白居易的《花非花》,被宋代第一文豪模仿,寫下一首更厲害的名篇
    花非花唐 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花非花》既不是五言詩、也不是七言詩,而是一首雜言詩,全詩僅26個字,卻絲毫不缺少詩歌的內涵與韻味,短小而精華,美好而朦朧,是許多人張口就能背出的名篇。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轉瞬而已,白居易此詩最打動人的地方,就在於用一系列形象貼切的比喻,寫出了對人生短暫的美好轉瞬即逝的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