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最朦朧最難讀的一首詩,花非花來霧非霧

2020-12-19 詩詞哲理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題材極為廣泛,以語言淺近著稱,意境多為顯露。但這一首詩卻是白詩中的特例,:

花非花唐代: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富有朦朧美,「花非花,霧非霧」開篇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縹緲感。

後世對這首詩的看法解析不一:

一說這是一首情詩,描述隱晦而又真實,於朦朧中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

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夢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二說是詩人對人生如夢幻泡影,世事無常的感慨。人來人往,人生苦短,命運多舛。今日手足俱全,明日或許就是一抔黃土,無處可尋。

三說這首詩通篇隱語,是詠官妓。

但無論從哪個角度解讀這首詩,我們都不能否認詩人非凡的藝術功底。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讓人咀嚼不盡。

白居易ll

國學

歡迎關注詩詞畫酒家

相關焦點

  • 花非花,霧非霧,原來是來自於白居易的這首詩
    白居易的詩不僅以語言淺顯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實是一個特例。花非花唐: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詩的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
  • 花非花霧非霧,接地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詩,卻意境朦朧堪比李商隱
    根據《唐才子傳》中記載,白居易寫詩有一個關鍵步驟,就是寫完後一定要讀給家裡的老嫗聽,聽完後還要問她們是否能夠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如果不能理解,白居易就會繼續修改,直到大家都能一下子聽出這首詩在講什麼。老嫗就是老婦人,有的目不識丁,只是在白居易家中打雜的。但白居易堅持做到讓她們都能夠理解,可以他的詩是有多直白了。
  • 《花非花》如夢如雲,表達的未必是愛情,白居易最朦朧的一首詩歌
    詩歌有淺顯如打油詩者,也有朦朧近於晦澀的。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詩歌以淺顯和通俗為特點,然而卻寫出了一首如夢如雲的朦朧詩《花非花》,很多人將這首詩當作愛情詩來閱讀理解,然而其中其實另有深意。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 你知道白居易的花非花,霧非霧到底是什麼嗎?
    白居易有一首詩名叫《花非花》,我們都知道白居易愛花,可是這首詩裡,似花非花,似霧非霧的,又是什麼呢?此詩取前三個字為題,其實近似於無題,它編在《真娘墓》、《長恨歌》、《琵琶行》和《簡簡吟》之後,均屬於感傷類的詩詞,所以其主題基調是傷感。
  • 白居易:每個人,何嘗不是花非花霧非霧一樣的人生?
    白居易的一生,寫過無數經典詩作,如代表作《長恨歌》和《琵琶行》,還有一系列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如《賣炭翁》、《觀刈麥》等。縱觀白居易的詩,我們會發現他的作品最大的特點便是敘事性強,語言極為淺顯易懂。在唐代,幾乎不識字的老人都能理解白居易的詩,他的詩流傳範圍在當時比李白杜甫還要廣泛,甚至流傳到了國外。白居易還曾寫過一首詩,名為《花非花》,其問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 白居易:每個人,何嘗不是花非花霧非霧一樣的人生?
    白居易還曾寫過一首詩,名為《花非花》,其問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詩既淺顯又充滿朦朧之意,恰如此時的心境,既美好又有些朦朧感。人世間,有一種物質,像花不是花,像霧卻又不是霧。它在半夜悄然來臨,黎明前又離去。
  • 《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
    《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北)。曾做過左拾遺等官,因直諫被降職為江州司馬。後又做過杭州、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他的詩語言通俗,流傳廣泛,是唐代存詩最多的詩人。
  • 花非花,霧非霧,白居易寫下這首詩詞,給我們帶來這樣的感想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看到這樣的詩詞我們會想到什麼呢?這是一首帶著感慨和憂傷的詩詞,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著名詩人白居易。人生就是如此呀,很多事情都是朦朧的,到底什麼是真實的呢,無法言說,一切都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
  • 花非花,霧非霧
    《花非花》[唐] 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好像是花,又好像不是花;好像是霧,又好像不是霧。像身邊所有美好的事物一般,捉摸不清;像自然界所有的景物一樣,難以看透。好像周圍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層薄薄的迷霧,像夢一般清楚又記不清楚。
  • 花非花,霧非霧|雙語朗讀
    | 花非花◎作者:白居易◎朗讀:津東胡大、李瑩(英)◎策劃:麥太◎製作:海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 | 譯 文說它是花不是花,說它是霧嗎不是霧。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來時仿佛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 ◎注釋(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為詞牌始於此詩。
  • 【花非花】花非花原文_花非花賞析_白居易的詩_親子寶典_太平洋...
    花非花原文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花非花的詩意/花非花的意思  似花又不是花,似霧又不是霧,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來時仿佛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
  • 白居易的《花非花》
    原文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 白居易最朦朧的一首詩,通篇不知所云,其實是表達了一種人生感悟
    白居易,字樂天,中唐時期最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可以與李白和杜甫相比較的詩人,他的詩雖然寫得很直白,也很簡練,但是在他的詩作中,往往可以讀到他對於人生,以及對於當時社會一種深刻的描寫,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成為了一代偉大的詩人;後世還給予他「詩魔」和「詩王」的稱號,據說在日本他也是最受歡迎的中國詩人
  • 白居易的《花非花》,「夜半來,天明去」,是什麼東西
    白居易的詩,大都比較明了易懂,但是《花非花》卻是特例。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白尚書在詩中只是用了多個比喻,而始終不交代本體是什麼。這就叫人費思量。我們先看原詩: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詩的字面意思非常顯豁:這個東西很美,像花,但不是花;很縹緲輕柔,像霧,但又不是霧。它半夜來,天明就悄然離開。
  • 迷霧:霧非霧,花非花
    霧非霧,花非花曖昧眼波,編貝皓齒,一抹白布。朱唇輕啟,花舞鶯語,眉飛色舞。美人恩情,無福消受,最難辜負。細細打量,這個城市,有笑有哭。霧裡看花花非花,霧非霧,似朝雲,無覓處。夜半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去。
  • 史上最朦朧的一首詩,比李商隱的《錦瑟》還難解!
    其中猶以李商隱的詩晦澀難解,很接近「朦朧」之意,一首《錦瑟》不知讓多少詩壇學者為之爭論不休,一句「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尤其朦朧綽約,使得後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今天狗子向大家介紹的則是詩魔白居易的一首朦朧詩《花非花》,這首詩不僅詩意晦暗不明,意境更是朦朧無比,甚至連詩中所詠之物所表之情都難以說的情,可以說比李商隱的《錦瑟》更加難解!
  • 白居易最朦朧的一首詩,整首詩寫得雲裡霧裡,使人讀了不知所云!
    說起這方面最難以理解的詩作,那要數白居易的這首《花非花》,這首詩其實是比較難以讀懂,而且詩人描寫的獨特,同時整首詩也是寫得雲裡霧裡,使人讀了不知所云,表面上看是在描寫花,但是如果我們結合當時的環境,以及詩人的人生經歷則是會發現這首詩,其實是另有所指。
  • 白居易的《花非花》,被宋代第一文豪模仿,寫下一首更厲害的名篇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的詩歌語言優美、音律和諧,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出自白居易筆下的名篇數不勝數,不僅有樂府雙臂《琵琶行》與《長恨歌》,還有《花非花》這樣朗朗上口、令人過目不忘的經典之作。
  • 花非花 霧非霧
    外人感到如詩的霧靄,對牧民來說卻是個挑戰。牧民從領隊變成了跟班,隨著識途老馬或是果斷的牛羊,在濃濃的曉霧中行進,走呀走,似乎找對了方向,然後不知道從哪兒又湧來一陣更厚的霧,大家再次茫然四顧,亂作一團
  • 白居易最難解的一首詩,意境美得令人沉醉,蘇軾模仿後成了經典
    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正是因為這個特點,讓他在現代人收穫了一大批「粉絲」。白居易的詩在晦澀難懂的古詩中堪稱一股清流,樸實如白話的詩句,讓人一讀就上癮了。他的詩題材豐富,有記錄百姓生活的《賣炭翁》,也有描繪帝王愛情的《長恨歌》,既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記錄自然力量的詩句,也有「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這種深情的句子。白居易用樸素的文字,釋放強大的力量。但是在他眾多古詩中,白居易有一首最特別的詩,因為這首詩裏白居易不再簡單易懂,而是變成了朦朦朧朧,令人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