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
《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北)。曾做過左拾遺等官,因直諫被降職為江州司馬。後又做過杭州、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他的詩語言通俗,流傳廣泛,是唐代存詩最多的詩人。
-
【花非花】花非花原文_花非花賞析_白居易的詩_親子寶典_太平洋...
花非花原文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花非花的詩意/花非花的意思 似花又不是花,似霧又不是霧,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來時仿佛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
-
你知道白居易的花非花,霧非霧到底是什麼嗎?
白居易有一首詩名叫《花非花》,我們都知道白居易愛花,可是這首詩裡,似花非花,似霧非霧的,又是什麼呢?此詩取前三個字為題,其實近似於無題,它編在《真娘墓》、《長恨歌》、《琵琶行》和《簡簡吟》之後,均屬於感傷類的詩詞,所以其主題基調是傷感。
-
花非花,霧非霧,原來是來自於白居易的這首詩
白居易的詩不僅以語言淺顯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實是一個特例。花非花唐: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詩的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
-
白居易:每個人,何嘗不是花非花霧非霧一樣的人生?
在唐代,幾乎不識字的老人都能理解白居易的詩,他的詩流傳範圍在當時比李白杜甫還要廣泛,甚至流傳到了國外。白居易還曾寫過一首詩,名為《花非花》,其問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
白居易:每個人,何嘗不是花非花霧非霧一樣的人生?
在唐代,幾乎不識字的老人都能理解白居易的詩,他的詩流傳範圍在當時比李白杜甫還要廣泛,甚至流傳到了國外。白居易還曾寫過一首詩,名為《花非花》,其問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人世間,有一種物質,像花不是花,像霧卻又不是霧。它在半夜悄然來臨,黎明前又離去。
-
誰知道白居易的《花非花》竟然隱藏著這樣一段感情
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在那裡,白居易認識了鄰家女孩湘靈。湘靈長得清麗脫俗,活潑可愛。他們在春天的陽光裡奔跑著,嬉笑著,打鬧著,仿佛時間就此停住。白居易的母親看在眼裡,什麼也沒有說。
-
白居易的《花非花》,「夜半來,天明去」,是什麼東西
白居易的詩,大都比較明了易懂,但是《花非花》卻是特例。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白尚書在詩中只是用了多個比喻,而始終不交代本體是什麼。這就叫人費思量。我們先看原詩:花非花,霧非霧。詩的字面意思非常顯豁:這個東西很美,像花,但不是花;很縹緲輕柔,像霧,但又不是霧。它半夜來,天明就悄然離開。它來的時候像春夢一樣短暫,離開以後又如朝雲一般了無痕跡。那麼白居易滿含深情描寫的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
花非花霧非霧,接地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詩,卻意境朦朧堪比李商隱
作為非常接地氣的詩人,白居易的詩,一向具有老少鹹宜,誰都會念的特點,有「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的評價。白居易的詩究竟多淺顯易懂呢?根據《唐才子傳》中記載,白居易寫詩有一個關鍵步驟,就是寫完後一定要讀給家裡的老嫗聽,聽完後還要問她們是否能夠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如果不能理解,白居易就會繼續修改,直到大家都能一下子聽出這首詩在講什麼。老嫗就是老婦人,有的目不識丁,只是在白居易家中打雜的。但白居易堅持做到讓她們都能夠理解,可以他的詩是有多直白了。
-
《花非花》如夢如雲,表達的未必是愛情,白居易最朦朧的一首詩歌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詩歌以淺顯和通俗為特點,然而卻寫出了一首如夢如雲的朦朧詩《花非花》,很多人將這首詩當作愛情詩來閱讀理解,然而其中其實另有深意。一代詩魔白居易一生寫詩三千八百餘首,題材涉及範圍很廣,幾乎達到了無事不寫詩,無時不寫詩的程度。他的作品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作品以兼濟為主題,後期作品以閒適為特點,同時擁有詩王和詩魔兩個稱號。
-
唐詩三百首——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的「霧」字是雙關。「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夜半來,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霧,說明確有人來。誰來誰去?為什麼來?春夢無多,回味無窮。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式這首小詩的最大的特點。
-
白居易最朦朧最難讀的一首詩,花非花來霧非霧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題材極為廣泛,以語言淺近著稱,意境多為顯露。但這一首詩卻是白詩中的特例,:花非花唐代: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
-
白居易的《花非花》,被宋代第一文豪模仿,寫下一首更厲害的名篇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的詩歌語言優美、音律和諧,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出自白居易筆下的名篇數不勝數,不僅有樂府雙臂《琵琶行》與《長恨歌》,還有《花非花》這樣朗朗上口、令人過目不忘的經典之作。
-
花非花,霧非霧,白居易寫下這首詩詞,給我們帶來這樣的感想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看到這樣的詩詞我們會想到什麼呢?這是一首帶著感慨和憂傷的詩詞,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著名詩人白居易。人生就是如此呀,很多事情都是朦朧的,到底什麼是真實的呢,無法言說,一切都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
-
詩詞說:《花非花》,淺談白居易的詩意唐詩,很多人都不知道
嗨,大家好,這裡是華夏詩詞之美,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在唐代詩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無疑是三個大詩人。其中,白居易的詩歌最簡單易懂。據說,每當他有新作品時,他總是先讀給不懂的老婦人看,只要她們能理解,這才算合格。
-
賞白居易《花非花》,感受這如夢似幻的人生
花不是花,霧也不是霧,這簡短的幾個字,卻道出了十分深刻的人生哲學。花的成長,並非因為人們給它命名為「花」才能成長為花的,如同我們的名字一樣,並非因為我們的名字就代表了我們這個人,名字只是一個代稱而已,而我們也一樣,我們不應該以表面的那個字眼去定義花的本身,似花非花,如夢如幻,什麼都不是。
-
白居易的朦朧詩作《花非花》:世界那麼美,請你不要讓自己後悔
」,是因了2013那個夏天在湖南衛視獨播的一部瓊瑤劇《花非花霧非霧》,當時看到這個劇名,給人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也很是好奇這樣的劇名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故事,後來才知道,瓊瑤阿姨用了唐朝一著名詩人的詩句作為劇名,這個著名詩人就是白居易。
-
白居易這首《花非花》通篇都是比喻,你能讀懂他究竟在說什麼嗎?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白居易的另外一首雜言詩,這首詩雖然形式散漫,但是意境優美;雖然篇幅短小,但是精煉傳神,讓我們一起來品析這首《花非花》。《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這首《花非花》被編纂在《白氏長慶集》當中,是白居易對人生經歷的一種細緻思考與反省。白居易在這首詩當中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如夢似幻的意境,用很多隱語來表達對物似人非的追憶、對時光流逝的嘆息之情。
-
花非花,霧非霧
《花非花》[唐] 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好像是花,又好像不是花;好像是霧,又好像不是霧。像身邊所有美好的事物一般,捉摸不清;像自然界所有的景物一樣,難以看透。好像周圍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層薄薄的迷霧,像夢一般清楚又記不清楚。
-
花非花,霧非霧|雙語朗讀
| 花非花◎作者:白居易◎朗讀:津東胡大、李瑩(英)◎策劃:麥太◎製作:海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 | 譯 文說它是花不是花,說它是霧嗎不是霧。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來時仿佛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 ◎注釋(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為詞牌始於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