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詩作向來淺顯易懂,連老嫗孩童都能讀懂,而且他始終提倡「歌詩合為事而作」,這就說明他寫詩必定言之有物,通常情況下我們讀到他的詩即便開篇未明其意,讀完整首詩也很快能了解詩中的具體所指。
然而他有這麼一首詩,流傳千年,讀來意味深長,遣詞優美,又帶著無限感傷,但我們偏偏不能明白白居易到底是在說的什麼人還是什麼事,頗有點佛家偈語的高深莫測。
雜言古詩·唐·白居易·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此曲為白居易自創,這個題名也相當於沒取名,與《詩經》或《古詩十九首》類似,第1句用作詩名並沒有實際含義。這首詩錄自《白氏長慶集》卷十二《感傷四》,《琵琶行》與《長恨歌》同樣出自此卷,由此可知此卷所錄詩篇的風格——感傷。
先來看一下全詩所述大意。像花而又不是花,像霧卻又不是霧;半夜之時就會前來,天明時分卻又會離去。這4個3字句簡直就像是在霧裡看花,明明這幾句風格與白居易其他詩作相似,能夠讀懂,可是就是不明白他所指到底為何。
不是花,又不是霧,夜裡出現可天亮就會不見,難道是霜、是露珠,或是雪花?不會,因為沒有霜或露珠在天明後就立刻消失。那麼是夢嗎?當然不是,我們繼續往後讀就明白了。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原來確實也不是夢。這裡說「它」來的時候就像春日的美夢一般沒有多長時間,等到「它」走的時候卻又像那朝雲一般消失無影蹤。
這就比較尷尬了。感傷是感傷,一樣事或物來去在倏忽之間,卻無法留下關於它的一切,可是這確實與白居易本身的一貫風格很是不契合,那到底他在說什麼?莫非真如佛偈一般,「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我們只能「應作如是觀」?既然如此,我們試著從幾個方面來揣測一下詩人的意圖。
第一、《白氏長慶集》為白居易好友元稹所輯。據元稹在此集序中說,長慶4年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回京任職。當時元稹為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知道白居易回京,就讓他將所有的詩作交給了自己,元稹作了編排之後成50卷,共計2251首。由此,《花非花》應已被收錄入卷十二。用元稹的話說,「感傷」之詩「長於切」。
長慶4年白居易53歲。有人認為這首詩應該是白居易於次年即寶曆2年自東都右庶子賓客任上轉往蘇州刺史任上所作,並且也應該是一首悼亡詩作。確實,此詩在卷十二中的上面一首詩即是蘇州完成的《簡簡吟》,並且卷中還有一首《真娘墓》,都是悼亡詩。但是不應忘了,《白氏長慶集》所有的詩並非完全都按時間排序,所以此說並不可確信。
退一步說,即使這一首詩及如《簡簡吟》等都是後來在蘇州刺史任上完成,並增補進集中,也未必就能說明此詩為悼亡類作品。如果說感傷悼亡,寶曆2年冬,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亡故;大和5年,白居易老來得子,兒子未滿3歲便早夭,但這些都是他離任蘇州刺史之後的事情。
從這些來看,這首《花非花》倒更有可能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甚至更早之前就完成了。我甚至懷疑,這首詩可能是在元和12年,他46歲時被貶往江州,任江州司馬,在廬山香爐峰下結廬而居,每日觀那含鄱口的萬千景象,感慨之下隨手寫就。那山間湖上的水氣似雲似霧,轉瞬即逝,倒是與詩中情景頗為相似。
第二、白居易在被貶為江州司馬之時,也是他的人生觀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不再鋒芒畢露,開始獨善其身的處世之道,雖然一直懷有悲天憫人之心,卻沒有了之前事不平不能快的情緒。並且在廬山獨居期間,過得閒適,也開始與當地的寺僧交遊。
特別是到了晚年,白居易常懷慈悲之心,已是一心向佛了。大和5年他一輩子的老友元稹暴病辭世,次年白居易為其作墓誌,元家作為答謝的七、八十萬錢,被他通通捐給了東都龍門香山寺作重修寺院所用。
會昌4年,白居易已經73歲,得知伊闕東有八石灘、九峭石,兇險異常,舟船不能通行,他又捐出錢財,修通水道,可見即便到了晚年,他的慈悲之心也沒有減退。而且他自號香山居士,正是因為他篤信佛教,同時也是當時的高僧如滿的弟子。
這裡再提一件事。順宗皇帝也是一位精研佛法的人,曾有一首詩表達自己對於佛法之中的矛盾之處的疑問,他問如僧禪師,「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如僧禪師回答的句中有「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這樣的回答就有點像今天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了。但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恐怕並不是指向的佛法,而是在他研習佛法之後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於是指向了世間的一些自己所感悟的得失,比如權利,比如地位;又比如愛情,再比如親情,到了人生的暮年,一切都看得開了,所有的這一切都可能是過眼雲煙,到得眼前之時,儘管去抓住;若是消散或者說是失去了,也不必過分糾結於這些。
當然,所有的這些都是我自己根據白居易本身的詩作文集,以及他所經歷的相關事件,再加上他在朝廷任職之時的遭遇,綜合起來得到的一些個人看法,並不能夠找到更加多的證據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所以,關於這首詩的真正意指,恐怕還需要更多的人去到相關的資料典籍中尋找蛛絲馬跡,從而得出一個無可辯駁的確鑿觀點。否則,這首詩再過更長的一段時間,也仍然沒有人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指。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上方關注,與我共同解讀純美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