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花非花》千年無人能解其中意

2020-12-13 十日讀書閒話

白居易的詩作向來淺顯易懂,連老嫗孩童都能讀懂,而且他始終提倡「歌詩合為事而作」,這就說明他寫詩必定言之有物,通常情況下我們讀到他的詩即便開篇未明其意,讀完整首詩也很快能了解詩中的具體所指。

然而他有這麼一首詩,流傳千年,讀來意味深長,遣詞優美,又帶著無限感傷,但我們偏偏不能明白白居易到底是在說的什麼人還是什麼事,頗有點佛家偈語的高深莫測。

雜言古詩·唐·白居易·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此曲為白居易自創,這個題名也相當於沒取名,與《詩經》或《古詩十九首》類似,第1句用作詩名並沒有實際含義。這首詩錄自《白氏長慶集》卷十二《感傷四》,《琵琶行》與《長恨歌》同樣出自此卷,由此可知此卷所錄詩篇的風格——感傷。

先來看一下全詩所述大意。像花而又不是花,像霧卻又不是霧;半夜之時就會前來,天明時分卻又會離去。這4個3字句簡直就像是在霧裡看花,明明這幾句風格與白居易其他詩作相似,能夠讀懂,可是就是不明白他所指到底為何。

不是花,又不是霧,夜裡出現可天亮就會不見,難道是霜、是露珠,或是雪花?不會,因為沒有霜或露珠在天明後就立刻消失。那麼是夢嗎?當然不是,我們繼續往後讀就明白了。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原來確實也不是夢。這裡說「它」來的時候就像春日的美夢一般沒有多長時間,等到「它」走的時候卻又像那朝雲一般消失無影蹤。

這就比較尷尬了。感傷是感傷,一樣事或物來去在倏忽之間,卻無法留下關於它的一切,可是這確實與白居易本身的一貫風格很是不契合,那到底他在說什麼?莫非真如佛偈一般,「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我們只能「應作如是觀」?既然如此,我們試著從幾個方面來揣測一下詩人的意圖。

第一、《白氏長慶集》為白居易好友元稹所輯。據元稹在此集序中說,長慶4年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回京任職。當時元稹為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知道白居易回京,就讓他將所有的詩作交給了自己,元稹作了編排之後成50卷,共計2251首。由此,《花非花》應已被收錄入卷十二。用元稹的話說,「感傷」之詩「長於切」。

長慶4年白居易53歲。有人認為這首詩應該是白居易於次年即寶曆2年自東都右庶子賓客任上轉往蘇州刺史任上所作,並且也應該是一首悼亡詩作。確實,此詩在卷十二中的上面一首詩即是蘇州完成的《簡簡吟》,並且卷中還有一首《真娘墓》,都是悼亡詩。但是不應忘了,《白氏長慶集》所有的詩並非完全都按時間排序,所以此說並不可確信。

退一步說,即使這一首詩及如《簡簡吟》等都是後來在蘇州刺史任上完成,並增補進集中,也未必就能說明此詩為悼亡類作品。如果說感傷悼亡,寶曆2年冬,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亡故;大和5年,白居易老來得子,兒子未滿3歲便早夭,但這些都是他離任蘇州刺史之後的事情。

從這些來看,這首《花非花》倒更有可能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甚至更早之前就完成了。我甚至懷疑,這首詩可能是在元和12年,他46歲時被貶往江州,任江州司馬,在廬山香爐峰下結廬而居,每日觀那含鄱口的萬千景象,感慨之下隨手寫就。那山間湖上的水氣似雲似霧,轉瞬即逝,倒是與詩中情景頗為相似。

第二、白居易在被貶為江州司馬之時,也是他的人生觀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不再鋒芒畢露,開始獨善其身的處世之道,雖然一直懷有悲天憫人之心,卻沒有了之前事不平不能快的情緒。並且在廬山獨居期間,過得閒適,也開始與當地的寺僧交遊。

特別是到了晚年,白居易常懷慈悲之心,已是一心向佛了。大和5年他一輩子的老友元稹暴病辭世,次年白居易為其作墓誌,元家作為答謝的七、八十萬錢,被他通通捐給了東都龍門香山寺作重修寺院所用。

會昌4年,白居易已經73歲,得知伊闕東有八石灘、九峭石,兇險異常,舟船不能通行,他又捐出錢財,修通水道,可見即便到了晚年,他的慈悲之心也沒有減退。而且他自號香山居士,正是因為他篤信佛教,同時也是當時的高僧如滿的弟子。

這裡再提一件事。順宗皇帝也是一位精研佛法的人,曾有一首詩表達自己對於佛法之中的矛盾之處的疑問,他問如僧禪師,「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如僧禪師回答的句中有「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這樣的回答就有點像今天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了。但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恐怕並不是指向的佛法,而是在他研習佛法之後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於是指向了世間的一些自己所感悟的得失,比如權利,比如地位;又比如愛情,再比如親情,到了人生的暮年,一切都看得開了,所有的這一切都可能是過眼雲煙,到得眼前之時,儘管去抓住;若是消散或者說是失去了,也不必過分糾結於這些。

當然,所有的這些都是我自己根據白居易本身的詩作文集,以及他所經歷的相關事件,再加上他在朝廷任職之時的遭遇,綜合起來得到的一些個人看法,並不能夠找到更加多的證據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所以,關於這首詩的真正意指,恐怕還需要更多的人去到相關的資料典籍中尋找蛛絲馬跡,從而得出一個無可辯駁的確鑿觀點。否則,這首詩再過更長的一段時間,也仍然沒有人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指。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上方關注,與我共同解讀純美古詩。

相關焦點

  • 紅樓夢紅梅花詩,百年來幾乎無人能解,今天再解密一首
    很可惜百年來幾乎無人能解,或者說大家根本就沒意識到這些詩其實是有名堂的。不過這些詩的破解難度實在太高了,今天筆者鬥膽再解密「紅梅花詩」一首。邢大妹妹作『紅』字,你們李大妹妹作『梅』字,琴兒作『花』字。」於是,邢岫煙、李紋、薛寶琴三人一一吟成,各自寫了出來。在《賴曉偉重評石頭記》一書中,筆者已解密了李紋的《詠紅梅花得「梅」字》。指出該詩中的「凍臉有痕皆是血,酸心無恨亦成灰。誤吞丹藥移真骨,偷下瑤池脫舊胎。」兩句,影射清宮四大疑案的雍正死亡案。從詩句上,我們不難看出雍正帝實際上系吞服丹藥中毒而死。
  • 晏殊的一首經典情詞,柔美深情驚豔無比,其中兩句千年來無人能及
    當然,這酒沒有白喝,借著微醺的醉意,他寫下了很多意境柔美的經典詞作,一首《浣溪沙》便是代表。這是晏殊的一首經典情詞,柔美深情驚豔無比,其中兩句千年來無人能及全詞如下: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 紅樓夢紅梅花詩,百年來幾乎無人能解,今天再解密一首!
    很可惜百年來幾乎無人能解,或者說大家根本就沒意識到這些詩其實是有名堂的。不過這些詩的破解難度實在太高了,今天筆者鬥膽再解密「紅梅花詩」一首。邢大妹妹作『紅』字,你們李大妹妹作『梅』字,琴兒作『花』字。」於是,邢岫煙、李紋、薛寶琴三人一一吟成,各自寫了出來。在《賴曉偉重評石頭記》一書中,磚家已解密了李紋的《詠紅梅花得「梅」字》。指出該詩中的「凍臉有痕皆是血,酸心無恨亦成灰。誤吞丹藥移真骨,偷下瑤池脫舊胎。」兩句,影射清宮四大疑案的雍正死亡案。
  • 蘇軾《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 白居易的《花非花》,被宋代第一文豪模仿,寫下一首更厲害的名篇
    明代著名文學家楊慎《詞品》:「白樂天之辭,予獨愛其《花非花》一首,蓋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宋代大文豪蘇軾《水龍吟》的第一句,便是從白居易的《花非花》裡得到了靈感。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宋蘇 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 白居易的《花非花》
    原文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 蘇軾的一首哦《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蘇軾這是一首風格獨特的傷春詞,全詞幾乎句句都圍繞柳絮(楊花)展開。
  • 白居易這首《花非花》通篇都是比喻,你能讀懂他究竟在說什麼嗎?
    白居易的詩文取材廣泛,語言平實,通俗易懂,而他的《長恨歌》、《琵琶行》等長篇名作更是被傳唱了千年。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白居易的另外一首雜言詩,這首詩雖然形式散漫,但是意境優美;雖然篇幅短小,但是精煉傳神,讓我們一起來品析這首《花非花》。
  • 《花非花》如夢如雲,表達的未必是愛情,白居易最朦朧的一首詩歌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詩歌以淺顯和通俗為特點,然而卻寫出了一首如夢如雲的朦朧詩《花非花》,很多人將這首詩當作愛情詩來閱讀理解,然而其中其實另有深意。一代詩魔白居易一生寫詩三千八百餘首,題材涉及範圍很廣,幾乎達到了無事不寫詩,無時不寫詩的程度。他的作品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作品以兼濟為主題,後期作品以閒適為特點,同時擁有詩王和詩魔兩個稱號。
  • 白居易的《花非花》,「夜半來,天明去」,是什麼東西
    白居易的詩,大都比較明了易懂,但是《花非花》卻是特例。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白尚書在詩中只是用了多個比喻,而始終不交代本體是什麼。這就叫人費思量。我們先看原詩:花非花,霧非霧。如:王維最為經典的一首詩,《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含蓄道盡千古離人不舍之情。其次,柳絮常常貌美如花,輕柔似雪,漫天飛舞,能引起人纏綿悱惻之深情。
  • 似花還似非花,柳絮飛離人淚
    先生尋思,章楶老兄這首詞的確上乘,不如和酬一首相寄,既解對老友的想念亦是文字上的交流。想到此,先生讓家人送來筆墨紙硯,朝雲侍立一旁悉心地為先生研墨。稍加思謀,先生落筆龍蛇在詞序中寫道:「《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雲,亦告以不示人也。」
  • 回味經典:花非花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唐代: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
  • 42.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  點擊上方綠色按鈕⊙收聽【詩詞原文】《水龍吟》北宋·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從主題來看,這是一首詠物詞,詠的是楊花。不過蘇軾沒有用太多的筆墨去描摹楊花的形態和生物特性,而是一開始就賦予了楊花一種特殊的情感。「似花還似非花」,起句化用了白居易「花非花」的句子,既營造出一種含蓄朦朧的感覺,又點出了楊花的生物屬性——楊花本來就不是一種花,而是柳絮。
  •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人的最高級存在是逍遙自在
    與人的最基本需要(或者說是動物性需要)所不同,「遊」往往是呈「悖論式」發展狀態的,所謂「悖論式」發展狀態是指非「常人」之思,是「經虛涉曠」之境,是「極高明」之道,是生存的一種高級狀態,是一種無條件的自由。
  • 詩詞說:《花非花》,淺談白居易的詩意唐詩,很多人都不知道
    嗨,大家好,這裡是華夏詩詞之美,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在唐代詩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無疑是三個大詩人。其中,白居易的詩歌最簡單易懂。據說,每當他有新作品時,他總是先讀給不懂的老婦人看,只要她們能理解,這才算合格。
  • 王勃最經典的一首詩,更是驚豔了千年,其中有兩句更是無人能及!
    王勃的很多作品也的確是寫得極為生動,也無比的唯美,譬如他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儘管這是一首送別詩,可是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卻又是別具一格,雖然也有很濃重的悲傷之感,但更多的還是表達了一種豁達的心胸,並且以一種極為深情的口吻把送別之情描寫的很是傳神,並沒有以往送別詩裡的那種哭哭啼啼,而更是多了一層深厚的情感,這也正是王勃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
  • 似花還似非花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 白居易最朦朧最難讀的一首詩,花非花來霧非霧
    但這一首詩卻是白詩中的特例,:花非花唐代: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富有朦朧美,「花非花,霧非霧」開篇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縹緲感。後世對這首詩的看法解析不一:一說這是一首情詩,描述隱晦而又真實,於朦朧中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
  • 沈洋《花非花》
    《花非花》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黃自根據白居易的詩詞所創作出來的一首藝術歌曲。歌曲本身非常短小,經常被作為聲樂學習者的入門歌曲來演唱。
  • 【花非花】花非花原文_花非花賞析_白居易的詩_親子寶典_太平洋...
    花非花原文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花非花的詩意/花非花的意思  似花又不是花,似霧又不是霧,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來時仿佛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